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通識"教育???

2007-03-14 4:35 am
甚麼是"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同現有的教學制度有甚麼分別啊?
吾該你地幫下我啦..趕住要來交功課..thx...

回答 (3)

2007-03-14 4:38 am
✔ 最佳答案
通識教育科是新高中課程的必修科目,因此大家都關注該科的教學內容。部分中學為今年九月升讀中一的學生開辦「初中通識科」,旨在為他們三年後讀新高中的通識教育科作準備。根據傳媒報道,多家出版社的「初中通識科」單元課本至今未出齊,以致不少學生未能購得,為學生及家長帶來不便(註)。

事實上,教育統籌局(教統局)從未規定中學必須在初中開設通識科。基於通識教育科的特殊性質,家長應多鼓勵子女養成學習通識的能力和心態:多閱讀,吸收不同範疇的知識,並學習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


「通識教育科」學習哪些方面的知識?

通識教育科屬高中課程,並建基於初中時學習的基礎知識。學生是透過初中的各學習領域(如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有系統地掌握相關範疇的基礎知識。在這方面,教師可參考2002年課程發展處發出的有關八個學習領域的指引。我們並已為教師及學生提供所需的訓練、學習材料及支援。我們必須重申,在初中階段的課堂安排及學習設計,均不可以減少學生在這些基礎知識方面的學習。


學校必須在初中設立「通識教育科」?

換言之,「通識教育科」並不是初中課程的預設學科;該科也並非是為學生準備將來學習新高中的通識教育科的必須方法。若學校未能讓學生在初中階段,掌握中國歷史等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科核心內容的基礎知識,以及其他學習領域的主要內容,而只將騰出的課時,預先教授新高中通識教育科的內容,恐怕會導致學生將來修習新高中各科目和通識教育科時,欠缺扎實的根基。

部分中學在初中設立名為「通識教育」的課節。據我們理解,當中很多都是專題研習或思維訓練等學習活動,亦有一些是綜合性的議題。這些課程的安排,都是學校因應學生的情況而設計,可以幫助學生達到「學會學習」的目標。


學習通識教育科是否必須使用教科書?

由於課程架構內並沒有初中「通識教育科」,因此倘若學校在初中設置該科,皆為學校校本課程,也將不會有經課本評審委員會評審的通識教育科課本。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有其特殊性,有關內容和資料需要經常更新,教科書較難做到這一點,要有效地學習和教授新高中通識教育科,亦不一定需要透過教科書來學習。為協助老師教學,我們已設置教與學資源網站作支援,並按課程範疇,定期更新事實及數據資料,加進最熱門議題,讓教師能容易獲得與課程單元配合的資源(例如相關概念、教案範例、電子化教材等),結合與學生在個人、社會、國家、世界、公共衛生、能源科技及環境方面息息相關的最新資訊。讓學生透過探討切身的議題建構知識。學校須留意,用於通識教育科的學與教材料要配合課程的宗旨(例如多角度思考、建構知識、批判性思考)。


結語

學生在初中階段最重要的學習目標,是在各個範疇建立穩固的知識基礎,這才是日後唸高中通識教育科的先決條件。若片面追求過早教授高中通識科的內容,將反而減少其他學科的教授,以致影響學生的整體知識根基。


二○○六年八月二十八日

註:

教科書是學生學習的材料之一。 每年暑假期間,學生及家長都會忙於購買新學年用書。為避免大家奔波,教育統籌局每年於七月至九月期間,在課程發展處網頁(http://www.emb.gov.h k/cd)內提供新學年新課程及改版教科書的最新出版資料及出版社的聯絡電話,方便家長在有需要時直接聯絡有關出版商查詢教科書的供應事宜。有關資料會在該段期間逢星期五更新一次,方便學生及家長參考。

由於各出版商需掌握學校的選書情況,以估計印製數量,本局每年透過學校通告呼籲學校盡早選書及訂定新學年書單,以便出版商可及早作出安排。 為免家長在學期初擔心教科書及作業的供應而產生焦慮,我們亦提醒學校應在書單上清楚地顯示上下學期使用的教科書及作業。



