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係點?

2007-03-08 4:56 am
唐代係點?

回答 (6)

2007-03-08 5:01 am
✔ 最佳答案
功利主義:是唐人立身處事的準則。官吏大都通達權變,勇於進取,故能臣極多,但欲求高風亮節,謙讓恬退之士,則不可多見。文人學士為求顯達,鑽營奔競,不擇手段。由於嗜欲多而天機淺,所以缺乏第一流的思想家。由於唐人熱衷權勢,政治人物的新陳代謝也比較快,政治上的少年新貴,不可勝數,而「貴壯賤老」的風氣,也十分明顯。



胡化: 李唐皇室起源於胡化的漢人,夷夏觀念本甚薄弱,由於「華夷一家」觀念的影響,外族入居中國的為數極多,估計從太宗貞觀初至玄宗天寶初的一百二十年間,入居中國的,至少在一百七十萬人以上,包括突厥、鐵勒、高麗、吐蕃、黨項、吐谷渾、回鶻、沙陀以及西域諸國之人,他們有不少在中國朝廷中做官。外族來華經商傳教的,也極眾多,遍及廣州、杭州、楊州諸地,所以唐代無論在血統或文化上,都是大規模與外族混合的時代。


音樂:西方歌樂傳入中國,以北魏時代為著。四夷歌舞,稍增列於太樂。北周武帝聘突厥女為后,西域諸國來媵,於是有龜玆,疏勒,安國,及康國之樂。武帝並於長安,集合胡人,以羯人白智通認教習,演奏西域傳入之新樂,至隋唐節目已多至數百種。隋唐之際,有所謂九部樂者,即讌樂、清商、西涼、扶南、高麗、龜玆、安國、疏勒及康國。貞觀時又增婆羅門一部,為十部樂。中國固有之樂,原以雅樂為重,雅樂者,以鐘磬為主,但自隋設九部樂,雅樂逐漸殘廢。唐高宗以後,除郊廟祭祀使用雅樂外,其餘均用讌樂。玄宗朝,竭力提倡俗樂,而棄雅樂,故中國之樂律變化甚大。


舞蹈:西方傳入之種式甚多,如胡旋舞、蓮花北鋌舞、蘇莫遮(唐時改稱西胡渾脫舞)、龜玆舞樂、獅子郎舞、柘枝舞、拔頭等。白居易有詩詠胡旋女:「 胡旋女,胡旋女,心應絃,手應鼓。絃鼓一聲雙袖舉,迴雪飄飄轉蓬舞,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人間物類無可比,奔車輪緩旋風遲。曲終再拜謝天子,天子為之微啟齒。胡旋女,出康居,徒勞東來萬里餘。……」
衣食:胡食如葡萄酒、砂糖、燒餅等;胡服如窄領、小袖、短衣、長靴等,均風行一時。胡化之盛,至唐玄宗時達於頂點。


殘殺之風:太宗於高祖末年,發動玄武門事變,殺其兄弟建成、元吉,並盡殺建成元吉諸子十人,手段可謂殘酷。但太宗稱帝後及高宗時代,用法頗稱寬和。至武則天垂簾及稱帝時代,任用酷吏,大肆誅殺;中宗時代,韋后、安樂公主亦濫事屠戮。安史亂後,各地藩鎮跋扈,屠殺之風遍及全國。唐後期屠殺之風較之南北朝實不多讓。


淫風不止:唐代社會充滿色情,歌臺妓館到處林立。李唐皇室的淫亂,也名著史冊。李唐出身於北朝胡化漢人,不甚講究倫理。公主改嫁也習以為常,有多至四五次者。但唐代男女地位較平等,婦女受教育的機會較多。

  唐朝長安,既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又是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在那裏,有來自各國的少數民族和亞洲各國人,成為一座國際性的大城市。

  唐朝是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重要發展時期。那時,各民族進一步融合,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進一步親密,唐朝疆域空前廣大。唐朝時,北方先後有突厥,回紇民族,東北有秣褐民族。唐朝在北部邊境先後建立了都護府和都督府。西南有南詔和吐蕃;南詔為彝族和白族的祖先,曾接受唐朝雲南王的封號;吐蕃為藏族的祖先,與唐幾次通婚,保持“和同為一家”的親密關係。那時,邊疆各族都對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唐朝時候,中國經濟和文化處於世界先進地位,對外交通比過去發達,唐和亞洲、歐洲等各國之間的往來出現前所未有的盛況。唐朝和北韓半島的新羅一直保持著友好關係。唐和日本關係更加密切,唐文化對日本影響甚大,從政治制度到生活習俗,日本都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唐朝和印度半島有頻繁的通使往來,玄奘西遊成為中外關係史上的佳話。唐朝和西亞的波斯、大食也有通好關係,中國陶瓷等源源不斷運往該地,西亞的物品也輸入到中國。

  大唐遺風

  唐人的視野比任何一個朝代的中國人都更為廣闊,外來文明的火炬比中國任何一個朝代都傳播得更遠。

  值得深思的是,盛唐之所以成為外國人云集聚居的有魅力的地方,不單是它具有開放性,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文明世界的優越性。我們不是簡單地在述說過去,而是在啟迪未來,激發中國人的奮鬥精神和邁向新世紀的信心。

