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歷史:首先說匈奴,匈奴崛起於河套陰山一帶,從戰國以來便是漠北的大族,控弦三十萬,威脅秦漢帝國的北邊,著名的萬里長城就是為防禦匈奴的侵擾而修築的。秦漢帝國傾全國之力,軟硬兼施,或和親通好,或通西域斷其右臂,或採主動攻擊,深入大漠;終於大大削弱匈奴勢力。東漢初年,匈奴分裂為南北匈奴﹔南匈奴歸降漢朝 ,二十多萬眾被安置於今內蒙古、山西與陝西北部及甘肅東部一帶,為漢帝國守邊。東漢後期,他們更進一步內徙到山西中部汾水流域一帶,與漢人雜居。曹魏時代,匈奴部眾被編入郡縣戶籍,與漢人一樣同為編戶齊民,而融入漢族之中。五胡亂華時,首先起事的就是匈奴族的領袖劉淵,從他用漢人的姓姓「劉」、命國號為「漢」,可見他已以漢族自居了。北匈奴則在漢帝國軍隊的攻擊下,一部分由北單于帶領,西遷至伊犁一帶,再向西遷至東歐,就是四世紀在歐洲出現的匈人(Huns)的祖先,他們在多瑙河中游建立匈奴王國,其王阿提拉(Attila)號稱「上帝之鞭」,曾揮軍進攻羅馬。這一支匈奴人後來融入匈牙利一帶的土著之中。而留在漠北的匈奴人,據估計約占全部匈奴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則加入新興的鮮卑,成為鮮卑族的成員。總之,匈奴族,南遷的與漢人雜居,加入漢族,留在漠北的加入鮮卑,西遷的成為東歐民族的一份子,從此退出歷史舞台。(參考資料:
http://emag.ncnu.edu.tw/show.asp?dataID={088CDC13-4DB6-48C6-86A4-9C40704F9A6E})
習性:穿皮裘娶後母,飲食不必敬老(參考資料:
www.singtaonet.com82-arts-t20061113_390417.html)
文化:冰河凍土沒有把人心冷卻,正月裡來,生活在無定河邊的人們都會走出暖洋洋的窯洞,冒著嚴冬,扭秧歌、打腰鼓、鬧社火、轉九曲、請牛王、拜天地、祭鬼神……祈求來年順景,莊稼豐收。
響水古城聽到消息,說魚河堡正月十四舉辦城隍廟會,場面會熱鬧得很!我們正月十三趕到鎮上,先尋旅館住下,等第二天廟會開幕。
在魚河堡以西,榆溪河匯入無定河,形成平坦肥沃的三角洲,是盛產稻米的良田。魚河堡自古又是兵家必爭之地,早在秦始皇時期,就於此築城,並派大將蒙恬率30萬重兵駐紮於此,防禦無定河以北的匈奴進犯,還修了一段長城。如今魚河堡的十字長街上店舖密集,又是米脂、橫山、榆林三縣的商貿交易重鎮。城隍廟在鎮的西街盡頭的高台上,其中以凌霄閣最高,十里之外都能望得見。
正月十四一早,被鑼鼓聲驚醒。掀開客房的窗簾,抹開玻璃窗上一層厚厚的冰花,這才看清,原來附近幾十個鄉村的腰鼓隊和社火隊已經來了。
服飾:少男少女居多,穿著大紅、大綠、艷黃的服裝,凡是男人頭上都繫著一條白毛巾,女的頭上都插了絹花;人人臉上都略施胭脂。只見他們跳下汽車,隨即就在寬闊的廣場上舞蹈起來,兩手拿著鼓棰,腰鼓斜挎,一邊龍騰虎躍般地跳、蹦、翻、旋;一邊飛舞著雙臂敲鼓。幾百面鼓一起被敲響,那聲音的確「鼓舞人心」。(
http://www.hkctp.com.hk/magazine/295/story3.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