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加索有咩作品?

2007-03-10 3:16 am
如果有資料,唔該畀個網址我啦!

我需要畢加索既個人資料,例如:年齡、幾年幾月幾日出世、幾年幾月幾日死。

Personal information, style of art, important historical information......

仲要有佢既畫。唔該哂!

網址中英文都要,please help!!!

盡快啦!

回答 (3)

2007-03-10 3:18 am
✔ 最佳答案
畢加索的一生
全名:巴布羅.路易茲.畢加索(Pablo Ruiz Picasso)
1881-1973 享年92歲 生日:10月25日
西班牙人。1900年至巴黎,1904年以後定居法國
作品數量(有記錄的至少數量):油畫 1876件,素描 7089張 (另外 149本筆記簿內有 4659張素描,雕塑 1335件,陶藝 2880件,版畫 18000張。劇本 2本。

青少年時期 1881-1900:
1881 10月25日出生於西班牙南部的馬拉加
父:荷西.路易茲-布拉斯科
母:瑪莉亞.畢加索-洛培茲
1888年:
1889 7/8歲 在父親(美術教師)指導下畫畫。
1889 8歲 完成第一件油畫作品,畫的是鬥牛士。
1895 14歲 進入巴塞隆納的隆哈美術學校,其父於該校任教。入學考試是古典藝術與靜物寫生,依規定可有一個月時間完成,畢卡索在一天之內就完成了。
1896 15歲 作品「初次領聖體」參加巴塞隆納美術與工業展。
1897 16歲 進入馬德里聖費南多美術學院就讀。但常不去上課,比較喜歡去「普拉多美術館」參觀。在那裡,他可以接觸到西班牙大師的作品:葛雷柯、委拉斯蓋茲及哥雅等。
作品「科學與慈善」獲馬德里全國美展榮譽獎,後來又在馬拉加得到金牌獎。
藍色時期 1901-1904

1901 20歲 好友卡薩吉瑪斯因失戀自殺,觸發畢卡索以藍色調作畫,藍色時期開始。在弗拉畫廊舉行巴黎首次個展,開幕前就賣出15張畫。
1902 21歲 完成「藍色自畫像」。
1903 22歲 完成「人生」。以濃鬱的藍色調表示貧、老與孤獨的苦難。1900-1903年間三度回西班牙。
粉紅色時期 1904-1907
1904 23歲 定居於巴黎「洗衣船」。邂逅費爾南德.奧立維並同居,常去觀賞馬戲團的演出,粉紅色時期開始。
1905 24歲 以馬戲團題材創作「賣藝人家」等。畫展受到重視。
1906 25歲 在羅浮宮看到伊比利亞半島的彫塑展,印象深刻。
立體派時期 1907-1916
1907 26歲 創作「亞維儂姑娘」。到民俗博物館看非洲彫塑。1908 布拉克第一次舉行立體派畫作展。
1909 28歲 解析立體派開始。與布拉克成為鄰居。作「費爾南德頭像」。
1911 30歲 首次把印刷字母放到構圖中。
1912 31歲 完成第一個拼貼作品「籐椅靜物」。與布拉克合作紙貼畫,發展出合成立體主義。
古典時期 1917-1924
1922 41歲 創作「海邊奔跑的兩個女人」。
1924 43歲 以裝飾性立體派風格作許多靜物畫。
1916/7-1924 年間多次為芭蕾舞台作設計。
蛻變時期 1925-1936
1925 44歲 創作「舞」,首次影射與歐嘉的緊張關係。參加超現實主義的首次展出。
1926 45歲 以集合物手法作「吉他」系列。
1929 48歲 與彫塑家貢薩列斯一起創作彫塑和鐵線構成。作系列以女人頭像為題的攻擊性畫作,顯現姻婚危機。結識達利。
1931 50歲 於柏吉盧城堡設立彫塑工作室。參加超現實主義於美國的首展。
1933 52歲 以彫塑家工作室為題,創作蝕版畫 (佛拉系列版畫)。
1934 53歲 創作以鬥牛為題的作品。發表用織物做模型翻製的彫塑作品。
戰爭前後 1937-1953
1937 56歲 創作「格爾尼卡」。
1939 58歲 同時畫瑪麗-德雷莎與朵拉的同姿勢肖像。
1943 62歲 邂逅22歲的方斯華姿.吉洛。作集合物「牛頭」。
1945 64歲 於慕洛完成第一批石版畫。
1947 66歲 首次在陶藝家哈米耶工作室中製陶,至1948年共作了2000件陶藝。
1949 68歲 為世界和平會議作「鴿子」石版海報。
晚年時期 1954-1973

