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功利主義:是唐人立身處事的準則。官吏大都通達權變,勇於進取,故能臣極多,但欲求高風亮節,謙讓恬退之士,則不可多見。文人學士為求顯達,鑽營奔競,不擇手段。由於嗜欲多而天機淺,所以缺乏第一流的思想家。由於唐人熱衷權勢,政治人物的新陳代謝也比較快,政治上的少年新貴,不可勝數,而「貴壯賤老」的風氣,也十分明顯。
胡化: 李唐皇室起源於胡化的漢人,夷夏觀念本甚薄弱,由於「華夷一家」觀念的影響,外族入居中國的為數極多,估計從太宗貞觀初至玄宗天寶初的一百二十年間,入居中國的,至少在一百七十萬人以上,包括突厥、鐵勒、高麗、吐蕃、黨項、吐谷渾、回鶻、沙陀以及西域諸國之人,他們有不少在中國朝廷中做官。外族來華經商傳教的,也極眾多,遍及廣州、杭州、楊州諸地,所以唐代無論在血統或文化上,都是大規模與外族混合的時代。
音樂:西方歌樂傳入中國,以北魏時代為著。四夷歌舞,稍增列於太樂。北周武帝聘突厥女為后,西域諸國來媵,於是有龜玆,疏勒,安國,及康國之樂。武帝並於長安,集合胡人,以羯人白智通認教習,演奏西域傳入之新樂,至隋唐節目已多至數百種。隋唐之際,有所謂九部樂者,即讌樂、清商、西涼、扶南、高麗、龜玆、安國、疏勒及康國。貞觀時又增婆羅門一部,為十部樂。中國固有之樂,原以雅樂為重,雅樂者,以鐘磬為主,但自隋設九部樂,雅樂逐漸殘廢。唐高宗以後,除郊廟祭祀使用雅樂外,其餘均用讌樂。玄宗朝,竭力提倡俗樂,而棄雅樂,故中國之樂律變化甚大。
舞蹈:西方傳入之種式甚多,如胡旋舞、蓮花北鋌舞、蘇莫遮(唐時改稱西胡渾脫舞)、龜玆舞樂、獅子郎舞、柘枝舞、拔頭等。白居易有詩詠胡旋女:「 胡旋女,胡旋女,心應絃,手應鼓。絃鼓一聲雙袖舉,迴雪飄飄轉蓬舞,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人間物類無可比,奔車輪緩旋風遲。曲終再拜謝天子,天子為之微啟齒。胡旋女,出康居,徒勞東來萬里餘。……」
衣食:胡食如葡萄酒、砂糖、燒餅等;胡服如窄領、小袖、短衣、長靴等,均風行一時。胡化之盛,至唐玄宗時達於頂點。
殘殺之風:太宗於高祖末年,發動玄武門事變,殺其兄弟建成、元吉,並盡殺建成元吉諸子十人,手段可謂殘酷。但太宗稱帝後及高宗時代,用法頗稱寬和。至武則天垂簾及稱帝時代,任用酷吏,大肆誅殺;中宗時代,韋后、安樂公主亦濫事屠戮。安史亂後,各地藩鎮跋扈,屠殺之風遍及全國。唐後期屠殺之風較之南北朝實不多讓。
淫風不止:唐代社會充滿色情,歌臺妓館到處林立。李唐皇室的淫亂,也名著史冊。李唐出身於北朝胡化漢人,不甚講究倫理。公主改嫁也習以為常,有多至四五次者。但唐代男女地位較平等,婦女受教育的機會較多。
唐朝長安,既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又是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在那裏,有來自各國的少數民族和亞洲各國人,成為一座國際性的大城市。
唐朝是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重要發展時期。那時,各民族進一步融合,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進一步親密,唐朝疆域空前廣大。唐朝時,北方先後有突厥,回紇民族,東北有秣褐民族。唐朝在北部邊境先後建立了都護府和都督府。西南有南詔和吐蕃;南詔為彝族和白族的祖先,曾接受唐朝雲南王的封號;吐蕃為藏族的祖先,與唐幾次通婚,保持“和同為一家”的親密關係。