多角度研習 跨學科整合

從主要學習領域分析,通識教育科是新高中課程中、英、數以外的唯一必修科,因此它與中、英、數三科所重的學習領域應互相補足。與此同時,新高中課程的各個選修科與通識科的學習範疇——個人、社會、人文、科學和科技——不無重疊,因此通識科絕不應變成無所不包的「通才教育」,也不應期望通識科能教會學生「通通識」,而應理解通識科在整個新高中課程中的分工位置。通識教育科的最大特色,是透過議題探究學習,「從多角度研習不同的課題,從而建構個人知識」。與新高中的其他科目比較,通識科的重點在於加入多角度思考和跨學科取向這一維度。如果我們並不打算(也無此必要)把這一新維度單列為另一共通能力或核心價值,邏輯的處理是檢視多角度思考和跨學科取向在促進各項共通能力和核心價值的作用。












■多角度思維和跨學科取向是什麼﹖

通識科強調的多角度思維可以包括下列的幾種視角﹕不同社群,例如性別、種族、階級、年齡等族群﹔不同學科的概念,例如經濟、科技、語言、文化等﹔不同時間,包括長、中、短時段﹔不同地域,例如家庭、社區、國家、全球等。



而跨學科取向則指分析議題時能借助或參考不同學科的學術資源,但卻能跨越了學科的假設、前提、框架和既有習見。通識科不是要將不同的學科納入通識之內,或重複個別學科的內容,而是要以跨學科的方式將既有的學科知識整合。例如分析瘦身美白的議題,不僅是採用科學、經濟學、心理學等學科的分析框架和結論去討論問題,而同時可以用跨學科的概念(如生產、消費、規管、身分建構等)分析。



■為什麼需要多角度思考和跨學科取向﹖

在教改提出的9種共通能力中,通識科特別強調培育學生的溝通能力、解決問題能力、運用資訊科技能力、批判思考能力和創造力﹔價值方面,則強調欣賞和尊重多元的文化和觀點。多角度的思維和跨學科取向能有效培育通識科所強調的共通能力和價值,這是通識科對教改目標的應有貢獻。事實上,通識科強調的共通能力當中,大部分依賴多角度思考和跨學科取向作為前提。



例如溝通能力的前提是能了解他人(不同群體)的視點和價值觀,並能夠有效地把自己的觀點向他人說明,這必須首先掌握他人的閱讀和聆聽習慣,而不同社群在不同時間和地域中的視點、價值觀,以至閱讀和聆聽習慣都不太一樣,因此學習了解多角度的思維是十分重要的。解決問題能力則明顯先要深入理解有關的問題,而在瞬息萬變、互為依賴和互相連繫的現代社會中,議題的複雜性往往超越了個別傳統學科所處理的範圍,因此有需要以跨學科的方法去把握。



掌握價值觀 免先入為主

價值方面,要欣賞和尊重他人,必須先讓學生設身處地理解不同社群的文化價值,以及了解其置身的社會與其他社會的相互依存關係、相互的貢獻或影響、責任和承擔。因此,掌握不同地域/不同社群的知識和價值觀,進行多角度的思考,避免先入為主的偏見歧視,是欣賞和尊重他人的先決條件。
2007-03-14 4:47 am
一、目的

