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畫來源 --- 10分

2007-03-08 7:37 am
請講出中國國畫是起源於那個地方?
中國國畫經歷了幾多年歷史?
同時,中國國畫有何特徵呢?

回答 (2)

2007-03-08 7:53 am
✔ 最佳答案
中國國畫的來源

中國畫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從已知獨幅的戰國帛畫算起,至今已有2000餘年的歷史。如果從內蒙古、甘肅、山東、新疆以及東北各地的原始岩畫和1986年發現於甘肅秦安大地灣原始地畫來看,它的歷史已不下5000年。
 
中國畫簡稱“國畫”,原來是泛指中國繪畫,是為了區別於明末傳入中國的西畫而出現的概念。解放前稱中國畫為“國畫”、稱中醫為“國醫”、稱中國武術為“國術”、:稱京劇為“國劇”、稱廣東音樂為“國樂”,這些冠以“國”字的名稱解放之後都已改掉,唯有中國畫仍保留“國畫”的名稱(50年代曾一度改稱“彩墨畫”)。

中國人物畫

中國人物畫自魏晉南北朝開始分為工筆和寫意兩大體係,以顧償之、陸探微為代表的“細密精致而續麗”的畫風。造型準確精細,色彩鮮傃富麗,稱之為“密體”;以張僧蹺為代表的簡練概括的畫風,人物造型簡練,賦彩單純“跡簡意淡而雅正”稱之為“疏體”。唐代吳道子突破了當時工細密描、重彩積染的一般畫風,創造了水墨淡彩及白描的新形式,吳道子作畫時“落筆生風”,在用線上,追求遒勁雄壯,飛揚流動的美感,即所謂“吳帶當風”,在用色上,“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績素”即所謂“吳裝”。

兩宋人物畫相當發達,出現了不少傑出的人物畫家,題材範圍也比過去更加廣泛。元代以後,由於主流轉入山水和花鳥,人物畫走向衰微。明清和近代出現了不少優秀的人物畫家,特別是任伯年,繼承文人畫的筆墨,大膽吸收西洋畫的技法,他既有深厚的傳統功底,又善於汲取外來藝術的長處,從而創造了雅俗共賞的風格,拓寬了人物畫的,創作途徑,對現代人物畫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五四運動前後到新中國成立,李叔同、徐悲鴻、劉海粟等藝術大師,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把西洋繪畫引入中國,促進了中國傳統繪畫的改革。創造出大量無愧於時代的優秀作品,使中國傳統人物畫,走向新的境界,並衝出國門走向世界。

中國山水畫

中國山水畫作為一個獨立的畫種,美術史學者一致認為是:“始於唐、成於宋、變於元。”雖然早在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卷》上已出現了山水樹木,但它是作為人物的背景,有濃厚的裝飾風味,現在所能看到最早的山水畫。是隋代展子虔的《遊春圖》(可能是唐人摹本,近於原作)。其基本畫法是有勾無鼓,極重視色彩,所描繪的湖光春色傃麗明媚。唐代以李思訓、李昭通父子為代表的一批青綠山水畫家,繼承並發揚這一傳統。盛唐吳道子進而發展了簡練而又寫實的山水畫法,王維、張澡及中晚唐畫家創造了水墨山水,此即山水畫“始於唐”。五代兩宋山水畫發展很快並達到一個高峰。這一時期理法大備,名家輩出,如“荊浩、關仝、董源、巨然、李成、範寬以及馬遠、夏圭等、著名山水畫家的作品對後世影響深遠,即所謂“成於宋”。元代始於趙孟頫,完成於元四家(黃公望、王蒙、倪鰱、吳鎮)的又一次重要變革,擺脫了宋人院體畫風格,重視主觀抒發,追求簡淡高逸、蒼茫深秀的藝術情趣。他們用於筆鼓擦代替溼筆暈染,逐漸用紙張代替絹素,此即“變幹元”。

明清兩代畫派紛起,風格多樣,技法更加豐富。但明末清初的山水畫創作出現了兩種傾向,一種是崇古守舊,以模倣為主,強調筆墨技巧,脫離現實生活,明代董其昌是這傾向的代表人物;另一種傾向是打破前人陳規,勇於革新,創造出富有生活氣息的山水畫。清初“四僧”是這種傾向的代表人物。

清末民初及新中國成立以後,相繼涌現出很多優秀山水畫家,黃賓虹、傅抱石、李可染、錢松喦?等都是學博藝高的山水畫大師。近十幾年山水畫得到空前發展,新秀輩出,他們勤奮好學。很少保守思想,善於多方面吸收營養,勇於探索和創新,使山水畫風貌和技法日趨多樣,富有時代精神的山水畫新作不斷問世。新內容、新形式,風格各異的新山水畫在百花園中,爭奇鬥傃,為中國畫的發展創新作出新的貢獻。

