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冇人知寶蓮寺資料?

2007-03-14 11:43 pm
有冇人知寶蓮寺資料?

回答 (3)

2007-03-14 11:46 pm
✔ 最佳答案
寶蓮寺位於大嶼山的昂平高原。大嶼山是香港二百多個島嶼中面積最大的一個,昂平高原則是其中的一塊山峽平原,面積約○.五平方英里,海拔高度達二千三百三十餘呎,是香港境內地勢最高的一所寺院。四面有蓮花山、彌勒山、獅子頭山和木魚峰環繞。鳳凰山是全港的第二高峰,寶蓮寺就位於鳳凰山與彌勒山之間。

  寶蓮寺最早稱為大茅蓬,始建於清代光緒三十二年(一九○六年),是由大悅、頓修、悅明三位志同道合的禪師從江蘇鎮江金山寺南來香港後,見此處高山平地,為建立道場之最佳場所,乃決意開發,先築小石室,再搭大茅蓬而成十方道場。

  以後十方雲水僧眾,聞風而至,同耕同修,草創了禪寺的規範,開起了香港佛教的農禪生活,並由此道接千載,匯契中原佛教主流、百丈叢林的精神。至一九二四年,紀修和尚亦從金山寺來港,應大茅蓬三禪師之請,出任大茅蓬第一代住持,並正式改名為寶蓮寺。

  以後歷年添建各種殿堂樓館,規模逐步擴大。特別是一九七六年開始策劃在木魚峰頂籌建天壇大佛,於一九八六年正式簽署建造合約後開始動工,歷時三年多,於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全部安裝完畢,再加以外部環境的整修,終於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廿九日舉行了開光典禮。

  天壇大佛巍然屹立於海拔四百八十二米的木魚峰上,大佛身高廿三米,(連基座高三十四米),重二百○二噸,造像是參照龍門石窟及敦煌石窟佛像,兼備隋唐佛教全盛時期的造像特色而成,大佛的每一個細緻造型,皆有其象徵意義,面部表情慈顏微笑,青蓮花眼,手掌纖長圓潤,柔中帶剛。大佛的基座面積為二千二百三十九平方米,內有三層堂宇,而在大佛對面的地壇廣場上,於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回歸祖國前,又添置了一座中西結合的銅鼎,鼎高四.一米,重二萬三千公斤,鼎身有香港區徽紫荊花浮雕,上有雲彩,下有海濤,寓意香港回歸後如春回大地,欣欣向榮,故特區首長董建華先生題寫「香島春暖」四個大字。

  天壇大佛的建成,不僅使寶蓮寺成為香港最具規模,最有代表性的名寺。而大嶼山也由於境內密布著上百座大大小小的各類寺、觀、祠、廟、精舍等群落,故前全國政協副主席、原中國佛教會會長趙樸初先生將之與中國四大佛教名山相提並論,且稱之為「一佛四菩薩」的第五大名山,亦不為過。

  在昂平地區由於山勢之形勝,早已有「鳳凰觀日」、「雲霧茶場」、「蓮花石景」、「環山塔景」、「鼓響大石」、「魚山夕照」等景觀,由於寶蓮寺的規模不斷擴大,所行善事遠及祖國大陸各省及東南亞地區,天壇大佛的建造,更使寶蓮寺成為聞名中外的世界名剎之一;而天壇大佛本身,也是世界少有的大佛之一,集宗教文化與雕塑藝術於一體,趙樸初先生曾寫《卜算子》一詞贊曰:「百二十年來,幾見蓬萊淺,奮翼衝天破九霄,閶闔開宮殿,威德保和平,工巧觀神變,兵氣銷為日月光,妙相莊嚴現」。足見大佛是祈求世界和平的象徵,故將「寶蓮禪寺」、「天壇大佛」與上述六景合稱為「昂平八景」。

  就寶蓮寺本身的園林來看,除穿插於佛寺各種建築群落中的亭橋池石,樹木花草之外,目前已有三塊集中成片的園林。一是靠近山門的紫荊園,這是香港回歸祖國時,為展示香港市花而建;二是寺院東部的蘭花圃,此處不僅盆花數量多,品種豐富,養護管理也較為細緻,蘭花盆景,更是蔚然大觀;三是後花園內以紅楠(香港楠)為主的次生林,為自然森林的野趣。

