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有咩典型事件?急急急急急急急呀

2007-03-12 4:16 am
魯迅有咩典型事件?比埋個網我

回答 (2)

2007-03-12 5:23 am
✔ 最佳答案
魯迅(1881-1936)本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他出生在封建統治日益腐朽、中華民族飽受屈辱的年代,年輕時相信醫學救國,曾東渡日本學醫。後來,他改變了想法,認為拯救民族的靈魂更為緊迫,於是棄醫從文。魯迅在辛亥革命前夕出現在思想文化戰線,成為文化新軍的旗手。他在小說、雜文、散文等諸多領域都有嶄新的建樹,作品思想深邃,為中國現代文化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精神資源。
為了弘揚魯迅的文化業績,中國大陸以培養青年作家為宗旨的文學院就是以他命名的,中國作家協會設有以魯迅命名的大型文學獎,而北京、上海、紹興、廣州等魯迅生活過的城市也都設有紀念機構。

1881年9月25日(陰曆八月初三日),魯迅誕生在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今屬紹興市)東昌坊口新台門周家,家中有四、五十畝水田,生計無憂。十三歲那年,祖父周福清因科場作弊案下獄,官府趁機敲詐勒索;父親周鳳儀被取消鄉試資格,從此病倒,周家迅速由小康變為困頓。有四年多,魯迅經常要到當鋪去典質衣物首飾,替父親買藥。家境破落,使少年魯迅開始體味到上流社會的虛偽和冷酷。

1898年5月1日,18歲的魯迅帶著母親籌集的八元川資,到南京去投考無需學費的學校。他不願走故鄉破落戶子弟從商或去做幕僚(官府文書之類)的老路,希望走出一條新路,同年5月7日,他考入江南水師學堂輪機科。不久,他感到該校「烏煙瘴氣」,又於同年10月考入江南陸師學堂新設立的礦務鐵路學堂,主修礦務。在此期間,他接觸了嚴復譯述的《天演論》,並自號「戎馬書生」,體現出把讀書和救國緊密結合的精神風貌。

1902年初,魯迅以優異成績從礦路學堂畢業,被派往日本留學,先進入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和科學知識。在這裡,他經常跟友人討論改造中國國民性的問題。1904年6月,魯迅申請進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希望走醫學救國的道路。當時正值日俄戰爭爆發,魯迅在幻燈片上看到中國人替俄軍做偵探被日軍砍頭,而圍觀的同胞卻流露出麻木的神情。他深受刺激,決心棄醫從文,拯救中華民族的靈魂。1906年3月,魯迅返回東京,開始從事文藝活動。

1909年夏,因為家境困難,母親和弟弟需要供養,魯迅告別了留學七年的日本返回中國。他先在浙江杭州兩級師範學堂講授化學和生理衛生課,並兼任動植物課的日文翻譯,1910年下半年回到故鄉紹興,擔任紹興府中學堂(原名紹郡中西學堂)監學兼生理衛生課教員。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魯迅組織武裝講演團宣傳革命,穩定人心。同年冬,紹興光復,魯迅被紹興軍政分府任命為山會師範學堂校長。這年冬天,他寫成第一篇文言小說《懷舊》。這篇作品刻劃了封建勢力在革命風聲到來時的種種醜態,開始顯示出作者卓越的諷刺才能。

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魯迅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前往南京任教育部部員。5月,臨時政府北遷,魯迅隨教育部遷往北京。當時攀折辛亥革命成果的封建軍閥在「五色共和」旗下向革命勢力倡狂進攻。在「五四」運動前夕的政治低氣壓下,魯迅感到了極度的失望和痛苦,一度傾心於輯錄、校勘古籍,研究佛學經典,搜集研究金石拓片。1918年5月,魯迅應留日時期的老友錢玄同之約,在以倡導「新文化」和「文學革命」而聞名的《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白話短篇小說《狂人日記》。

由於北方政治環境險惡,1926年8月26日,魯迅離開生活了十四年的北京,赴福建任廈門大學國文系教授和國學研究院教授。魯迅談到對當時廈門大學的印象時說,這裡的「中樞是『錢』,繞著這東西的是爭奪、騙取、鬥寵、獻媚、叩頭。」(1927年1月12日致翟永坤)同年底,他辭去廈大一切職務。這一期間,魯迅出版了短篇小說集《彷徨》和雜文集《華蓋集續編》。