    歷史是社會發展和文明進化的記錄。在人類進入新的千年之際,回眸歷史將給新世紀提供豐富的借鑒和啟迪。在我們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值得人驕傲的就是“盛唐氣象”,特別是“唐人”作為民族自豪的稱呼,至今頻頻使用於全世界華人的生活之中,始終承載著不朽的光榮與無比的輝煌。

  千年以前,亞歐大陸內形成的拜佔庭帝國、阿拉伯帝國和唐帝國,是當時人類社會成就最高級別的文明板塊。但拜佔庭短暫強盛很快被阿拉伯人入侵所打斷,而阿拉伯帝國遲至8世紀後才逐漸形成封建制,印度大戒日王之後次大陸陷入分裂局面,只有中國的唐朝在與周邊鄰國競爭中呈現出相互推波助瀾的崛起趨勢。唐帝國遼闊的疆域,使它在戰略上必須重視民族關係和國際格局變化,不僅建立防守反擊的邊界體系,而且以綜合國力參與境外角逐,甚至爭奪亞洲霸主控制權。作為當時的一個“超級大國”,唐朝非常注意中外交流。除中亞的康國、石國、安國、曹國、米國等保持著獨特的國際封貢體制外,新羅使節到唐長安89次,阿拉伯大食使節進入長安41次,林邑24次,日本遣唐使14次,真臘11次,師子國(斯里蘭卡)3次。至於史書記載次數不詳的北韓(高麗、百濟)、婆羅門五天竺(印度)、泥婆羅(尼泊爾)、吐火羅(阿富汗)、驃國(緬甸)、波斯、拂菻(東羅馬)以及北非、中東諸國等等,都非常普遍與唐交往。唐人的視野比任何一個時期的中國人都更為開闊,外來文明的火炬比中國任何一個朝代都傳播得更遠。

    作為亞歐文明演進的核心國家,唐政府也頻繁派出使臣出訪,並劃撥政府專項費用給予支援。西元643年後四次出使印度的王玄策,西元663年出使東羅馬的阿羅憾,西元664年出使日本的郭務悰等等,都是著名唐朝外交家。唐長安還設有外交機構鴻臚寺和四方館、禮賓院專門接待外國賓客,不僅負責會見禮儀,而且供給入唐後一切資糧費用。如果說中外彼此之間的交流愈多樣化,相互學習的機會也就愈多,那幺亞歐大陸分佈的幾大古老文明之間有著一定的交流,從而使唐朝成為東亞受益最大的文明樞紐。

  世界文明進化不是孤立的。文明是一種有機體,它的構成要素經過相互作用生長出新的動力。唐代之所以出現了許多不同於前朝後代的新氣象,關鍵是它與同時代的鄰近民族和國家存在著有力的交融。讓我們從一系列構成新文明生長動力的要素來看盛唐文明。

    縱觀一千多年前盛唐所演示的一幅幅世界文明交融圖,我們不是簡單地在述說過去,而是在啟迪未來,激發中國人的奮鬥精神和邁向新世紀的信心。對我們今天與各國朋友聯繫世界各種文明的紐帶,共同為人類發展進步作出貢獻更具有深遠的意義。
當代世界出版社
2007-03-10 9:35 pm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因皇室姓李,故又稱李唐。唐朝是公認的中國史上最興盛的時代之一,往往與漢朝並稱「漢唐」。唐王李淵於618年逼隋恭帝禪位,推翻隋朝,改國號為大唐,建立了唐朝,以長安(今陝西西安)為京城(後稱西京、中京、上都),作為首都,後又設洛陽為東都(後稱東京),太原為北都(後稱北京),作為陪都,與長安合稱「三都」,之後又陸續建立了一些陪都如成都、鳳翔、江陵等,但很快取消。其鼎盛時期的公元7世紀時,中亞的綠洲地帶也受大唐支配。690年,武則天改國號為大周,遷都神都(洛陽),史稱武周,一直到705年唐中宗再次繼位才恢復「唐」這一國號,把首都遷回長安。唐朝的國力在唐玄宗開元年間達到巔峰,但在天寶十四年(755年)爆發的安史之亂是轉折點,其後,國力迅速衰落,唐末農民戰爭後帝國中央政府實際權力被梁王朱全忠控制,首都遷往洛陽,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禪位,唐朝遂亡,被朱全忠所建立的新王朝——後梁所取代,開始了五代十國時期。唐朝共延續了289年,傳了22位皇帝(包括武則天)。唐帝國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有輝煌的成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當時的東亞鄰國如新羅、渤海國和日本等國的政治體制、文化等方面都受到了唐朝的很大影響。

「唐」這國號是晉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心地域。傳說君主堯號稱「陶唐」氏。周朝時在現今湖北省有一小國唐國,是周成王之弟叔虞的封國。北魏時,李虎為八柱國之一,封隴西郡公,其子李昞後來晉封唐國公。573年,李昞之子李淵繼承唐國公爵位,後晉升唐王;在隋恭帝禪讓帝位後便以唐為國號。唐朝滅亡後,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後唐和十國的南唐都自稱是唐朝的承繼者而用「唐」作為國號。南唐的建國者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之後。後唐皇室則因祖先建立軍功而受賜姓李。

