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孫中山的感想???????

2007-03-10 8:18 pm
對孫中山的感想???????

回答 (5)

2007-03-10 8:23 pm
✔ 最佳答案
正面
孫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滿清統治,建立民國政府的革命家之一。由於孫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認識西方世界較深,通曉外語,有醫生學歷,在中國內外都享有知名度;是故被多數外國人視為革命領袖。而在國內,多數革命者也認為他的聲望與能力足以成為革命組織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孫中山在武昌起義後順利被選為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去世後,蔣介石領導他創建的國民革命軍進行北伐,在名義上完成中國的統一。由於當時參與革命的主要領導人物,特別是蔣中正、汪兆銘(汪精衛)兩人,均為孫培育出來的領導人物,故當時的國民政府當以孫為最高的精神領袖,並推舉三民主義為治國的最高指導。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孫成為蔣中正之外,凝聚全國向心力的象徵人物之一。國民政府與旗下將領也往往以「保障孫總理的革命成果」為號召,鼓動人民建設和將士作戰。因此到戰爭中後期,孫中山很自然被推舉為中華民國的國父。

對於孫中山的歷史貢獻分析,主要是認為孫中山確係近代倡導共和革命,成功組織成分複雜的各種反滿勢力,並注入西方現代政治理論與憲政思想成分的領導人。而孫中山雖亦重視掌握領袖權力,但較具理想色彩,較能為制度建設之需要而放棄政治資源。孫中山雖倡導武力推翻君主專制,武力弭平軍閥割據,但使用之手段較為溫和,善後措施較為寬容,不採徹底剷除之作法,與蔣介石或毛澤東等強調組織紀律而嚴厲懲處反對者不同。

孫中山亦為中國政治經濟現代化之重要階段性人物。孫中山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憲政民主,人民主權(選舉、罷免、創制、複決),權力分立制衡,與社會主義等等。另加上其個人認為有必要保留的中國傳統制度機構——監察權與考試權,形成五權憲法學說。對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國的普及,具有推動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產主義派對中國未來建設的深入探索。而孫中山在其中採取某種折衷立場,卻堅持共和民主之憲政體制,至今仍有其價值。


[編輯] 負面
清末的革命團體普遍只有鬆散的組織,多數革命起義事實上並非直接由孫中山所領導,而是由黃興籌劃與統帥,時人也多將孫黃兩人並列。至於革命黨內,認同黃為實際領導革命的黨人也不在少數。可惜的是1928年國民政府北伐後,黃的人馬被逐漸排除在中國國民黨之外,黃的貢獻則長期遭到忽視,直到1990年代才重新受到兩岸三地重視。孫中山政治生涯中,因固執以至與同志反目。例如同盟會時代之章太炎、中華革命黨時之黃興,皆曾為孫之股肱,而後來反目不相往來。此外,孫對革命的奉獻也許很大,但未必如官方所說般遠遠超過其他革命人士的貢獻。但不可否認孫中山在倡導革命思想,組織、領導革命團體都是處於領導者的地位。孫中山為推翻帝制所付出的犧牲與貢獻也為多數人所認同。

一些人認為,孫中山在民國建立以後,有多次作為未能貫徹民主、自由、法治等精神,例如:二次革命時力主使用武力使中國出現分裂。當時宋案未有證據證明是袁世凱指使,袁黃也力主有司法途徑解決。惟孫文一口咬定袁為元兇,指非用武力不可,從此開展了民國多次內戰的先河;護法戰爭時召開非常國會的合法性;組織中華革命黨採行秘密會黨形式,皆存在曲解、損害民主及法治的表現[8]。「凡於革命軍未起義之前進黨者,名為首義黨員;凡於革命軍起義之後、革命政府成立以前進黨者,名為協助黨員;凡於革命政府成立之後進黨者,名為普通黨員。」「革命成功之日,首義黨員悉隸為元勳公民,得一切參政、執政之優先權利;協助黨員得隸為有功公民,能得選舉及被選舉權利;普通黨員得隸為先進公民,享有選舉權利。」「凡非黨員在革命時期之內不得有公民資格。」諸如此類的規定,充斥著整個黨章。而後孫中山因為不滿西方列強不支持其廣州政權,黨內實行集權之外,轉向師法列寧俄國,推動聯俄容共,國民黨組織機構採行列寧式體制,遭到黨內反共右派與黨外西化民主派頗多批評。孫中山逝世時有三份遺囑,其中一份遺囑乃是致函蘇聯。中國國民黨也曾於第一次代表大會後,甚至考慮國民黨加入共產國際,只是未為莫斯科同意。