  1927年1月18日,魯迅由廈門抵達廣州,任中山大學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這時,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勝利進行,但分裂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右派勢力暗中活動猖獗,號稱「革命策源地」的廣州呈現出「紅中夾白」的色彩。這一階段,魯迅編定並出版了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並跟中共廣東區委發生了組織聯繫。「四.一二」事變之後,廣東軍事當局也開始大肆捕殺共產黨人,魯迅憤而辭去中山大學的一切職務以示抗議。同是青年卻分為兩大陣營的事實,摧毀了他進化論的思路。

魯迅一生中曾三次到過香港。第一次是1927年1月17日由廈門赴廣州途中路過;第二次是同年2月18日至20日應邀在香港青年會(必列者士街51號)發表講演,講題分別為《無聲之中國》和《老調子已經唱完》,主旨是反對用僵死的文言文禁錮思想,尤其要警惕西方列強利用我們的腐敗文化來進行殖民統治。講演受到香港文學愛好者的熱烈歡迎,有力地推動了香港的新文學運動。同年9月28日,魯迅由廣州赴上海,第三次在香港停留。有關情況,可參閱《而已集》中的《略談香港》和《再談香港》。

1927年10月3日,魯迅由廣州抵達上海,傾全力從事文學活動。魯迅在上海時期出版的著作,有回憶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集外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以及通訊集《兩地書》。此外,魯迅還翻譯了俄國作家果戈理的長篇小說《死魂靈》,以及《藝術論》(盧那察爾斯基著)、《藝術論》(普列漢諾夫著)等新興文藝理論著作。魯迅在上海時期,先後參加了左翼作家聯盟、自由大同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成為共產黨的忠誠友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熱烈擁護者。

2007-03-13 07:57:35 補充:
魯迅的小說和散文,時時不忘揭露和批判中國人的劣根性。中國人重視面子的觀念、冷眼旁觀的看客心態、做事得過且過的馬虎作風,以及"家醜不可外揚"等處世態度和人性現象,在魯迅筆下都曾被揭露無遺。有人認為他的文章揭露中國人的瘡疤,誇大中國人的劣根性,更醜化了中國人的形象。但作為一個頭腦清醒的知識份子,他能以其深刻尖銳的文章對社會與中國文明發展作出這樣嚴厲的批判,實為國人帶來了警醒。

2007-03-13 07:58:06 補充:
一個民族的發展,除了物質和科技方面要站得穩,民族精神也是不可或缺。英國人寧願失去英倫三島,也不願意失去一個莎士比亞,這句話好像有點誇張,但卻確實說明任何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也需要有精神的支柱和具批判性的文化參照。話拉回來,在中國近代文壇,要數一位能為國人提供精神參照的文化巨人相信非魯迅先生莫屬了。魯迅離世雖已數十年,但思考和焦慮的問題,至今還是在你我周遭。

2007-03-13 07:59:02 補充:
讀者在看魯迅的文章時,應嘗試體會他身處的社會環境。當時,不論平民百姓或高官貴人都深深困於封建思想的框架中,故步自封,令社會失去了一種進步和求變的動力。在《阿Q正傳》中,"以祖業驕人",總是向後看,自欺欺人的健忘症,不能正視失敗和衰落的精神勝利法,還有那想睡上秀才娘子床的"革命"理想等等,雖然是阿Q的表現,但又何嘗不是我們社會生活中的精神弊病呢?因此魯迅的批評乃是出於啟蒙的目的,希望國人在嘲諷書中角色的時候,也能反省自己。看魯迅文章,有時會不舒服,甚至感到噁心,因為他真的給中國人揭了短,露了醜。但仔細一想,這又的確是一種毫無偽飾的真實。

2007-03-13 07:59:29 補充:
深刻智慧 助你知人論事 老實說,魯迅的作品不是寫給十七、八歲的少男少女。畢竟寫於一個世紀前,作品半文半白的風格和時代的隔膜,對剛開始看其作品的學生讀者來說可能會不太習慣,這是正常的。加上體會魯迅的文章,是要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人生歷練。縱使如此,若能在大學期間多讀一點,隨著文化素養的提高,人生歷練逐步增加,日後必會發現,魯迅的作品的確是非常深刻和充滿智慧的。同時,也能從魯迅那裏學會知人論事的態度,對怎麼看人,怎麼看文化和怎麼理解中國也有所裨益。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豫山,後改字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學時改名周樹人,「魯迅」是他的筆名。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政治評論家、翻譯家,新文化運動的重要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旗手。歷任北京大學講師、北京女子師範高等學校、廈門大學、廣州中山大學教授。