中國花鳥畫

中國花鳥畫的題材內容非常廣泛,舉凡花卉、翎毛、走獸、草蟲、鱗介、蔬果、樹石、器物、池沼、溪潭、林莽、草地等等,除人物以外,自然界的一切幾乎都屬於花鳥畫的表現範疇。生活中的花鳥本身就有著人們共同感受的自然美,它們可以陶冶情操,令人心曠神怡,如牡丹之富麗,水仙之素雅,松竹之剛勁,藤蘿之繁茂以及仙鶴之舉止不凡,雄鷹之志在千裏,孔雀之美麗卓傃……都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引起美的共鳴。

中國的花鳥畫不僅是表現花鳥之美,而且是以描繪花鳥為媒介,抒發和表達人的觀念和情感。歷代中國花鳥畫家巧妙地運用喻、比、興等手法,通過富於情感的花鳥形象,表述畫家對當時的社會、人生的體驗和認識。清代鄭板橋時常借竹抒發自己的胸襟,如他在一幅墨竹中題詩雲:“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亂岩中,千磨萬折還堅勁,任爾顛狂四面風。”他以竹子堅勁挺拔,不畏“千磨萬折”不屈不撓的精神,傾吐他一生坎坷、屢遭打擊的不平和他的剛正不阿、孤做倔強的性格。金農傷時不遇,嘗以梅蘭自比,表現他對現實的反抗心情,他在一幅墨蘭上題:“若被春風勾引去,和蔥和蒜賣街頭”。我們可以從中體昧出他對當時社會的憤恨。現代的花鳥畫作品,在技法上繼承傳統,大膽革新,在思想內涵上賦予新的時代精神,以新的花鳥畫歌頌和讚美社會主義祖國欣欣向榮、繁花似錦的美好生活。
 
  近代中國畫風的演變,按時間的先後,可作以下六點特徵性的概括分析:

1、陰陽的凹凸表現

近代中國畫最早發生的變革表現在對人物肖像陰陽凹凸的渲染方面,最早可上溯到16-17世紀之間的明代人物畫家曾鯨(字波臣),史籍記載他畫人物,如鏡取影,咄咄逼真,用淡墨渲染數十遍,必使凹凸分明而後止。陳衡恪認為他是受西洋畫影響所致;日本美術史家大村西崖也認為他的畫風是利瑪竇來華後影響的結果。今人則多認為這兩家說法皆無史料根據,不足為憑;甚至因為曾鯨的肖像畫尚未如西洋人物畫那樣作半邊明半邊暗(即受光與背光)的技術處理,多採取平光的處理手法,而斷言曾鯨的畫風與西洋畫風毫不相幹。我們認為:陳衡恪和大村西崖的觀點是有一定道理的。畫風是時代風氣所致,時風是漸變的,未必都有明確史料記載,未見記載而從畫風演變的事實作判斷,正說明了陳衡恪、大村西崖目光敏銳,看到了實質,作了闡述,補充了畫史記載的不足。至於曾鯨筆下的肖像畫作平光處理,更是中國畫風漸變的必然。演變之初,不可能全盤吸收,只要受點啟發,對傳統作一些改變,便是革新。事實證明,直到郎士寧入值清廷,皇帝仍不允許他畫“陰陽臉”,因為這種畫法不符合中國人當時的欣賞習題。曾鯨的高明正在於受西洋畫啟發,對傳統技法作了一點改進,使中國人物畫更富有立體感,並形成了影響當時和後世的“波臣派”。

2、空間透視與章法布局

康熙、雍正年間,正式有西洋畫家入值清廷,中國畫家與西洋畫家互相影響,畫風發生了進一步的變革。這種變革首先表現在構圖、布局和畫面的空間處理方面。焦秉貞的《耕織圖》和吳歷的《柳村秋思圖》可作為這一時期畫風演變的典型代表。其特徵是景物近大遠小,道路曲折縱深,近景大面積地遮擋遠景。這樣的手法在以前的中國畫中幾乎是見不到的。
?
以上所論兩點特徵尚處於中國畫向近代漸變的前奏階段。更大的變化,即質變性飛躍,則發生在海上畫派崛起以後的18-19世紀,自海上畫派開始,中國畫的變革才從造型、色彩、人體結構直到當代的抽象、變形等方面全方位展開。