唐朝皇室李氏自稱出自漢族的隴西李氏,且《舊唐書》和《新唐書》中則稱唐朝皇族李氏是老子李耳的子孫,十六國的西涼開國君主李暠亦是其遠祖,但這一說法被普遍置疑。現代學者陳寅恪考證則認為李唐是趙郡李氏之後。隴西李氏從秦代開始就是中國著名的武將軍人世家,這個家族湧現過漢朝飛將軍李廣等著名將軍,而到南北朝門閥制度興起之時,被列為漢族大姓,和趙郡李氏一起屬於門第最高的家族之一。北周時推行鮮卑化政策,李氏被迫改成「大野氏」,這是一個新創立的姓氏。北周滅亡後,又恢復為李氏。不過也有人對此說法表示懷疑,認為李唐皇族有混合鮮卑的血統。

唐朝連同之前的隋朝和之後的五代、宋朝被歷史學者黃仁宇等認為是相繼於秦、漢(稱中華第一帝國)之後的第二帝國時期,日本歷史學者則普遍認為唐朝是中國「中世」時期的結束。唐朝國力在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因此華人也被稱為「唐人」,現今西方華人的聚居處也稱「唐人街」。

李淵開國
隋朝末年,由於隋煬帝的失道離德和三征高句麗失敗,民變在各地興起不止(參看隋末農民戰爭)。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起兵,十一月攻下隋京大興城,擁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是為隋恭帝。李淵自任大丞相,進封唐王。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殺。同年五月,李淵逼恭帝禪讓,自己稱帝,國號大唐,是為唐高祖。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大興城,並改名為長安。封嫡長子李建成為太子、嫡次子李世民為秦王、嫡三子李元霸早夭、嫡四子李元吉為齊王。唐朝建立後,李淵派李建成、李世民、平陽公主等子女一一征討四方,剿滅各方群雄。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時為天策上將兼秦王的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李淵被迫退位,成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即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
[編輯] 貞觀之治
主條目:貞觀之治
唐太宗即位後,勵精圖治,納諫如流。對外方面,太宗時期將原為突厥所支配的蒙古高原納入勢力範圍,唐朝北方的諸民族專稱李世民爲天可汗。唐太宗派文成公主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通婚,穩定了唐蕃兩國的關係。在內政方面,唐太宗又推行均田制、實行租庸調制。在職官制度上,則承繼了秦漢以來的宰相制度,發展並完善了隋朝所開創的三省六部和科舉選士制,為後世所效仿。唐太宗不計出身,網羅了一大批精明強幹的大臣,比如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魏徵、馬周、高士廉和蕭瑀等文臣,尉遲敬德、李靖、侯君集、程知節、李勣和秦叔寶等武將。這時期社會秩序安定,經濟繁榮,歷史上稱為「貞觀之治」。《資治通鑒》記載,貞觀四年一斗米不過三、四錢,全年死刑犯僅廿九人。其政績的總結《貞觀政要》成爲日本和朝鮮的帝王教科書,亦為後世君主模彷學習的對象。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曌
[編輯] 日月當空
唐太宗晚年,因為皇太子的問題而煩惱,三個嫡子當中,太子承乾與魏王泰內鬥,使得太宗廢掉太子承乾,冷落魏王泰,改立嫡三子晉王治為太子。唐太宗死後,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

唐高宗在太宗晚年,結識了唐太宗的才人武媚娘,在太宗死後,武氏出家為尼。時高宗的王皇后與蕭淑妃內鬥,准許高宗接武氏回宮。武氏入宮後,先後使高宗廢了王皇后及蕭淑妃,並不顧眾多大臣的反對,立武氏為皇后。

高宗健康狀況不好,自顯慶以後,許多政事都交給皇后武媚娘來處理。武后實際成為大唐帝國的最高統治者,與高宗並稱「二聖」,加尊號為「天后」。在武后輔佐高宗的時期,對外消滅西突厥,使大唐帝國的疆域達到極盛;接受了新羅之請,終於滅了高句麗和百濟並打敗日本援軍,助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在內政上,唐高宗注重民生疾苦,也為一名明主。

高宗死後不久,武后立太子李顯為帝,是為唐中宗。不久又廢中宗為廬陵王,改立另一個兒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平定了徐敬業領導的反叛後,皇太后武氏在天授元年(690年)廢睿宗帝號,自己稱帝,改國號為周,遷都洛陽(稱神都),稱「聖神皇帝」,改立李旦為皇嗣。武后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唯一成為皇帝的女人,從高宗後期算起,武后前後掌權50餘年。由於武后死後的諡號中「則天」二字,所以近代以來一些學者稱其為「武則天」,但這是一個不嚴謹的稱號。

