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盡世間百態的打油詩
據說打油詩最早起源於唐朝,是由一個叫張打油的書生開創的一種詩體,他的《雪詩》應為打油詩的濫觴,全詩如下:「江上一籠統,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全詩抓住雪景特點來進行描寫,讀者彷彿置身於漫天飛舞的雪花之中。前兩句由遠及近,遠處的江面被紛飛的大雪籠罩著,近處只剩下一口水井在人們的視野之中,四周白茫茫一片,大有「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之意境。後兩句具體描寫近前之物——狗;黃狗已分辨不出原來的顏色,白狗身上的積雪使它臃腫了許多。此詩一出,語驚世人,人們紛紛倣傚此詩的創作方法、藝術風格,給詩壇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打油詩的內容豐富多彩,反映了極其廣泛的社會生活;語言大都運用俚俗口語,用明白如話的語言來表現自己的喜怒哀樂。
「人家養子愛聰明,我為聰明誤一生。但願生兒愚而魯,無災無害到公卿。」(蘇東坡《洗兒》)詩中有悖於常情的期待,抒發了詩人對朋黨相爭之禍、摧殘人才之行的不平之氣和憤懣之情,是對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的社會現實的無聲控訴。
打油詩既可言志,也可抒懷。大才子唐伯虎因生活困頓不堪,到了除夕年貨還沒置辦齊全,作詩以詠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般般都在別人家。歲暮清閒無一事,竹量寺裡看梅花。」這種安於貧窮、閒適自樂的情懷,是儒家所提倡的「安貧樂道」思想的承繼,但我們仍能從那個林中漫步的背影中讀出落魄、失意的靈魂。
張英是清朝一個高官,傳說他家曾與鄰居吳家為界牆之事爭執起來,張家寫信求在朝為官的張英出面干預。張英得知後,寫詩一首寄給家人:「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英的豁達大度和明於事理,自然讓斤斤計較、鼠目寸光之輩汗顏。於是,張、吳兩家各向後退讓三尺,才有了後人津津樂道的「六尺巷」,足見這首打油詩的魅力。
在新時期,人們也多用這種喜聞樂見的詩歌樣式來反映現實生活。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領導幹部都下鄉深入基層,但所作所為已有所不同,民間的打油詩對此作了形象的描繪:五六十年代是「下鄉背乾糧,幹活光脊樑。早上挑滿缸,晚睡硬板床」;七八十年代是「下鄉坐吉普,小肚吃溜鼓。啥事都不辦,一天三塊五(註:三塊五是當時幹部下鄉的補貼款)」。二者對比鮮明,高下自見。
打油詩的藝術形式和思想內容是極為豐富的,這種通俗的藝術形式可以說寫盡了世間百態。
一般人把俚俗的诗称为“打油诗”,这里有个典故。
全诗用语俚俗,浅白显露,张打油名声就此传开。后来人们把用语俚俗的诗均称为打油诗。
打油诗多用来嘲讽、戏弄别人。
最有趣的数一首讽刺一些所谓的诗人的打油诗:
打油诗也常用于吹牛。
安史之亂是導致唐朝衰亡的關鍵因素
安史之亂與唐之衰亡
安史之亂之起因:
安史之亂為唐室由盛轉衰之轉捩點。現就其產生之背景分述如下:
玄宗為鎮撫外族,於邊疆設十節度使,令其掌有政治、軍事、財政大權;而當時府兵制己敗壞,朝廷防衛力弱,引致內輕外重之局面。
李林甫為杜?邊將入相之路,向玄宗進言,以胡人為節度使,胡人勢力坐大。
玄宗天寶年間,荒於政事,耽於逸樂,更寵信李林甫、楊國忠,兩人弄權舞弊,國事日非。
安祿山得玄宗信任,領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勢和龐大,久蓄異志;復因與楊國忠不和,恐其對己不利,藉討國忠為名,起兵反唐。
安史之亂產生之影響:
安史之亂前後八年才被平定,對唐室影響深遠。現分述如下:
政治方面:
安史亂後,唐室採姑息政策,封平亂之將領及安史降將等為節度使;節度使擁有轄境內之軍、民、財大權。其後節度使自相世襲,割據地方,不聽命中央,使唐中樞不振。
安史之亂,宦官李輔國擁立肅宗;肅宗以李輔國擁立有功,命出掌中央禁軍,開宦官控制軍之先例。日後宦權不斷擴大,專擅朝政,使朝政日壞。