另有一些研究認為孫中山對日本的態度有權宜投機的嫌疑[9]。孫中山為換取日本支援革命,曾主張把中國東北,也就是滿族的發源地——滿洲,讓給日本。此種看法與內地十八省「驅除韃虜」後放棄滿蒙西藏的情緒相契。(革命黨在長江中游等地使用之旗幟即為十八星旗)然而此類主張雖然在辛亥革命前後的革命組織中相當普通。孫中山為討袁,企圖爭取日本反袁。曾在致日本有司小池張造私函中提出與二十一條相匹敵之不利條件。孫中山革命時期曾頗受日本友人資助,流亡時也曾避居日本。建立共和後企圖推動中日合作,曾首先提出大亞洲主義,成為日本大東亞戰爭的思想根源之一。惟此一戰略後來不受日本日趨激進的擴張派勢力歡迎,孫中山轉向俄國。

但許多學者同意,當其時之中國落後,幾不具備對外進行平等互利外交的談判資本,許多權宜之計實為不得已的作為。歷史上例如李鴻章的中俄密約,重慶與延安對德蘇互不侵犯、雅爾達協定、蘇日中立友好條約、外蒙古爭議性的公投獨立等等的沈默,國民政府為求美國支援的讓步,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保證蘇聯支援的讓步,皆為類似案例。


[編輯] 臺灣

這幅孫文肖像常被懸掛在台灣的各種公共場所1949年蔣中正領導的國民政府兵敗遷臺,國民黨將孫中山和蔣中正推崇到幾如聖人的地步。孫中山被奉若神明,而蔣介石則以現世唯一孫文繼承人自居。舉凡文章、廣播、電視、電影、歌曲,任何文藝創作只要冠上「國父」或「三民主義」等字,無分良否皆一昧獲得讚揚,但罕有學術性價值。國民政府又命全國中高等教育學生接受三民主義課程的洗禮,其內容則雜亂不堪,包括蔣介石訓詞等多種成分。而孫中山關於民生主義與共產主義異同之討論,聯俄容共之史蹟,民權初步之落實,結束訓政還政於民之承諾皆絕口不提,改為宣傳蔣介石著作《蘇俄在中國》所述蘇俄之暴行。各種中國國民黨支持的三民主義研究團體與學校社團遍及全台,其實則是國民黨的外圍組織。大學入學考試甚至將三民主義與國文、數學、英文等並列主科。國民黨政府更在各學校、車站等公共場所豎立孫、蔣銅像。直到1987年戒嚴令解除為止,台灣無一日不在「國父」之陰影下生活。「國父」成為絕對正確的代表,卻也成為國民黨壓制反對聲浪與反省批評的藉口。

解嚴後,一般民眾及學者開始批判國民黨塑造出來的國父絕對神聖及絕對威權,各種民間與社會組織也以實際行動推動廢除教育體制裡有關「三民主義」的部分。如臺獨運動人士一向反對神化孫中山,但如李筱峰等仍肯定孫中山革命及學者精神,進而批判國民黨實施的高壓恐怖統治,已與孫氏理念完全違悖。今日臺灣民眾多對蔣中正評價較差,但對孫中山仍多持肯定態度,今日國民黨亦多以蔣介石之子蔣經國及孫中山作為號召,較少以蔣介石為標榜。

