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桃花源記

2007-03-07 5:13 am
桃花源記有何特點?

回答 (2)

2007-03-07 5:46 am
✔ 最佳答案
五 桃花源記 陶 潛

內容討論

1 漁人發現桃花源的經過是怎樣的?

在晉朝 太元年間,一個武陵郡的漁人,緣著一條小溪前行,愈走愈遠,突然看見一個非常美麗的桃花林。他感到非常奇怪,想要探究桃花林的盡頭是怎樣的光景,便一路前行。到了桃花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源頭,看見一座小山,山上有一個洞。這個洞很狹窄,只容得下一個人通過。他穿過這個山洞後,眼前忽然開闊起來,看見一個美麗的地方,這地方就是桃花源。

2 試描述漁人進入桃花源後,所看到的環境與人物。

桃花源中,土地平坦而開闊,房屋整齊,有良田、美池、茂盛的桑和竹一類的樹木。田間的小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雞啼狗吠的聲音大家都聽得見。人們在田裏耕作,男男女女的衣著與外面的人一樣。老人和小孩子,都快快樂樂。

3 漁人進入了桃花源,得到怎樣的招待?

桃花源的村民邀請漁人回家,預備酒食款待他。其他村民也紛紛來打聽外面世界的消息,並邀請漁人到他們的家中作客,拿出酒食,熱情地款待漁人。

4 桃花源的村民為甚麼來到桃花源?他們知道外面的世界嗎?他們為甚麼要求漁人不要把「桃花源」的事告訴外面的人?

(1) 桃花源村民的祖先為了逃避秦代的禍亂,率領妻子、兒女和鄉人,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此不再離開,便與外面的世界斷絕了來往。

(2) 外面的世界經歷了數次的改朝換代,他們完全不知道。

(3) 他們不希望外面的人騷擾他們寧靜的生活,因此要求漁人不要把「桃花源」的事情告訴外人。

5 試描述漁人和其他人尋訪桃花源的情形。

(1) 漁人離開桃花源時,沿路都留下標誌,準備舊地重臨。他到了武陵郡,便把桃花源的事情告訴郡太守。太守派人跟他一起前往,沿著那些標誌找尋桃花源,但終於迷了路,找不到桃花源。

(2) 後來有一個名叫劉子驥的人,也計劃前往,但這個計劃還沒有實行,他就病死了。

6 作者寫《桃花源記》時的社會實況和他筆下的桃花源有甚麼不同?他為甚麼這樣寫?(提示:參看「題解」)

(1) 桃花源是一個寧靜、和平、有秩序、生活豐足而快樂的社會。而作者所處的社會,卻是政治黑暗,兵禍連年,民不聊生。

(2) 作者虛構了這個桃花源,是為了強而有力地表達對當時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理想世界的追求與嚮往。

7 《桃花源記》具備了一篇小說所包含的特點,試就下列三點,介紹《桃花源記》的內容:

(1) 人物:武陵郡的捕魚人、桃花源的村民、武陵郡太守和南陽劉子驥。

(2) 情節:

¬ 開端──捕魚人在偶然的情況下發現桃花林。

­ 發展──捕魚人進入桃花源及捕魚人所見桃花源裏的世界。

® 高潮──捕魚人在桃花源的經歷。

¯ 結局──日後有人重訪桃花源,但無法找到。

(3) 場景:桃花林和桃花源。

作法討論

8 作者怎樣為桃花源營造神祕的氣氛?(提示:試從漁人發現桃花源的經過加以思考。)

作者寫漁人「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已表示他到了自己不熟悉的地方。再寫他「忽逢桃花林」,並著力寫桃花林的美景,已顯現出一個幽雅奇異的境界。再寫「林盡水源」處,有一個山洞口,洞裏隱隱約約有光,更像把人帶進仙境,更富傳奇色彩。漁人進入山洞之後,才發現桃花源。作者這樣寫來,就為桃花源營造了神祕的氣氛。



9 作者怎樣使這個虛構的故事產生真實感?(提示:試從作者所示的時間、地點、人物加以思考。)

作者使這個虛構的故事產生真實感,用了下面的方法:

(1) 情節合乎常理,如漁人只是偶然發現桃花源,而武陵郡太守刻意去訪尋,都找不到,表示桃花源是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2) 運用歷史事件,如秦朝天下大亂,是歷史的實況,當時很多人要避難,也是實況。把這些實況穿插於故事中,故事就富有真實感。

(3) 故事中提到「晉 太元」、「武陵」、「劉子驥」,都是可考的時間、地點和人物。這樣虛中寓實,增加了故事的真實感。

10 這個故事的結局有甚麼特點?(提示:作者怎樣使一些虛擬的情節發展得合情合理?)

