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朝八王之亂

2007-03-14 9:00 pm
晉朝八王之亂詳情, 起因, 過程, 人物和結局. 唔該哂.

回答 (4)

2007-03-14 9:05 pm
✔ 最佳答案
西晉八王之亂
西晉開國君主武帝(司馬炎)承受先人遺業,滅蜀篡魏,繼而平吳,統一中國。但武帝在位期間,非但未能奠定室強盛之基礎,反而認為魏因孤立而亡,乃倣漢初局部施行封建之法,大封子弟二十餘人,以屏藩王室,並付以兵權。其後又分遺諸王為方鎮與都督予以指揮調發之兵權,分鎮要津,種下日後諸王同室操戈,骨肉相殘的禍根,始則釀成「八王之亂」終則導至「永嘉之禍」,使晉室衰亡。勞幹在「魏晉南北朝史」中稱「永嘉之亂」,由於「八王之亂」,而「八王之亂」導源於「賈后之亂政」,說明「八王之亂」與「西晉衰亡」之關係密切。

武帝在位期間祇顧享樂,於繼嗣未加深思熟慮,竟立跡近白痴的司馬衷為嗣,是為惠帝。惠帝憑闇,未能親理政務,皇后賈氏,為人險詐,陰狠悍 ,心懷干政的野心。但武帝臨終時以楊駿太傅,輔佐惠帝。楊駿為人剛復,多樹黨羽,統領禁兵,引起宗室諸王的不滿。賈后乃謀利用諸王的力量以對抗楊駿,遂召勇猛的楚王瑋入京師,不久誣告楊駿謀反,命楚王出兵討伐,盡誅楊駿及其黨羽。楊駿死後,賈后乃改以當時最具威望的汝南王亮為太宰,與太保衛瓘共掌朝政。然不久,賈后又不滿汝南王的專權,而楚王與汝南王亦有隙嫌,於是利用楚王誅殺汝南王,再以殘暴嗜的罪名乘機誅除楚王,造成賈后弄權的局面,肆無忌憚,乃有廢太子遹之舉,復毒殺之,「八王之亂」由北而起。趙王倫乃借為太子遹復仇之名,聯合齊王冏率兵入宮,殺賈后黨羽,並賜死賈后。事後,趙王自為相國,陰謀篡位。於是由賈后之亂政進一步伸展到室諸王進一步的內爭。

所謂「八王」是汝南王亮、楚王瑋、趙王倫、齊王冏、長沙王乂、成都王穎、河間王顒、東海王越。自趙王倫自為相國後,不久逼惠帝讓位,自稱皇帝。引起齊王冏、成都王穎、河間王顒之不滿,遂合兵攻趙王倫,趙王戰敗自殺,惠帝復位後,齊王冏入朝專政,成都王、河間王率兵返回本鎮。齊王驕奢擅權,中外失望。成都王穎河間王顒出兵討冏,時長沙王乂在京師響應擒冏而殺之。於是,晉室政權表面上歸長沙王執掌,實際則由成都王穎遙控,朝中事無大小都以穎意取決。但穎較冏更為驕恣,政事益加廢弛,長沙王乂又夙集才略,大為穎所忌諱,陰謀除乂,乃聯合河間王顒合兵進洛陽。時東海王越在京師擒乂,乂被殺。成都王穎乃逼惠帝立他為皇太弟,兼領丞相,卻以河間王顒為太宰。

成都王恣意刑殺,僭侈日甚,引起各方之反感。永興元年七月,平北將軍與東海王越之弟騰攻穎,穎救依靠河間王顒。顒廢點穎,繼而逼惠帝西走長安,東海王越樧討顒,河間王顒被殺。光熙元年,越弒惠帝,另立皇太子熾即位,是為懷帝。東海王越為最後勝利者,從此獨專朝政,驕縱無比,然在外患日極下憂懼而終。

計「八王之亂」始自惠帝元康元年(2914D),終於光熙元年(306),前後達十六年之久,晉室統治基礎遂為動搖,造成外族崛興,乘勢滅晉之機。兩者關係至為密切,茲據史實論析之:

