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古蹟......

2007-03-10 6:23 am
我想要一d香港古蹟既資料(包埋歷史人物),唔該...=v=
(即係一個古蹟同埋同佢相關既人物資料)

回答 (4)

2007-03-10 6:32 am
✔ 最佳答案
宋王臺是香港最有名的一處古蹟,有六百多年歷史。可惜人事滄桑,如今只剩一塊殘石, 讓人追憶往事。
宋王臺位於九龍馬頭圍馬頭涌道,鄰近土瓜灣消防局、聖三一教堂及舊德機場。

宋朝末年,宋室遺裔益王昰和衛王昺南下避元兵,曾在九龍短往過一段時期。二王抵港時,哥哥益王年僅十歲,後稱端宗;衛王是弟弟,陸秀夫在厓門背負着投海的便是他。宋末二王在九龍只停居半年,又再他遷。

宋亡後,有紀念二王避居海隅的人,在大石刻上「宋王臺」三字。歷元明兩代,刻字受風雨剝蝕,日漸模糊。及清朝嘉慶年間,發起重修。現存的「宋王臺」三字,是舊有的還是重修時新刻的,已不可考。

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後,英國人對宋王臺也不敢 輕視,特稱之為「聖山」(Sacred Hill)。隨着九龍城一帶的大規模開發,立法局華人代表何啟,於一八九八年八月十五日代表九龍居民要求港府立例保存這一具紀念性的古跡。這一動議立法局通過,港府遂撥款在宋王臺四周加建圍牆,並豎立碑誌。

及至一九四三年,日本人侵佔香港後,為着戰爭的擴展,要增闢啟德機場。宋王臺首當其衝,巨岩慘被轟裂,拋滾山腳。香港光復後,港府繼續擴建機場,剷平了聖山,原有的宋王臺址,便成了啟德機場的一部分。後因九龍城街坊會的請求,港府派工人割下殘餘的刻字岩石,在宋王臺原址以西一百米的地方,興建一個宋王臺公園,將歷劫苟存的「殘石」擺放園中,於一九六零年開幕,供人憑弔。

宋王臺公園初建曾立一碑記,以簡介宋帝昺的事跡。此碑文有英文譯本,以供外籍人仕細閱。

大家可以參觀宋王臺的石刻,然後再細閱宋王臺遺址碑記,認識宋帝南逃九龍的史事。離開公園時,再看看宋皇臺道的「皇」字和石刻中的「王」字是不同的,從而了解古代避嫌的民間風氣。

2007-03-10 19:55:37 補充:
香港有很多歷史古蹟,需要我們的悉心保護。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古物事務監督(即民政事務局局長)與古物諮詢委員會商討,並經行政長官批准及刊登憲報後,可宣布個別文物為法定古蹟,受法例保護。隨後,古物事務監督可阻止古蹟的任何改動,或酌情規定改動時必須遵守的條件,以便保護有關古蹟。到目前為止,已宣布為法定古蹟的共有八十項。

2007-03-10 19:56:05 補充:
1. 香港考古發現從考古的發現,六千年前,香港已有人居住,他們在今日的新界西南和鄰近海島沿岸海灣內的沙堤、山坡上聚居。舂坎角有的出土,證明當時居民己懂得用火、製造陶器用品;長洲、南丫島、大嶼山上升的沙丘遺址,是當時居民的聚居地。至新石器時代的晚期,居民的活動範圍更廣,已擴展至山崗及山岬,從房舍和爐灶的發現,說明當時已有較大的聚落了。

2007-03-10 19:56:32 補充:
2. 古代石刻香港沿海一帶和離島,包括港島大浪灣及黃竹坑、大嶼山石壁、長洲東灣、東龍島、西貢滘西洲及龍蝦灣等地,散佈有不少的古代石刻;其中除了石壁一處外,石刻都刻在瀕臨海邊的石上。石刻上的紋飾,基本上屬於幾何圖紋,亦有部分是人物或鳥獸圖案。這些年代久遠的石刻,可能本地的先民,他們以捕魚為生,為了鎮海而留下的雕鑿。石刻的圖紋,和古代青銅器上的紋飾相類似,由此可以推斷石刻的刻鑿年代,大抵與青銅器時代相近,距今約三千年。

