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中國古代天文學家 張衡 的成就

2007-03-07 4:17 am
佢有咩野成就~~~答多d 字數不少過90字~~~~~~~~~唔該哂~~~~~~~~~~~~~~
8/3日 ~要有
更新1:

佢有咩野成就~~~答多d 字數不少過90字~~~~~~~~~唔該哂~~~~~~~~~~~~~~ 8/3日之前 ~要有

回答 (3)

2007-03-07 4:22 am
✔ 最佳答案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中國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政治家和畫家,南陽西鄂(今河南省南陽縣石橋鎮)人。
張衡出生於沒落的官僚家庭,祖父張堪是地方官吏。張衡從小好學不倦,「如川之逝,不捨晝夜」(出自《史書》)。青年時代游學長安、洛陽,在併進入當時著名學府太學學習。張衡用了至少十年來研習文學,29歲時寫成著名的《東京賦》和《西京賦》,總稱《二京賦》。
張衡曾當南陽郡守的幕僚。三十多歲時(111年),張衡出仕,當過郎中、太史令、公車司馬令和尚書,其中擔任太史令長達14年。
三十歲後,張衡開始研習天文。對天文歷算有深刻研究,著有《靈憲》﹑《靈憲圖》﹑《渾天儀圖注》﹑《算罔論》。
公元117年,張衡改進了渾儀,設計製造的利用水利推動自動運轉的大型天文儀器水運混象(即渾天儀)在洛陽完工。張衡所著的《渾天儀圖注》是渾天說的代表作。
在《靈憲》中,「月光生於日之所照,魄生於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光盡也。」指出月亮本身並不會發光,月光是反射的太陽光。「當日之沖,光常不合者,蔽於地也,是謂暗虛,在星則星微,遇月則月食。」第一次正確解釋了月蝕成因。在《靈憲》中,張衡還算出了日、月的視直徑,記錄了洛陽觀察到的恆星2500顆。還測出了地球繞太陽一年所需的時間是「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
陽嘉元年(132年),他製成世界上第一個地動儀——候風地動儀,可以準確測出地震方位,並令使官記錄地震方向地點,積累了許多可貴資料。

2007-03-07 5:33 am
張衡是中國東漢時候的人,他從小就很聰明,很喜歡閱讀各種書,求得更多的知識。他最大的興趣是研

究天文。


我國古時候對宇宙的構造,有三種不同的學說︰1.天是空洞洞的,日月星辰是飄浮在空洞洞的天上。2.