1954 73歲 開始創作德拉克洛瓦的「阿爾及利亞女人」變奏系列。
1956 75歲 與克魯佐共同拍攝電影「畢加索之謎」公映。1959 78歲 作馬內「草地上的午餐」變奏系列。
1963 82歲 繪製「畫家與模特兒」系列。巴塞隆納的畢加索美術館開幕。1966 85歲 巴黎大皇宮及小皇宮舉辦大型畢加索回顧展。
1970 89歲 把西班牙家中保存的畫作捐贈給巴塞隆納畢加索美術館。
1973 92歲 4月8日逝於坎城附近的慕瞻市。4月10日葬於佛文納菊別墅的花園裡。
1979 畢加索的繼承人為付遺產稅,提供畢加索私人收藏的重要作品(155件油畫、300幅版畫、上千張素描及40件雕塑)給法國政府。
1985 巴黎畢加索美術館開幕,以上列畢加索精品為其主力館藏。
1986巴黎畢加索美術館因遺產稅因素獲捐贈 50件重要油畫、100張左右紙上作品。
巴伯羅·畢卡索(Pablo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畫家、雕塑家。法國共產黨黨員。畢卡索是20世紀現代藝術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遺世的作品達二萬多件,包括油畫、素描、雕塑、拼貼、陶瓷等作品。畢加索是少數能在生前「名利雙收」的畫家之一。


[編輯] 生平
畢卡索出於生1881年西班牙的馬拉加,15歲進入巴塞隆拿美術學校就讀,接著轉學到馬德里聖費爾南多美術學院。

1900年10月後,由於朋友的死,進入藍色時期。製作了各種以貧民為題材的作品。在巴黎的時期(1900年-1904年),創作了《卡蕯傑馬的埋葬》(1901年)、《生命》(1903年)、《年老的結他演奏家》(1903年)、《熨衣的女人》(1904年)等窮人生活的作品。

1904年,認識了一位年輕的模特兒菲爾南娣,並且開始了他的玫瑰時期,1904年—1906年這段時間,被稱為粉紅色時期,作品包括《賣藝人一家》(1905年)、《站在球上的少女》(1905年)、《拿扇子的女人》(1905年)。

黑人時期(1907年-1909年)是由《亞維農的少女們》(1907年)這幅畫開始,此時期的畢卡索受到西班牙古伊比利比銅雕和非洲黑人藝術,還有塞尚和格列柯的影響。有些畫評家將亞維農的少女們叫作立體主義,並將1907年—1925年稱為畢卡索的立體主義時期。

分析立體主義時期(1910-1911)

綜合立體主義時期(1912-1914) 第二次世界大戰其間主要居住在巴黎,巴黎收復後加入法國共產黨。

1973年4月8日在法國穆甘逝世。

2004年5月,畢卡索早期作品《拿煙斗的小孩》(Garçon à la pipe)以1.5億美元的價格被拍走,刷新了1990年文森特·梵谷一幅畫作8250萬美元的拍賣紀錄。


畢卡索名作《格爾尼卡》,3.50x7.82米


[編輯] 畢卡索與達基列夫
1915年,畢卡索結識達基列夫。1918年,畢卡索與芭蕾舞者Olga Khokhlova結婚,起意為俄羅斯芭蕾舞團設計。他的舞臺設計包括1924年首演的Le train bleu(夏奈爾為其設計戲服)和西班牙三角愛情舞劇「三個角的帽」(The Three Cornered Hat, El Sombrero de tres picos)。

網址(中文):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95%A2%E5%8A%A0%E7%B4%A2&variant=zh-hk

---------------------------------------------------------------------------------------------------------
Pablo Ruiz Picasso (October 25, 1881 – April 8, 1973) was a Spanish painter and sculptor. His full name is Pablo Diego José Francisco de Paula Juan Nepomuceno María de los Remedios Crispín Crispiniano de la Santísima Trinidad Ruiz y Picasso. One of the most recognized figures in 20th century art, he is best known as the co-founder, along with Georges Braque, of cubism. It has been estimated that Picasso produced about 13,500 paintings or designs, 100,000 prints or engravings, 34,000 book illustrations and 300 sculptures or ceramics.

