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是what朝代的?

2007-03-11 8:39 pm
?????????木

回答 (11)

2007-03-11 8:46 pm
✔ 最佳答案
康熙是清朝的

清聖祖康熙帝,愛新覺羅氏,諱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滿族,清朝第四位皇帝,也是滿清入關以來第二位皇帝,通稱康熙皇帝。

康熙於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宮,佟妃(孝康章皇后佟佳氏)之子。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崩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六十九歲。在位六十一年(1661年—1722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2007-03-14 3:32 am
康熙是清朝既.....佢都係一位好皇帝黎既~~~

清聖祖康熙帝,愛新覺羅氏,諱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滿族,清朝第四位皇帝,也是滿清入關以來第二位皇帝,通稱康熙皇帝。

康熙於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宮,佟妃(孝康章皇后佟佳氏)之子。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崩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六十九歲。在位六十一年(1661年—1722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早期生活
康熙即位時只有八歲,是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的第三子。順治接受湯若望的意見因其出過天花具有免疫力而把他選為繼承人。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在太和殿舉行親政儀式。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的幫助下,在康熙九年(1670年)贏得了與顧命大臣鰲拜的鬥爭,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

政績
康熙執政期間,撤除吳三桂等三藩勢力(1673年)。1684年,康熙採納了大學士李光地,授施琅福建水師提督,攻取臺灣,平定準噶爾汗噶爾丹叛亂(1688年—1697年),在雅克薩戰役,康熙派遣黑龍江將軍薩布素成功驅逐沙俄對黑龍江流域的侵略,收復了雅克薩城和尼布楚城。他在京師東北的熱河營建了避暑山莊,將其作為蒙古、西藏、哈薩克等部王公貴族覲見的場所。

康熙帝親政不久後,便宣佈停止圈地,放寬墾荒地的免稅年限。他還著手整頓吏治,恢復了京察、大計等考核制度。為了防止被臣下矇蔽欺騙,愛新覺羅玄燁還親自出京巡視,了解民情吏治。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次南巡,此外還有三次東巡、一次西巡,以及數百次巡查京畿和蒙古。他還親自巡視黃河河道,督察河工,並下令整修永定河河道。

康熙帝重視對漢族知識分子的優遇。他曾多次舉辦博學鴻儒科,創建了南書房制度,並親臨曲阜拜謁孔廟。康熙帝還組織編輯與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曆象考成》、《數理精蘊》、《康熙永年曆法》、《康熙皇輿全覽圖》等圖書、曆法和地圖。

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康熙也存在保守和落後的方面。他在攻取臺灣後開放了海禁,但是由於擔心米穀出境而明令禁止南洋貿易。他崇尚儒學,尤其是朱熹理學。此外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還發生過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獄事件。

批評
有專家指出,清朝中後期國力開始遠遠落後於西方,這跟康熙晚年的墨守陳規,缺乏創新,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1]史學家史景遷批評康熙有三:一是皇位繼位的糾葛有點進退失據;二是康熙雖喜愛西學,任用耶穌會士,並允傳教,但對西方並不信任,因而有禮儀之爭以及導致雍正的禁教;三是康熙以輕徭薄賦自豪,以此彰顯盛世,但其永不加賦的政策按耕地面積繳固定稅金,與人口無關,於是人口雖增,亦不加賦,為康熙的繼承者造成財政困難。[2]

歷史小說家高陽則說康熙有兩大缺點,一是在傳位問題上,始終猶豫不決;二是「好名」,而且好與臣下爭名。
2007-03-12 5:15 am
清朝第二皇帝,是順治之子,雍正之父,乾隆之爺
2007-03-12 3:06 am
康熙是清朝的lo!!!!!!!!!!!

清聖祖康熙帝,愛新覺羅氏,諱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滿族,清朝第四位皇帝,也是滿清入關以來第二位皇帝,通稱康熙皇帝。

康熙於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宮,佟妃(孝康章皇后佟佳氏)之子。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崩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六十九歲。在位六十一年(1661年—1722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其實我想問你幾年班呢!!!!!!
2007-03-11 10:50 pm
清聖祖康熙帝,愛新覺羅氏,諱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滿族,清朝第四位皇帝,也是滿清入關以來第二位皇帝,通稱康熙皇帝。

康熙於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宮,佟妃(孝康章皇后佟佳氏)之子。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崩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六十九歲。在位六十一年(1661年—1722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編輯] 早期生活
康熙即位時只有八歲,是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的第三子。順治接受湯若望的意見因其出過天花具有免疫力而把他選為繼承人。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在太和殿舉行親政儀式。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的幫助下,在康熙九年(1670年)贏得了與顧命大臣鰲拜的鬥爭,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