  十一月廿三日,筆者專程拜訪了數十年來對寶蓮寺園林綠化悉心關注,並親自經營實踐的智慧法師。法師在百忙之中高興地接待了我,並帶我遊遍了寶蓮寺的一草一木,詳加指導,介紹了他的實踐經驗與未來計劃,聆聽之餘,深感法師對寶蓮寺的園林綠化,不僅具有深刻的生態、環保的認識,而且也具有「古寺深林」那種中國傳統的宗教叢林藝術的觀念,現將法師所述匯總如下,作為寶蓮寺園林綠化現狀與未來的概略綜述。

寺院建築群中軸線上的「森林」景觀

  首先,在進入山門後是一片紫荊林,將目前面積較小的紫荊園擴大至中軸線以東,紫荊是香港市花,也是香港特區的標徽,在林中設甬道,向寺內層引伸,起著「引導林」的作用,也具有「寺在香港」的寓意。

  其次是大雄寶殿前庭的榕樹林,今年四月已在前庭栽植有十株近百年的大榕樹,大榕樹之旁,以高低盆花如筋杜鵑,大紅花等環繞,將大前庭分隔成「綠色的小庭院」,林中設置坐椅供休憩。榕樹是華南一帶的鄉土樹種,常綠,生長較快,適應性強,以大樹苗栽植,可較快成林。

  再次,是擬建中的萬佛殿前庭,擬在此設桂花林,現已購備了卅餘株數十至百齡的大桂花樹。桂花係慢長樹,初種時,可稍稍密植,使樹冠較快成蔭後,則在樹林下栽植喜陰的各色蘭花,可以做到蘭桂相配,四季飄香,此處也正是參拜的主要殿堂,花香四溢,可加強參禪時的淨化,神聖之感。

  最後是中軸線結尾的後花園,地勢逐步上升,這裡已有寶蓮寺的第一、二代住持紀修和尚、筏可和尚的墳墓,將來擬發展為碑林或塔林。此處面積較大,現在已是一片以紅楠為主的次生天然林,近年在其中加種了常綠的羅漢松,計劃大量栽種銀杏樹,逐步更新一些雜樹。銀杏是一種壽命長、樹形美而果可食的落葉大喬木,在長江流域或以北地區,秋季經霜而葉呈金黃色,葉形也很美觀,是一種十分優良的色葉木,在後花園栽植銀杏樹,既可豐富秋景,也寓意佛教精神永久流傳不息。

  從上述構想已將寺院中軸線上的四塊綠地形成了一個系列的片林,由紫荊林—榕樹林—桂花林—銀杏、紅楠的落葉與常綠的混合林,必將形成「蒼翠馥郁,鳥語花香」的景觀,這是自然山林與人工造林的互補結合,也是建築物與植物的相互交融,它不僅是良好的生態、環保之所必需,也是體現「深山藏古寺」的寺觀藝術形態之所必備。


花、果、香齊備的庭院景觀

  在寶蓮寺內,可看到各種花木和盆花,點綴著屋旁,樹基、台階、欄杆、徑路、坐椅等等之旁,其中尤以蘭花和寶巾花(即筋杜鵑)最盛。蘭花中既有碧葉修長,花蕊含薰的國蘭如素心蘭、墨蘭、竹節蘭、君子蘭等等;也有色澤艷麗,花展瓣舞的各色洋蘭(如蝴蝶蘭等),而且能逐步做到「四季有花香」。而筋杜鵑花則或沿牆壁直上,或於盆中直立,或並列攜手用作花屏,以分隔空間,或修剪成樹狀,層層如雲,這兩種盆花已成為寶蓮寺近萬盆花中的主角,點綴於庭院各處,使寺院空間生機勃勃。

  而寺院的果樹,已有年桔、沙田柚、木瓜、蒲桃、龍眼、荔枝、芒果等,猶以年桔最多,成片栽植,可作供果。秋深果熟,橙黃的果實掛滿枝頭,沉甸甸地如金蛋般逗人喜愛,增加了寺院的秋景,也具有食用價值。果樹之多,在香港寺觀中或為首屈一指,故寶蓮寺的園林綠化堪可稱:「花果滿寺,蘭桂飄香」也。


寶蓮池景觀

  現在的寶蓮池位於聿馱殿的左側,中心的圓形魚池直徑約六.一米,圓心有蓮花瓣噴泉,池周有路環繞,可細賞池中蓮花,並形成小島,島外環水,小橋通入,外池也種滿了荷花與睡蓮,但從寶蓮寺的整體規模來看,此處頗嫌侷促。故計劃在倡建的佛教藝術工程中於中軸線,天壇大佛的腳底,修建一個規模較大的「七寶蓮池」,擬採用金色的玻璃幕牆,砌成蓮花外形,內藏舍利子,池中則種蓮。

