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大欖郊野公園 ( Tai Lam Country Park )
甲龍林徑
甲龍林徑是大欖郊野公園內一條以自然教育徑形式設計的山徑,起點在荃錦公路坳郊野公園管理站附近,而終點在甲龍八鄉引水道。林徑全長4.5公里,由山上蜿蜒而下至山腳,漫步走畢全程約需3小時。由於部分路段坡度較大,往遊者宜有遠足經驗及充沛體力。
因林徑途中要越過多條溪澗,大雨後部分路徑可能被溪水所淹,甚至有山泥傾瀉的危險,所以天氣惡劣或大雨時都不應遊此林徑。如在行進途中天氣有變或對路徑有所懷疑,應盡快走完林徑或原路折回起點。甲龍林徑的導遊手冊,可在政府刊物銷售處購買,往遊時一邊觀看景物,一邊參照手冊內之圖文介紹更添樂趣。
林徑初段的樹林是70年代由人工種植,排列較整齊,樹木亦經過修剪及疏伐,樹形較美觀對稱。中段可留意蔭地植物及攀緣植物的生長狀況。
在林徑內第十三站可見一片臺灣相思林。臺灣相思原產於臺灣及菲律賓,是一種常綠樹,因它能抵受輕微的山火,現時郊野公園亦廣植這種樹。數年前因天氣乾燥,山火頻生破壞了很多林區,漁農處因而更改植樹品種,多選能抵受山火的闊葉林木。
如果沒有帶備導遊手冊,往遊時只會感到是一條普通的林徑,沒有甚麼觀賞價值。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能在林間小徑中漫遊,欣賞四週自然美景亦是一種樂趣。各種樹林生長的形態及排列各有不同,是獵影的好題材。
河背水塘
走畢甲龍林徑之後,沿小徑往西走,不久便到達河背水塘。寧靜的河背水塘,活像掩映放大帽山西坡茂林裏的一顆寶石。河背水塘的水壩成S形,用作儲水灌溉錦田一帶之耕地,多餘的水被引往大欖涌水塘。
七渡河
離開河背水塘,經過馬鞍崗,不久便到達大欖涌水塘尾,見有鐵橋橫越溪流,該處的溪流名為七渡河,七渡河之名稱,傳說因為該處附近有七條山澗匯聚下注而得來,但另一說是在大欖涌水塘未建成前,因溪流建有有七條石橋橫跨連接路徑故而得名。此處路徑四通八達,西北可登伯公坳(西伯虎坳)落大棠;東北可循引水道旁的車路往石崗,而途中馬鞍崗、河背、清潭、麻包嶺等都有路徑可通錦上路;西南面的車路循大欖涌水塘東南岸至水塘主壩,經大欖懲教所出青山公路。
永吉橋
步過鐵橋後按路標指示沿水路西行片刻,即可抵達一郊遊地點,該處樹木鬱蒼茂盛,溪水潺湲,環境寧靜優美,大多數旅行隊都會選擇這裏作為大休地點,並將此地稱為「永吉橋」,前面不遠處連接對岸郊野公園管理站西面的小石橋就是永吉橋,原橋始建於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由附近鄉民捐款興建。在青山公路還未興建之前,這裏曾是往來元朗與荃灣之間的要道,據1982年發現的吉慶橋碑記載,早在清同治七年戊辰(公元1868年)已有鄉民集資在附近建橋。
大欖涌水塘
離開郊遊地點穿過車路接水塘邊的小徑蜿蜒前行,沿途可飽覽大欖涌水塘及對岸滿山青翠的湖光山色。大欖涌水塘是戰後興建的第一個水塘,儲水量達2,050萬立平方米,建築工程於1952年開始,1957年竣工。現時水塘的位置昔日為一河谷,並有村落名大欖,溪流也被稱為大欖涌,故水塘亦以大欖涌為名。現時大欖涌水塘除了收集附近的溪水外,部份從深圳供應的食水亦經水管輸送到這裏儲存。為了保護水塘的集水區,環繞水塘周圍山嶺的植林工作與水塘興建工程同時開始,早期造林方法是散播及穴播馬尾松種子,但效果未如理想,後來從外地引入能適應香港氣候及土壤,快生易大的樹木,例如:臺灣相思、紅膠木、愛氏松、桉樹等,先培植樹苗,再移植到山野上。
大棠自然教育徑
走過大欖涌水塘之後,沿車路西行,不久便見路右有一小徑,沿著小徑往北走一段路之後,不久便到達大棠自然教育徑路口。大棠自然教育徑位於大欖郊野公園北面,從大棠村步行前往約需20多分鐘。大棠自然教育徑所在位置以前是一個採泥區,該處一帶的37公頃土地,在1995年才被劃入郊野公園範圍內,這裏的林地都是多年植林的成果。
大棠自然教育徑全長4公里,由大棠路旁的燒烤地點起至大棠苗圃,全程置身蔥翠的林地,景色清幽怡人。途中之介紹點均設有說明牌。由於路程較長及部分路段比較崎嶇,所以較適合有遠足經驗人仕使用,如沿徑漫步不多作停留,兩小時內可走畢全程。自然教育徑的起點及終點附近均設有燒烤地點,設施齊全,景觀開陽,可俯覽整個元朗平原,而大棠樹木研習徑就在自然教育徑起點對落不遠處,亦是一家大小郊遊漫步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