[編輯] 生平
請參見魯迅年表 魯迅的遷居路線大致為:紹興—南京—日本仙台—日本東京-紹興-北平—廈門—廣州—上海。


[編輯] 紹興17年
少年的魯迅居住在紹興城區。12歲到17歲時,魯迅在紹興的三味書屋學習。童年的百草園、咸亨酒店、外婆家一帶的農村等地,給了魯迅十分深刻的印象,也是之後創作《吶喊》和《彷徨》兩部小說集的素材來源。魯迅13歲那年,祖父因為科舉案下獄,父親重病在床,家道開始衰落。魯迅開始出入於藥店和當鋪,飽受侮辱。16歲時父親病逝。家境更加艱苦。


[編輯] 南京4年
1898年,魯迅到南京考入江南水師學堂,1899年轉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路鐵路學堂,1901年畢業,頗受進化論思想影響,愛讀新思想的書,尤其是翻譯的小說。


[編輯] 在日本7年

魯迅在日本留學時的筆記,上有藤野先生的注解魯迅與周作人、郭沫若、郁達夫等著名作家都為留學日本派。1904年9月魯迅赴日本仙台仙台醫學專門學校(現在是東北大學醫學部)學醫,並與講師藤野嚴九郎結下深刻友誼。他也是東北大學的第一位外國留學生。魯迅的醫學成績平均分為65.5,作為一個初到的外國留學生已經是不錯的了。因為抱著希望用文學治療中國人的疾病的想法,他於1906年3月從學校退學,回國尊母命與朱安結婚。後又重赴日本研究文藝。1907年曾擬創辦雜誌新生,因經費問題未能如願。1908年師從章太炎,加入光復會,並和二弟周作人一起翻譯外國小說。1909年從日本歸國。


[編輯] 浙江3年
回國擔任浙江兩級師範學堂生理學化學教員、紹興中學堂教員兼監學、紹興師範學校校長等職務。1911年寫出第一篇小說《懷舊》(文言寫作)。


[編輯] 在北京,1912年-1926年
1912年受蔡元培之邀到北京教育部任簽事。經歷一段思想苦悶時期,對國民黨、社會改革頗感失望,沉迷於收集研究拓本之中,校編謝承《後漢書》、《嵇康集》。後受錢玄同影響,重新投身新文化運動,在北京女子師範高等學校任教授、北京大學任講師。1918年,他首次用「魯迅」為筆名,在《新青年》上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短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1921年12月,他還生動地塑造了阿Q形象,發表中篇小說《阿Q正傳》。


[編輯] 在廈門和廣州
1926年8月,魯迅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抗議三·一八慘案,被北洋軍閥政府通緝,於是南下廈門大學任文科教授。

1927年1月16日,魯迅離開廈門經香港,於19日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 並與自己的學生許廣平同居。


[編輯] 上海10年

魯迅1933年為紀念「左聯五烈士」所寫的《為了忘卻的紀念》(手稿)1927年10月他辭去中山大學職務到達上海,10年之久,他一直住在上海公共租界北區的越界築路區域(所謂「半租界」,今天虹口區北部魯迅公園一帶),那裡有特殊的政治環境,以及他不少的日本朋友。1930年起先後加入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左翼作家聯盟,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但魯迅與左聯領導有很多思想上的衝突,這或許是把他定位為自由作家的論據之一。1927年到1936年間,魯迅創作了很多回憶性的散文與大量思想性的雜文,翻譯、介紹外國的進步文學作品。

魯迅在上海期間,和宋慶齡、陳賡有交往。魯迅所主持的文學團體和郭沫若、郁達夫主持的文學團體有矛盾。魯迅扶植獎掖文學青年,包括柔石、白莽、蕭軍、蕭紅等,也和化名狄克的張春橋進行過論戰。

自1931年起,魯迅大力倡導木刻版畫,由此開始了中國創作版畫的歷史。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因肺結核病而逝世,葬於上海虹橋萬國公墓。在上海為他舉行隆重的悼念活動。民眾代表在其靈柩上覆蓋寫有「民族魂」的白旗。1956年,魯迅墓遷移重建於上海虹口公園。


[編輯] 家庭
魯迅與周恩來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學始祖周敦頤。

1906年,25歲的魯迅從日本回國,遵照母親的意見而與28歲的朱安結婚。1927年10月8日,魯迅在廣州與許廣平結婚。1929年,兒子周海嬰在上海出世。 魯迅有兩個弟弟:周作人(1885-1967)、周建人(1888-1984)。

周海嬰之子為周令飛。周令飛在1980年代時與來自臺灣的女同學張純華相戀並移居臺灣。他的女兒周璟馨(即魯迅的曾孫女)曾參加臺灣綜藝節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並成為熱點人物。