這個故事的結局,提到武陵郡的太守派人尋訪桃花源,但遍尋不獲,又提到劉子驥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以後便沒有人再找尋這個地方了。這樣寫來,就解答了讀者可能追問的問題──桃花源實際上在甚麼地方?桃花源有沒有被外界騷擾?桃花源還存在嗎……作者用這個結尾,還給讀者留下了永遠追尋桃花源──理想世界──的想望。
2007-03-07 5:18 am
●桃花源記的主旨●
借武陵漁人偶然發現桃花源的故事,表現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和對現實的強烈不滿。
OR
身處戰爭頻仍的亂世,詩人見到動亂中造成民間百姓的顛沛 流離,賦稅也由畝稅制改為口稅制,人民更是苦不堪言,虛設桃 花源可說是移情作用,用它來反映廣大人民想擺脫剝削的願望,而寄寓了對美好社會的嚮往。

◎桃花源記的結構特色◎
   這篇文章首先寫發現經過,其次寫桃源中的情景,末段寫漁 人欲再尋訪而不得。分析其寫作技巧如下:

1. 空間轉換技巧:寫洞外的行程是由溪見林,而林覓源,後見一山,山有小 口,這段字表達出路程曲曲折折,綿長幽深,予人迂迴之感, 也給人想像空間,也為後文漁人再尋不得作鋪墊。而沿途上落英繽紛,芳草鮮美,渲染其神秘的美感,人都有好奇心,看到 如此不凡的美景,人人都會有想一探究的衝動,由此也可見淵 明造境功夫是很純熟的。 洞中由狹口擠進,又在一小徑上摸索出來的漁人,一定被「豁然開朗」的景象給嚇了一跳。這種由極狹到極闊的描寫是 寫空間,也似乎是寫心胸由煩世的鬱鬱不樂轉而為「心胸開朗 」。 文末寫漁人出洞,扶向路走,到郡下,尋向所誌,卻迷不得路。空間描寫由洞外進入洞中,又由洞中出洞外,以空間的 巧妙轉換來完成一個故事,結構完整。

2.時間的變化處理 由「晉太元中」入筆是順敘,「先世避秦時亂」是倒敘,「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及南陽劉子驥的欣然規往是插敘,而全 文以「後遂無問津者」作結,令人疑幻似真。這一道時間之門的關閉暗示桃花源是「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還是從此縹緲 遠去?自劉子驥後的世世代代誰也不知道了。

3.人物的巧妙安排: 文中以漁夫為主體,依次出現的有源中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 ,大部分人物都無姓名,甚至連主角漁夫也隱去名姓,這正顯示 出其迷離遙遠。而何以用漁人來當貫串整個故事的主線?或許是因漁人在煙波浩渺的大自然中討生活,較能陶然忘機,也或許是 以「漁」諧音「愚」暗示因其「愚無心機」才得以撞入桃花源, 也是為了照應文後「處處誌之」的智巧,凸顯世人為了利祿可以違反「不足為外人道也」的承諾,有心機智巧反而只落得「春來 遍是桃花水,不辨仙何處尋」的結局了。而唯一有真實性名的劉 子驥,這也是假託之筆,是寓言常用的技巧,如先秦寓言常用借用真實人物說明所寄託的深意,有其人卻非真有其事。

4.寫作特點 本文是虛擬的故事卻用實筆法,文字也頗精煉,如開頭自「 晉太元中」至「忘路之遠近」,僅僅19字便交代了時間,人物及地點。全文寫來自然真切,平易流暢,堪為白話詩文的先驅。

參考資料:
http://content.edu.tw/senior/chinese/ks_rs/content/chinese/wen/wei/newtau.html


收錄日期: 2021-04-12 23:24:3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06000051KK0402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