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鬲」又有咩用呀????

2007-03-07 1:41 am
要做報告!!!!!!!十萬火急呀

回答 (2)

2007-03-07 1:46 am
✔ 最佳答案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1/12/Li_with_animal_mask.jpg/180px-Li_with_animal_mask.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商代中期的獸面紋鬲
鬲(讀作「立」)(粵音作「力」)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炊器,用於燒煮加熱。早在新石器時代陶鬲就已經廣泛使用,青銅鬲流行於商代至春秋時期。鬲在形制上類似於鼎,有三足,但三足中空,可以獲得更好的加熱效果,主要用於烹調稀食。

[編輯] 釋名
文獻中對「鬲」有如下的解釋:

《爾雅·釋器》有:鼎「款足謂之鬲」;
《漢書·郊祀志》有:鼎「空足曰鬲」;
《夢溪筆談》有:「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謂鬲也。」
在出土的青銅鬲中,除稱為「鬲」本身的外,還有自名為「鼎」、「羞鬲」、「豊鬲」、「薦鬲」等的器物。

[編輯] 形制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f/Bin_Li.jpg/150px-Bin_Li.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西周早期的瀕鬲
從上到下,鬲可由如下幾部分組成:

耳:有些鬲無耳;依據不同的對稱性,兩耳和三足可成四點配列式或五點配列式。
口:多數鬲口沿外傾,稱為侈口;口上可以有耳,稱為立耳;少數鬲口上還有蓋。
頸:頸內束。
肩:肩上可以有耳,稱為附耳。
腹:商代早期的鬲多為袋形腹,商代晚期以後袋形腹逐漸蛻化。
襠:
足:足有袋足、錐足、柱足等分別。
西周時期還有方鬲。

[編輯] 使用
陶鬲和商代早期的鬲都有袋形腹,用於燒煮加熱可以獲得更好的效果;商代晚期以後袋形腹逐漸蛻化,且表面常有華麗紋飾,此時鬲不宜於火煮,當為盛食物的器皿。
西周中後期,鬲盛行,常成組隨葬,且一組銅鬲的大小、形制、銘文大體相同。春秋戰國時期,銅鬲常以偶數組合(二、四器)與列鼎(五器)一同隨葬。戰國晚期以後,銅鬲逐漸消失。





禮器

食器:

鼎 | 鬲 | 甗 | 簋 | 簠 | 盨 | 敦 | 豆 |


酒器:

爵 | 斝 | 觚 | 觶 | 觥 | 尊 | 卣 | 壺 | 罍 | 瓿


水器:

盤 | 盉 | 匜 | 鑒


樂器:

鐃 | 鐘 | 鼓


玉器:

璧 | 琮 | 圭 | 璋 |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AC%B2&variant=zh-hk"

頁面分類: 青銅器 | 飲食工具
2007-03-07 1:51 am
鬲(讀作「立」)(粵音作「力」)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炊器,用於燒煮加熱。早在新石器時代陶鬲就已經廣泛使用,青銅鬲流行於商代至春秋時期。鬲在形制上類似於鼎,有三足,但三足中空,可以獲得更好的加熱效果,主要用於烹調稀食。
參考: book


收錄日期: 2021-04-23 16:42:3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06000051KK0231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