2007-03-10 19:57:17 補充:
3. 李鄭屋古墓兩漢的古蹟,東灣仔、竹篙灣、龍鼓上灘、滘西洲,有陶器、鐵器食具,及五銖錢出土,亦有食用後棄置的貝殼遺留。而較大規模的發現是東漢李鄭屋磚室古墓。古墓在1955年政府興建李鄭屋村時發現。古墓呈十字形,中央為穹窿頂,是一磚室墓,共有四個墓室和一條甬道。構築古墓的一些磚塊,刻有花紋、銘文。銘文包括「薛師」、「大吉番禺」、「番禺大治曆」等宇樣;「薛師」,可能是造磚人的名字;「大吉番禺」、「番禺大治曆」,證明了當時香港屬番禺縣的管轄範圍。

2007-03-10 19:57:49 補充:
同時,墓中遺留了不少的東漢文物,包括有五十八件陶器和銅器兩類。陶器有屋、倉、井、灶的模型,從這些模型,我們可以推想東漢時代的建築形態,亦可以反映當時人民的日常生活。

2007-03-10 19:58:39 補充:
4. 宋王台及侯王廟九龍城有「宋王臺公園」,有一塊刻上「宋王臺」三字的石頭,見證了南宋最後兩名年幼君主的悲慘命運。

2007-03-10 19:59:00 補充:
南宋末年,蒙古軍隊攻陷臨安。張世傑、陸秀夫擁立趙昰為端宗,與弟趙昺輾轉由海道南走;蒙古軍隊分道南下,宋軍節節失利。逃難的宋帝輾轉抵達今日的九龍城地區,當時稱為「官富場」。宋臣並在當地興建行宮,又在附近小山崗,稱為「聖山」的地方,築瞭望台,後稱為「宋王臺」。「宋王臺」三字的石刻,是後人紀念宋帝而刻上的。《北京條約》簽訂後,香港政府立例保存。日治時代,為擴建啟德機場,炸燬該山崗,而刻有「宋王臺」三字的部分,幸得保存。二次大戰結束後,香港政府在原地興建「宋王臺公園」,安放該石刻,以為紀念。

2007-03-10 19:59:20 補充:
在宋王臺遺址的西北,有「侯王古廟」,據傳說,「侯王古廟」中奉祀的是宋帝昰的國舅楊亮節,相傳他在抵達九龍城後不久,得病逝世。楊亮節生前為侯,死後追封為王,故奉祀的廟稱為「侯王廟」。又據瀝源地區的故老相傳,楊亮節並沒有死去,傷癒後隱姓埋名,在瀝源等地行醫。死後,居民為他立廟紀德,故沙田大圍及大嶼山都有侯王廟。

2007-03-10 19:59:52 補充:
5. 九龍公園內砲台清咸豐年間,發生了「英法聯軍之役」,中英簽訂了「北京條約」,九龍半島的南端,包括昂船洲在內,併歸香港界內。英人為加強維多利亞海港的防衛,在九龍半島建造多座炮台。今日在九龍公園歷奇樂園留存的炮台,即屬於當時興築的九龍西二號砲台,置炮三門。炮台築有的機械室,今已改建成公廁,火藥庫和地下室則仍未開放。炮台上的炮位及指揮站仍然保存。

2007-03-10 20:00:56 補充: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032401504

