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這些物質叫超導體:
以下是維基百科所介紹的超導體
超導材料,又稱為超導體(superconductor)。當某導體在一溫度下,可使電阻為零而稱之。零電阻和抗磁性是超導體的兩個重要特性。使超導體電阻為零的溫度,叫超導臨界溫度。
1911年,荷蘭科學家昂內斯(Onnes)用液氦冷卻汞,當溫度下降到絕對溫標4.2K時水銀的電阻完全消失,這種現象稱為超導電性,此溫度稱為臨界溫度。根據臨界溫度的不同,超導材料可以被分為:高溫超導材料和低溫超導材料。但這裡所說的「高溫」,其實仍然是遠低於冰點攝氏0℃的,對一般人來說算是極低的溫度。1933年,邁斯納和奧克森菲爾德兩位科學家發現,如果把超導體放在磁場中冷卻,則在材料電阻消失的同時,磁感應線將從超導體中排出,不能通過超導體,這種現象稱為抗磁性。
經過科學家們的努力,超導材料的磁電障礙已被跨越,下一個難關是突破溫度障礙,即尋求高溫超導材料。
1973年,發現超導合金――鈮鍺合金,其臨界超導溫度為23.2K,這一記錄保持了近13年。
1986年,設在瑞士蘇黎世的美國IBM公司的研究中心報導了一種氧化物(鑭鋇銅氧化物)具有35K的高溫超導性。此後,科學家們幾乎每隔幾天,就有新的研究成果出現。
1986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研究的超導材料,其臨界超導溫度達到40K,液氫的「溫度壁壘」(40K)被跨越。
1987年,中國科學家趙忠賢以及美國華裔科學家朱經武相繼在釔-鋇-銅-氧系材料上把臨界超導溫度提高到90K以上,液氮的「溫度壁壘」(77K)也被突破了。1987年底,鉈-鋇-鈣-銅-氧系材料又把臨界超導溫度的記錄提高到125K。從1986-1987年的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臨界超導溫度提高了近100K。
用途
超導磁體可用於製作交流超導發電機、磁流體發電機和超導輸電線路等。
超導體與常規導體
常規導體做磁體時,要產生10萬高斯以上的穩態強磁場,需要消耗3.5兆瓦的電能及大量的冷卻用水,投資巨大;而超導材料在超導狀態下具有零電阻和抗磁性,因此只需消耗極少的電能,就可以獲得這麼大的穩態強磁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