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有咩軍事方面既影響和關係

2007-03-12 6:34 am
我想要d point講絲路上既軍事
如都護府保障絲路既安全咁...

回答 (3)

2007-03-12 11:27 pm
✔ 最佳答案
絲綢之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約於公元前五世紀形成的草原絲綢之路、南北朝時期形成,在明末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元末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德語:die Seidenstrasse)一詞最早來自於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國》,有時也簡稱為絲路。

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闢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並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後的珠簾掀開。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繫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韓國、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義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2007-03-12 15:28:29 補充:
商品交流正如「絲綢之路」的名稱,在這條逾7000公里的長路上,絲綢與同樣原產中國的瓷器一樣,成為當時一個東亞強盛文明象徵。絲綢不僅是絲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費品,也是中國曆朝政府的一種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國的友好使節出使西域乃至更遠的國家時,往往將絲綢作為表示兩國友好的有效手段。並且絲綢的西傳也少許改變了西方各國對中國的印象,由於西傳至君士坦丁堡的絲綢和瓷器價格奇高,令相當多的人認為中國乃至東亞是一個物產豐盈的富裕地區。各國元首及貴族曾一度以穿著用腓尼基紅染過的中國絲綢,家中使用瓷器為富有榮耀的象徵。

2007-03-12 15:28:47 補充:
此外,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隨著商隊的行進不斷流入歐亞各地。這種遠早於絲綢的貿易品在歐亞大陸的廣泛傳播為帶動歐亞貿易交流做出了貢獻。這種珍貴的商品曾是兩河流域各國財富的象徵。當青金石流傳到印度後,被那裡的佛教徒供奉為佛教七寶之一,令青金石增添了悠遠的宗教色彩。而葡萄、核桃、胡蘿蔔、胡椒、胡豆、波菜(又稱為波斯菜)、黃瓜(漢時稱胡瓜)、石榴等的傳播為東亞人的日常飲食增添了更多的選擇。西域特產的葡萄酒經過歷史的發展融入到中國的傳統酒文化當中。商隊從中國主要運出鐵器、金器、銀器、鏡子和其他豪華製品。運往中國的是稀有動物和鳥類、植物、皮貨、藥材、香料、珠寶首飾。

2007-03-12 15:29:55 補充:
文化交流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印刷品:唐代的《金剛經》就發現於敦煌。造紙術曾經為中國古代科技領先於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這種技術似乎只有東亞及南亞部分國家才有發達的造紙工業。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闢,紙製品開始在西域以及更遠的地方出現。

2007-03-12 15:30:09 補充:
西域地區沙漠密佈,各國的繁榮與水往往是脫不開關係的。天山與崑崙山溶化的雪水是西域的主要補給水源之一。然而收集這些雪水並不是容易的事情,溶化後積聚在山腳的水很短時間就會被蒸發或滲入地下。自漢朝派遣軍隊囤積在西域發展農業時,流傳於山區的坎兒井和井渠技術被同樣需要水源的軍人使用在西域,並逐步流傳至更遠的國家。早先西域地區坎兒井技術究竟是由中國還是波斯傳入西域一直事件有爭議的問題。不過井渠技術和穿井法被證實是用中國傳向西方:《史記》中記載,貳師將軍李廣利率兵攻打大宛,利用斷絕水源的方式圍困城市。然「宛城中新得漢人知穿井」,令大宛人堅持了很長時間。

2007-03-12 15:30:16 補充:
中國古代印刷術也是沿著絲路逐漸西傳的技術之一。在敦煌、吐魯番等地,已經發現了用於彫版印刷的木刻板和部分紙製品。其中唐代的《金剛經》彫版殘本如今仍保存於英國。這説明印刷術在唐代至少已傳播至中亞。13世紀時期,不少歐洲旅行者沿絲綢之路來到中國,並將這種技術帶回歐洲。15世紀時,歐洲人谷騰堡利用印刷術印出了一部《聖經》。1466年,第一個印刷廠在義大利出現,令這種便於文化傳播的技術很傳遍了整個歐洲。
2007-03-17 3:26 am
樓上的問非所答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張騫(公元前164-前114年)出使西域標誌著絲綢之路的全線貫通,是絲綢之路歷史的開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40-前87年)在建立河西四郡、打敗匈奴的過程中,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絲綢之路。之後,在西域建立西域都護府,積極經營絲綢之路。漢武帝又派遣李廣利統率大軍征服大宛,保持了絲綢之路的長期暢通。西漢末期(約公元1世紀),國內陷入政治危機之中,經營西域力不能及,匈奴乘機再次控制西域,壟斷絲綢之路的貿易。
  
