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資料:
儒家思想,又稱儒學,也有人認為它是一種宗教而稱之為儒教,儒最初指的是冠婚喪祭時的司儀,自春秋戰國秦漢以後起儒家指由孔子(西元前551年(西元前479年,春秋時期魯國人)創立的後來逐步發展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流派,自漢以來在絕大多數的歷史時期作為中國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一般華人的主流思想基礎。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東南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奉儒學為官學的最後一個王朝大清帝國被民國取代以後,儒家思想受到了外來新文化最大限度的衝擊,不過在歷經多種衝擊、浩劫乃至官方政權試圖徹底鏟除儒家思想之後,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國社會一般民眾的核心價值觀。同時,儒家思想是東亞地區的基本文化信仰。
儒家思想
仁 禮
代表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董仲舒 周敦頤 朱熹
王夫之 陸象山 王陽明
-------------------------------------------------------------------------------------------------------------
資料:
道家,是中國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 西漢初年,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秦朝苛政中得以休養生息。歷史稱之為文景之治。 其後,儒家學者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並被後世帝王採納。道家從此成為非主流思想。 雖然道家並未被官方採納,但繼續在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魏晉玄學,宋明理學都揉合了道家思想發展而成。佛教傳入中國後,也受到了道家的影響,禪宗在諸多方面受到了莊子的啟發。 道家在先秦各學派中,雖然沒有儒家和墨家這麼多的門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隨著歷史的發展,道家思想以其獨特的宇宙、社會和人生領悟,在哲學思想上呈現出永恆的價值與生命力。
道家思想
道 德 無為 齊物
代表人物:
老子 莊子 楊朱
列子 慎到
------------------------------------------------------------------------------------------------------------
墨家,為中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之一,創始人為墨翟,世稱墨子,墨家之名從創始人而得。之後由於西漢漢武帝的獨尊儒術政策、社會心態的變化以及墨家本身並非人人可達的艱苦訓練、嚴厲規則及高尚思想,墨家在漢朝之後基本消失。
[編輯] 基本思想
《漢書-藝文志》中記載在東漢時的墨家著作尚存有八十六篇:
《墨子》七十一篇--墨翟
《胡非子》三篇--墨翟弟子
《隨巢子》六篇--墨翟弟子
《我子》一篇
《田俅子》三篇--先韓子
《尹佚》二篇--一名在成、康時期的周朝官員在所著
但六朝以後逐漸流失,現在所傳的《墨子》「道藏」本共五十三篇,原來都稱墨翟著,但據考據其中也有墨子弟子以及後期墨家的著述資料。
基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十點:
兼愛
完全的博愛
非攻
反對侵略戰爭。
尚賢
不分貴賤唯才是舉。
尚同
上下一心為人民服務,為社會興利除弊。
天志
掌握自然規律。
明鬼
尊重前人智慧和經驗。
非命
通過努力奮鬥掌握自己的命運。
非樂
擺脫劃分等級的禮樂束縛,廢除繁瑣奢靡的編鐘製造和演奏。
節用
節約以擴大生產。反對奢侈享樂生活。
節葬
不把社會財富浪費在死人身上。
[編輯] 政治觀
1兼愛
提出「兼相愛、交相利」,主張沒有等差,不分親疏。如果人人愛人如己,天下便可以太平。
2非攻
反對一切攻伐,因為戰爭不合於利。
3尚同
要重建社會秩序,最好方法是人人都放棄自己的是非標準,服從上級的命令,稱為尚同。
4尚賢
主張以賢人治國,反對貴族世襲的政治。統治者亦不分親疏,選拔人才。
代表人物:
墨子
墨家鉅子之一孟勝
---------------------------------------------------------------------------------------------------------------
法家,中國春秋戰國時代一個以法治為核心的思想學派,強調政治人物應該利用自己的力量控制臣下,並實行耕戰策略管治國家。這流派盛行於春秋戰國時代,為秦朝最為採用。
目錄 [隐藏]
1 內容
2 演變
3 代表人物
4 代表著作
[編輯] 內容
法家這種學說乃一種純功利主義的思想體系,內容核心主要是針對君主如何加強統治。這個學派否定了世襲貴族天然傳承的等級制度,認為「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史記•商君列傳》)他們在政治實踐中,獎勵耕戰,毀棄詩書,徹底與傳統文化決裂,主張以法治國。如有所謂的「法」、「術」、「勢」:法即是法制,以嚴刑峻法管治國家,有功者重賞,有過者則重罰;術即是權術,國君要懂得如何利用政治手段,對付政敵,以保持權位;勢即是權威,國君要保持自己的權威,才能駕馭臣下。
戰國時韓非子乃法家集大成者,他總結了法家各種學說,認為「法」、「術」、「勢」三者都是缺一不可,必須互相配合地運用。又在儒家荀子的理論上吸收,認為人是天性本惡,不但對普通人,就連親子間關係也是這種特質。
[編輯] 演變
這種流派主要盛行於戰國時的韓、魏、趙三國,而早期的法家學派人物亦來自這三國,如商鞅來自魏國、申不害來自韓國、慎到來自趙國等。法家中有三個學派:慎到重「勢」、申不害重「術」,商鞅重「法」,這些學派思想由韓國人韓非子集以大成,構成法家思想的終極核心。
這個學派在戰國時代那種「捐禮讓而貴戰爭,棄仁義而用詐譎,苟以取強而已矣」的殊死競爭的情況下,法家這種思想在鬥爭中確是相當實用,如秦統一六國就是明證,而儒家那種固守傳統的溫和政治主張就未免顯得有些「愚遠而闊於事情」了(《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西漢後期,法家思想被「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儒家所吸收,並開始以儒法並用「儒表法裏」的理論治理國家,獨立的法家學派逐漸被排斥掉。
[編輯] 代表人物
春秋時
管仲
子產
戰國時
慎到
韓非
商鞅
李斯
申不害
吳起
李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