(甲)八王之亂形成中央政府解體,八王相繼在中央執掌大政,事無大小皆決於己意,使朝綱解體,政治混亂,如趙王倫 庸愚,毫無遠略,使政治日壞﹔齊王冏專政,又擅權驕奢﹔成都王穎恣意刑殺,政事益加廢弛。中央輔弼無人,政治體系解 ,自然難有作為。加上諸王手足相殘,視惠帝如傀儡,實有乖人倫之旨,遂使大臣、士大夫離心,如趙王倫篡位、東海王殺惠帝,如此行為實難使群臣心服。旦諸王各樹勢力,使群臣不能衷誠合作,胡人乘時崛起,終移晉祚。

(乙)八王相殘造成地方無力平亂,在晉武帝即位之初,鑑於曹魏苛待宗室,以致權臣得勢,遂分封諸王。最初諸王雖然都在京師,但給予他們兵權且又可自行選署其本國的文武官吏,政治力量自然雄厚。其後武帝遺王就國,並以其中諸王都督諸軍事,如汝南王亮督豫州諸軍事、楚王瑋督楊州諸軍事、河間王顒鎮守間中,同時在平吳之後武帝為杜絕州郡積垂之勢,裁撤州郡武備,刺史祇掌察舉,不再領兵,遂使地方武力完全以王國為重心,及八王之亂,骨肉相殘,使控制地方之軍事力量解體,遂無法控制崛興之胡族,終成「永嘉之禍」。

(丙)諸王用胡族為兵,促成漢胡勢力之消長。在諸王混戢相殘的過程不但未能兼顧境內諸胡的醞釀起事,且利用若干胡族助戰,例如成都王穎引匈奴劉淵為外援,東海王越之弟騰引為桓兵為助,即東海王的部眾中就有鮮卑兵三萬人。由於諸胡兵投入中原戰場,勢力加速壯盛,未幾即從橫大河南北。在八王之亂結束前兩年,匈奴劉淵,氐人李雄叛晉獨立,揭開胡族大叛亂的序幕。在胡族的同時,帝國境內連年旱、疫流行,民人饑饉,相聚求食,引發大規模的人民流徙與民變。遂使懷帝時,胡族叛亂與流民變起交織一起,天下形勢是崩壞,晉室已因諸王之相殘衰敝王堪,無力控制這新的變局,終有「永嘉之禍」。

總之,漢自武以來,不少胡人內徙中國,至武帝時對晉國中心形成半月形包圍形勢,江統郭欽光後雖曾作徙戎之論,皆不為晉室所接納。而晉室又未能將之徹底漢化,管理官吏又常施以欺壓手段,民族積怨早成。在西晉開國之初,尚有足夠軍事力量以為鎮壓,及至八王一經相殘,諸王便專力於內爭,無暇外顧,且諸王相爭,軍力消耗極大,已難控制日益壯大之胡族,故在「八王之亂」的後期,除了匈奴劉氏據平陽,氐人李氏成都外,羯人石勒之軍隊乘虛流竄蹂躪遍於大河南北。晉懷帝永嘉五年,懷帝憤東海王越專橫乃密詔將軍苟晞討之,東海王越憂憤而死,太尉王衍等奉東海王越喪還東海,石勒追擊之,大破晉軍,晉室中樞兵力全被摧毀,匈奴人劉聰乘機遣軍追寇,晉兵屢敗,終為劉曜、石勒等陷洛陽,俘懷帝,史稱「永嘉之禍」。後晉人擁立愍帝於長安,劉曜又進逼,晉兵窮食盡,愍帝乃降晉亡。故「八王之亂」實導至晉室衰亡之主因也。
八王之亂是中國在西晉時期,一場統治階級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動亂。

西晉皇族中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只八個,但八王為主要參與者,且《晉書》將八王彙為一列傳,故史稱「八王之亂」。

八王為:

王號 姓名
汝南王 司馬亮
楚王 司馬瑋
趙王 司馬倫
齊王 司馬冏(漢語拼音:jiǒng;注音:ㄐㄩㄥˇ)
河間王 司馬顒(漢語拼音:yóng;注音:ㄩㄥˊ)
成都王 司馬穎
長沙王 司馬乂(漢語拼音:yì;注音:ㄧˋ)
東海王 司馬越

