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水星的資料!5

2007-03-07 1:50 am
我想要水星的資料!5

回答 (2)

2007-03-07 1:52 am
✔ 最佳答案
水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thumb/2/28/PIA02418.jpg/250px-PIA02418.jpg

單擊圖像以觀看高清晰版本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3/37/X263F_-_Mercure.png


軌道參數

半長徑
0.38709893 天文單位

偏心率
0.20563069

傾角
7.00487°

公轉周期
87.9693 天

自轉周期
58.6462 天

物理參數

質量
3.302×1023 千克

平均半徑
2440 ± 1 千米

平均密度
5.427 克/厘米3

表面重力 (赤道)
3.701 米/秒2

逃逸速度
4.435 千米/秒
水星是太陽系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列為第一顆。在中國古代又稱為「辰星」。





目錄[隐藏]

1 概述
2 物理性質

2.1 大氣
2.2 溫度和日照情況
2.3 地形地貌
2.4 內部物質組成
2.5 公轉
2.6 自轉
2.7 磁場
2.8 水星上的鐵
2.9 水星上的冰
3 水星探索

3.1 早期
3.2 美國太空總署
3.3 日本和歐洲太空總署
3.4 成為人類殖民地的可能
4 關於水星的科幻
5 請參閱
6 參考文獻
7 外部連結



[編輯] 概述
水星在八大行星中是最小的行星,比月球大1/3,它同時也是最靠近太陽的行星。 水星目視星等範圍從 0.4 到 5.5;水星太接近太陽,常常被猛烈的陽光淹沒,所以望遠鏡很少能夠仔細觀察它。水星沒有自然衛星。唯一靠近過水星的衛星是美國探測器水手10號,在1974年—1975年探索水星時,只拍攝到大約45%的表面(見右圖)。水星是太陽系中運動最快的行星。
水星的英文名字Mercury來自羅馬神墨丘利。他是羅馬神話中的信使。因為水星約88天繞太陽一圈,是太陽系中公轉最快的行星。符號是上面一個圓形下面一個交叉的短垂線和一個半圓形(Unicode: ☿). 是墨丘利所拿魔杖的形狀。在前5世紀,水星實際上被認爲成二個不同的行星,這是因爲它時常交替地出現在太陽的兩側。當它出現在傍晚時,它被叫做墨丘利;但是當它出現在早晨時,爲了紀念太陽神阿波羅,它被稱爲阿波羅。畢達哥拉斯後來指出他們實際上是相同的一顆行星。
中國古代則稱水星爲「辰星」或「昏星」。
晉書 :志第二 天文中(七曜 雜星氣 史傳事驗)
「辰星曰北方冬水,智也,聽也。智虧聽失,逆冬令,傷水氣,罰見辰星。辰星見,則主刑,主廷尉,主燕趙,又為燕、趙、代以北;宰相之象。亦為殺伐之氣,戰鬥之象。又曰,軍於野,辰星為偏將之象,無軍為刑事。和陰陽,應效不效,其時不和。出失其時,寒署失其節,邦當大饑。當出不出,是謂擊卒,兵大起。在於房心間,地動。亦曰,辰星出入躁疾,常主夷狄。又曰,蠻夷之星也,亦主刑法之得失。色黃而小,地大動。光明與月相逮,其國大水。」

[編輯] 物理性質

[編輯] 大氣
水星只有微量的大氣。水星的大氣極其稀薄。實際上,水星大氣中的氣體分子與水星表面相撞 的頻密程度比它們之間互相相撞要高。出於這些原因,水星應被視為是沒有大氣的。「大氣」主要由氧,鉀和鈉組成。
組成水星大氣的原子不斷的被遺失到太空之中,由於鉀或鈉原子在一個水星日 (一個水星日——在其近日點一日時間的一半)上大約有3小時的平均 "壽命"。散失的大氣不斷地被一些機制所替換,如被行星引力場俘獲的,火山蒸汽,以及兩極的冰冠的除氣作用。

[編輯] 溫度和日照情況
水星表面平均溫度約452K,變化範圍從90到700K,是溫差最大的行星;可以比較一下地球,地球上的度溫變化只有11K。(這裏只是太陽輻射能量,不考慮「季節」,「天氣」) 水星的表面的日照比地球強 8.9 倍,總共輻照度有 9126.6W/m2。
令人驚訝地,在1992年所進行的雷達觀察顯示,水星的北極有冰。一般相信,這些冰存在於陽光永無法照射到的環形山底部,由於彗星的撞擊和/或行星內部的氣體冒出表面而積累的。

[編輯] 地形地貌
水星的環形山很類似月球。水星表面最顯著的的特徵(只包括已經被拍攝過的部分)之一是一個直徑達到1350km的衝擊性環形山:卡路里盆地,是水星上溫度最高的地區。水星地形被標記為多起伏的,原因是幾十億年前水星的核心冷卻收縮引起的外殼起皺。大多數的水星表面包括二個不同的年齡層;比較年輕的比較平,或許是因為溶岩浸入了較早地形的結果。除此之外,水星有「顯著性」的「周期性膨脹」。
水星的表面很像月球,滿佈著環形山、大平原、盆地、輻射紋和斷崖。197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開始為水星上的環形山命名。
水星的地形特徵列於下:

