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怎樣做成

2007-03-13 4:07 pm
海洋是怎樣做成???????????

回答 (2)

2007-03-13 4:51 pm
✔ 最佳答案
(1) 原始地球的形成
在地球形成之前,宇宙中有許多小行星繞著太陽轉,這些行星互相撞擊,形成了原始的地球,當時的地球還是一顆炙熱的大火球。隨著碰撞漸漸減少, 地球開始由外往內慢慢冷卻,產生了一層薄薄的硬殼--地殼.。這時候地球內部還是呈現熾熱的狀態。

(2) 大氣的形成
地球內部噴出大量氣體,其中帶著大量的水蒸氣,這些水蒸氣就形成了一圈包圍在地球外圍的大氣層,地球距離太陽的位置不會太近而致使水蒸氣被太陽蒸乾,地球本身的大小又有足夠的引力將大氣層拉住,所以地球才會有得天獨厚的大氣環境。

(3) 海洋的形成
距今大約35億年前,地球開始慢慢冷卻,大氣中的水蒸氣便凝結成雨,降落到地表上,雨水長期累積在地表低窪處,就成了廣大的海洋。科學家推測,地球上的海洋剛形成的時候其實不是鹹的,是淡水海 隨著雨水落下,不斷沖刷陸地上的岩石 將藏在岩石中的鹽分給沖刷出來。隨著河流帶到海洋中,海洋開始有了鹽分,而太陽不斷蒸發海水變成水蒸氣,水蒸氣又凝結成雲,但是鹽分卻無法和水蒸氣一起被帶走,仍然留在海洋中。這樣的循環不斷進行下去,海洋的鹽分就愈來愈高,海水也就變成鹹的囉! 然而海水也並不會一直無止境的變鹹下去,會到達某一個平衡,就是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海水囉!

2007-03-13 18:31:39 補充:
跟 據 聖 經 記 載 , 上 帝 曾 用 洪 水  滅 人 類 , 只 有 挪 亞 一 家 及 在 方 舟 內 的 生 物 得 以 悻 免 。 近 年 , 在 土 耳 其 亞 拉 臘 山 附 近 發 現  疑 方 舟 遺 跡 , 上 古 時 代 曾 否 出 現 滅 世 暴 雨 尚 有 待 考 証 , 但 本 港 文 獻 卻 千 真 萬 確 地 記 載 了 暴 雨 的 出 現 , 更 曾 造 成 人 命 傷 亡 。 如此為事實則地中海其實是一大片陸地, 被水淹沒了大部份土地才變成今天的景象!
參考: 自然公園
2007-03-13 8:06 pm
水的來源
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中唯一被液態水所覆蓋的星球。地球上水的起源在學術上存在很大的分歧,目前有幾十種不同的水形成學說。有觀點認為在地球形成初期,原始大氣中的氫、氧化合成水,水蒸氣逐步凝結下來並形成海洋;也有觀點認為,形成地球的星雲物質中原先就存在水的成分。另外的觀點認為,原始地殼中矽酸鹽等物質受火山影響而發生反應、析出水分。也有觀點認為,被地球吸引的彗星和隕石是地球上水的主要來源,甚至現在地球上的水還在不停增加。


水在地球上的分佈
地球表層水體構成了水圈,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澤、冰川、積雪、地下水和大氣中的水。由於注入海洋的水帶有一定的鹽分, 加上常年的積累和蒸發作用,海和大洋里的水都是鹹水,不能被直接飲用。某些湖泊的水也是含鹽水。世界上最大的水體是太平洋。北美的五大湖是最大的淡水水系。歐亞大陸上的裡海是最大的鹹水湖。

地球上水的體積大約有 1 360 000 000 立方公里. 當中

海洋占了的1 320 000 000立方公里(或97.2%)。
冰川和冰蓋占了25 000 000立方公里(或1.8%)。
地下水佔了13 000 000立方公里(或者0.9%)。
湖泊,內陸海,和河裡的淡水占了250 000 立方公里(或0.02%)。
大氣中的水蒸氣在任何已知的時候都占了13 000立方公里(或0.001%)。