1. 本科的目的,在於擴闊學生的視野和學習技能,提高他們對本地社會及現代世界的認知,並培養學生對現存問題之批判能力。

2. 培養學生處理資料的能力和技巧,包括搜集、整理,表達、闡釋和評估資料等能力,以助學生作出合理及明智的判斷。

3. 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從不同角度探討問題。

二、注意事項

(-)優點

1. 本科的課程內容及授課方法與傳統學科不大相同,對學生或有一定的吸引力。

2. 學生人數不多,各人發表意見的機會相對增加,任教老師可因應個別學生的程度而作出適當引導。

3. 中文授課,不存在語言障礙。

4. 本科教師本著主動及積極的態度去教授及引導學生,也不斷進修相關的課程,開闊視野。

(二)缺點

1. 大多數學生在中學階段的學習,多處於被動的位置,鮮能主動發表意見,既膽怯亦抗拒。

2. 學生的分析能力及語文水平不高。

3. 大多數學生沒有每天閱讀報刊雜誌的習慣,對時事的認知了解委實不足。而且,大量的資料或新論點不斷湧現,學生不太容易妥善整理。

4. 由於本科開設的時間尚短,任教老師亦需時間摸索最恰當之教學模式及了解課程之要求。

5. 基於行政上之安排,每循環週只有五課節,惟本科內容相當廣泛,課堂討論的時間確實不足,嚴重地減低教學效果。

6. 學校圖書館收藏的相關資料不甚足夠,輔助教材使用欠方便,器材也陳舊。

7. 有關現代世界的中文資料不甚足夠。

三、目標

1. 教授新知識,並鼓勵學生掌握更多資訊,培養學生對香港特別行政區、以至整個中國及全世界的興趣和關注。

2. 發展自我研習技能,可獨立運用學習素材,以增強自己對學習的自信心。

3. 發展學生各項技能,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以便能夠分析構成複雜整體的各部份,評佔証據是否足夠支持所作的結綸,就論據的客觀程度評定其正確性。

4. 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就問題尋找各種的變通辦法。在討論問題時,以開放的態度接受別人的觀點,或當理由充份時,堅持自己的觀點。

5. 發揮創意,應用本身的技能、知識和經驗,以新的方法辨別及解決問題。

6. 灌輸公民及德育意識,培養學生的正確態度,使之成為良好香港市民及世界公民。



四、施行計劃

(一)針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及分析能力

1. 推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盡量避免以老師為中心的單向傳授方法。老師的角色應為「推動者」而非「導師」。

2. 運用「問題探究方法」,集中能力的培訓,以幫助學生鑒定、了解及評估問題。

3. 通過集體討論,讓學生交流意見、分享別人的觀點,進而釐清或修正個人的看法。

4. 學生需廣泛閱讀各類原始資料(包括政府部門的報告書、政策諮詢文件等)、書籍及報刊雜誌,並就某課題表達意見或作出批評、建議。

5. 通過不同形式的習作,包括資料回應題、剪報評論及論文式文章寫作,培養學生的分析及表達能力。

(二)針對教學質素的提升

1. 通過多媒體教學,提供不同類型的資料予學生,加強學生對某課題的認識。

2. 任課老師參與研討會、講座、工作坊或課程,以豐富個人的知識。

3. 就不同課題,邀請其他老師或社會人士擔當客席講師,提供不同觀點。

4. 舉辦校外參觀及訪問活動,讓學生獲取第一手資料。



(三)針對公民意識的培養

1. 通過研讀本地及國際新聞、參與社區活動,提升學生對本地社會及現代世界的認知、參與及承擔。

2. 嘗試與本校的公民及德育教育組合作,籌辦公民教育活動。



(四)其他

安排定期面談,與學生討論其專題習作。
2007-03-14 4:40 am
在2000 年,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通過教育統籌委員會(教統會)的建議, 採用三年高中和四年大學學制, 以便推行更靈活、更連貫和多元化的高中課程,並於2009 年9 月正式實施。334 報告書(2005)中指出通識教育科將會成為新高中課程的核心科目,並與其他新高中課程的科目一樣進行公開評核。

通識教育科旨在透過探究各類議題以擴闊學生的知識基礎,加強學生對社會的觸覺。本科所選取的單元內容主題,對學生個人、社會和世界具有重要意義,也幫助學生聯繫不同範圍的知識,擴闊視野。通識教育科的學習經歷可幫助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並且有信心面對未來的挑戰。

在香港,通識教育科並非一個新的科目。探究式學習是設計新高中通識教育科的關鍵。本港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已在這一方面有很好的課程發展經驗。除了在1992 年實施的高級補充程度的通識教育科外,學校在公民教育和思維技能等跨學科課程方面,也積累了很多寶貴的實踐經驗。而在2003年開設的綜合人文科(中四至中五)和科學與科技科(中四至中五),更進一步為在新高中課程中推行通識教育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積累了更的多教學經驗。

本科課程及評估架構的設計,融合現代對知識以及學習過程的理念,也兼顧有關課程在本港環境的適切性,為高中學生提供跨學科的學習機會。本科的學術水平也已與海外中學教育的同等課程掛。


收錄日期: 2021-04-18 21:03:1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13000051KK0384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