2007-03-10 20:08:25 補充:
九龍寨城(或稱九龍砦城,俗稱九龍城寨),是香港殖民地時代位於今九龍城區的一座圍城,於1993年被拆卸。[編輯]歷史九龍寨城歷史最早可追溯至中國的宋朝時代,原是防衞外敵的據點。香港後來成為英國殖民地,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卻讓九龍寨城仍然歸滿清派兵管轄,成為位處英國殖民地的中國外飛地。城寨更是清朝官員辦公的地方,地位約等於現代的領事館。英國曾一度於1899年入侵城寨,卻發現城內空寂無人,並放棄佔領、管理寨城和駐兵。1890年代至1940年代期間,這群清朝駐軍仍然留於寨城內的衙門及其他建築物。九龍寨城於是成為當時「感受舊中國」的旅遊點。

2007-03-10 20:09:50 補充:
其後1941至45年,日本侵華,日軍佔領香港期間,為了擴建啟德機場的明渠,拆毀了全部城牆。日本投降後,露宿者開始在九龍寨城聚居,並於1948年成功抵抗英國政府進入整頓。由於皇家香港警察、殖民地政府無權進入,中國的政權又拒絕管理,九龍寨城頓成罪惡溫床、貧民區,更有以「三不管」(即中國不管,英國不管,香港不管)來形容當地的管轄權問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批難民從華南地區湧入香港,並聚居於九龍寨城,港英政府最終完全放棄管理,寨城淪為三合會活躍地帶,成為販毒、賣淫、賭博等非法行為的溫床,最「著名」的色情場所、賭場、鴉片煙館、海洛英館、犬肉食堂等四處林立。

2007-03-10 20:10:17 補充:
1959年,寨城發生了一宗命案,中英兩國政府竟互相推卸處理案件的責任。此外,由於港英政府當時不承認中國醫生的資格,城寨也成為無牌牙醫診所和冒牌貨販賣點的集中地。1973至74年間,香港警察派出過3,000人強進寨城,剷除寨城內的黑幫勢力。寨城後來「絕地逢生」,鋼筋水泥房屋如雨後春筍般建成,非法擴建、僭建嚴重,街道狹窄如走廊。居民用水來自八條公家的水管或水井。由於建築完全不經規劃,寨城環境衛生惡劣。1980年代初期,有推算寨城居有35,000人,而罪案率也比香港平均數字高得多。

2007-03-10 20:11:09 補充:
到了1984年,中英兩國簽訂《中英聯合聲明》處理香港問題,1987年兩國共同決定清拆寨城,遷徙居民。九龍寨城在1993年清拆前,曾經讓藝人成龍拍攝《重案組》電影,並容許一群日本探索家以一星期時間描繪寨城地圖。有指九龍寨城在拆毀之前有50,000多名居民;以寨城面積0.026平方公里推算,城寨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90萬人,是全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方。
2014-01-09 11:43 pm
hgfjgjvgj,gjfvumjhjmhk,gkg,k,bnh.lg,h,hlg,hlfflh,kfrkhfrhgl,fhflh,f,hlg,h,fh.fhllhf.hflhlf
2007-03-18 8:24 pm
李鄭屋古墓
是興建李鄭屋村時發現的。墓中的物品,據考證是中國漢代的遺物,這證明大約二千年前,已有中國人在九龍半島一帶活動。

三楝屋
位於荃灣市中心,是一座四方形的圍村,約二百年前由陳氏族人蓋建。1980年時由於發展荃灣新市鎮,三楝屋的居民都搬走了,1981年被列為法定古蹟。

宋王臺公園
宋代時,元兵南下,帝罡、帝昺二人流亡到九龍城附近居住,但很快又避難到大嶼山的東涌。後人為紀念二人,便在附近的石上刻上「宋王臺」三字。日佔時候,巨石被炸倒,幸好沒有完全炸碎,後來餘下的石塊被安放在現在的宋王臺公園裏。

東涌古堡
位於大嶼山東涌,建於清代。古堡內的主牆上有清代鑄造的六枚大砲。是當年鎮守香港的重兵器。

張保仔洞
張保仔是清末一個海盜,擁有武裝帆船千艘以上,隨眾達四萬多人。1810年張保仔接受政府招降,改名張寶。張保仔洞就是他藏寶的地方,現已成為香港的旅遊區,遊客到長洲,必會到此遊覽一番。