天如同一個笠帽、地如同棋盤,笠帽蓋在棋盤上,日月星辰固定在笠帽。笠帽不停的轉動,所以日月星辰固

定在笠帽。笠帽不停的轉動,所以日月星辰也不停的運行。3.天像一個蛋殼,地包在殼裏像蛋黃,日月星辰

都生長在殼上,天殼不停地轉動,日月星辰也跟著不停的運行。


張衡認為三種說法都不夠正確。他不斷的觀察天象,依日月星辰運行的規律,自創一套理論。在他的天

文學說中,已經提到赤道、黃道、南北極等的名詞。並且找出了太陽的運行規律,因此能夠解釋為甚麼夏天

會日長夜短,冬天日短夜的原因。同時,他觀察研究出月亮不會發光,是太陽照射到它而反射出來的光。


古時人們認為月蝕是天狗吃月亮,他認為這種說法不對。他認為是太陽走到月亮的前面把月亮擋住了。

雖然他的這種理論不對,但他在一千八百多年前,既無望遠鏡也無其他能幫助觀察天文的儀器,他僅靠肉眼

長久細心的觀察,而創出這種理論,已是難能可貴了。


張衡最偉大的發明是「渾天儀」和。「候風地動儀」。「渾天儀」是用銅鑄有內外兩圈,靠滴水慢慢轉

動,上面刻有赤道、黃道,南北極、二十四個節氣及日月星辰等記號。從它上面可看到日月星辰運行的現

象,與實際的天象完全符合。「候風地動儀」是用銅鑄造的,有報導地震的功能。它像個巨大的酒罈子,罈

四周有八條向下而昂起的龍。每條龍嘴裏含有一個銅球。每個龍頭下面坐著一隻張開大口的蟾蜍。當某一地

方發生了地震,若地震在東方,面朝東方的龍的龍嘴便會張開,嘴裏的銅球便會跌落下面的蟾蜍口中。雖然

這兩種儀器有很大的貢獻,但經過東漢末年的多次戰火,「渾天儀」和「候風地動儀」都已不再存在。現時

所能知道它們的廬山真面目,是因為後來的人從各種書籍中找到一些有關製造的方法和原理,再彷照著製造

了模型,所以我們現在才能看見它們的廬山真面目。


張衡除了喜歡研究天文、科學外,他也是一位文學家和畫家,他寫的「二京賦」和「南都賦」等作品在

文學史上都很著名。而且在「歷代名畫記」中,被選為東漢時候的六位名畫家之一。他可算是歷史上一位學

識廣博的能人了。
西元138年,距離現在1862年前,那時候正是中國的東漢時期。

朝廷裡的大臣們都在議論紛紛:原來是張衡發明的「地動儀」竟然「動」了!地動儀上頭的龍頭口中的銅珠,突然「噹瑯」的一聲掉進蟾蜍的嘴巴裡,根據銅珠掉落的方位,預測洛陽西方正在發生地震。大家都半信半疑的。幾天後傳來隴西(現今的甘肅西南)發生了地震的消息。

隴西正好就在洛陽的西方。從此以後,東漢史官開始記錄國內地震的方位。直到科技高度發展的今日,地動儀仍然被視為是一項偉大的發明,更是人類歷史上的創舉。而他的發明者—張衡,更被全世界公認為地震學的「鼻祖」。

但是,如果你認為張衡的貢獻僅止於此,那可是大錯特錯嘍!他同時也精通天文、地理、機械、算數、文學、繪畫、哲學,甚至在他當官時也有不錯的政績,厲害吧!是不是對這個人有些興趣呢?走!讓小罐子老師帶大家回到東漢,認識這位偉大的人物。






張衡,別號平子,南陽西鄂人(就是現今河南省南陽縣人),他出生在東漢章帝建初三年,西元七八年。 他的曾祖父及祖父都曾經當官而且十分富有,到了他的父親卻很貧窮。

張衡自幼聰穎好學,多才多藝。十五、六歲時,就外出遊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同時也結交了許多學問好、有抱負的學者,像是:馬融、竇章、王符、崔瑗等人,他們對於張衡的為人、治學以及多元化的才能,都有相當大的影響。二十多歲的張衡年紀雖輕,但是學問過人,他婉拒了一些當官的機會,來到南陽郡,擔任幕僚的工作,負責起草文書。這段期間他完成了:《同聲歌》、《定情賦》、《兩京賦》、《南都賦》,這些創作呈現出二千年前的時代精神和風貌,所用的辭藻豐富華麗,將漢代的辭賦推向另一個高峰。晚期,張衡還有其他創作,像是:《歸田賦》、《四愁詩》和一些抒情小賦等,都具有極高的價值。

南陽郡郡守因為政績卓越,被皇帝升遷,張衡並不打算和長官一起到洛陽,反而決定回鄉閉門讀書。回鄉這段期間,他博覽群書,並深入研究易經、太玄經、墨子等古代有關於哲學、科學的書籍,從而融會貫通了:幾何學、力學、機械、地理、測量、繪畫等應用科學的知識,這樣多元的學習發展,使得張衡成為東漢當代的「博學」之士。
在累積深厚的學問和才能之後,張衡不再婉拒別人的推薦,西元一一一年,34歲的張衡進京擔任「尚書郎中」的官職,四年後被任命為「太史令」。太史令是主管觀察日月星辰、風雲雪雨、制訂曆法等事,相當於現在的中央氣象局或天文台的長官。張衡在太史令任內,有系統的觀測天體、從事理論研究,並有《靈憲》、《渾天儀注》等著作,全面闡述宇宙演化、天地結構、日月星辰的本質和運動,將中國古代天文學水準提升到新的階段。





張衡總結出天上長明的星官共有124個(中國古代的「星官」類似於現代天文學的「星座」,一個星官可以有幾顆到幾十顆),能叫出名字的星官有320個。現在人們能看到6等以上的亮星,有2500到3000顆之間。跟張衡的觀測結果大致相同。