八王之亂從公元291年(元康元年)開始到公元306年(光熙元年),共持續16年。這場動亂從宮廷內權力鬥爭開始,而後引發戰爭,禍及社會。給社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也加劇了西晉的統治危機,成為西晉迅速滅亡的重要因素。之後的中國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




[編輯] 歷史

西晉皇親國戚世系圖,從左到右,每一縱列為一世代(不包括外戚),實線為父母與子女關係(注:楊文宗與楊駿是兄弟關係),虛線為配偶關係,藍色為八王,青色為皇帝及太子,紅色為參於八王之亂的其他王,紫色為后妃及外戚。
[編輯] 背景
曹魏時代,曹爽當政時,有者指出若不分封宗室諸王,政權可能轉入他姓之手。之後,司馬氏果然奪取了曹魏的政權,這事在司馬氏皇族中很有影響。因此,西晉建國初期,公元256年,晉武帝恢復了古代的分封制,封二十七個同姓王,以郡建國。之後不斷擴大宗室諸王的權力。諸王可自行選用國中文武官員,收取封國的租稅。

公元277年(泰始元年),又制定了王國置軍的制度,將封國分為大、次、小三等,不同級別可置不同數目的軍,但各王無地方行政權。分類情況如下1:

轄下民戶數 封國等級 置軍人數
2萬戶 大國 上、中、下三軍5000人
1萬戶 次國 上、下二軍3000人
5000戶以下 小國 1500人


晉武帝在分封同姓王的同時,又大封異姓士族為公、侯、伯、子、男等爵位,他們也有封地。公侯邑亦分三等,如下面列表2。

轄下民戶數 封國等級
1萬戶 大國
5千戶 次國
5000戶以下 小國

後來又讓諸王出任地方都督,諸王多少有了行政權力,又有了數量可觀的軍隊,如此一來,多位王掌握了封國的軍政大權。晉武帝完成了分封宗室諸王的政治計劃,自以為得計,認為司馬氏的統治由此穩固。其實反而種下了禍根。


[編輯] 八王之亂前的權爭

[編輯] 皇后賈南風與外戚楊駿之爭
過程簡述 各派系領導人物 派系支持者及部下
晉武帝死後,楊駿排擠汝南王司馬亮單獨輔助晉惠帝。皇后賈南風也欲奪權,讓楚王司馬瑋帶兵進京,殺了楊駿。
(負)外戚楊駿、皇太后楊芷 楊珧、楊濟
(勝)皇后賈南風、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

290年(太熙元年),晉武帝薨,太子司馬衷繼位,是為晉惠帝。史書記載晉惠帝智商近似白痴,無能治理朝政,以至後來引起皇親國戚爭權奪利。

晉武帝重病之時下了詔書,存放在中書省,詔書中依托汝南王司馬亮及外戚楊駿共同輔政晉惠帝(注:楊駿乃太后之父,太后姓名為楊芷,非司馬衷生母)。

楊駿懼怕失勢,曾經從中書省借出詔書,看後不歸還。當時的中書監華廙恐懼,還親自向楊駿索取詔書,但楊駿始終不還。

晉武帝病情加重時,楊駿要求晉武帝讓他單獨輔政,晉武帝點頭默許。楊駿招來中書監華暠、中書令何劭,口宣帝旨作遺詔,讓楊駿單獨輔政。詔成後華廙、何劭二人拿給晉武帝看,晉武帝視而無言,兩日後就駕崩了。

晉武帝死後,司馬亮恐怕楊駿要害他,逃亡許昌。楊駿一時位極人臣。

而司馬衷的皇后賈南風是開國元老賈充之女,年齡大司馬衷2歲,又矮又黑,凶狠多詐,也企圖操縱晉惠帝以把持朝政。

楊駿輔政時期,凡有詔令,晉惠帝過目後交於楊太后;然後直接下發執行。楊駿知賈南風難以控制,為防賈南風礙其擅權,則任命其親信掌管禁軍,此舉引起皇親國戚及某些大臣的不滿。楊駿的二位弟弟楊珧、楊濟常對他的做法不以為然,勸其小心禍患,楊駿不納。

