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甲午戰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日甲午戰爭(First Sino-Japanese War)
{{{partof}}}之一部份
日期:
8月1日 1894年 – 4月17日 1895年
地點:
朝鮮、中國東三省
結果:
日本戰勝
起因:
領土變更:
日本控制朝鮮半島
中國割讓台灣、澎湖及遼東半島給日本
參戰方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e/China_Qing_Dynasty_Flag_1889.svg/22px-China_Qing_Dynasty_Flag_1889.svg.png
大清帝國 (中國)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2/Flag_of_Japan_-_variant.svg/22px-Flag_of_Japan_-_variant.svg.png
日本帝國
指揮官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e/China_Qing_Dynasty_Flag_1889.svg/22px-China_Qing_Dynasty_Flag_1889.svg.png
李鴻章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2/Flag_of_Japan_-_variant.svg/22px-Flag_of_Japan_-_variant.svg.png
山縣有朋
兵力
630,000 men
北洋陸軍,
北洋艦隊
240,000 men
日本帝國陸軍,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f/Naval_Ensign_of_Japan.svg/22px-Naval_Ensign_of_Japan.svg.png
日本帝國海軍
傷亡
35,000 死亡或受傷
13,823 死亡,
3,973 受傷
甲午戰爭(又稱中日甲午戰爭、第一次中日戰爭;日稱日清戰爭)是清朝和日本之間為爭奪朝鮮半島控制權而爆發的一場戰爭。由於發生年為1894年即清光緒二十年干支為甲午,史稱「甲午戰爭」。
目錄[隐藏]
1 起因
2 交戰雙方
2.1 清朝
2.2 日本
3 過程
3.1 第一階段
3.2 第二階段
3.3 第三階段
4 分析
5 結果及影響
6 主要戰役
7 參見
8 注釋
[編輯] 起因
沙俄在中國東北與朝鮮半島勢力的擴張使日本擔心在遼東半島與朝鮮的霸權。在1875年,日本與朝鮮簽署了不平等《江華條約》,使朝鮮給與日本貿易特權與互相承認自主獨立國家。此條約在朝鮮造成了保守黨與維新派的鬥爭。保守黨想維持「事大交小」傳統的外交方式,維新派向因此脫離於清朝的冊封關係,與西方國家結交來發展朝鮮。但清朝仍然控制了李朝朝廷保守的官員與貴族。 在1884年,朝鮮維新派試圖推翻李朝。在朝鮮的邀請下,袁世凱帶領清軍開入漢城,並且殺了幾個日本人。中日天津會議專條避免了兩國的戰爭,日本與清朝同時從朝鮮撤兵,和約定兩國或一國要派兵,應先互行文知照。 1894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農民起義,朝鮮政府於6月3日請求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
交戰雙方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thumb/2/2a/Jianwuzhanzheng.png/250px-Jianwuzhanzheng.png
圖片參考:
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甲午戰爭形勢圖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3/Matsushima%28Bertin%29.jpg/200px-Matsushima%28Bertin%29.jpg
圖片參考:
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法國製松島號旗艦於黃海一戰中與大清北洋艦隊遭遇。
[編輯] 清朝
北洋海軍自1888年正式建軍後,配置有主力艦定遠號及鎮遠號,各有12寸巨炮4尊,航速分別為14.5節及15.4節。甲午戰爭前夕,英國的阿摩士莊(Armstrong)船廠向李鴻章推銷世界航速最快,達23節的四千噸巡洋艦。這艘艦最後被日本買下了,也就是後來的吉野號,在甲午一戰發揮極大戰力。1894年5月下旬李鴻章校閱北洋海軍,奏稱:「北洋各艦及廣東三船沿途行駛操演,船陣整齊變化,雁行魚貫,操縱自如……以魚雷六艇試演襲營陣法,攻守多方,備極奇奧。」「於駛行之際,擊穹遠之靶,發速中多。經遠一船,發十六炮,中至十五。廣東三船,中靶亦在七成以上。」「夜間合操,水師全軍萬炮併發,起止如一。英、法、俄、日本各國,均以兵船來觀,稱為節制精嚴。」戰爭前夕,北洋艦隊的大沽、威海衛(今山東威海)和旅順(今屬遼寧大連)三大基地建成,英國觀察員看完北洋艦隊的操演後上書海軍部,也認為北洋艦隊的戰力不容小覤。
但是後期因為李鴻章解雇了當時訓練海軍的英國人琅威理,引致北洋艦隊軍紀出現問題,「有某西人偶登其船,見海軍提督正與巡兵團同坐斗竹牌也。」「每北洋封凍,海軍歲例巡南洋,率淫賭於香港、上海,識者早憂之」。1888年後因為軍費被挪用去修建頤和園,所以北洋海軍未添船購炮,「從前撥定北洋經費號稱二百萬兩,近年停解者多,歲僅收五六十萬。」[1]「中國水雷船排列海邊,無人掌管,外則鐵鏽堆積,內則穢污狼藉,業已無可駛用。」至於領導丁汝昌「孤寄群閩人之上,遂為閩黨所制,威令不行」。劉步蟾則被人們稱為「實際上之提督者」。
[編輯] 日本
1882年,日本海軍還只是魚雷艇和二千噸以下的近海鐵甲艦為主,無大型鐵甲巡洋艦。1885年,日本提出十年的擴軍計劃,意圖超過北洋海軍。1886年,法國海軍工程師白勞易(Louis-Émile Bertin)受雇建造4700噸級大型鐵甲巡洋艦「松島號」和「厳島號」。1890年時,中國北洋艦隊的總排水量為27000噸,而日本海軍的總排水量在17000噸以上。日本以國家財政收入的60%來發展海、陸軍,當時日本政府的年度財政收入只有八千萬日元。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決定每年從自己的宮廷經費中撥出三十萬日圓,再從官員的薪水裡取十分之一,補充造船費用。到了1894年甲午戰爭時,日本海軍艦隊總排水量為72000噸,並且多有配置速射炮的新式艦艇。相反,北洋艦隊自1888年正式成立後,再未添加任何船隻。1891年後,又停購槍炮彈葯,後來海軍軍費挪用修了慈禧的頤和園。
戰前日本實際動員兵力達240616人,174017人有參戰經驗,海軍擁有軍艦32艘、魚雷艇24艘,排水量七萬二千噸,超越北洋水師。日本對清廷改革後的實力仍有顧忌,對於北洋水師不敢輕敵,1880年日本參謀本部長山縣有朋的調查報告中指出,大清帝國平時可征兵425萬,戰時可達850萬人之多,「鄰邦之兵備愈強,則本邦之兵備亦更不可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