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李世民(599—649年),即唐太宗,唐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唐朝第二代皇帝,唐高祖李淵次子,西元626—649年在位,共23年。
因功遭嫉,引發“玄武門之變”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9)十二月二十二日,李世民出生在武功的一座李氏“別館”之中。李世民自幼聰明敏捷,膽識過人。作為世代顯赫的將門之後,他從小就受到了家庭尚武習俗的熏陶,所接受的教育也是騎射征戰和文韜武略。因此,青年時代的李世民就練就了一身精湛的武藝。李世民不但喜愛騎射,還喜歡瀏覽兵書戰策,少時就熟讀了《孫子兵法》,並且能夠用孫子之言與父親李淵講論用兵布陣的策略,深得父親的喜愛。
在青少年時代,李世民和全家隨著父親職務的不斷調動,過著遷徙不定的生活,了解了大量的社會現實情況,見多識廣,眼界開闊,逐漸形成了他意志倔強、豪放剛烈的性格特點,養成了愛動腦筋和善于思索的良好習慣,遇事頭腦冷靜、處置果斷。這些性格和習慣,使青年時代的李世民就開始顯露了出眾的才華。
唐王朝建立後,擺在李氏父子面前的首要任務,是削平群雄統一全國,鞏固李唐政權。但是,李淵稱帝後不便再親自挂帥出征,皇太子建成也需要留在京城協助父皇處理各項政務。因此,指揮和領導統一戰爭的重任就自然的落在了秦王李世民的身上。
當時,國內尚有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強大的軍閥勢力和農民軍勢力,統一的任務是非常艱巨的。面對如此艱巨的任務,年僅22歲的李世民毅然挑起了這副重擔,統帥千軍萬馬,開始了他的歷時4年多的艱苦卓絕的統一戰爭生涯。
李世民從出關到攻下洛陽,共用了10個月的時間,前8個月主要是圍攻王世充,後2個月主要是對付竇建德。由於李世民正確地判斷了軍事形勢,衡量了自己的軍事實力,毅然擴大了戰役範圍,終於一舉戰敗了王世充、竇建德兩隻勁旅,加速了統一關東地區的進程。通過這次戰役,充分顯示了李世民的機智果斷以及出色的軍事膽略和指揮藝術。
李世民統一全國的卓著功績,使他的威望日益增加,權力也逐漸擴大,政治地位和軍事地位都在迅速增長。他不但掌握著大量軍隊,還擔任尚書令的職務,位居宰相之職,這在唐王朝的上層統治集團中,特別是在李氏兄弟中間有著特殊的地位。除此之外,李世民還在晉陽起兵和統一全國的戰爭中,利用自己特殊地位和條件,收羅了大批謀臣猛將,逐漸組成了一個以他為核心的政治集團。這個文武具備的政治集團的形成和他在唐王朝中的特殊地位,使李世民逐漸產生了覬覦帝位的野心。隨著統一戰爭的結束,李世民奪取皇位繼承權的圖謀變得更加強烈和迫切。
李世民顯赫的軍事地位,引起了他的哥哥皇太子建成的嫉妒,同時也使他感受到了嚴重的威脅,為了維護自己的皇位繼承權,太子建成也大力收羅人馬,擴充自己的勢力,同時還把弟弟齊王李元吉拉入自己的東宮集團,倆人合謀對付李世民。統一戰爭結束之後,李世民與太子建成的爭權活動也逐漸由暗斗轉向明爭,最後終於導致了流血政變的發生。
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日,李世民在武將尉遲敬德、侯君集和謀臣長孫無忌、杜如晦、房玄齡等人的協助下,在宮城北門玄武門設下伏兵,乘太子建成和齊王元吉入朝無備,發動了政變,殺死了建成和元吉,取得了皇位繼承權。兩個月以後,李淵被迫退位,武德九年(626)八月,李世民即位,史稱唐太宗,成為唐王朝的第二代皇帝,時年29歲,次年正月,改年號為貞觀,從此李世民開始了他新的政治生涯。
2007-03-14 13:48:00 補充:
兩條政治保證:廣納人才,廣開言路 李世民即位以後,所面臨的首要問題是穩定局勢,建立以自己為核心的最高領導集團。他接受了尉遲敬德提出的“殺人太多,不利於天下安定”的建議,採取了寬大安撫和任用東宮屬僚的政策,緩和了政治集團內部的矛盾。
2007-03-14 13:48:20 補充:
在穩定局勢的同時,李世民又著手整頓父親在位的宰相班底,逐步建立起了以自己為核心的最高決策集團,建立了以溫彥博、王珪、魏徵、戴胄、侯君集等人所組成的宰相班底。在這個班子中,即有李世民的舊屬,也有原東宮集團的成員。這個班子匯集了當時最傑出的人才,在政治上呈現出明顯的朝氣和進取精神。通過領導層的改革,李世民不僅牢牢鞏固了自己的地位,而且也為進一步勵精圖治、開創貞觀之治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礎。
2007-03-14 13:49:31 補充:
唐太宗把魏徵看作最好的諫臣,魏徵也確實起了重要的監督作用。魏徵死後,太宗十分痛心,無限感慨地說:“用銅作鏡子,可以正衣冠;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衰的道理;用人做鏡子,可以看到自己的過錯。現在魏徵逝世,使我失去了一面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