[編輯] 政績
康熙執政期間,撤除吳三桂等三藩勢力(1673年)。1684年,康熙採納了大學士李光地,授施琅福建水師提督,攻取臺灣,平定準噶爾汗噶爾丹叛亂(1688年—1697年),在雅克薩戰役,康熙派遣黑龍江將軍薩布素成功驅逐沙俄對黑龍江流域的侵略,收復了雅克薩城和尼布楚城。他在京師東北的熱河營建了避暑山莊,將其作為蒙古、西藏、哈薩克等部王公貴族覲見的場所。

康熙帝親政不久後,便宣佈停止圈地,放寬墾荒地的免稅年限。他還著手整頓吏治,恢復了京察、大計等考核制度。為了防止被臣下矇蔽欺騙,愛新覺羅玄燁還親自出京巡視,了解民情吏治。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次南巡,此外還有三次東巡、一次西巡,以及數百次巡查京畿和蒙古。他還親自巡視黃河河道,督察河工,並下令整修永定河河道。

康熙帝重視對漢族知識分子的優遇。他曾多次舉辦博學鴻儒科,創建了南書房制度,並親臨曲阜拜謁孔廟。康熙帝還組織編輯與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曆象考成》、《數理精蘊》、《康熙永年曆法》、《康熙皇輿全覽圖》等圖書、曆法和地圖。

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康熙也存在保守和落後的方面。他在攻取臺灣後開放了海禁,但是由於擔心米穀出境而明令禁止南洋貿易。他崇尚儒學,尤其是朱熹理學。此外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還發生過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獄事件。
2007-03-11 9:49 pm
清聖祖康熙帝,愛新覺羅氏,諱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滿族,清朝第四位皇帝,也是滿清入關以來第二位皇帝,通稱康熙皇帝。

康熙於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宮,佟妃(孝康章皇后佟佳氏)之子。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崩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六十九歲。在位六十一年(1661年—1722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編輯] 早期生活
康熙即位時只有八歲,是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的第三子。順治接受湯若望的意見因其出過天花具有免疫力而把他選為繼承人。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在太和殿舉行親政儀式。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的幫助下,在康熙九年(1670年)贏得了與顧命大臣鰲拜的鬥爭,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


[編輯] 政績
康熙執政期間,撤除吳三桂等三藩勢力(1673年)。1684年,康熙採納了大學士李光地,授施琅福建水師提督,攻取臺灣,平定準噶爾汗噶爾丹叛亂(1688年—1697年),在雅克薩戰役,康熙派遣黑龍江將軍薩布素成功驅逐沙俄對黑龍江流域的侵略,收復了雅克薩城和尼布楚城。他在京師東北的熱河營建了避暑山莊,將其作為蒙古、西藏、哈薩克等部王公貴族覲見的場所。

康熙帝親政不久後,便宣佈停止圈地,放寬墾荒地的免稅年限。他還著手整頓吏治,恢復了京察、大計等考核制度。為了防止被臣下矇蔽欺騙,愛新覺羅玄燁還親自出京巡視,了解民情吏治。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次南巡,此外還有三次東巡、一次西巡,以及數百次巡查京畿和蒙古。他還親自巡視黃河河道,督察河工,並下令整修永定河河道。

康熙帝重視對漢族知識分子的優遇。他曾多次舉辦博學鴻儒科,創建了南書房制度,並親臨曲阜拜謁孔廟。康熙帝還組織編輯與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曆象考成》、《數理精蘊》、《康熙永年曆法》、《康熙皇輿全覽圖》等圖書、曆法和地圖。

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康熙也存在保守和落後的方面。他在攻取臺灣後開放了海禁,但是由於擔心米穀出境而明令禁止南洋貿易。他崇尚儒學,尤其是朱熹理學。此外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還發生過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獄事件。


[編輯] 批評
有專家指出,清朝中後期國力開始遠遠落後於西方,這跟康熙晚年的墨守陳規,缺乏創新,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1]史學家史景遷批評康熙有三:一是皇位繼位的糾葛有點進退失據;二是康熙雖喜愛西學,任用耶穌會士,並允傳教,但對西方並不信任,因而有禮儀之爭以及導致雍正的禁教;三是康熙以輕徭薄賦自豪,以此彰顯盛世,但其永不加賦的政策按耕地面積繳固定稅金,與人口無關,於是人口雖增,亦不加賦,為康熙的繼承者造成財政困難。[2]

