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清明節和冬節都是中國傳統大節日,以新曆紀時是因為自古以來「清明」和「冬至」,這兩個代表清明節和冬節的日子,是中國曆法上的「節氣」。
清明節(清明):通常在每年新曆4月4日或5日。其意義是代表中國中原地區的氣候會變得「天清」和「明朗」,大地已經回春。
冬節(冬至):通常在每年新曆12月21日﹑22日或23日。其意義是當天在北半球是日照時間最短的日子。
節氣是指地球公轉時,在其軌道上24個與太陽構成的位置。地球在每一個節氣特定的位置,由於當時太陽直射地球表面的情況,因為地球自轉軸是斜的原故,而有所不同。但在每年同一個節氣時候,大致上地面表面受太陽的直射情況會是相若,所以「節氣」可以作為一個氣候指標,對古時中國農業很有幫助,因為「節氣」是陰曆(傳統中國以月亮圓缺紀時)以外,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
所以在古時的中國,因為只有陰曆和農曆,所以在記述每年某個「清明」或「冬至」等節氣的日子都不同。以「清明」為例,在清光緒廿七年(1901年)是在農曆辛丑年二月十七﹔清光緒廿八年(1902年)是在農曆壬寅年二月廿八﹔清光緒廿九年(1903年)是在農曆癸卯年三月初九。
而其他傳統中國節日,例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是因為紀念某些人和事,所以便訂在每個農曆的某月某日發生。另外,一些宗教上的節日例如盂籣節(農曆七月十五)﹑天后誕(農曆三月廿三)﹑觀音誕(農曆二月十九)等,這些為紀念某些宗教事宜和神聖的誕辰,以傳統中國社會是以農曆紀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