在武則天實際統治中國的近50年時間里,她為了制衡甚至打擊北魏以來的世家大族(關隴集團)的權力,對以科舉進身仕途的官員大力提拔,並首創殿試。狄仁傑是其中的代表。她又安排她的侄兒武三思和武承嗣等人擔任重要機務,並曾經打算改立皇嗣。傳統史學家對武后批評則往往集中在酷吏制度上,如索元禮、來俊臣和周興等官員在她的鼓勵下替她以告密、酷刑等監視群臣。武后又設北門學士,常繞過門下省,中書省直接對官員發號施令,開了破壞官吏制度的先例。武后還發明了「日月當空」這個字--曌(漢語拼音:zhào,注音符號:ㄓㄠˋ),表示其名包含月和日,月為陰日為陽,陰陽調和主宰天下。

武后有男性內侍張昌宗弟兄和薛懷義等,這是她為宋代以後以程朱理學為準繩的史學家所不齒的原因,不過傳統男性皇帝的後宮亦很多。武后對佛教亦大力推崇,武周時期的佛寺興建頻繁,使用年號証聖、大足等;這與李氏皇族推崇道教和如貞觀、永徽、景雲、開元等年號相對。另外武后成了後來唐朝後宮女性爭權的效法者。


[編輯] 韋氏當權
神龍元年(705年),宰相武敬琿和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擁立中宗李顯復位,恢復了唐朝的政權。李旦被晉封為安國相王,太平公主被晉封為鎮國太平公主。中宗一直受到韋皇后、女兒安樂公主和武后的舊有黨羽武三思等人的影響,擁立功臣張柬之和武敬琿等人不久被全部流放誅殺。而過去與李顯共患難的皇后韋豕有意成爲第二個武后,安樂公主則曾要求被立為皇太女,他們母女兩人與上官婉兒聯手培植自己的黨羽,並害死了太子李重俊。景龍四年(710年),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合謀毒殺中宗,立溫王李重茂為帝,是為少帝,並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的兒子,當時是臨淄王的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的協助下發動政變,誅盡韋皇后、安樂公主及武氏殘餘勢力,擁立李旦復位。


[編輯] 開元之治
主條目:開元之治

集英明與昏庸於一體的唐明皇李旦繼位以後,稱睿宗,其妹太平公主與其子李隆基發生權力之爭,睿宗左右為難。延和元年(712年),睿宗讓位於太子李隆基,是為唐玄宗,又稱唐明皇。713年,太平公主本欲發動政變,卻被唐玄宗提前反制,最後被賜死於家中,其黨羽或殺或逐,結束了武后以來女人參政的局面。同年改元開元。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比較清明,任用姚崇和宋璟等賢能為相,經濟迅速發展,農業上發明瞭曲轅犁和筒車,使得農業生產力大幅提高,國力迅速上升,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這一時期被認為是繼漢武帝時期之後,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二次鼎盛局面。首都長安城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2007-03-09 4:32 am
唐代 618年—907年
有盛世如貞觀,開元...之治,也有中衰的安史之亂,因設節度使(多由胡人出任),使邊鎮權大,因此而有安史之亂,所有降將也封節度使,使安史亂平後,元氣大傷,使節度使有大權後也開始割據,又有宦官專橫和朋黨相爭,最後使民變四起,引致朱溫篡唐。之後就步入五代十國了。
參考: 中史書
貞觀之治

唐太宗即位後,勵精圖治,納諫如流。對外方面,太宗時期將原為突厥所支配的蒙古高原納入勢力範圍,唐朝北方的諸民族專稱李世民爲天可汗。唐太宗派文成公主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通婚,穩定了唐蕃兩國的關係。在內政方面,唐太宗又推行均田制、實行租庸調制。在職官制度上,則承繼了秦漢以來的宰相制度,發展並完善了隋朝所開創的三省六部和科舉選士制,為後世所效仿。唐太宗不計出身,網羅了一大批精明強幹的大臣,比如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魏徵、馬周、高士廉和蕭瑀等文臣,尉遲敬德、李靖、侯君集、程知節、李勣和秦叔寶等武將。這時期社會秩序安定,經濟繁榮,歷史上稱為「貞觀之治」。《資治通鑒》記載,貞觀四年一斗米不過三、四錢,全年死刑犯僅廿九人。其政績的總結《貞觀政要》成爲日本和朝鮮的帝王教科書,亦為後世君主模彷學習的對象。

[編輯] 日月當空
唐太宗晚年,因為皇太子的問題而煩惱,三個嫡子當中,太子承乾與魏王泰內鬥,使得太宗廢掉太子承乾,冷落魏王泰,改立嫡三子晉王治為太子。唐太宗死後,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

唐高宗在太宗晚年,結識了唐太宗的才人武媚娘,在太宗死後,武氏出家為尼。時高宗的王皇后與蕭淑妃內鬥,准許高宗接武氏回宮。武氏入宮後,先後使高宗廢了王皇后及蕭淑妃,並不顧眾多大臣的反對,立武氏為皇后。