東漢(公元25-220年)建立後,對於西域經營政策不連貫,形成了絲綢之路有「三通三絕」 的狀態,即是有多次聯繫和斷絕的情況出現。東漢王朝在與匈奴的戰爭過程中,班超(公元32-102年)奉命率36人進入西域,依靠西域各國的支援,再建西域都護府,擊退匈奴在西域的勢力,挫敗了大月氏貴霜帝國的入侵,確保了西域的安全和絲綢之路的暢通。其子班勇後來繼承父業,繼續代表東漢政府主持西域事務,也取得良好成績。
  
兩漢時期,絲綢之路剛剛開通,沿途民族和國家都積極參與,形成了絲綢之路歷史上的第一個繁榮時期。班超副使甘英曾經在公元97年正式出使大秦(東羅馬帝國),直達地中海東岸。這次出使雖然沒有成功,但卻成了絲綢之路暢通的標誌性事件。同一個時期,佛教沿著絲綢之路東來中國。絲綢之路的開通與佛教東來,是這個時期絲綢之路的重大事件。






隋唐時期(公元581-907年),中國結束了長期的政治分裂局面,國力空前強大。加強國際聯繫、維護絲綢之路暢通不僅是統治階層的共識,而且需要有相應的制度作為保障。隋煬帝時已經有意識地經營絲綢之路,與西域各國聯繫密切。唐太宗時終於打通絲綢之路,重新建立了與西漢時功能相似的安西都護府(後來又有北庭都護府)。高宗時,唐朝的羈縻制度達到頂峰,許多國家和地區成為唐朝的羈縻州府,總數達到八百多個,最遠的是在波斯地區。從唐太宗開始,各國尊稱唐朝皇帝為天可汗,標誌著以唐朝(公元618-907年)為核心的國際秩序的建立,亦是絲綢之路暢通的重要保證。

安西都護府下轄安西四鎮,是維持絲綢之路暢通的軍政設施,亦是唐朝經營西域的重要方式。唐朝在當地駐軍,保證國防安全,而行政首腦則由當地民族首領出任。在塔里木盆地東部,主要是伊州(今新疆哈密)、西州(今新疆吐魯番)和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則實行與中原一致的州縣制度。

唐朝統治者鼓勵中外文化交流,故唐朝的文學藝術中,多有來自域外的內容,許多來自外國的人才亦受到重用。唐朝的首都長安(今西安),有來自各國的留學生、僧侶、商人和使者長期居住,使得長安成為世界文化的展示中心。而這一切,都可以說是絲綢之路繁榮的成果。
  
唐玄宗天寶十五年(公元755年),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為了鎮壓叛亂,唐朝把河西、隴右的軍隊調回。吐蕃乘機佔領河西。因此,唐朝與西域的交通只好改行北方的草原路線,翻越天山進入西域,有的僧侶到印度取經也是利用這條路線往返。
2007-03-13 3:47 am
絲綢之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約於公元前五世紀形成的草原絲綢之路、南北朝時期形成,在明末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元末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德語:die Seidenstrasse)一詞最早來自於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國》,有時也簡稱為絲路。

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闢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並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後的珠簾掀開。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繫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韓國、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義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商品交流
正如「絲綢之路」的名稱,在這條逾7000公里的長路上,絲綢與同樣原產中國的瓷器一樣,成為當時一個東亞強盛文明象徵。絲綢不僅是絲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費品,也是中國曆朝政府的一種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國的友好使節出使西域乃至更遠的國家時,往往將絲綢作為表示兩國友好的有效手段。並且絲綢的西傳也少許改變了西方各國對中國的印象,由於西傳至君士坦丁堡的絲綢和瓷器價格奇高,令相當多的人認為中國乃至東亞是一個物產豐盈的富裕地區。各國元首及貴族曾一度以穿著用腓尼基紅染過的中國絲綢,家中使用瓷器為富有榮耀的象徵。

此外,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隨著商隊的行進不斷流入歐亞各地。這種遠早於絲綢的貿易品在歐亞大陸的廣泛傳播為帶動歐亞貿易交流做出了貢獻。這種珍貴的商品曾是兩河流域各國財富的象徵。當青金石流傳到印度後,被那裡的佛教徒供奉為佛教七寶之一,令青金石增添了悠遠的宗教色彩。而葡萄、核桃、胡蘿蔔、胡椒、胡豆、波菜(又稱為波斯菜)、黃瓜(漢時稱胡瓜)、石榴等的傳播為東亞人的日常飲食增添了更多的選擇。西域特產的葡萄酒經過歷史的發展融入到中國的傳統酒文化當中。商隊從中國主要運出鐵器、金器、銀器、鏡子和其他豪華製品。運往中國的是稀有動物和鳥類、植物、皮貨、藥材、香料、珠寶首飾。


收錄日期: 2021-04-16 23:19:4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11000051KK0595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