  「七寶蓮池」之名,取自《阿彌陀經》,據稱在極樂世界內,有「七寶蓮池」,七寶者指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珍珠及玫瑰等七種寶物構成蓮花池,其中有「八功德水」,是蘊含著八種功能的淨水,包括:澄清、清冷、甘美、輕軟、潤澤、安和、除飢渴、長壽善根等,池中可藉功德水的淙淙流水聲來演繹苦、空、無常、無我的真貌。這實際上是藉七寶蓮池的具體形相作為比喻,而將極樂世界的美與善,用世人的想像表達出來,是極具佛教特色的一種設施。因此,也可將數十個蓮花品種,接七寶八德的內容,分植池中而成為寺院「寶蓮」含義的標誌性園林。

  後花園的面積較大,地勢逐步升高而略有起伏,是一處次生的自然山林,除前述增加銀杏,羅漢松大樹或更新雜木之外,可在林中開闢不同植物的小山徑,形成「林中穿路」、「花中取道」的徑路植物景觀,適當增添休憩涼亭、坐椅、石桌、路燈、果皮箱等建築小品,使之成為一處可遊、可憩、可參拜的小小山地公園。

  法師的以上構想實現後,則寶蓮寺不僅是一座香港的著名佛寺,也將成為香港首屈一指的宗教旅遊勝地。
位於大嶼山的寶蓮寺, 是香港的最大佛教中

心. 寶蓮寺建於1942年, 寺中有宮殿式的大

雄寶殿和莊嚴威武的天王大殿. 除此以外,

全世界最大的戶外銅製佛像--天壇大佛亦

是座落於此, 大佛高26公尺, 重202噸. 遊客

可爬上共208階的階梯來觀賞此一莊嚴巨

大的佛像. 大佛底座有三層, 設有展覽廳, 內有一口大鐘, 上面雕了佛像

和經文, 而這個大鐘會由電腦操控,

每隔七分鐘便會敲打一次, 一共會

敲出一百零八次, 以供遊人 "解除

一百零八種煩惱.
2016-02-26 11:21 pm
這位網友你好

我本身也有遇過這問題

急需用錢 找銀行真的太慢了

我知道 中壢仁寶當舖 有在幫人代辦二胎

估價速度快 放款速度快 息低保密

你可以去詢問看看

我之前有在那裡借過 服務態度好 辦事效率好

真的是短期週轉的好幫手

放心啦!仁寶當舖是政府立案合法當舖

網路上的風評也非常好

在 中壢YKK對面 03-4520077
2007-03-14 11:50 pm
寶蓮寺位於大嶼山的昂平高原。大嶼山是香港二百多個島嶼中面積最大的一個,昂平高原則是其中的一塊山峽平原,面積約○.五平方英里,海拔高度達二千三百三十餘呎,是香港境內地勢最高的一所寺院。四面有蓮花山、彌勒山、獅子頭山和木魚峰環繞。鳳凰山是全港的第二高峰,寶蓮寺就位於鳳凰山與彌勒山之間。

  寶蓮寺最早稱為大茅蓬,始建於清代光緒三十二年(一九○六年),是由大悅、頓修、悅明三位志同道合的禪師從江蘇鎮江金山寺南來香港後,見此處高山平地,為建立道場之最佳場所,乃決意開發,先築小石室,再搭大茅蓬而成十方道場。

  以後十方雲水僧眾,聞風而至,同耕同修,草創了禪寺的規範,開起了香港佛教的農禪生活,並由此道接千載,匯契中原佛教主流、百丈叢林的精神。至一九二四年,紀修和尚亦從金山寺來港,應大茅蓬三禪師之請,出任大茅蓬第一代住持,並正式改名為寶蓮寺。

  以後歷年添建各種殿堂樓館,規模逐步擴大。特別是一九七六年開始策劃在木魚峰頂籌建天壇大佛,於一九八六年正式簽署建造合約後開始動工,歷時三年多,於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全部安裝完畢,再加以外部環境的整修,終於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廿九日舉行了開光典禮。