高宗健康狀況不好,自顯慶以後,許多政事都交給皇后武媚娘來處理。武后實際成為大唐帝國的最高統治者,與高宗並稱「二聖」,加尊號為「天后」。在武后輔佐高宗的時期,對外消滅西突厥,使大唐帝國的疆域達到極盛;接受了新羅之請,終於滅了高句麗和百濟並打敗日本援軍,助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在內政上,唐高宗注重民生疾苦,也為一名明主。

高宗死後不久,武后立太子李顯為帝,是為唐中宗。不久又廢中宗為廬陵王,改立另一個兒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平定了徐敬業領導的反叛後,皇太后武氏在天授元年(690年)廢睿宗帝號,自己稱帝,改國號為周,遷都洛陽(稱神都),稱「聖神皇帝」,改立李旦為皇嗣。武后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唯一成為皇帝的女人,從高宗後期算起,武后前後掌權50餘年。由於武后死後的諡號中「則天」二字,所以近代以來一些學者稱其為「武則天」,但這是一個不嚴謹的稱號。

在武則天實際統治中國的近50年時間里,她為了制衡甚至打擊北魏以來的世家大族(關隴集團)的權力,對以科舉進身仕途的官員大力提拔,並首創殿試。狄仁傑是其中的代表。她又安排她的侄兒武三思和武承嗣等人擔任重要機務,並曾經打算改立皇嗣。傳統史學家對武后批評則往往集中在酷吏制度上,如索元禮、來俊臣和周興等官員在她的鼓勵下替她以告密、酷刑等監視群臣。武后又設北門學士,常繞過門下省,中書省直接對官員發號施令,開了破壞官吏制度的先例。武后還發明了「日月當空」這個字--曌(漢語拼音:zhào,注音符號:ㄓㄠˋ),表示其名包含月和日,月為陰日為陽,陰陽調和主宰天下。

武后有男性內侍張昌宗弟兄和薛懷義等,這是她為宋代以後以程朱理學為準繩的史學家所不齒的原因,不過傳統男性皇帝的後宮亦很多。武后對佛教亦大力推崇,武周時期的佛寺興建頻繁,使用年號証聖、大足等;這與李氏皇族推崇道教和如貞觀、永徽、景雲、開元等年號相對。另外武后成了後來唐朝後宮女性爭權的效法者。


[編輯] 韋氏當權
神龍元年(705年),宰相武敬琿和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擁立中宗李顯復位,恢復了唐朝的政權。李旦被晉封為安國相王,太平公主被晉封為鎮國太平公主。中宗一直受到韋皇后、女兒安樂公主和武后的舊有黨羽武三思等人的影響,擁立功臣張柬之和武敬琿等人不久被全部流放誅殺。而過去與李顯共患難的皇后韋豕有意成爲第二個武后,安樂公主則曾要求被立為皇太女,他們母女兩人與上官婉兒聯手培植自己的黨羽,並害死了太子李重俊。景龍四年(710年),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合謀毒殺中宗,立溫王李重茂為帝,是為少帝,並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的兒子,當時是臨淄王的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的協助下發動政變,誅盡韋皇后、安樂公主及武氏殘餘勢力,擁立李旦復位。


[編輯] 開元之治


集英明與昏庸於一體的唐明皇李旦繼位以後,稱睿宗,其妹太平公主與其子李隆基發生權力之爭,睿宗左右為難。延和元年(712年),睿宗讓位於太子李隆基,是為唐玄宗,又稱唐明皇。713年,太平公主本欲發動政變,卻被唐玄宗提前反制,最後被賜死於家中,其黨羽或殺或逐,結束了武后以來女人參政的局面。同年改元開元。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比較清明,任用姚崇和宋璟等賢能為相,經濟迅速發展,農業上發明瞭曲轅犁和筒車,使得農業生產力大幅提高,國力迅速上升,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這一時期被認為是繼漢武帝時期之後,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二次鼎盛局面。首都長安城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編輯] 安史之亂

唐玄宗改元天寶後,志得意滿,放縱享樂,從此不問國事。在納兒媳楊玉環為貴妃後,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罷免良相張九齡,改用有「口蜜腹劍」惡名的李林甫為宰相長達十六年,使得朝政敗壞。李林甫死後又以楊國忠為相,此時期又開始出現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權勢炙手可熱。天寶六年,由高仙芝所率領的唐軍在中亞為阿拉伯帝國所挫敗,唐朝經營西域的進展受到了阻礙,因此唐朝便整頓了在中亞的佈局,準備趁阿拉伯帝國內亂時,再次發兵。但是唐朝內部也有隱憂。由於唐玄宗好大喜功,為此邊境將領經常挑起對異族的戰事,以邀戰功。又由於當時兵制由府兵制改為募兵制,使得節度使與軍鎮上的士兵結合在一起,就出現了邊將專軍的局面。其中以胡人安祿山最著。安祿山一人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掌握重兵,因與楊國忠不和,在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九日趁中央政治鬆懈、重軍多部署在邊境之機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十二月十三日,東都洛陽淪陷。次年六月九日,潼關失守,長安告急。六月十三日,玄宗從長安出逃到成都,次日途經馬嵬驛時,禁軍把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殺死,又要求玄宗絞殺楊貴妃,才繼續西行。太子李亨起初在靈武募兵,後來被宦官李輔國擁立為帝,是為肅宗,奉玄宗為太上皇。安祿山則自稱大燕皇帝,年號聖武。至德二年,叛軍內訌,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但是同時,史思明與安慶緒之間關係也開始冷淡。同年九月,長安光復,十月,洛陽光復。乾元二年,史思明在魏州自稱大聖燕王,之後他又殺死安慶緒,返回范陽自稱大燕皇帝。之後叛軍又再次攻克洛陽。但是由於他性格殘忍好殺,其部下又在上元二年立其子史朝義為帝。之後,叛軍內部分崩離析,一蹶不振。寶應元年,唐朝回紇聯軍攻克洛陽。史朝義向河北流竄。寶應二年正月,他就在石頭城(今唐山東北)附近的森林裏自縊。安史之亂經過8年時間至此才告平定,但是北方地區經過這場戰爭後人口死亡嚴重,土地大量荒蕪,社會生產嚴重倒退。藩鎮割據也因此形成。唐朝從此也失去繼續經略中亞的實力、埋下了日後吐蕃、回紇侵犯京都長安的危機。安史之亂乃成為唐朝歷史上由盛轉衰的大分水嶺。