環形山——請參閱水星環形山列表
反照率特徵 (標識出不同區域的反射情況)
大山脈——請參閱水星大山脈列表
山脈
大平原——請參閱水星平原列表
斷崖——請參閱水星斷崖列表
大峽谷——請參閱水星峽谷列表

水星地名列表
2007-03-07 1:54 am
水星是九大行星中最靠近太陽的行星,公轉軌道半徑為5,791萬公里 (0.38AU);直徑為4,880公里,在九大行星中大小排行是第八,僅大於冥王星,甚至比一些氣體行星的較大衛星如木衛三及土衛六還小,但是質量大得多,為3.30x1023公斤。

  人類知道水星最早可追溯至蘇美人 (公元前三世紀);希臘人曾為它在早晚出現時各取了不同的名字,但同時代的天文學家已知道二者其實是同一個星體,柏拉圖學派的赫拉克利特 (Heraclitus) 甚至相信水星和金星是繞著太陽公轉而非繞著地球。

  只有一個太空探測船-美國的水手十號曾到過水星,它在1973至1974年間曾三度飛越水星,繪測出45%表面積的地圖;另一方面哈伯太空望遠鏡卻無法觀測水星,因為水星太接近太陽,哈伯的精密儀器會被強烈的太陽光給燒毀。

  水星有一個偏心率很高的公轉軌道,它的近日點距太陽只有4,600萬公里;但遠日點卻有7,000萬公里,近日點的歲差移動速率則很慢。19世紀的天文學家曾很謹慎地測量出水星的公轉數據,但卻很難以牛頓運動定律完美解釋,數十年間,在觀測數據與理論推導之間就是有那麼一點差距始終無法解釋,當時一般推論是有另一顆尚未發現的行星在一旁影響水星的軌道。這個謎題後來被愛因斯坦的一般相對論給解開了,事實上對水星軌道的完美推論是一般相對論能被學界接受的一大例證之一。

  在1962年之前,一般都認為水星的一「天」是和它的一「年」等長,如此水星就會像月球對地球一般,始終以同一面面向太陽,但是在1965年以都卜勒雷達觀測其自轉速度後,這種想法就被推翻了:水星每公轉兩周會自轉三圈!水星是太陽系已知星體中唯一不是以1:1的方式達到公轉/自轉共振狀態的。

  這種特別的現象以及水星非常橢圓的公轉軌道,造就了在水星表面上會見到的一些奇妙的效果:在某些經度會看到太陽升起,然後在它慢慢升到天頂的過程中,看起來會愈來愈大;到了天頂,太陽會停下來,然後倒退,再停下來,然後恢復前進直到落下,在這段過程中太陽看起來又會愈來愈小。而在太陽升落之間,其它恆星已經歷了三度升落!在其他地方觀測的狀況各有不同,但是同樣也是非常的奇妙。

  水星表面的溫度差異是整個太陽系中最極端的:從90K至700K;金星的溫度雖然高得多,但是溫差則小得多。

  水星在很多方面都很像月球:表面佈滿撞擊坑洞且甚為古老,也沒有板塊運動;但另一方面,水星的平均密度 (5.43gm/cm3) 高出月球 (3.34gm/cm3) 甚多,它是九大行星中密度第二大的,僅次於地球。然而地球的高密度是由於其大質量的重力壓密效果所造成,若非如此則水星的密度將會比地球還高,這表示水星的高密度鐵質核心佔全星體的比例比地球的還大,說不定就是水星最主要的組成,這樣說來它會只有很薄的岩石外殼 (相當於地球的地殼加上地函)。據推估其鐵質核心半徑達1,800至1,900公里,而其岩石外殼只有500到600公里薄。此外,有一部分的鐵質核心可能是液態的。

  水星只有非常微薄的大氣,是由太陽風自其表面吹襲出來的原子所組成,因為水星很熱,這些原子很快就會逸散到太空去,因此相對於金星及地球的穩定大氣,水星的大氣是不斷地新生的。

  水星表面有一些巨大的斷崖,最長可達數百公里,落差最高可達三公里。由其中有些斷崖切過坑洞及其他特徵,可知這些斷崖是由於水星早期的表面收縮作用而造成的,據估計這樣的收縮率約為0.1%,相當於半徑縮短了1公里。

  水星表面最大的地形是卡路里 (Caloris) 盆地 (右圖),它的直徑大約有1,300公里之廣,一般認為它與月面上的大盆地 (月海) 類似,應該同樣是由於太陽系早期的超大型撞擊所造成,而恰在其背面的一些特別的地形 (左圖) 恐怕也是起因於同一事件。

  除開多坑洞的區域,水星也有一些比較平坦的地方,有些可能是早期的火山活動所造成,但也有一些可能是被撞擊坑洞的噴出物所填平。

  在對水手十號數據的再分析中,發現水星一些近期火山活動的初步證據,但還有待進一步的確認。令人驚奇的是,在雷達對水星北極區的觀測中,發現在一些坑洞的陰影中有水冰存在的證據。這個區域水手十號並沒有測繪過。

  水星的磁場很微弱,約只有地球的1%;也沒有已知的衛星。


收錄日期: 2021-04-24 08:55:1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06000051KK0239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