春節:農曆正月初一是中國最古老又最為隆重的節日——春節。春節古代又有 「元辰」、「元朔」、「元日」、「正朝」、「正旦」等不同稱呼,通稱為「元旦」,意思是一年的第一天早晨。
「年」的最初概念,是與作物生長的周期性和人類生產的勞動的周期性相關聯的。莊稼獲得了好收成,人們不免要慶祝一番,久而久之,就成為了一個節日。據文獻記載,早在堯舜時代,就有歡度豐收、喜迎歲首的習俗。
相傳在遠古時代,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叫「年」。它體大如牛,獨角長尾,長著血盆大口,行走如飛,經常出來傷害人畜。天神把「年」鎖進深山,只允許牠一年出山一次。有一次大年三十,「年」又出山為害。牠來到一個村莊,被一家門口曬的大紅衣服嚇跑了;到了另一處,則被燈光嚇得抱頭鼠竄。於是人們掌握了「年」怕響聲、怕紅色、怕火光的弱點。此後,每至年末歲首,人們就放鞭炮來代替甩牧鞭,用貼紅聯來代替大紅衣服,用掛紅燈、點旺火來代替火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過年的種種習俗。大年初一,親友亙相探望,祝賀沒有受到「年」的傷害,逃過「年」這一難關,所以「過年」又稱「年關」,這就是拜年的由來。
在古代,過年的時間并不一致。直到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後,便把農曆正月初一改為「春節」,把陽曆(又稱「公曆」)一月一日稱為「新年」,一九四九年進而把「新年」改稱為「元旦」。
元旦:"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元"是開始、第一之意; "旦"是早晨、一天之意。"元旦"這一名稱 , 據說起自傳說中的顓頊。顓頊以農歷(陰歷)正月為元 , 初一為旦。此後 , 夏、商、周、秦、漢的元旦時期並不一致。直至 , 辛亥革命後 , 孫中山於1912年1月1日為民國元年 , 一月一日為羅首 , 俗稱新年。1949年9月27日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我國採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元紀年法,把陽曆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同時把陰曆的正月初一正式定為"春節"。
元宵:農曆正月十五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元宵節起源很古,相傳始於西漢,盛於唐、宋。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圓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夜就叫元宵,漢朝每到元宵節這天晚上,還有燃燈以祭祀道教太乙星的風俗,本來具有宗教色彩。元宵節時逢正月,春節剛過不久,辛苦勞動了一年的人民為了表達自己送舊迎新的美好願望 , 自然要借禮制花燈這種方式來表達對生活的熱愛和祝願世道明亮輝的企望 , 這使元宵燈會的古老習俗延續至今。
中國元宵節的傳統風俗有 , 扎花燈 , 猜燈迷 , 耍花燈 , 耍獅子 食湯圓等等..........
端午節:原是中國古代民族的"龍子節",它是祭祀龍--傳說中的祖先的節日。每到此節日便奉行龍祭,賽龍舟,吃粽子等活動,後來,因為戰國時代著名愛國詩人屈原忠心救國卻被奸臣污陷,遭到被楚國頃襄王消職流放的厄運,在極端悲憤之中于農曆五月五日在湖南湯羅江抱石投水而死。所以人民把"龍子節"和屈原忌日聯系起來慶祝紀念。據說老百姓為了避免屈原整體被江里魚傷害,便紛紛把粽子的習俗。民間端午節還有賽龍舟、挂艾枝、挂蒲劍、酒雄端午端黃水、帶荷包等風俗。民間端午節還有賽龍舟,挂艾枝,挂蒲劍,酒雄黃水,帶荷包等風俗。
由於端午節已被普通看作是紀念偉大的愛國颯人屈原的傳統節日,屈原是全部的生命來創造的創歌,他的一生成為一首不朽的史詩,所以為了紀念他,中國人民把端午節這一天定為"詩人節"。
清明節:相傳於春秋時代時,晉國有一派奸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子推便護送重耳離開晉國。由於,介子推希望重耳能安然返國,做個勤政愛民的國君。因此在流亡期間,介子推仍盡心盡力的照顧重耳,甚至割下自己的肉給重耳吃。十多年後,重耳終於回國并當上了國君,成了後來的晉文公,並一一犒賞曾協助過他的人,卻將介子推遺忘了。經旁人提醒後,晉文公才趕忙請介子推前來領賞,誰知介子推已帶了他的母親到深山隱居了,晉文公和臣子在山中尋了許久,仍遍尋不著。 這時有人獻計放火燒山,認為介子推是有名的孝子,一定會背著母親跑出來。然而大火燒了很久,仍不見介子推出現,等火熄滅了後,人們才發現介子推背著他母親,已被燒死在一棵柳樹下。晉文公見了後相當傷心懊悔,便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規定人民禁止用火一天,以紀念介子推的忠誠。