孫中山一生曾訪臺四次,但對今日臺灣而言,與孫中山最密切之處,仍是隨處可見的新臺幣100圓紙鈔:上有孫中山畫像及手書「博愛」二字。
2007-03-11 2:59 am
我對孫中山的感想是佢好偉大是中國的國父呀
佢救左賀義同曾德勝啊
2007-03-10 10:00 pm
i077663說得好!!
2007-03-10 8:38 pm
正面
孫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滿清統治,建立民國政府的革命家之一。由於孫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認識西方世界較深,通曉外語,有醫生學歷,在中國內外都享有知名度;是故被多數外國人視為革命領袖。而在國內,多數革命者也認為他的聲望與能力足以成為革命組織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孫中山在武昌起義後順利被選為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去世後,蔣介石領導他創建的國民革命軍進行北伐,在名義上完成中國的統一。由於當時參與革命的主要領導人物,特別是蔣中正、汪兆銘(汪精衛)兩人,均為孫培育出來的領導人物,故當時的國民政府當以孫為最高的精神領袖,並推舉三民主義為治國的最高指導。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孫成為蔣中正之外,凝聚全國向心力的象徵人物之一。國民政府與旗下將領也往往以「保障孫總理的革命成果」為號召,鼓動人民建設和將士作戰。因此到戰爭中後期,孫中山很自然被推舉為中華民國的國父。

對於孫中山的歷史貢獻分析,主要是認為孫中山確係近代倡導共和革命,成功組織成分複雜的各種反滿勢力,並注入西方現代政治理論與憲政思想成分的領導人。而孫中山雖亦重視掌握領袖權力,但較具理想色彩,較能為制度建設之需要而放棄政治資源。孫中山雖倡導武力推翻君主專制,武力弭平軍閥割據,但使用之手段較為溫和,善後措施較為寬容,不採徹底剷除之作法,與蔣介石或毛澤東等強調組織紀律而嚴厲懲處反對者不同。

孫中山亦為中國政治經濟現代化之重要階段性人物。孫中山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憲政民主,人民主權(選舉、罷免、創制、複決),權力分立制衡,與社會主義等等。另加上其個人認為有必要保留的中國傳統制度機構——監察權與考試權,形成五權憲法學說。對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國的普及,具有推動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產主義派對中國未來建設的深入探索。而孫中山在其中採取某種折衷立場,卻堅持共和民主之憲政體制,至今仍有其價值。


[編輯] 負面
清末的革命團體普遍只有鬆散的組織,多數革命起義事實上並非直接由孫中山所領導,而是由黃興籌劃與統帥,時人也多將孫黃兩人並列。至於革命黨內,認同黃為實際領導革命的黨人也不在少數。可惜的是1928年國民政府北伐後,黃的人馬被逐漸排除在中國國民黨之外,黃的貢獻則長期遭到忽視,直到1990年代才重新受到兩岸三地重視。孫中山政治生涯中,因固執以至與同志反目。例如同盟會時代之章太炎、中華革命黨時之黃興,皆曾為孫之股肱,而後來反目不相往來。此外,孫對革命的奉獻也許很大,但未必如官方所說般遠遠超過其他革命人士的貢獻。但不可否認孫中山在倡導革命思想,組織、領導革命團體都是處於領導者的地位。孫中山為推翻帝制所付出的犧牲與貢獻也為多數人所認同。

一些人認為,孫中山在民國建立以後,有多次作為未能貫徹民主、自由、法治等精神,例如:二次革命時力主使用武力使中國出現分裂。當時宋案未有證據證明是袁世凱指使,袁黃也力主有司法途徑解決。惟孫文一口咬定袁為元兇,指非用武力不可,從此開展了民國多次內戰的先河;護法戰爭時召開非常國會的合法性;組織中華革命黨採行秘密會黨形式,皆存在曲解、損害民主及法治的表現[8]。「凡於革命軍未起義之前進黨者,名為首義黨員;凡於革命軍起義之後、革命政府成立以前進黨者,名為協助黨員;凡於革命政府成立之後進黨者,名為普通黨員。」「革命成功之日,首義黨員悉隸為元勳公民,得一切參政、執政之優先權利;協助黨員得隸為有功公民,能得選舉及被選舉權利;普通黨員得隸為先進公民,享有選舉權利。」「凡非黨員在革命時期之內不得有公民資格。」諸如此類的規定,充斥著整個黨章。而後孫中山因為不滿西方列強不支持其廣州政權,黨內實行集權之外,轉向師法列寧俄國,推動聯俄容共,國民黨組織機構採行列寧式體制,遭到黨內反共右派與黨外西化民主派頗多批評。孫中山逝世時有三份遺囑,其中一份遺囑乃是致函蘇聯。中國國民黨也曾於第一次代表大會後,甚至考慮國民黨加入共產國際,只是未為莫斯科同意。