賈南風不讓楊駿獨攬政權,秘密派人與汝南王司馬亮和楚王司馬瑋聯絡,要他們帶兵進京,討伐楊駿。楚王司馬瑋從荊州帶兵進了洛陽。楊駿向來恐懼楚王司馬瑋,對此事不加阻止。

賈皇后有了楚王司馬瑋的支持,在291年3月,賈皇后設計讓晉惠帝下詔書,宣稱楊駿謀反,洛陽全城戒嚴,要楚王司馬瑋領軍保衛皇宮,圍攻楊駿府第。

楊駿為人膽小懦弱,事件發生時謀而不決,司馬瑋軍火燒其府第,楊駿逃到府中馬廄被殺。賈后又以晉惠帝名義下詔書,廢除楊芷的皇太后位置,貶為平民,囚禁在洛陽郊外的金墉城(292年,楊太后因沒有食物8天後餓死)。又誅滅楊駿三族,株連而死的共有數千人,至此楊駿政治勢力被消滅。


[編輯] 八王之亂始末

[編輯] 賈南風與汝南王司馬亮之爭
過程簡述 各派系領導人物 派系支持者及部下
楊駿被殺後,朝政大權由司馬亮與衛瓘共同執掌,但賈南風對未能獨攬政權不滿意,串通司馬瑋殺了司馬亮及衛瓘。
(負)汝南王司馬亮、元老大臣衛瓘
(勝)皇后賈南風、楚王司馬瑋




291年,楊駿被殺後,朝政大權由汝南王司馬亮與元老大臣衛瓘共同執掌,楚王司馬瑋因殺楊駿有功被委衛將軍兼領北軍中侯(注:守衛京城北部的禁兵),賈皇后的親戚也擔任了要職。但各人之間還是勾心斗角。賈皇后對未能獨攬大權也不滿意。

司馬亮與衛瓘對楚王司馬瑋掌握禁軍甚為忌憚,計劃奪其軍權,遣司馬瑋回其封國,此舉引起司馬瑋的憤恨。

於是司馬瑋靠向賈南風,賈南風封司馬瑋為太子少傅,讓他可繼續留在京城洛陽。

而後賈皇后指使晉惠帝下手詔給楚王司馬瑋,令他宣佈司馬亮與衛瓘圖謀不軌。司馬瑋率軍包圍二人府第,司馬亮認為自己一片丹心,不抵抗,眾兵不敢殺之。司馬瑋下令,「能斬亮者,賞布千匹。」,才有人殺了司馬亮。衛瓘也在這場政變中被殺。


[編輯] 賈南風滅司馬瑋獨攬大權
過程簡述 各派系領導人物 派系支持者及部下
司馬瑋殺了司馬亮及衛瓘後,賈南風對司馬瑋也很忌憚,以司馬瑋偽造手詔的罪名處死他。然後獨攬大權。
(負)楚王司馬瑋 岐盛
(勝)皇后賈南風 張華、裴頠、裴楷、王戎、王宮、賈模、賈謐、郭彰

司馬瑋殺了司馬亮及衛瓘後,司馬瑋友人岐盛勸其乘機擴大權力,司馬瑋猶豫不決。

另一方面,賈南風認為司馬瑋的權力太大,亦想滅之。在殺了司馬亮的第二天,她與晉惠帝用了張華的計謀,派中將軍王宮到司馬瑋處宣佈司馬瑋偽造手詔。司馬瑋的部下聞詔後多放下武器散去,司馬瑋束手就擒。

過後,以司馬瑋偽造手詔害死司馬亮,衛瓘的罪名,將其處死。其友人岐盛也被夷三族。

由此朝政大權被賈皇后掌控,她的親戚黨羽多被委以重任。例如其族兄賈模、內侄賈謐,母舅郭彰這些親黨。賈皇后還起用當時名士張華為司空,世族裴頠為尚書僕射,裴楷為中書令,王戎為司徒,她掌權後的幾年內,即公元291年至公元299年的七、八年間,由於有張華,裴頠,裴楷,王戎等四人共掌京城機要,賈皇后的親族如賈模等人與張華等四人也還算合作,政局還算穩定。