那時,邊疆各族都對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唐朝時候,中國經濟和文化處於世界先進地位,對外交通比過去發達,唐和亞洲、歐洲等各國之間的往來出現前所未有的盛況。唐朝和北韓半島的新羅一直保持著友好關係。唐和日本關係更加密切,唐文化對日本影響甚大,從政治制度到生活習俗,日本都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唐朝和印度半島有頻繁的通使往來,玄奘西遊成為中外關係史上的佳話。唐朝和西亞的波斯、大食也有通好關係,中國陶瓷等源源不斷運往該地,西亞的物品也輸入到中國。
大唐遺風
唐人的視野比任何一個朝代的中國人都更為廣闊,外來文明的火炬比中國任何一個朝代都傳播得更遠。
值得深思的是,盛唐之所以成為外國人云集聚居的有魅力的地方,不單是它具有開放性,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文明世界的優越性。我們不是簡單地在述說過去,而是在啟迪未來,激發中國人的奮鬥精神和邁向新世紀的信心。
歷史是社會發展和文明進化的記錄。在人類進入新的千年之際,回眸歷史將給新世紀提供豐富的借鑒和啟迪。在我們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值得人驕傲的就是“盛唐氣象”,特別是“唐人”作為民族自豪的稱呼,至今頻頻使用於全世界華人的生活之中,始終承載著不朽的光榮與無比的輝煌。
千年以前,亞歐大陸內形成的拜佔庭帝國、阿拉伯帝國和唐帝國,是當時人類社會成就最高級別的文明板塊。但拜佔庭短暫強盛很快被阿拉伯人入侵所打斷,而阿拉伯帝國遲至8世紀後才逐漸形成封建制,印度大戒日王之後次大陸陷入分裂局面,只有中國的唐朝在與周邊鄰國競爭中呈現出相互推波助瀾的崛起趨勢。唐帝國遼闊的疆域,使它在戰略上必須重視民族關係和國際格局變化,不僅建立防守反擊的邊界體系,而且以綜合國力參與境外角逐,甚至爭奪亞洲霸主控制權。作為當時的一個“超級大國”,唐朝非常注意中外交流。除中亞的康國、石國、安國、曹國、米國等保持著獨特的國際封貢體制外,新羅使節到唐長安89次,阿拉伯大食使節進入長安41次,林邑24次,日本遣唐使14次,真臘11次,師子國(斯里蘭卡)3次。至於史書記載次數不詳的北韓(高麗、百濟)、婆羅門五天竺(印度)、泥婆羅(尼泊爾)、吐火羅(阿富汗)、驃國(緬甸)、波斯、拂菻(東羅馬)以及北非、中東諸國等等,都非常普遍與唐交往。唐人的視野比任何一個時期的中國人都更為開闊,外來文明的火炬比中國任何一個朝代都傳播得更遠。
作為亞歐文明演進的核心國家,唐政府也頻繁派出使臣出訪,並劃撥政府專項費用給予支援。西元643年後四次出使印度的王玄策,西元663年出使東羅馬的阿羅憾,西元664年出使日本的郭務悰等等,都是著名唐朝外交家。唐長安還設有外交機構鴻臚寺和四方館、禮賓院專門接待外國賓客,不僅負責會見禮儀,而且供給入唐後一切資糧費用。如果說中外彼此之間的交流愈多樣化,相互學習的機會也就愈多,那幺亞歐大陸分佈的幾大古老文明之間有著一定的交流,從而使唐朝成為東亞受益最大的文明樞紐。
世界文明進化不是孤立的。文明是一種有機體,它的構成要素經過相互作用生長出新的動力。唐代之所以出現了許多不同於前朝後代的新氣象,關鍵是它與同時代的鄰近民族和國家存在著有力的交融。讓我們從一系列構成新文明生長動力的要素來看盛唐文明。
縱觀一千多年前盛唐所演示的一幅幅世界文明交融圖,我們不是簡單地在述說過去,而是在啟迪未來,激發中國人的奮鬥精神和邁向新世紀的信心。對我們今天與各國朋友聯繫世界各種文明的紐帶,共同為人類發展進步作出貢獻更具有深遠的意義。
當代世界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