另有一些研究認為孫中山對日本的態度有權宜投機的嫌疑[9]。孫中山為換取日本支援革命,曾主張把中國東北,也就是滿族的發源地——滿洲,讓給日本。此種看法與內地十八省「驅除韃虜」後放棄滿蒙西藏的情緒相契。(革命黨在長江中游等地使用之旗幟即為十八星旗)然而此類主張雖然在辛亥革命前後的革命組織中相當普通。孫中山為討袁,企圖爭取日本反袁。曾在致日本有司小池張造私函中提出與二十一條相匹敵之不利條件。孫中山革命時期曾頗受日本友人資助,流亡時也曾避居日本。建立共和後企圖推動中日合作,曾首先提出大亞洲主義,成為日本大東亞戰爭的思想根源之一。惟此一戰略後來不受日本日趨激進的擴張派勢力歡迎,孫中山轉向俄國。

但許多學者同意,當其時之中國落後,幾不具備對外進行平等互利外交的談判資本,許多權宜之計實為不得已的作為。歷史上例如李鴻章的中俄密約,重慶與延安對德蘇互不侵犯、雅爾達協定、蘇日中立友好條約、外蒙古爭議性的公投獨立等等的沈默,國民政府為求美國支援的讓步,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保證蘇聯支援的讓步,皆為類似案例。


[編輯] 臺灣

這幅孫文肖像常被懸掛在台灣的各種公共場所1949年蔣中正領導的國民政府兵敗遷臺,國民黨將孫中山和蔣中正推崇到幾如聖人的地步。孫中山被奉若神明,而蔣介石則以現世唯一孫文繼承人自居。舉凡文章、廣播、電視、電影、歌曲,任何文藝創作只要冠上「國父」或「三民主義」等字,無分良否皆一昧獲得讚揚,但罕有學術性價值。國民政府又命全國中高等教育學生接受三民主義課程的洗禮,其內容則雜亂不堪,包括蔣介石訓詞等多種成分。而孫中山關於民生主義與共產主義異同之討論,聯俄容共之史蹟,民權初步之落實,結束訓政還政於民之承諾皆絕口不提,改為宣傳蔣介石著作《蘇俄在中國》所述蘇俄之暴行。各種中國國民黨支持的三民主義研究團體與學校社團遍及全台,其實則是國民黨的外圍組織。大學入學考試甚至將三民主義與國文、數學、英文等並列主科。國民黨政府更在各學校、車站等公共場所豎立孫、蔣銅像。直到1987年戒嚴令解除為止,台灣無一日不在「國父」之陰影下生活。「國父」成為絕對正確的代表,卻也成為國民黨壓制反對聲浪與反省批評的藉口。

解嚴後,一般民眾及學者開始批判國民黨塑造出來的國父絕對神聖及絕對威權,各種民間與社會組織也以實際行動推動廢除教育體制裡有關「三民主義」的部分。如臺獨運動人士一向反對神化孫中山,但如李筱峰等仍肯定孫中山革命及學者精神,進而批判國民黨實施的高壓恐怖統治,已與孫氏理念完全違悖。今日臺灣民眾多對蔣中正評價較差,但對孫中山仍多持肯定態度,今日國民黨亦多以蔣介石之子蔣經國及孫中山作為號召,較少以蔣介石為標榜。

孫中山一生曾訪臺四次,但對今日臺灣而言,與孫中山最密切之處,仍是隨處可見的新臺幣100圓紙鈔:上有孫中山畫像及手書「博愛」二字。
參考: yahoo
2007-03-10 8:26 pm
孫中山先生令到我地每年都有因為佢而放既假期......

所以我地d學生真係好認真地感激佢


收錄日期: 2021-04-19 21:31:5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10000051KK0148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