安史亂時,唐向回紇借兵助平叛亂,恃功掠奪,令唐國威蕩然。自此吐蕃、南詔等擾邊不?,唐國力衰微。
社會方面:
黃河流域經多年戰亂,破壞不已,社會文化重心逐漸南移。
2. 北方戰亂頻仍,土地荒蕪,人民死於戰禍及流亡他地者眾,人口銳減。
經濟方面:
1. 戰亂時期,戶籍散佚,租庸調制遭破壞;藩鎮跋扈,地方貢賦不上中央;加上回紇又恃功苛索,使唐室財政枯竭。
2. 安史之亂,地方殘破,生產停頓,物資短缺,物價飛漲,朝廷復多方徵稅,致令民生困苦。
外族入侵方面:
安史亂時,邊疆精兵內調平亂,形成邊防空虛,南詔、契丹、吐蕃等乘機入侵,回紇亦乘時擾邊,邊患日重。
總言之,經過八年的安史之亂,唐室元氣大傷,從此步向衰落敗亡的道路。
附試題一: 或言安史之亂為唐代由盛轉衰之分界。此說當否?試論析之。
有言安史之亂為唐代由盛轉衰之分界,此說並不恰當。因為一國之衰落必有前因,斷不會因一件事就突然由「盛」立時轉向「衰」的。事實上,唐代在安史之亂前,其政治、 軍事及社會經濟已漸走下坡,而安史之亂則是將這些弱點暴露及加劇唐代的衰落而已。
一.唐代在安史之亂前已早有隱憂:
政治方面:
1.人主怠政:天寶年間,玄宗怠政,沉迷女色,耽於逸樂,政治日壞。《唐鑑》卷九載范祖禹評唐玄宗云:「其終也,惑女寵,極奢侈,求長生,從一人之身而前後相反如此,由有所陷溺其心故也。」
2.用人失當:玄宗晚年居於深宮,政事盡交李林甫,國事日壞《新唐書.李林甫傳》載:「凡在相位十九年,養成天下之亂。」可見他為禍甚深。此外,他為鞏固相位,杜絕「出將入相」之路,起用胡人為邊將,形成胡人勢力膨脹,威脅中央,是為唐室一大隱憂。其後,李林甫死,玄宗又寵信楊國忠。他為人「強辯而輕躁」,其處事「責成胥吏,賄賂公行」。同樣,楊氏非治國之才,使政治敗壞。
軍事方面:
1. 邊將坐大:唐在安史之亂前已隱藏了種種危機,尤以軍事為甚。玄宗時採張說建議,以?騎取代腐化了的府兵,可是?騎以募兵制度實有其缺憾,因中國傳統觀念:「子弟為武官,父兄皆不齒」,故中央軍力薄弱,出現嚴重真空。反之,於邊防的十大兵鎮,各節度使勇武強悍,戰鬥力強勁。因此,唐室嚴重地外重內輕,這是在安史之亂前,唐室之一大隱憂,也是衰落之先兆。
社會方面:
1. 貧富懸殊:天寶年間,豪強兼併,出現大量莊園,農民更成為地方的佃農,貧富已趨懸殊,如杜甫曰:「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可見唐代於安史之亂前,社會經濟已出現問題。
由此觀之,唐代於安史之亂前,其政治、軍事和社會經濟三方面已出現問題與隱憂,故可推翻「安史之亂為唐由盛衰的分界」一說。當然,無可否認的是安史之亂的出現,確實為唐室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嚴重地加劇了唐室之衰落。
二.安史之亂帶來的負面影響:加劇唐室之衰落
政治方面:
1.促成藩鎮割據:安史之亂期間,唐室為求平亂,採取姑息政策,積極拉攏安史降將,如田承嗣、李懷仙等等,且節度使的職位可私相授受,中央無力過問,自然安史之亂降將擁兵割據,對抗中央。
2.間接引發宦官專權:安史之亂,為宦官干政締造了不可多得的時機,如宦官李輔國擁立肅宗,掌政;宦官魚朝恩,仇士良等的弄權。此後,宦官日漸掌握軍政大權,廢立君主,控制唐室政局。
藩鎮割據及宦官專權都是唐日漸衰落之關鍵,可見安史之亂對唐室負面影響之深遠。
社會經濟方面:
1.戶籍散失,嚴重影響唐室收入。
2.貧富懸殊情況無法改善,人民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
3.北方嚴重殘破
對外關係方面:
1.回紇長期苛索:回紇恃平安史之亂有功,向唐室苛索。
2.外族不斷入侵:如:吐蕃、南詔
3.天可汗制度崩潰
總結而言,唐室在安史之亂前早已出現隱憂,政治、社會經濟等己存在問題,國勢已趨向衰落。而安史之亂無疑對唐室帶來極深遠且嚴重的負面影響,使唐室無可救葯地踏上衰亡之路。所以我們可以說唐室在安史之亂前己早有隱憂,走向衰落,而安史之亂只不過將唐室內藏的種種問題暴露出來和激化而已。安史之亂只對唐室衰落起加速的作用,唐室的衰落並非安史之亂暴發後才發生。
參考資料:
http://chist.yy2.edu.hk/al_paper1_tong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