[編輯] 藩鎮宦官

安史之亂後,唐朝開始步入衰落。藩鎮割據、宦官專權與朋黨之爭成為唐朝政治的毒瘤。

代宗是唐朝歷史上第一個宦官擁立即位的皇帝。代宗即位後,雖然一心希望改革朝政。但是,國家受創巨大,邊防空虛,外患嚴重,東南地區又爆發了民變。吐蕃軍隊也攻入關中,長安一度淪陷。河北降將的不馴與回紇的勒索也大大消耗了國力。由於河北諸將的反復無常,藩鎮割據的局面在代宗晚期正式形成。大曆十四年五月廿日,代宗去世。

接替代宗即位的是其長子李適,號為德宗。德宗即位後,一直試圖削滅藩鎮之禍害。建中二年正月,德宗與山南、淄青等節度使之間爆發戰爭,但是由於補給不足,唐軍發生嘩變,德宗倉皇出逃到奉天。這次戰爭進行了五年,雖然最後叛亂首領朱泚和李希烈等敗死,但是唐朝卻與其餘藩鎮妥協,條件是取消王號,朝廷承認他們在當地的統治權。從此割據局面進一步深化。此外,從德宗在位期間開始,宦官考試掌控禁軍,擔任監軍,宦官濫權的局面也宣告形成。從此以後唐朝皇帝的廢立都掌握在宦官手裏。德宗雖然早年起用楊炎為相推行兩稅法,以劉晏改革漕運,改善了國家的財政形勢,但之後卻開始信用奸臣盧杞,並聽信其讒言,先後誅殺了楊炎和劉晏兩位能臣。之後,德宗就對大臣非常猜忌,甚至在其晚年還對大臣進行特務式的監視。貞元廿一年正月廿三日,德宗去世。但此時,唐朝的政治環境已經江河日下了。


[編輯] 永貞元和

德宗死後,做了26年皇太子的順宗即位。順宗即位後,啟用以王叔文為首的一批改革派官員進行改革,改革了德宗朝留下的諸多不合理吏治。王叔文罷去了宮市和五坊小兒等欺壓平民的機構,減輕稅賦,罷免了貪官京兆尹李實,抑制地方藩鎮勢力。但是,改革的施行觸動了諸多守舊派官僚的利益,受到了越來越大的阻力。永貞元年六月廿日,王叔文就因為母親去世被迫離職,後來被貶為渝州司護參軍。其他主要的改革派官員—「二王八司馬」(王叔文、王伾、韓曄、韓泰、陳諫、凌準、程異、韋執宜、劉禹錫、柳宗元)都被放逐成為地方官。永貞革新因此快速煙消雲散。永貞二年正月初一,順宗在興慶宮進行內禪,正月十九日,他在興慶宮咸寧殿去世,終年46歲。
2007-03-08 5:07 am
唐代
跨越年代: 618年—907年

  概述一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之一。在经济、政治、文化和中外交流等方面,中国在唐代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李唐王朝历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及哀帝共二十帝,中间在中宗、睿宗之际曾出现过短暂的武周政权。据开元二十八年(740)户部统计,全国共有三百二十八个郡、府,一千五百七十三个县。唐朝的疆域东至安东,西迄安西,北起单于府,南止日南;都西京长安(今陕西西安),以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为东都,通称"二京"。

