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中國的建築?

2007-03-09 6:12 am
什麼是中國的建築?
有什麽特色?
為什麽有這些特色?
請舉出例子。

回答 (1)

2007-03-09 6:14 am
✔ 最佳答案
中國建築歷史

中國建築自其源始至於今,未嘗一時停止其活動,因其蛻變行為,故欲強為劃分時期,本為一種不合理且不易為之事。然因歷朝之更替,文化活動潮平之起落,以及現存資料之多寡,姑分為下列各時期。

一、上古或原始時期(公元前200年以前),自上古以至秦。殷周戰國以來城廓宮室遺址雖已有多處確經認定,但尚有待於考古家之發掘。殷以前則尚無實物可考究。

二、兩漢時期(公元前204年至公元220年),此四百餘年間為中國建築成年時期,建築事業極為活躍,史籍中關於建築之記載豐富,建築之結構形狀則有遺物可考其大略。但現存真正之建築遺物,則墓墓闕數處,他為間接之材料,如冥器漢刻之類。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年至公元290年),雖在五胡擾攘之破碎河山下,宮殿與佛寺之建築活動極為澎湃。而佛教之興盛則為建築活動之一大力。實物之在工藝表現上吸收有“希臘佛教式”之種種圓和生動雕刻,飾紋、花草、鳥獸、人物之表現,乃脫漢時格調,創新作風。遺存至今者有石窟、佛塔、陵墓等。

四、隋唐時期(公元590年至906年),隋再一統中國,定都長安,大興土木,為唐代之序幕。唐為中國工藝之全盛及成熟時期。因政治安定,佛道兩教興盛。宮殿寺現之建築均為活躍。天寶亂後,建築精華毀滅殆盡,現存實物除石窟寺及陵墓外,磚石佛塔最多。隋代一石橋,唐末一木構佛殿,則為此期間最可貴之遺物。唐之建築風格,既以倔強粗壯取勝,其手法又以柔和精美見長,誠蔚然大觀。

五、五代宋遼金時期(公元906年至1280年),宋以後,中國之藝術,開始華麗細致,至宋中葉以後弱之勢,宋遼金均注重於宮殿之營建,其宮殿雖已毀盡,其佛寺殿宇之現存者,尚遍布華北各省,至於塔幢,作風手法,增變不已,此期除遺留實眾多外,更有《營造法式》一書,為研究中國歷代建築變化之重要資料。

六、元明清時代(公元1280年至1912年)。元明清三代,奠都北平,此期成建築傳統仍一如古制。至明清之交,始有西藏樣式之輸入外,更有耶穌會士,輸入西洋樣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之刊行,則為清官式建築之准繩。最後至清末,因與歐美接觸漸繁,醒於新异,標准搖動,以西洋建築之式樣滲入都市,一時呈現不知所以之混亂狀態於民居市井中,建築之勢力日弱。

七、民國時期(公元1912年以後),民國初年,建築活動漸為沉備。始歐美建築逐漸開拓其市埸於中國各通商口岸,而留學歐美之中國建築師亦起而抗衡,於是歐式建築之風大盛。近二十年來,建築師漸漸采其式樣以營建近代新建築者,自此而後,建築師對於其之建築樣式均有其他地域或時代式樣之自覺,不若以前之惟傳統是遵。今後之中國建築,亦將如今後世界各處之建築,將減少其絕對之地方性。然因傳統、背景民族氣質等等原素之不同,亦將自成一家,但其型成,則尚有所待耳。


2007-03-08 22:15:39 補充:
中國建築最基本的特色是以長方形的空間為單元, 加以組合而成整體。古代希臘建築的廟宇也採用了長方形,但其風格趨於嚴謹,而中國的建築卻是由很多長方形根據其重要性,組合為一個層級分明的完整體系,所以中國建築外觀嚴肅而不失生動的趣味。 中國建築的組合方式,信守均衡對稱的原則,主要的建築在中軸上,次要建築分列兩廂,形成重要的院廳,不論住宅、官署、宮殿、廟宇,原則都是相同的。而其建築的空間,則反應了中國社會倫理的觀念。以住宅為例,主房為主人所居住,其後之院落為主人之長輩所居住,而左右兩廂則為晚輩們居住,左尊右卑,依在家庭中的身分分配到居住的位置。

2007-03-08 22:15:49 補充:
中國建築的另一特色是木材結構的間架,三面繞以土壁,正面為門窗。中國自數千年前即使用木材,發明柱樑間架。因為木質象徵生命,而中國文化強調生命的感覺,因此這種特色一直保留至今,沒有改變。中國人把長方形的建築分為數間,與木材的樑柱有不可分割的關係。為了在間架的上面安置一個出簷深遠的大屋頂,中國人發明了斗栱,自柱子上層層挑出,一方面支撐了屋簷,同時也具有獨特的裝飾趣味,為日、韓等國所襲用。

2007-03-08 22:16:06 補充:
在現代的社會中,傳的建築物也有不少,有的是保存下來的建築物,如廟宇、祠堂等,也有些是根據傳的建築方式而建的建築物,如香港的志蓮淨苑便是彷照唐朝的建築模式而建的;另外,數年前落成的九龍寨城公園也極富中國傳的建築特色和園林設計計。可見中國傳的建築模式和技術至今仍然受用和認同,並深受歡迎。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092504922


收錄日期: 2021-04-13 19:28:1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08000051KK0447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