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霸王劍──項羽
歷史曾經俯就於他的英雄氣概,但他最終卻倒仆在那歷史時代的墓地。
由於秦始皇個人的暴戾殘刻天性,由於秦王朝法術刑賞政治的狹隘傳統,這樣的王朝必走上滅亡。已息滅的戰火一夜間燃起-反秦戰爭和楚漢戰爭。不僅秦王朝那種舊時代延續下的殘暴統治被毀滅,且由同種舊時代延續而下剛勇尚武的精神也燃盡了。
這場歷史悲劇的主角,就是在反秦戰爭中勝利的英雄和楚漢戰爭中失敗的英雄─項羽,在這時代的夾縫間,以短短一舜的強烈光焰焚盡了這個時代的最後餘溫。
他是悲劇的主角也是歷史的英雄。
項羽:
本名籍 羽為其稱號 秦代下相縣(今江蘇省宿遷西縣西邊)人。
生於戰國末年,卒於西元前二○二年。
項家世代為楚國將軍,立汗馬戰功,受位子爵,受封項國(今河南省項城縣), 後代以”項”為姓。
項羽生於戰國末年,其祖父就是被秦將所殺支楚國名將項燕。他一出生雖身屬平民,身上卻留著與秦國有世代仇恨的楚國貴族之血。項羽年幼時,他的家族和祖國就都以毀於秦國的鐵蹄。將門的血統與亡國毀家的世仇鑄造了少年項羽的獨特性格,而這種獨特的性格也造就了他悲劇英雄的一生。
據《史記》,秦王遊會稽,項羽與其叔父一起站在人叢中圍觀,他對叔父說:「彼可取而代也」。後論史人都認為此話表明項羽少有大志,但更準確的說,這是一種落敗貴族東山再起的雄悍之志、復仇之志;而劉邦在咸陽觀秦始皇御駕出遊時,則「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史記.高祖本記》) 比較之下,劉邦就表明了一種不甘平庸的平民羨艷之情,而項羽卻表出以平等對手自居的輕蔑悍戾之氣。
項羽少年時即身軀雄偉,力能扛鼎,才氣過人,但項羽卻不曾認真地學什麼。叔父項梁教他去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惱火,項羽說:「書足以記姓名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教以兵法,項羽大喜,卻又不肯鑽研。這說明項羽性格中粗疏雄放的一面。而這種自恃勇力才氣,不肯虛心向學的性格,確實對他的最終失敗產生了深刻影響。
秦二世元年(前二○九年),陳勝、吳廣首義於大澤鄉,一時「天下為之縻沸蟻動,雲徹席捲千里」(《淮南子.兵略訓》),個地揭竿起義,「諸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史記.陳涉世家》)。項羽叔姪認為這是「天亡秦之時也」在江南舉起了反叛的大旗。陳勝、吳廣犧牲後,項梁又戰死,趙王和趙君受困於鉅鹿城中,反秦戰況情勢為危及,而楚軍之將宋義竟按兵不動,項羽憤斥宋義,但其正確意見不被接受,於是,項羽毅然假王命殺了宋義,立率大軍與秦會戰
鉅鹿之戰是反秦戰爭的轉折點,擊滅了秦的主力,從此秦一厥不振,很快就瓦解。年輕的項羽在這場大戰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他勇敢果決扭轉了戰爭危局,成了當之無愧的領袖。
秦亡後,項羽大軍浩浩蕩蕩駛入咸陽,為了楚懷王的囚死於秦,為了項燕和項梁的被殺,為了死於秦軍屠刀下的無數故國父老,項羽痛快而殘酷的在咸陽實施了大屠殺。並放火燒了阿房宮,大火延燒三月不息。這場浩劫使項羽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舊時代的屠夫式英雄。
跟劉邦比較一下。劉邦是代表另一種社會力量,把奪天下的謀略當作一切行動的指標。而項羽卻從一開始就柄著對秦的仇恨,一種渴望”英雄”品質的強烈情感,這種力量使項羽完成了誅暴秦的歷史任務,也伏下了日後敗給劉邦的凶機。
以諸侯統帥的身分踏平咸陽,是項羽一生事業的頂點,也是英雄開始走向末路的第一步。