  唐朝的建立和前期的统治

  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隋朝末年,农民起义遍及全国各地,隋炀帝杨广于大业十一年(615)以李渊为山西河东慰抚大使,不久又拜太原留守,以北备突厥,并镇压今山西省境内的农民起义。当时,隋政权已呈土崩瓦解之势,统治阶级一再发生大分裂,地主武装和义军星罗棋布于各地。李渊素有大志,移官太原后,看到隋朝即将败亡,萌动了取而代之的念头。大业十二年,农民起义在全国已居优势,隋朝再也无法集中兵力有效地打击各个武装集团,李渊于次年五月在太原杀死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正式宣布起事。 七月,李渊与长子建成、次子世民挥师南下,先后破霍邑(今山西霍县),渡黄河,向西南挺进。十一月间攻入长安。不久,就宣布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拥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隋恭帝。李渊任大丞相,进封唐王。大业十四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杀,五月,李渊逼恭帝禅让,自己称帝,国号唐,是为唐高祖。改元武德,仍都长安。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秦王李世民伏兵玄武门发动宫廷政变,杀死其兄太子建成及四弟齐王元吉,逼高祖立自己为太子。不久,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李渊退位为太上皇。次年改元贞观。 唐太宗即位不久,于贞观二年(628)发大军征讨据有夏州(今内蒙古白城子)的梁师都,师都为其下所杀,夏州归唐所有,至此全国统一。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开明皇帝,接受亡隋的教训,慑于农民起义的余威,与群臣留意"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出现了天下升平的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概述二

  唐朝的发展

  贞观二十三年(649)唐太宗逝世,第九子李治即位,是为高宗。唐高宗李治统治时期,皇后武则天逐步登上政治舞台,并且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是武士彟之女,十四岁入宫做唐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后,她入感业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后,召她入宫,封为昭仪。永徽六年(655)高宗在李勣、许敬宗等人的支持下宣布废黜王皇后,改立她为皇后。从显庆(656~661)开始,政柄渐操武后之手,天下称皇帝和武后为"二圣"。弘道元年(683)高宗死后,武则天立太子李显为帝,是为中宗。不久,又废中宗,改立另一个儿子李旦为帝,是为睿宗。天授元年(690),武则天终于废睿宗称帝,改国号周。武周政权持续了十五年之久(690~705)。

  武则天操国柄将近半个世纪,神龙元年(705),宰相张柬之、桓彦范、袁恕己等人策动左右羽林军李谌、李多祚等人发动政变,杀死武则天的亲信张昌宗、张易之兄弟,拥立中宗李显复位,重建了李氏王朝。中宗复位以后仍然是一个傀儡皇帝,大权旁落在皇后韦氏、女儿安乐公主及武后余党武三思等人手中。中宗于景龙四年(710)去世,韦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少帝,并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子隆基遂发动政变,诛杀韦后、安乐公主及武氏残余势力,拥立李旦即位,是为睿宗。此后睿宗妹太平公主因拥立之功而大权在握,与李隆基发生了权力之争。睿宗于延和元年(712)让位于太子隆基,是为唐玄宗。次年,太平公主被赐死,党羽或杀或逐,混乱政局至此结束。同年唐玄宗改元开元。

  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力求有所作为。故开元年间形成了政治清明、物阜民殷的局面,史称开元之治。这是继汉武帝时期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二次鼎盛局面。唐玄宗天宝年间,在一派歌舞升平声中,逐步转化成了一个贪图逸乐的皇帝。开元二十二年(734)"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拜相后,居相位长达十九年之久。李林甫为人阴险狠毒,排摈贤良。继起的权臣杨国忠,是杨贵妃之堂兄,身兼四十余使,玄宗对他盲目信任,莫见其非,群臣因之杜口。从玄宗朝开始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特蒙思宠,四方进奏的文表,往往须先呈给他,然后才得以进御。总之,到唐玄宗统治的末年,唐朝鼎盛局面的背后已经显露出严重的危机。

  安史之乱

  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东北一带的杂胡。安禄山兼任平卢(今辽宁朝阳)、范阳(今北京)、河东(今山西太原西南)三镇节度使,还兼任河北道采访处置使,专事对付奚、契丹等族。史思明亦官至知平户军事。安禄山经过累年的策划和准备,终于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在范阳发动叛乱。安禄山很快就攻下洛阳,自行称帝,国号燕。唐玄宗于潼关失守后仓皇逃在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肃宗。在战争期间,安史集团内部一再发生内讧,先是安禄山为其子庆绪所杀,后来安庆绪又为史思明所杀,最后思明亦为其子朝义所杀。内部斗争大大削弱了安史军的力量,尤其重要的是他们发动战争不得民心,到处遭到群众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唐军逐步转败为胜。宝应元年(762)肃宗去世,太子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他以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会诸道军与回纥军展开反攻,最后在次年正月战败叛军,史朝义自缢。历时七年多的安史之乱至此结束。

  安史之乱虽然平定,藩镇割据的形势却从此形成。唐朝后期,中央同藩镇间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的战争。第一次,唐德宗力图平藩,引起了"二帝四王"之乱;第二次,唐宪宗大举用兵,平定了不少藩镇;第三次,唐武宗平泽潞。

  概述三

  唐朝走向灭亡

  唐朝后期,中央的财政主要依靠授刮东南各道,当地农民遭受的苦难特别深重。于是,在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终于爆发了裘甫领导的浙东农民起义。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夏,裘甫被围困于剡县城内,寡不敌众,起义失败。