3、寫意造型

這一變化最突出地表現在花鳥畫方面。
中國花鳥畫的寫意造型經明代徐渭、陳淳、林良、沈周、唐寅到清代八大山人、石濤、揚州八怪,已十分成熟。近代花鳥畫在繼承明清傳統的基礎上又有進一步發展,主要表現在用筆方面,因清代金石考據之風盛行,書法和花鳥畫用筆皆受金石美學風格的影響,追求“金石味”,用筆更加強調中鋒,強調線條內在變化的豐富,力求厚重、老辣。趙之謙、吳昌碩是典型代表。山水則有黃賓虹,筆墨雙高,尤擅用墨,堪為現代大師。

4、色彩

用色方面,古代花鳥畫設色多以工筆雙勾填彩。明清有潑墨沒骨寫意,但以墨為主,以色為輔。近代、尤其是現代花鳥畫,一變以墨為主的傳統,常常是色墨並重,甚至以色為主,色彩厚重、濃烈、誇張,以色當墨,用色如用墨一樣地講求筆法,當以任伯年、吳呂碩、齊白石、關良、朱屺瞻等為典型;也有以油畫、水彩畫法入畫者,如傅抱石、林風眠、嶺南畫派等。

5、寫實造型

20世紀大批留學生出國求學,引入了西方對景物寫生的科學方法,西方講究形體、解剖、結構、明暗、空間感的觀念影響到中國畫壇,出現了徐悲鴻、蔣兆和等注重寫實造型的畫家。這種畫風一直影響到延安時期的木刻運動、大躍進時期的宣傳畫和文化大革命新時期對工農民形象的表現,使中國畫、尤其是中國畫人物出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嶄新面貌。當代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生了抽象、變形的風格。

6、構圖的多樣化

焦秉貞、吳因在章法上的革新僅僅是有限的量變,本質上還停留在古代。油畫、水彩畫傳入中國以後,中國畫章法才發生了質變,在古代的基礎上又向前發展了一步,正方形、黃金比、焦點透視等構圖,被現代中國畫家所時常採用。

以上六個方面是近代畫風衍變的六個階段,也是六種特徵。當然,一件近代作品不可能同時具備這六種特徵,多數只具備其中一個特徵,也有的多種特徵齊備。還有的近代繪畫沒有時代特徵,純然模倣古人,這樣的畫家不可能是劃時代的大家,但如果畫得很好,也同樣具有一家的收藏價值(如黃秋園)。何況很多近代大家都是從臨摹古人起家的,即便是臨摹品,對於研究這些大家的藝術,也具有很重要的資料和文物價值。
2007-03-08 7:59 am
國畫歷史

中國繪畫藝術歷史悠久,淵源流長,經過數千年的不斷豐富、革新和發展,以漢族為主、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畫家和匠師,創造了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豐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獨具中國意味的繪畫語言體系,在東方以至世界藝術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與影響。


中國繪畫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紋飾和巖畫,原始繪畫技巧雖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型能力,對動物、植物等動靜形態亦能抓注主要特徵,用以表達先民的信仰、願望以及對於生活的美化裝飾。


圖片參考:http://www.artcn.cn/art/UploadFiles/200505/20050523195524269.gif



先秦繪畫己在一些古籍中有了記載,如周代宮、明堂、廟祠中的歷史人物、戰國漆器、青銅器紋飾,楚國出土帛畫等,都己達到較高的水平。


秦漢王朝是中國早期歷史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大國,疆域遼闊,國勢強盛,絲綢之路溝通著中外藝術交流,繪畫藝術空前發展與繁榮。尤其是漢代盛行厚葬之風,其墓室壁畫及畫像磚畫像石以及隨葬帛畫,生動塑造了現實、歷史、神話人物形象,具有動態性、情節性在反映現實生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其畫風往往氣魄宏大,筆勢流動,既有粗獷豪放,又有細密瑰麗,內容豐富博雜,形式多姿多彩。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爭頻仍,民生疾苦,但是繪畫仍取得了較大的發展,苦難給佛教提供了傳播的土壤,佛教美術勃然興起。如新疆克孜爾石窟,甘肅麥積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都保存了大量的該時期壁畫,藝術造詣極高。由於上層社會對繪事的愛好和參與,除了工匠,還湧現出一批有文化教養的上流社會知名畫家,如顧愷之等。這一時期玄學流行,文人崇尚飄逸通脫,畫史畫論等著作開始出現,山水畫、花鳥畫開始萌芽,這個時期的繪畫注重精神狀態的刻畫及氣質的表現,以文學為題材的繪畫日趨流行。