Pablo Picasso
Birth name Pablo Diego José Francisco de Paula Juan Nepomuceno María de los Remedios Crispín Crispiniano de la Santísima Trinidad Ruiz y Picasso
Born October 25, 1881
Málaga, Spain
Died April 8, 1973
Mougins, France
Nationality Spanish
Field Painting, Drawing, Sculpture, Printmaking
Famous works Les Demoiselles d'Avignon (1907)
Guernica (1937)

網址(英文):http://en.wikipedia.org/wiki/Pablo_Picasso
2007-03-10 3:30 am
畢加索,1881 年10月25日生于西班牙南部馬拉加,1973年4月8日卒于法國穆然城。自幼喜好藝術。當時流行的各种藝術流派,諸如象征主義、批判現實主義、 印象主義、自然主義、唯美主義等對他都有吸引力。

  自畫像創作1900~1905年是他創作的早期階段。作品初用藍色調,后又用粉紅色調,描繪充滿孤寂、悲愴的貧困者、殘疾人、江湖藝人等。代表作《熨衣服的婦女》、《喝苦艾酒者》、《雜技演員之家》等,均屬批判現實主義范疇,含有濃重的悲劇成分和民族特色。

  1907年的《亞威農少女》表明其創作已轉入立體主義階段。他拋棄了西方傳統繪畫的造型法則,公開向文藝复興以來确立的審美法則進行挑戰。畫中沒有任何情節,沒有具體環境描寫,只有几個面的結构。這類作品在不模仿客觀物象 的表面情況下,同時繪出一個物象的几個方面,并將拼貼方法引進繪畫。代表作有《小女孩和曼多林、《卡恩韋勒像》、《靜物与藤椅》等。

  1915年以后,他的畫風由立體主義轉向新古典主義。1922年的《競跑》、《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肖像》用夸張的手法表達了宏偉的气勢,是這种轉變的代表作。《坐著的女人》創作於西班牙內戰時期,反對佛朗哥政權。壁畫《格爾尼卡》,表達了他不滿法西斯空軍轟炸西班牙的格爾尼卡鎮濫殺無辜平民的悲憤之情。

  在德國納粹占領法國后,他堅持愛國主義气節,在巴黎閉門作畫,拒絕法西斯利誘。1944年他參加了法國共產党,表示要把繪畫當做武器,用以抵抗和打擊敵人。大型油畫《尸骨存放所》就是通過對納粹集中營的描繪,表示了對法西斯獸行的憤怒譴責。

  20世紀50年代初,他積極參加保衛世界和平運動,他的一幅《鴿子》版畫,被選為巴黎保衛世界和平大會會標。這期間他的重要作品還有《朝鮮的屠殺》和《戰爭》、《和平》等,不僅揭露了美帝國主義對朝鮮的侵略,而且用象征性的語言描繪了好戰者對人類文明的踐踏及人類對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亞威農少女》成就畢加索畢生致力于繪畫革新,利用西方現代哲學、心理學、自然科學的成果,并吸收民族民間藝術的營養,創造出了很有表現感的藝術語言;他的極端變形和夸張的藝術手法,在表現畸形的資本主義社會和扭曲了的人与人之間的關系方面,有獨特的力量。他的私人收藏,包括他自己及朋友的作品,都已捐贈給法國政府。巴黎建有畢加索博物館。

 畢加索從不執意拒絕接受現代人的文明事件的壓力,也從不否定無論是來自他的內心世界或是來自他的家庭感情的推動和激勵;他從不對他同時代的人在文化和語言方面提出的主張視若無睹,也從不對古老的歷史文明或者所謂原始文明的深邃而富有魔力的啟示視而不見,這也正是這位藝術家的特點之一。但是,他既不喬裝打扮,也不改變本色;他永遠是他自己,永遠保持著他那猛禽般狂暴的豪情和那緊抓現實不放的作風,永遠保持著他那异乎尋常的巨大魅力和巨大熱情。

 有了畢加索,繪畫破天荒第一次在表現形象方面不僅得以再現現實的外表,和通過現實來表達情感,而且還表現有關對現實本身的感覺的思想內涵。正因為如此,表現就變為講述,也正因為如此,藝術家所具有的全部經驗在每一幅繪畫中都能發揮作用。繪畫不再是形體美的抽象理想或是用詩情畫意的手法來體現視覺表象,繪畫成為藝術家面對某一事物或某一事件有感而生的思想的客觀敘述。肉眼可以看到的現實的外表形式与繪出的形象二者之間的那种外部相似性,已經不再有任何价值了,藝術家也不必再在自然的廣闊天地中去闖蕩,去尋找“圖式”和“印象”;因為藝術家本身就帶有自身丰富的認識經驗和感情經驗。因此,從不臨摹實物作畫的畢加索就曾說過:“我不是在尋找,而是在發現。”


收錄日期: 2021-04-19 13:15:3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09000051KK0290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