[編輯] 成就
魯迅一生寫了許多小說,散文和雜文,其中不少為經典之作。小說代表作有《狂人日記》、《阿Q正傳》、《祝福》、《孔乙己》,小說集有《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散文代表作有收入《朝花夕拾》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其散文詩集《野草》達到一個後人難以企及的高度。魯迅雜文的數量極多,代表作有《二心集》、《華蓋集》等。

魯迅在學術上也有很高的造詣,著有《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等。


[編輯] 評價

魯迅1930年照於上海魯迅是一位著名作家。他在文學上的卓越貢獻,已被文學界與普通民眾所公認,他對中國人的國民性、中國社會的弊端予以深刻的闡釋。他的小說倍受推崇,散文詩《野草》被認為是中國20世紀文學的顛峰之作。但在反映其政治傾向的許多雜文思想價值上頗受爭議,大多數人認為他文筆犀利、思想深刻,是「新文學」的奠基人。他也是現代中國大陸很多民族主義者的膜拜對象。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前,他在中國大陸是一位受意識形態保護的作家。現在大陸學術界對他的評論已經自由化。

毛澤東早在延安時期在《新民主主義論》對魯迅有高度評價,說:「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僕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並將中共在延安創辦的文學院取名魯迅文學院,後改為魯迅藝術文學院。雖然在共產黨掌權後,魯迅的形象被嚴重政治化,其文學地位也因政治需要被權力集團高度肯定,但是據2001年出版的周海嬰著《魯迅與我七十年》記載,1957年毛澤東在回答羅稷南的問題時表示,如果魯迅仍然活著,「以我估計,魯迅要麼是關在牢里還是要寫,要麼他識大體不作聲」。

兩岸政府對他的不同的政治化評價,使當代對魯迅的真實思想需要重新澄清,比較重要的當代魯迅研究學者有王瑤、錢理群、李歐梵、王富仁、陳漱渝、汪暉、張夢陽、徐麟、王乾坤等。


[編輯] 魯迅曾用筆名
干凡、飛迅、直庚、樹俟、獨洛、敖隼、旁斡預、L.S.、丁璫、丁萌、士繇、E.L.、及鋒、之達、子明、豐瑜、元艮、元期、不堂、中頭、中拉、長庚、公汗、風聲、巴人、龍剛、且介、且文、史賚、史癖、白舌、白道、令飛、飛斐、冬華、樂文、樂賁、樂雯、品音、記者、動軒、仲度、華圉、自樹、許遐、許霞、迅行、葦索、杜斐、何干、一尊、余銘、譯者、張沛、阿二、阿法、苗挺、直入、明瑟、羅憮、佩韋、周樹、周悼、庚辰、庚言、孟弧、封余、荀繼、茹蓴、樹人、候堂、獨立、姜珂、洛文、神飛、敖者、莫朕、桃椎、索士、索子、曉角、翁隼、唐俟、旅隼、朔爾、家干、家斡、宴教、冥昭、焉於、黃棘、夢文、雪之、常庚、曼雪、崇巽、符靈、康郁、隋文、越丁、越山、越僑、越容、楮冠、魯迅、尊古、游光、遐觀、編者、虞明、豫才、燕客、霍沖、孺牛、小孩子、豐之余、韋士繇、鄧當世、白在宣、華約瑟、齊物論、杜德機、何家干、何家斡、即魯迅、張承祿、張祿如、周玉才、周動軒、周樹人、周樟壽、周豫才、宓子章、趙令儀、某生者、倪朔爾、欒廷石、唐豐瑜、唐元期、黃凱音、戛劍生、康伯度、隋洛文、葛何德、董季荷、敬一尊、朝花社、編輯者、編纂者、纂述者、ELEF、旅滬記者、宴之教者、楮冠病叟、中國教育社、奔流社同人、譯文社同人、鐵木藝術社、旅滬一記者、朝花社同人、上海三閒書屋。


[編輯] 主要作品

人民文學出版社 魯迅全集 十六卷魯迅:魯迅全集
論文和講義:墳(論文集) | 中國小說史略(講義) | 漢文學史綱要(講義)
雜文集:熱風 | 華蓋集 | 華蓋集續編 | 而已集 | 三閒集 | 二心集 | 南腔北調集
雜文集:偽自由書 | 準風月談 | 花邊文學 | 且介亭雜文 | 且介亭雜文二集 | 且介亭雜文末編
短篇文集:吶喊(小說集) | 彷徨(小說集)| 野草(散文詩集) | 朝花夕拾(回憶錄集) | 故事新編(小說集)
詩文集:集外集 | 集外集拾遺
其他:集外集拾遺補篇 | 古籍序跋集 | 譯文序跋集 | 兩地書 | 日記


收錄日期: 2021-04-16 14:23:0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11000051KK0495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