隋唐時國家統一,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比較繁榮,對外交流活躍,給繪畫藝術注入了新的機運,在人物畫方面雖然佛教壁畫中西域畫風仍在流行,但吳道子、周昉等人具有鮮明中原畫風的作品佔了絕對優勢,民族風格日益成熟,展子虔、李思訓、王維、張繰等人的山水畫、花鳥畫己工整富麗,取得了較高的成就。
五代兩宋之後,中國繪畫藝術進一步成熟完備一,出現了一個鼎盛時期,朝廷設置畫院,擴充機構編制,延攬人才,並授以職銜,宮廷繪畫盛極一時,文人學士亦把繪畫視作雅事並提出了鮮明的審美標準,故畫家輩出,佳作紛呈,而且在理論上和創作上亦形成了一套獨的體系,其內容、形式、技法都出現了豐富精采、多頭發展的繁榮局面。


繪畫發展至元、明、清,文人畫獲得了突出的發展。在題材上,山水畫、花鳥畫佔據了絕對的地位。文人畫強調抒發主觀情緒,「不求形似」、「無求於世」,不趨附大眾審美要求,借繪畫以示高雅,表現閒情逸趣,倡導「師造化」、「法心源」,強調人品畫品的統一,並且注重將筆墨情趣與詩、書、印有機融為一體,形成了獨特的繪畫樣式,湧現了眾多的傑出畫家、畫派,以及難以數計的優秀作品。


中國繪畫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植於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它不單純拘泥於外表形似,更強調神似。它以毛筆、水墨、宣紙為特殊材料,建構了獨特的透視理論,大膽而自由地打破時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與想像力,這種出色的技巧與手段,不僅使中國傳統繪畫獨具藝術魄力,而且日益為世界現代藝術所借鑒吸收。


中國畫簡介

中國畫,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悠久的傳統,是舉世睹目的珍貴文化遺產。早在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楚國的兩幅帛畫,就以其生動的氣韻,簡潔的筆墨,流暢的線條,表達出完美的意境,確立了中國繪畫藝術以線條造型的民族風格形式。

發展到魏晉南北朝,中國畫逐漸演變成單幅的卷軸畫,成為獨立的藝術欣賞品,題材亦日益擴大。除人物,宗教題材外,初期山水畫也隨之出現。同時,書畫理論著述的問世,指導了藝術創作的方向。此一時期的代表作是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當時的藝術特點,其技法比前代有了長足的進步。

隋,是一個承前啟後的時期,繪畫藝術綜合了前代的風格,為唐代的大繁榮奠定了基礎。

展子虔的「游春圖」,標誌著山水畫的最終形成,其影響深遠。


圖片參考:http://www.shrmms.com/bookimg/29虢国夫人游春图.jpg


唐五代,是中國繪畫史上的鼎盛時期,開創了新紀元,五代時期,花鳥畫從人物山水中脫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畫科,山水,人物,花鳥等各類,均得到了極大發展,題材廣泛,名家輩出,成就卓越,對後代影響至大。

宋代承繼前朝,全面發展了各畫種,題材愈加廣泛,畫派並出,空前繁榮,盛極一時,其光輝璀璨,照耀百代。中期出現了以水墨寫意為主體的文人畫,講求詩書畫統一,注重筆墨情趣,是富有生命力的畫派新支。

元代繪畫,直接師法唐五代,是文人畫大發展的時期,將書法融入畫法之中,在筆墨技巧上起了新的變化,使水墨寫意畫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突破。

明初承元文人畫的餘波,並加以發揮,旋繼南宋院畫而興起院體畫,盛極一時。中晚期文人畫又大興。

明末清初以八大山人為代表的遺民畫家發展了文人畫,使之又進了一步,對後世影響頗大。入清以後,受董其昌畫論的影響,畫壇風氣摹古大於創新,稱為正統派。至中葉揚州八怪的出現,打破這種狀態,成為各抒己見,打破常規,旗幟鮮明的藝術革新派。各類畫科均在此階段有所發展,同時,中西藝術也得到交流,是中國繪畫史上的又一個繁榮階段。

及至清末,海上畫派及後來的嶺南畫派的興起和出現,是傳統的中國畫在吸取外來文化的基礎上又出現了新風貌。吳昌碩和後來齊白石的出現,使大寫意出現了新局面。到近代,由於徐悲鴻,林鳳眠等一大批留學海外的畫家出現,進一步融合了中西藝術,使中國畫開始了一個嶄新的紀元。

中國繪畫藝術歷經數千年的發展,形成了世界上獨數一幟的風格,並對周圍的國家和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西方的繪畫也從中汲取良多。這一特色的形成,與中國的社會發展,民族欣賞習慣,以及傳統學術思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收錄日期: 2021-04-17 00:17:3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07000051KK0477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