歷史小說家高陽則說康熙有兩大缺點,一是在傳位問題上,始終猶豫不決;二是「好名」,而且好與臣下爭名。


傳位的爭議
康熙十三年(1674年),康熙帝立皇后所生的一歲的皇次子胤礽為太子,但數十年後由於太子本身的素質問題及其在朝中結黨而廢太子。廢太子後眾皇子覬覦皇位,矛盾更加尖銳,故太子廢而復立,但康熙仍無法容忍其結黨,三年後再廢太子。最終在康熙六十一年臨終時傳位於皇四子胤禛。傳位給胤禛的理由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康熙是希望精明幹練的胤禛能大力改革康熙末年的寬縱積弊,也有人認為康熙是因為鐘愛胤禛之子弘曆(未來的乾隆帝)而傳位於他,還有傳說是顧命大臣隆科多和胤禛矯篡遺詔。但按清宮秘檔分析, 遺詔是由滿漢蒙三種語言寫成。以漢文為例,「傳位於皇四子」不可由「傳位於皇十四子」改寫而成。無論如何,此一傳位爭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奇案之一
2007-03-11 9:21 pm
清朝 !!!!!!!!!!!!!!!!!!!!!!!!!!!!!!!!!!!!!!!!!!!!!!!!!!!_________
2007-03-11 9:08 pm
清朝 lo
參考: me
2007-03-11 8:56 pm
清聖祖康熙帝,愛新覺羅氏,諱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滿族,清朝第四位皇帝,也是滿清入關以來第二位皇帝,通稱康熙皇帝。

康熙於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宮,佟妃(孝康章皇后佟佳氏)之子。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崩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六十九歲。在位六十一年(1661年—1722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編輯] 早期生活
康熙即位時只有八歲,是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的第三子。順治接受湯若望的意見因其出過天花具有免疫力而把他選為繼承人。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在太和殿舉行親政儀式。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的幫助下,在康熙九年(1670年)贏得了與顧命大臣鰲拜的鬥爭,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


[編輯] 政績
康熙執政期間,撤除吳三桂等三藩勢力(1673年)。1684年,康熙採納了大學士李光地,授施琅福建水師提督,攻取臺灣,平定準噶爾汗噶爾丹叛亂(1688年—1697年),在雅克薩戰役,康熙派遣黑龍江將軍薩布素成功驅逐沙俄對黑龍江流域的侵略,收復了雅克薩城和尼布楚城。他在京師東北的熱河營建了避暑山莊,將其作為蒙古、西藏、哈薩克等部王公貴族覲見的場所。

康熙帝親政不久後,便宣佈停止圈地,放寬墾荒地的免稅年限。他還著手整頓吏治,恢復了京察、大計等考核制度。為了防止被臣下矇蔽欺騙,愛新覺羅玄燁還親自出京巡視,了解民情吏治。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次南巡,此外還有三次東巡、一次西巡,以及數百次巡查京畿和蒙古。他還親自巡視黃河河道,督察河工,並下令整修永定河河道。

康熙帝重視對漢族知識分子的優遇。他曾多次舉辦博學鴻儒科,創建了南書房制度,並親臨曲阜拜謁孔廟。康熙帝還組織編輯與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曆象考成》、《數理精蘊》、《康熙永年曆法》、《康熙皇輿全覽圖》等圖書、曆法和地圖。

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康熙也存在保守和落後的方面。他在攻取臺灣後開放了海禁,但是由於擔心米穀出境而明令禁止南洋貿易。他崇尚儒學,尤其是朱熹理學。此外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還發生過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獄事件。


[編輯] 批評
有專家指出,清朝中後期國力開始遠遠落後於西方,這跟康熙晚年的墨守陳規,缺乏創新,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1]史學家史景遷批評康熙有三:一是皇位繼位的糾葛有點進退失據;二是康熙雖喜愛西學,任用耶穌會士,並允傳教,但對西方並不信任,因而有禮儀之爭以及導致雍正的禁教;三是康熙以輕徭薄賦自豪,以此彰顯盛世,但其永不加賦的政策按耕地面積繳固定稅金,與人口無關,於是人口雖增,亦不加賦,為康熙的繼承者造成財政困難。[2]

歷史小說家高陽則說康熙有兩大缺點,一是在傳位問題上,始終猶豫不決;二是「好名」,而且好與臣下爭名。


[編輯] 傳位的爭議
康熙十三年(1674年),康熙帝立皇后所生的一歲的皇次子胤礽為太子,但數十年後由於太子本身的素質問題及其在朝中結黨而廢太子。廢太子後眾皇子覬覦皇位,矛盾更加尖銳,故太子廢而復立,但康熙仍無法容忍其結黨,三年後再廢太子。最終在康熙六十一年臨終時傳位於皇四子胤禛。傳位給胤禛的理由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康熙是希望精明幹練的胤禛能大力改革康熙末年的寬縱積弊,也有人認為康熙是因為鐘愛胤禛之子弘曆(未來的乾隆帝)而傳位於他,還有傳說是顧命大臣隆科多和胤禛矯篡遺詔。但按清宮秘檔分析, 遺詔是由滿漢蒙三種語言寫成。以漢文為例,「傳位於皇四子」不可由「傳位於皇十四子」改寫而成。無論如何,此一傳位爭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奇案之一。
2007-03-11 8:49 pm
清朝!~!~


收錄日期: 2021-04-12 18:44:2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11000051KK0176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