  咸通十四年(873)懿宗去世,太子李俨即位,是为僖宗,改名儇。僖宗终日打猎游嬉,朝政日非。黄河中游天灾严重,广大农民卖妻鬻子,无以为生。农民反抗遍于各地,大起义爆发的条件终于成熟。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黄巢亦于同年以数千人起义,众推黄巢为"冲天大将军",建元"王霸"。黄巢自号"义军都统"。广明元年十二月十三(881年1月16日),黄巢在含元殿即位,国号"大齐",改元"金统"。义军在中和三年(883)春大败于梁田陂(今陕西华县西南)。黄巢最后与亲故数十人退至狼虎谷(今山东莱芜西南),壮烈牺牲。历时九年余的农民战争至此结束。这次大起义有力地打击了唐政权,并且首次提出了"平均"财富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地主经济,在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唐王朝在黄巢起义的沉重打击下分崩离析,名存实亡。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又新兴起一批节度使,其中黄河流域势力最大的是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汴宋节度使朱全忠(朱温降唐后被赐名全忠)和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三人。僖宗还京后,唐王朝能够控制的不过河西、山南、剑南、岭南诸道数十州。李茂贞与朱全忠各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意,后来双方发生战争,唐昭宗被宦官和李茂贞劫持至凤翔。朱全忠在军事上占优势,遂兵围凤翔。李茂贞不能支,终于让步讲和。天复三年(903)朱全忠拥昭宗还京,利用自己的军事实力,尽诛内侍省宦官数百人,出使在外的宦官亦下令就地诛杀,持续一百多年的宦官势力至此被彻底翦除了。次年,朱全忠奉表逼唐昭宗迁都洛阳。后来,朱全忠使人杀昭宗,另立李柷为太子。李柷不久即位,是为哀帝。天祐二年(905)朱全忠大肆贬逐朝官,接着又把崔枢等被贬的朝官三十余人全部杀死于白马驿,投尸于河,这次事件史称"白马驿之祸"。政治上的阻力已全部扫除,朱全忠遂于天祐四年逼唐哀帝禅位于己,改国号梁(史称后梁),是为梁太祖(不久,改名晃),改元开平,都于开封。唐朝灭亡。


  TTGTTG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是我国古代文化高涨的时代,是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2007-03-08 5:03 am
1.唐代的大事
玄宗荒怠:玄宗晚年,一反開元年間的英明有為,寄情聲色,醉心於歌舞昇平中,又寵愛楊貴妃,荒怠於政務。此外,玄宗早年能知人善任,但晚年則任用非人,外任蕃將安祿山,朝中則由小人李林甫及楊國忠為相,彼等恃勢專權,朝政日非。

2. 社會危機:天寶年間,均田制瀕臨崩潰,此因為賦稅苛重、兵役日多,農戶往往被迫出賣田地。到了唐代中期,土地兼併劇烈,貧富懸殊嚴重,社會危機日益加深。

3. 府兵敗壞:武、韋以後,府兵制日益敗壞,玄宗時改用募兵制,但士兵的質素因而日差,不足以應付國家的需要。

4. 藩鎮坐大:玄宗開元初,為鎮撫外族,於邊防上設十大兵鎮,其中九個由節度使統轄,擁有行政、軍政及財政等大權,權力日益強大,造成內輕外重之勢,終於尾大不掉。

5. 重用藩將:玄宗為防禦北方契丹及回紇部族的入侵,乃逐漸提高蕃將地位。而且宰相李林甫為鞏固相位,杜絕邊將入相之路,乃建議以胡人為邊帥,因此胡人如哥舒翰、高仙芝、安思順、安祿山等人都特別受到重視,構成了他們叛變的潛力。

6. 祿山異志:安祿山本為營州雜胡,身兼平盧、范陽及河東三鎮節度使,擁兵二十萬。養胡人八千為假子,用為中、下級軍官。又易漢將為蕃將,形成胡人兵團,有反唐之心。

7. 將相爭權:安祿山與楊國忠不和,恐其對己不利,遂藉討楊國忠為名,於公元755年起兵叛唐。



乙. 安史之亂的經過:

1. 范陽叛變:公元755年7月,楊國忠密報安祿山以獻馬為名,襲取京師為實,玄宗乃急遣使停止獻馬,並催促安祿山進京。同年11月,安祿山以討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叛變。

2. 自立燕帝:安祿山一路南下,不足兩個月,已攻陷洛陽,自立為燕帝,國號燕。

3. 肅宗即位:安祿山破潼關,活捉哥舒翰,直入長安。玄宗倉惶入蜀,行至馬嵬驛,軍士嘩變,楊貴妃被縊,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是為肅宗。

4. 祿山被殺:公元757年,安祿山被長子安慶緒所殺。郭子儀借回紇兵收復長安及洛陽。

5. 思明叛變:史思明降唐,受封為范陽節度使。唐室欲消滅史思明,事洩,史思明遂於公元758年反叛,安慶緒遙為聲援。

6. 思明稱帝:公元759年,郭子儀、李光弼進擊安慶緒,包圍鄴郡,史思明帶兵援助安慶緒,唐兵敗退洛陽,史思明殺安慶緒,合併其兵,回范陽,稱大燕皇帝。

希望幫到你啦..


收錄日期: 2021-04-15 15:56:4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07000051KK0374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