End:
晉懷帝不久大赦囚犯,改元永嘉,廢除三族刑。讓太傅、東海王越輔政,殺死了御史中丞諸葛玫。東海王司馬越最終在八王之亂中得勝,某程度掌握了朝廷大權。


have many ga.go i give you 參考資料 ge website la,thank you
2007-03-15 4:08 am
八王之亂是中國在西晉時期,一場統治階級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動亂。

西晉皇族中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只八個,但八王為主要參與者,且《晉書》將八王彙為一列傳,故史稱「八王之亂」。

八王為:

汝南王 司馬亮
楚王 司馬瑋
趙王 司馬倫
齊王 司馬冏(漢語拼音:jiǒng;注音:ㄐㄩㄥˇ)
河間王 司馬顒(漢語拼音:yóng;注音:ㄩㄥˊ)
成都王 司馬穎
長沙王 司馬乂(漢語拼音:yì;注音:ㄧˋ)
東海王 司馬越

八王之亂從公元291年(元康元年)開始到公元306年(光熙元年),共持續16年。這場動亂從宮廷內權力鬥爭開始,而後引發戰爭,禍及社會。給社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也加劇了西晉的統治危機,成為西晉迅速滅亡的重要因素。之後的中國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

背景
曹魏時代,曹爽當政時,有者指出若不分封宗室諸王,政權可能轉入他姓之手。之後,司馬氏果然奪取了曹魏的政權,這事在司馬氏皇族中很有影響。因此,西晉建國初期,公元256年,晉武帝恢復了古代的分封制,封二十七個同姓王,以郡建國。之後不斷擴大宗室諸王的權力。諸王可自行選用國中文武官員,收取封國的租稅。

公元277年(泰始元年),又制定了王國置軍的制度,將封國分為大、次、小三等,不同級別可置不同數目的軍,但各王無地方行政權。分類情況如下1:

轄下民戶數 封國等級 置軍人數
2萬戶 大國 上、中、下三軍5000人
1萬戶 次國 上、下二軍3000人
5000戶以下 小國 1500人
2007-03-14 9:09 pm
八王之亂

惠帝時八王之亂,晉書彙敘在一卷;通鑑紀事本末,亦另為一條。然頭緒繁多,覽者不易了。今撮敘於此。

武帝崩,欲以汝南王亮(司馬懿之子,武帝叔父),與皇后父楊駿同輔政。駿匿其詔,矯令亮出鎮許昌。

惠帝既立,賈后擅權,殺楊駿,廢楊太后,徵亮入,與衛瓘同輔政。

楚王瑋殺汝南王亮,賈后殺楚王瑋

亮與楚王瑋(武帝第五子,惠帝之弟)不協。瑋諂於賈后,誣亮、瓘有廢立之謀。后乃使帝詔瑋殺亮、瓘,又坐瑋以矯殺亮、瓘之罪,即日殺瑋。

后益肆淫恣,廢太子遹(惠帝長子,非賈后生),弒楊太后。

趙王倫殺賈后

時趙王倫在京師(懿第九子,惠帝之叔祖),素諂賈后。其嬖人孫秀說以「太子之廢,人言公實與謀,宜廢后以雪此聲。」倫從之。秀又恐太子聰明,終有疑於倫,不如待后殺太子而廢后,為太子報讎,可以立功。乃使后黨諷后,后果殺太子。倫遂矯詔,與齊王冏(齊王攸之子,惠帝從弟)率兵入宮,廢后,幽於金墉城,尋害之。

倫自為相國、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孫秀等恃勢肆橫。冏內懷不平,秀覺之,出冏鎮許昌。

齊王冏殺趙王倫

倫僭位,以惠帝為太上皇,遷於金墉。於是冏及河間王容(司馬孚之孫,惠帝從叔,時鎮長安)、成都王穎(武帝第十六子,惠帝之弟,時鎮鄴中)共起兵討倫。倫兵敗,其將王輿廢倫斬秀,迎惠帝復位。倫尋伏誅。穎遂還鄴。冏入京,帝拜冏大司馬,如宣、景輔魏故事。