另外,張衡還指出「微星」(就是不太亮的星星)有11520顆。根據現代天文學家的校驗,肉眼能看到的星在6到7等星之間的,這些星星數可以達到14000多顆。張衡的觀測與現在實際的數目相去不遠。

張衡還測出太陽和月亮的角直徑是周天的1/736,即29’24”,與現代所測得的太陽與月亮的平均角直徑31’59”與31’5”2相差不多。1800年前,在天文觀測儀器很簡陋的情況下,能測出日、月的角直徑,是非常不容易的。

中國古代對於天地的形狀有二種不同的學說,一種是蓋天說,一種是渾天說。蓋天說認為,天是圓的,像張開的傘;地是方的,像棋盤。什麼是渾天說呢?張衡在他的「渾天儀圖注」裏指出,天好像一個雞蛋殼,地好比雞蛋黃,天大地小,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這個看法比「蓋天說」進步,更真實地反映了宇宙的本來面目。渾天說將大地看作是一個球,就是我們常說的地球,是很正確的。張衡早先說是浮在水上,後來認為是浮在「氣」上。現在大家都知道,各天體不是掛在哪裏,而是依靠萬有引力拉著,各自在不停地運動著。渾天說在我國流行了1000多年。明末從西方人傳入哥白尼的「日心說」後,國人才開始接受先進的宇宙觀。張衡晚年還提出宇宙是無限的看法,與現代的觀點一致。

「渾天儀」就是根據這種「渾天說」的想法來製作出來的儀器,它的材料是銅,裡面有幾層圓圈可以轉動,這幾層圓圈上面刻著日、月、和各種星辰。這個大銅球可以運用水的力量使它慢慢轉動,轉動一周的速度,跟地球自轉一周的速度一樣。人們從渾天儀上可以看出日月星辰是怎樣運動的。這在當時是天文學上很驚人的發明。


他提出,日月五星(指金星、木星、水星、火星與土星)距離地球近時,就運行得快些,距離地球遠時,就運行得慢些。這是他長期觀測中發現的。張衡將我們地球排在宇宙中心,這看法是錯誤的。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發現了行星運動速度是不均勻的,行星接近太陽時,運動速度較快,遠離太陽時,運動速度較慢。不同的行星亦有此規律。



在缺乏科學知識的古代,人們一看見日、月食就心驚膽顫。張衡在《靈憲》裏說明日、月食的成因及月向變化原理,這些都完全符合現今科學的根據。



張衡在機械製作上也有不平凡的成就,他先後製造過:指南車、記里鼓車、自飛木雕、地動儀、候風儀等機械。製作機械必須有良好的數學基礎,因此也著有《算罔論》,不過現在已經失傳了!他還推算出圓周率是在3.14至3.16之間呢!

在張衡那個時代,常常發生地震。光是從西元96到125年這30年間,就有發生過23次大地震,而且有好幾次大地震都發生在洛陽附近。身為太史令的張衡經過很多年的實驗,在西元一三二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測定地震時間和方向的儀器,叫做「地動儀」。

地動儀是用銅打造成的,直徑8尺,樣子像個酒罈子。在這個酒罈子形狀的儀器外壁上,倒掛著八條龍。每條龍的嘴裡都含有一顆銅球。每條龍下面,蹲著一隻銅蟾蜍。蟾蜍仰著頭,張大嘴巴。八條龍的龍頭分別朝著東、西、南、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哪個方向發生地震,哪個方向的龍嘴裡的銅珠就震落下來,正好落在正對著蟾蜍嘴裡,發出「噹瑯」一聲。就在隴西發生地震的那天,朝西面的龍嘴裡的銅球掉了下來,於是,張衡就斷定是京都洛陽西面發生了地震。

地動儀為什麼可以測量出地震和發生地震的地方的方向呢?原來它是根據慣性原理設計的。發生地震以後,地震波傳來,地動儀裡面的一個像是鐘擺一樣的「都柱」就受到震動,然後朝向地震波傳來的那個方向擺動,通過槓桿使得代表那個方向的龍嘴張開,銅球就掉下來啦。

一千八百多年前,張衡能夠製造出這樣精巧、靈敏、準確、看起來又很好看的儀器,實在令人佩服極了!

 


收錄日期: 2021-04-23 20:19:2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06000051KK0357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