水的地理意義

對氣候的影響
水對氣候具有調節作用。大氣中的水氣能阻擋地球輻射量的60%,保護地球不致冷卻。海洋和陸地水體在夏季能吸收和積累熱量,使氣溫不致過高;在冬季則能緩慢地釋放熱量,使氣溫不致過低。

海洋和地表中的水蒸發到天空中形成了雲,雲中的水通過降水落下來變成雨,冬天則變成雪。落於地表上的水滲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地下水又從地層里冒出來,形成泉水,經過小溪、江河匯入大海。形成一個水循環。

雨雪等降水活動對氣候形成重要的影響。在溫帶季風性氣候中,季風帶來了豐富的水氣,形成明顯的乾濕兩季。

此外,在自然界中,由於不同的氣候條件,水還會以冰雹、霧、露水、霜等形態出現並影響氣候和人類的活動。

對地貌的影響
地球表面有71%被水覆蓋,從空中來看,地球是個藍色的星球。水侵蝕岩石土壤,沖淤河道,搬運泥沙,營造平原,改變地表形態。

對生命的影響
地球上的生命最初是在水中出現的。水是所有生物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體中水占70%;而水母中98%都是水。水中生活着大量的水生植被等水生生物。

水有利於體內化學反應的進行,在生物體內還起到運輸物質的作用。 水對於維持生物體溫度的穩定起很大作用。

地下水處在地表之下的水資源,一般是硬水,水體體積13 000 000立方公里,通過水循環與其他水體交換。

問題
過度使用
一些地區(如中國的華北平原等地)以地下水作為工業、農業和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這些地區過量開採地下水,造成地表沉陷,某些沿海地區還造成海水滲入,造成地下水鹽鹼化。

水質
地下水並不一定可飲,甚至可能在天然情況下含有重金屬,如烏腳病;解決方案為自來水普及。

地球上水總儲量約為1.36x1018m3,但除去海洋等鹹水資源外,只有2.5%為淡水。淡水又主要以冰川和深層地下水的形勢存在,河流和湖泊中的淡水僅占世界總淡水的0.3%。

世界氣象組織於1996年初指出:缺水是全世界城市面臨的首要問題,估計到2050年,全球有46%的城市人口缺水。對於水資源稀少的地區來說,水已經超出生活資源的範圍,而成為戰略資源,由於水資源的稀有性,水戰爭爆發的可能性越來越高。

為讓全世界都關心淡水資源短缺的問題,第47屆聯合國大會確定每年3月22日為世界水日。

湖或湖泊是陸地圍繞的大型水域。有河流流出的湖通常是淡水湖。沒有河流流出的湖幾乎是鹹水湖,是爲內流湖。

湖泊支持着非常重要的生態系統,湖水的平均深度一般在2米到100米左右,這是陽光能夠穿透的深度,因此,湖水從上到下都能給生物足夠的能量,維持豐富的生物。

根據水溫、營養物質含量的不同,湖泊可以分為貧營養和富營養兩類,貧營養湖泊水溫低,營養物質含量少,富營養湖泊則相反。湖泊從貧營養轉化為富營養是一個自然的過程,無論人類是否干預都會發生,但是人類的干擾顯著地加快了湖泊富營養化的過程。湖泊富營養化的最後階段,會由於污泥的沉積,最終變為沼澤。

河流(江、河、江河、河道)是陸地表面成線形的自動流動的水體。從世界範圍來看,河流的水主要來自降水或高山融雪。河流是孕育文明的搖籃,大部分的古代文明是在肥沃的河流沖積平原產生。

河流可分為內流河和外流河,最終注入海洋的為外流河,最終未注入海洋的為內流河。內流河所在流域屬於內流區,外流河所在流域所於外流區,既不屬於內流區也不屬於外流區的陸地區稱為無流區。

河流往往被用做行政區間的自然邊界。也有的河流經多個國家。

河流是淡水的植物的生活環境。

河流可以被用作交通道路(水道)、漁業場所、自然的淡水來源、可以被用來發電(水電)。在工業化初期階段,河流往往被用作排污用途。


收錄日期: 2021-04-12 21:27:0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13000051KK0050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