長沙王乂殺齊王冏

冏大權在握,沈湎酒色,不入朝,坐召百官,恣行非法。有校尉李含奔於長安,詐稱有詔使河間王容討冏,容遂上表「請廢冏,以成都王輔政。」並檄長沙王乂為內主(武帝第六子,惠帝之弟)。冏遣兵襲乂,乂徑入宮,奉帝討斬冏。

河間王容殺長沙王乂

容本以乂弱冏強,冀乂為冏所殺,而以殺乂之罪討之,因廢帝立穎,己為宰相,可以專政。及乂先殺冏,其計不遂。穎亦以乂在內,己不得遙執朝權。於是容遣將張方,率兵與穎同向京師。帝又詔乂為大都督,拒方等,連戰,先勝後敗。東海王越在京(司馬泰之子,惠帝從叔祖)慮事不濟,與殿中將收乂送金墉,又為張方所殺。穎入京,尋還於鄴。

東海王越殺河間王容

容表穎為皇太弟,位相國,乘輿服御及宿衛兵皆遷於鄴,朝政悉穎主之。左衛將軍陳眕不平,奉帝討穎。穎遣將石超,敗帝於蕩陰。超遂以帝入於鄴。平北將軍王浚起兵討穎,穎戰敗,仍擁帝還洛陽。時容遣張方救穎,方遂挾帝及穎歸於長安。容廢穎,立豫章王熾(武帝第二十五子,惠帝之弟,是為懷帝)為皇太弟。東海王越,自徐州起兵迎大駕。容又命穎統兵拒之,河橋戰敗,越兵入關,奉惠帝還洛陽。穎竄於武關、新野間,有詔捕之,為劉輿所害。容亦單騎逃太白山,其故將迎入長安。有詔徵容為司徒,容入京,途次為南陽王模所殺。

惠帝崩,懷帝即位。越出討石勒而卒。

此八王始末也。

趙王倫將篡時,淮南王允(武帝子,惠帝弟)在京師舉兵欲誅倫,為倫所殺。又吳王晏(亦武帝子)亦助淮南王允攻倫,兵敗被廢。後長沙王乂及成都王穎相攻時,晏又為前鋒都督。此二王俱不在八王之內。

 
二、八王之亂

2.1 八王:
晉武帝恢復封建,八王就是他分封的八個同姓的王:汝南王亮、楚王瑋、趙王倫、齊王冏、長沙王乂、成都王穎、 河間王顒、和東海王越。
八王封國圖

2.2 起因:
武帝撤州郡兵,恢復封建,容許諸王設置軍隊及任命官員,中央無力控制,弄成尾大不掉之局面。武帝死,子惠帝繼位,愚庸無能,由外戚(太后之父)楊駿輔政。皇后賈氏有意奪權,與楚王瑋聯合殺駿,推舉汝王亮輔政。賈后旋又利用瑋除去亮。不久,竟以擅殺大臣(汝南王亮)之罪殺瑋。

2.3 經過:
公元300年,賈后毒殺太子遹,趙王倫藉口替太子報仇,遣齊王冏入宮殺賈后。翌年,稱帝。齊王冏、成都王穎、河南王顒、長沙王乂起兵伐倫。倫被殺,惠帝復位。跟著,諸王混戰,齊王冏、長沙王乂、成都王穎、河南王顒相繼喪命。東海王越掌握大權,公元306年,毒殺惠帝,改立懷帝,後自請領兵征伐石勒,中途病逝,八王之亂遂告終結。

2.4 影響:
(1) 八王之亂持續十六年,洛陽和關中一帶,損失嚴重,不少北方居民,南遷避難。

(2) 西晉經此動亂,骨肉相殘,元氣大傷,加速它的衰亡。
(3) 諸王內戰期間,引用鮮卑和匈奴等少數民族,給他們窺探晉室虛實的機會,為日後「五胡亂華」作了準備。


收錄日期: 2021-04-28 15:31:0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14000051KK0115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