  天壇大佛巍然屹立於海拔四百八十二米的木魚峰上,大佛身高廿三米,(連基座高三十四米),重二百○二噸,造像是參照龍門石窟及敦煌石窟佛像,兼備隋唐佛教全盛時期的造像特色而成,大佛的每一個細緻造型,皆有其象徵意義,面部表情慈顏微笑,青蓮花眼,手掌纖長圓潤,柔中帶剛。大佛的基座面積為二千二百三十九平方米,內有三層堂宇,而在大佛對面的地壇廣場上,於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回歸祖國前,又添置了一座中西結合的銅鼎,鼎高四.一米,重二萬三千公斤,鼎身有香港區徽紫荊花浮雕,上有雲彩,下有海濤,寓意香港回歸後如春回大地,欣欣向榮,故特區首長董建華先生題寫「香島春暖」四個大字。

  天壇大佛的建成,不僅使寶蓮寺成為香港最具規模,最有代表性的名寺。而大嶼山也由於境內密布著上百座大大小小的各類寺、觀、祠、廟、精舍等群落,故前全國政協副主席、原中國佛教會會長趙樸初先生將之與中國四大佛教名山相提並論,且稱之為「一佛四菩薩」的第五大名山,亦不為過。

  在昂平地區由於山勢之形勝,早已有「鳳凰觀日」、「雲霧茶場」、「蓮花石景」、「環山塔景」、「鼓響大石」、「魚山夕照」等景觀,由於寶蓮寺的規模不斷擴大,所行善事遠及祖國大陸各省及東南亞地區,天壇大佛的建造,更使寶蓮寺成為聞名中外的世界名剎之一;而天壇大佛本身,也是世界少有的大佛之一,集宗教文化與雕塑藝術於一體,趙樸初先生曾寫《卜算子》一詞贊曰:「百二十年來,幾見蓬萊淺,奮翼衝天破九霄,閶闔開宮殿,威德保和平,工巧觀神變,兵氣銷為日月光,妙相莊嚴現」。足見大佛是祈求世界和平的象徵,故將「寶蓮禪寺」、「天壇大佛」與上述六景合稱為「昂平八景」。

  就寶蓮寺本身的園林來看,除穿插於佛寺各種建築群落中的亭橋池石,樹木花草之外,目前已有三塊集中成片的園林。一是靠近山門的紫荊園,這是香港回歸祖國時,為展示香港市花而建;二是寺院東部的蘭花圃,此處不僅盆花數量多,品種豐富,養護管理也較為細緻,蘭花盆景,更是蔚然大觀;三是後花園內以紅楠(香港楠)為主的次生林,為自然森林的野趣。

  十一月廿三日,筆者專程拜訪了數十年來對寶蓮寺園林綠化悉心關注,並親自經營實踐的智慧法師。法師在百忙之中高興地接待了我,並帶我遊遍了寶蓮寺的一草一木,詳加指導,介紹了他的實踐經驗與未來計劃,聆聽之餘,深感法師對寶蓮寺的園林綠化,不僅具有深刻的生態、環保的認識,而且也具有「古寺深林」那種中國傳統的宗教叢林藝術的觀念,現將法師所述匯總如下,作為寶蓮寺園林綠化現狀與未來的概略綜述。

寺院建築群中軸線上的「森林」景觀

  首先,在進入山門後是一片紫荊林,將目前面積較小的紫荊園擴大至中軸線以東,紫荊是香港市花,也是香港特區的標徽,在林中設甬道,向寺內層引伸,起著「引導林」的作用,也具有「寺在香港」的寓意。

  其次是大雄寶殿前庭的榕樹林,今年四月已在前庭栽植有十株近百年的大榕樹,大榕樹之旁,以高低盆花如筋杜鵑,大紅花等環繞,將大前庭分隔成「綠色的小庭院」,林中設置坐椅供休憩。榕樹是華南一帶的鄉土樹種,常綠,生長較快,適應性強,以大樹苗栽植,可較快成林。

  再次,是擬建中的萬佛殿前庭,擬在此設桂花林,現已購備了卅餘株數十至百齡的大桂花樹。桂花係慢長樹,初種時,可稍稍密植,使樹冠較快成蔭後,則在樹林下栽植喜陰的各色蘭花,可以做到蘭桂相配,四季飄香,此處也正是參拜的主要殿堂,花香四溢,可加強參禪時的淨化,神聖之感。