清明掃墓是中國人慎終追遠的活動,人們來到祖先的墓前打掃一番,以表他們尊敬之意。掃墓可分修整墓園、祭祖及壓紙三個步驟。修整墓園的工作主要是清掃墓地,鏟除雜草樹根,修復損壞的部份,或重新描寫墓碑的字跡,使其煥然一新。踏青就是郊遊。古時候,在清明節當天,人們在掃墓祭祖後,喜歡扶老攜幼,三五成群的到郊外旅行。這個習俗一直留傳下來,成為了今天郊遊的習俗。
七夕:相傳農曆七月初七是中國神話故事中的牛郎織女在天河相會的日子,後世人們把牛郎織女用為夫妻或情人相會的典故,又把七月初七定為"女兒節"。古時每逄這一天,婦女們要比賽"乞巧"。民間在江南和江北一帶還有七月初七送健繩之風俗。傳說喜鵲因造天橋讓牛郎織女相會,急需大量繩子,最初為這對情人說媒的老黃牛,想起民間的端午節給小孩手腕拴彩繩以求健康取名健繩的風俗,就到農村發動人們獻繩。
中秋節:古代中國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民家每逢八月中秋也有祭月、拜月、賞月之風。據史籍記戴,在唐代,祭拜月神後,還要賞月吃團圓餅,飲桂花酒等,以示祝福,喜慶家人團圓。現代中國人也把中秋節視為"花好,月圓,人長壽"的一個佳節。中秋吃月餅,家人喜團圓已成為主習俗。此外,各地還有賞桂、舞草龍、堆寶塔、"翌中秋"等有趣的習俗。月餅原來是是祭奉月神的供品之一,民間傳說,元朝末年統治者害怕人民造反,凡是百姓家中的金屬器具一律沒收,只准十家合用一把菜刀,引起人民的不滿和反抗。當時的農民起哄領袖朱元璋、劉伯溫組織農民起來反抗。為了秘密傳遞通知,尃制大餅,把通知藏在大餡餅中,約定在農曆八月十五為起哄時間,當天晚上在月亮最明亮的時候, 大家一起動手,起哄造反,後來終於推翻了元朝統冶。而這個故事留傳下來,至今形成了中秋節互相送月餅的習俗。
重陽節:"重陽節的起源可以追潮到漢初。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慘害後,侍候夫人的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某傳出,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逢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以此民間也流行這種習俗。中國古人過重陽節時,還喜歡爬山登高,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這個習俗據說含有避寒消、圖取吉利、長壽不老多種意思。
冬至:冬至是一年廿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氣。何 南 南 陽 有 個 名醫 叫 做 張 仲 景 , 醫 術 十 分 高 明 。 不 管 是 什 麼 樣 的 疑 難 雜 症 ,
只 要 經 過 張 仲 景的 治 療 , 都 可 以 迅 速 痊 癒 。 人 們 都 尊 稱 他 是 個 醫 聖 。 張 仲 景 原 本 在 長 沙 做 官 , 告 老 還 鄉 後 回到 河 南 老 家 。 還 鄉 的 時 候 , 正 是 酷 寒 的 嚴 冬 。 他 走 到 白 河 岸 邊 , 發 覺 河 面 都 凍 成 了 冰 。 來 來往 往 為 生 計 奔 忙 的 鄉 親 們 , 穿 著 單 薄 的 衣 服 , 面 黃 肌 廋 , 連 耳 朵 都 凍 爛 了 。 張 仲 景 看 了 , 心中 著 實 感 到 不 忍 。 了 冬 至 那一 天 , 他 就 把 家 中 的 工 作 交 給 弟 子 們 , 自 己 到 南 陽 東 關 的 一 塊 空 地 上 搭 起 醫 棚 , 給 窮 人 捨 藥治 療 凍 傷 。 藥 方 的 名 字 叫 做 「 祛 寒 嬌 耳 湯 」 。 做 法 是 先 把 羊 肉 、 辣 椒 和 一 些 祛 寒 的 藥 材 放 在鍋 裡 熬 煮 , 等 煮 熟 後 , 將 羊 肉 及 藥 材 撈 起 切 碎 , 用 麵 皮 包 成 耳 朵 樣 子 的 「 嬌 耳 」 , 再 下 鍋 煮熟 。 來 乞 藥 的 人 們 , 每 人 都 給 一 大 碗 湯 , 兩 雙 嬌 耳 。 大 家 吃 了 祛 寒 嬌 耳 湯 後 , 只 覺 得 渾 身 溫暖 , 兩 耳 發 熱 。 張 仲 景 一 直 捨 藥 到 年 三 十 , 終 於 把 鄉 親 們 的 耳 朵 全 治 好 了 。 張 仲 景 捨 「 祛 寒嬌 耳 湯 」 的 事 一 直 在 民 間 流 傳 著 。 為 了 紀 念 他 為 人 們 治 病 的 恩 德 , 每 到 冬 至 這 一 天 , 人 們 都要 包 嬌 耳 吃 。 「 嬌 耳 」 又 稱 「 餃 兒 」 , 也 就 是 現 在 我 們 所 吃 的 餃 子 。 傳 說 吃 了 冬 至 餃 子 , 包管 耳 朵 不 會 凍 傷 。 中 國 南 方 則 在 冬 至 吃 糯 米 糰 , 並 且 要 搓 兩 個 又 大 又 圓 的 糯 米 圓 黏 在 門 環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