他放棄「阻山河四塞」位置重要的關中地區,被虛榮心引回東部的故土。在鴻門宴上放過劉邦,唉--此乃「婦人之仁」啊!但未始不是一種講究風度氣概、不向弱者示威、對故情念舊的英雄氣概。這也是項羽性格的弱點,作為一個政治家,這種弱點是不可饒恕的,但這也正是項羽作為悲劇歷史人物可貴之所在。如僅為一個人,這種重情感氣概、而非利益的個性無疑是可貴的。
項羽又分封十八王,自立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並殺了楚懷王。試圖以天下霸主之身分與諸王共享舊式的政治權力,開歷史倒車。春秋戰國打了幾百年,就是為了打破分封的格局,故想恢復分封並保持不亂是陡然的。頃刻之間,天下大亂,各地造反。此時的項羽仍是英勇無敵的,僅帶三萬精兵,就把劉邦五十萬大軍打得一敗再敗落荒而逃。
但是,項羽的危機卻越來越深。一方面諸王造反,伐不勝伐。另一方面,項羽那種一味屠掠的殘暴作風也使他日益喪失民心。再一方面,項羽沒有好好團結他的核心集團,沒能攏絡優秀人才,像韓信、陳平,黥布等人都一個個離他而去,投奔劉邦,之後皆成為項羽項羽軍事上強勁的對手。項羽最後完全成了孤家寡人。他越打越困難,越打地盤越少,最後陷於北有韓信、彭越,南有黥布,西有劉邦,三面作戰的窘境。摸透了項羽個性的劉邦,靠拖延和騷擾後方來消耗項羽的實力。項羽忍受不了這種糾纏,向劉邦提出兩人單獨決鬥的挑戰,說:「天下匈匈歲數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一派古代勇士的氣概。但有政治頭腦卻沒有一毫勇士品格的劉邦卻回答:「吾寧鬥志,不能鬥力。」古代勇士的品格,在這似乎成了一種多餘的奢侈品,被歷史拋棄並晒笑,再也無法給勇士帶來勝利和光榮了。
楚漢戰爭的第四個年頭。劉邦的大軍分別由廣武、山東、壽春,分由東南北夾擊,同時,西楚大司馬周殷背叛,舉九江之兵響應劉邦。重重大軍將項羽圍困垓下。當時夜已深沉,楚歌忽從四面傳來,項羽陡感楚國子弟盡投漢王 下。他坐起軍帳之中,傾酒澆憂,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所有的一切都將離他遠去。身經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如今卻兵敗被圍、走投無路,他反覆唱著這首自作的歌,淚珠不禁滾滾而下。
面對失敗和死亡,項羽表現出最後的英雄氣概,他沒像劉邦那樣在危險時不顧妻兒奔逃,或是讓幾千名婦女辦成士兵吸引敵軍,以使自己脫險,而是決意以酣暢痛快的搏殺來顯示藐視死亡的勇氣。他率僅餘的二十八騎兵再重圍中殺出一條血路,突圍來到烏江畔,烏江畔已有孤舟預載項羽東渡脫身,在這生死關頭,項羽慨然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項羽帶著失敗的遺憾和無言見江東故老的慚愧,自刎烏江畔。
項羽或許本可不死,但即使逃到江東,苟延殘喘,他歷史使命也還是終告結束,那反而是一種不光彩的終結。項羽以一種高貴的精神去殉了他的夢,一場真正的英雄夢。
就在垓下之戰的同一年,劉邦建立了新的統一王朝。舊的時代被埋沒了,而另一個新的發展就此展開.
項羽突圍至江邊本可東渡脫身之際,卻慨然莊重地選擇死亡。這是一種英雄的死。既然英雄事業未成,茍延性命當非壯士所為,他終帶著無顏見江東父老的慚愧,自刎江邊。
項羽的英雄本色是屬於舊時代的。他以傳統的氣概風格領導了一個時代的革變,但也因新時代的來臨而隱沒,他的一生猶如日落前的最後一道光芒,領著歷史走入一個新的發展。他雖然失敗,卻以他的英勇、直率、無畏,贏得了最後的光榮,並永遠受後世所歌頌。
項羽--一個悲劇歷史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