  最後是中軸線結尾的後花園,地勢逐步上升,這裡已有寶蓮寺的第一、二代住持紀修和尚、筏可和尚的墳墓,將來擬發展為碑林或塔林。此處面積較大,現在已是一片以紅楠為主的次生天然林,近年在其中加種了常綠的羅漢松,計劃大量栽種銀杏樹,逐步更新一些雜樹。銀杏是一種壽命長、樹形美而果可食的落葉大喬木,在長江流域或以北地區,秋季經霜而葉呈金黃色,葉形也很美觀,是一種十分優良的色葉木,在後花園栽植銀杏樹,既可豐富秋景,也寓意佛教精神永久流傳不息。

  從上述構想已將寺院中軸線上的四塊綠地形成了一個系列的片林,由紫荊林—榕樹林—桂花林—銀杏、紅楠的落葉與常綠的混合林,必將形成「蒼翠馥郁,鳥語花香」的景觀,這是自然山林與人工造林的互補結合,也是建築物與植物的相互交融,它不僅是良好的生態、環保之所必需,也是體現「深山藏古寺」的寺觀藝術形態之所必備。


花、果、香齊備的庭院景觀

  在寶蓮寺內,可看到各種花木和盆花,點綴著屋旁,樹基、台階、欄杆、徑路、坐椅等等之旁,其中尤以蘭花和寶巾花(即筋杜鵑)最盛。蘭花中既有碧葉修長,花蕊含薰的國蘭如素心蘭、墨蘭、竹節蘭、君子蘭等等;也有色澤艷麗,花展瓣舞的各色洋蘭(如蝴蝶蘭等),而且能逐步做到「四季有花香」。而筋杜鵑花則或沿牆壁直上,或於盆中直立,或並列攜手用作花屏,以分隔空間,或修剪成樹狀,層層如雲,這兩種盆花已成為寶蓮寺近萬盆花中的主角,點綴於庭院各處,使寺院空間生機勃勃。

  而寺院的果樹,已有年桔、沙田柚、木瓜、蒲桃、龍眼、荔枝、芒果等,猶以年桔最多,成片栽植,可作供果。秋深果熟,橙黃的果實掛滿枝頭,沉甸甸地如金蛋般逗人喜愛,增加了寺院的秋景,也具有食用價值。果樹之多,在香港寺觀中或為首屈一指,故寶蓮寺的園林綠化堪可稱:「花果滿寺,蘭桂飄香」也。


寶蓮池景觀

  現在的寶蓮池位於聿馱殿的左側,中心的圓形魚池直徑約六.一米,圓心有蓮花瓣噴泉,池周有路環繞,可細賞池中蓮花,並形成小島,島外環水,小橋通入,外池也種滿了荷花與睡蓮,但從寶蓮寺的整體規模來看,此處頗嫌侷促。故計劃在倡建的佛教藝術工程中於中軸線,天壇大佛的腳底,修建一個規模較大的「七寶蓮池」,擬採用金色的玻璃幕牆,砌成蓮花外形,內藏舍利子,池中則種蓮。

  「七寶蓮池」之名,取自《阿彌陀經》,據稱在極樂世界內,有「七寶蓮池」,七寶者指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珍珠及玫瑰等七種寶物構成蓮花池,其中有「八功德水」,是蘊含著八種功能的淨水,包括:澄清、清冷、甘美、輕軟、潤澤、安和、除飢渴、長壽善根等,池中可藉功德水的淙淙流水聲來演繹苦、空、無常、無我的真貌。這實際上是藉七寶蓮池的具體形相作為比喻,而將極樂世界的美與善,用世人的想像表達出來,是極具佛教特色的一種設施。因此,也可將數十個蓮花品種,接七寶八德的內容,分植池中而成為寺院「寶蓮」含義的標誌性園林。

  後花園的面積較大,地勢逐步升高而略有起伏,是一處次生的自然山林,除前述增加銀杏,羅漢松大樹或更新雜木之外,可在林中開闢不同植物的小山徑,形成「林中穿路」、「花中取道」的徑路植物景觀,適當增添休憩涼亭、坐椅、石桌、路燈、果皮箱等建築小品,使之成為一處可遊、可憩、可參拜的小小山地公園。

  法師的以上構想實現後,則寶蓮寺不僅是一座香港的著名佛寺,也將成為香港首屈一指的宗教旅遊勝地。
參考資料:
http://www.hkbuddhist.org/magazine/501/501_12.html


收錄日期: 2021-04-16 14:42:5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14000051KK0175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