青山禈院
又名杯渡寺,位於屯門,相傳是紀念一千多年前晉代一位高僧杯渡禪師,他曾在這裏居住。到民國初年重建時才改為「青山禪院」。

吉慶圍
九百多年前,宋代一位姓鄧的官員,來到新界錦田定居,後來他的子孫在錦田建造了吉慶圍,這座圍村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圍村的連環鐵門是該村的古蹟,鑄於清代康熙初年,鑄工精良,至今不秀蝕。

曾氏大屋
位於沙田紅梅谷,原名叫山下圍,因為村民皆姓曾,所以也叫作曾氏大屋。由於大屋仿照中國古堡式圖則興建,而且留存許多古畫、石刻等,因此,港府決定列為文物,供人遊覽。
2007-03-10 6:47 am
李鄭屋古墓

是興建李鄭屋村時發現的。墓中的物品,據考證是中國漢代的遺物,這證明大約二千年前,已有中國人在九龍半島一帶活動。
 

三楝屋

位於荃灣市中心,是一座四方形的圍村,約二百年前由陳氏族人蓋建。1980年時由於發展荃灣新市鎮,三楝屋的居民都搬走了,1981年被列為法定古蹟。


宋王臺公園

宋代時,元兵南下,帝罡、帝昺二人流亡到九龍城附近居住,但很快又避難到大嶼山的東涌。後人為紀念二人,便在附近的石上刻上「宋王臺」三字。日佔時候,巨石被炸倒,幸好沒有完全炸碎,後來餘下的石塊被安放在現在的宋王臺公園裏。

   

東涌古堡

 

位於大嶼山東涌,建於清代。古堡內的主牆上有清代鑄造的六枚大砲。是當年鎮守香港的重兵器。
   

張保仔洞

 

張保仔是清末一個海盜,擁有武裝帆船千艘以上,隨眾達四萬多人。1810年張保仔接受政府招降,改名張寶。張保仔洞就是他藏寶的地方,現已成為香港的旅遊區,遊客到長洲,必會到此遊覽一番。
   

青山禈院

 

又名杯渡寺,位於屯門,相傳是紀念一千多年前晉代一位高僧杯渡禪師,他曾在這裏居住。到民國初年重建時才改為「青山禪院」。

 

 

   

吉慶圍

 

九百多年前,宋代一位姓鄧的官員,來到新界錦田定居,後來他的子孫在錦田建造了吉慶圍,這座圍村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圍村的連環鐵門是該村的古蹟,鑄於清代康熙初年,鑄工精良,至今不秀蝕。`
   

曾氏大屋

 

位於沙田紅梅谷,原名叫山下圍,因為村民皆姓曾,所以也叫作曾氏大屋。由於大屋仿照中國古堡式圖則興建,而且留存許多古畫、石刻等,因此,港府決定列為文物,供人遊覽。




香 港 法 定 古 蹟


香 港 的 歷 史 遺 蹟 遍 布 香 港 、 九 龍 及 新 界 各 處 , 反 映 了 本 地 5,000 多 年 的 中 國 傳 統 及 150 多 年 的 殖 民 地 歷 史 。 以 下 列 出 多 個 容 易 前 往 的 重 要 歷 史 古 蹟 。 附 有 *標 記 的 古 蹟 不 開 放 予 公 眾 參 觀 ; 至 於 香 港 禮 賓 府 , 則 會 於 每 年 指 定 日 期 開 放 數 次 。





九 龍

殖 民 地 建 築
香 港 天 文 台 ( 尖 沙 咀 ) *

前 九 廣 鐵 路 鐘 樓 ( 尖 沙 咀 )*

前 九 龍 英 童 學 校 ( 尖 沙 咀 ) *

尖 沙 咀 前 水 警 總 部 ( 尖 沙 咀 ) *

中 式 建 築
李 鄭 屋 漢 墓 ( 深 水 )

九 龍 寨 城 南 門 遺 蹟 ( 九 龍 城 )

前 九 龍 寨 城 衙 門 ( 九 龍 城 )


新 界

中 式 建 築
荃 灣 三 棟 屋 村 ( 荃 灣 )

舊 大 埔 墟 火 車 站 ( 大 埔 )

荃 灣 海 壩 村 民 宅 ( 荃 灣 )

廟 宇
大 埔 文 武 二 帝 廟 ( 大 埔 )

離 島

遠 古 遺 址
長 洲 石 刻 ( 長 洲 )


香 港 島

殖 民 地 建 築
都 爹 利 街 石 階 及 煤 氣 路 燈 ( 中 環 )

舊 赤 柱 警 署 ( 赤 柱 )

舊 最 高 法 院 外 部 ( 中 環 ) *

香 港 大 學 本 部 大 樓 外 部 ( 薄 扶 林 ) *

舊 三 軍 司 令 官 邸 ( 中 環 )

前 法 國 外 方 傳 道 會 大 樓 ( 中 環 ) *

舊 上 環 街 市 ( 上 環 )

梅 夫 人 婦 女 會 主 樓 外 部 ( 中 環 ) *

中 區 警 署 ( 中 環 ) *

前 中 央 裁 判 司 署 ( 中 環 ) *

域 多 利 監 獄 ( 中 環 ) *

香 港 大 學 大 學 堂 外 部 ( 薄 扶 林 ) *

香 港 大 學 孔 慶 熒 樓 外 部 ( 薄 扶 林 ) *

香 港 大 學 鄧 志 昂 樓 外 部 ( 薄 扶 林 ) *

香 港 禮 賓 府 ( 中 環 ) *

聖 約 翰 座 堂 ( 中 環 )

中 式 建 築
柴 灣 羅 屋 ( 柴 灣 )

舊 灣 仔 郵 政 局 ( 灣 仔 )

廟 宇
銅 鑼 灣 天 后 廟 ( 銅 鑼 灣 )






文 物 徑

全 港 各 區 設 有 多 條 文 物 徑 , 各 具 特 色 和 主 題 , 可 帶 領 遊 人 的 足 跡 , 探 索 香 港 發 展 進 程 , 補 捉 歷 史 文 化 的 印 記 。 元 朗 的 「 屏 山 文 物 徑 」 , 濃 縮 了 新 界 原 居 民 的 發 展 史 , 展 示 了 香 港 早 期 的 農 村 風 俗 , 古 蹟 包 括 本 地 現 存 的 唯 一 古 塔 聚 星 樓 ; 位 於 粉 嶺 的 「 龍 躍 頭 文 物 徑 」 , 亦 為 新 界 五 大 族 之 一 的 鄧 氏 聚 居 地 , 沿 途 保 存 了 不 少 典 型 的 傳 統 建 築 , 具 觀 賞 興 味 。 另 外 , 國 父 孫 中 山 先 山 曾 在 香 港 居 住 及 求 學 , 他 的 事 蹟 和 有 關 歷 史 , 在 香 港 有 跡 可 尋 ; 「 中 山 史 蹟 徑 」 把 有 關 地 點 串 聯 起 來 , 供 遊 人 細 賞 漫 遊 , 緬 懷 今 昔 , 請 按 此 瀏 覽 「 中 山 史 蹟 徑 」 資 料 。 閱 覽 其 他 文 物 徑 資 料 , 請 按 此 。

以 上 僅 為 一 部 份 法 定 古 蹟 , 如 欲 查 詢 更 多 有 關 其 它 歷 史 遺 蹟 的 詳 情 , 請 聯 絡 :
康 樂 及 文 化 事 務 署 - 古 物 古 蹟 辦 事 處
地 址 : 香 港 九 龍 尖 沙 咀 彌 敦 道 136 號
電 話 : + 852 2208 4400
傳 真 : + 852 2721 6216
網 址 : http://www.lcsd.gov.hk/CE/Museum/Monument/index.html


收錄日期: 2021-04-10 16:07:0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09000051KK0421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