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唐太宗~10分

2007-03-06 4:13 am
我想知道唐太宗既:
1.生平
2.功勞
3.過失

多謝各位!~^-^

回答 (4)

2007-03-06 5:39 am
✔ 最佳答案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濟世安民」。太宗是他死後的廟號。他還是唐朝軍事家,政治家、書法家。他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通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並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容許百姓休養生息,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此舉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封建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生平

早年

唐太宗於開皇十八年(599年)在出生,是唐高祖李淵與竇皇后的次子。公元614年娶妻長孫氏,(登基後稱長孫皇后)。公元617年,李世民逼父親起兵反隋,攻入長安,並且滅隋。李世民被封為秦王。

此後,李世民經常出征,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自武德元年起,秦王李世民親自指揮了三場大戰役:一、破李軌,平定隴西割據勢力薛仁杲(薛舉之子),剷除了唐王朝來自西北方面的威脅;二、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復並、汾失地,鞏固唐王朝的大後方;三、在虎牢之戰中,一舉翦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王世充和竇建德軍事集團,取得了唐代統一戰爭決定性的勝利。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後進入長安時,受到部分軍民以皇帝的禮儀招待。武德四年冬十月,封為天策上將、領司徒、陜東道大行臺尚書令,食邑增至二萬戶。高祖又下詔特許天策府自置官屬,儼然形成一個小政府機構。

[編輯] 玄武門之變

此後,李世民與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的猜忌日益加深。大臣間互相傾軋,分為兩派。宰相裴寂、謀士王珪、魏徵、東宮衞士將領薛萬徹等跟隨李建成、李元吉為一派,謀士杜如晦、房玄齡,將領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 王 君廓等跟隨李世民為一派。大臣長孫無忌等暗中支持李世民。將領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公元626年,李世民在長安城宮城玄武門發動「玄武門之變」,李建成、李元吉被殺,而後來高祖讓位,他即位為帝,次年改年號為貞觀。

貞觀之治

貞觀元年(西元627年),人口因隋末戰爭銳減,戶不滿三百萬,經 唐太宗 君臣四分之一世紀的努力,政治安定、國力強盛,至唐高宗永徽三年(西元652年),人口增加了八十萬戶,奠下了高宗、武后、玄宗年間大唐盛世的基礎,史稱貞觀之治。

630年,唐太宗令李靖出師塞外,挑戰東突厥在東亞的霸主地位。唐軍在李靖的調遣下,滅東突厥,唐太宗因此被各國尊為「天可汗」。在位期間,唐朝積極推行了府兵制、租庸調製和均田制,並加強科舉制等政策。

唐太宗本身也是個雄武善辯之人,但是有鑑於帝位得之不易,加上隋煬帝本人亦以雄健善辯聞名,隋朝卻因此鑄下衰亡的大錯,因此在位期間,唐太宗鼓勵群臣批評他的決策和風格。其中魏徵廷諫了200多次,在廷上直陳皇帝的過失,甚至造成了多次讓唐太宗尷尬、下不了臺的局面。晚年的唐太宗雖然納諫的氣度不如初期,偶爾也發生誤殺大臣的遺憾,但是大致上仍有納言的風範。641年,唐室嫁文成公主給吐蕃的松贊干布。晚年著《帝範》一書以教戒太子李治,其中總結了他一生的政治經驗,同時評述了自己的功過。

唐太宗精擅書法,以行書寫碑,為後世鼻祖。著名作品有《溫泉銘》、《晉祠銘》等。死後更以東晉書法大家,王羲之所作蘭亭集序為陪葬品。

公元649年,唐太宗得了痢疾,醫治最終無效,命太子李治到金液門代理國事。李世民於649年7月病死於長安含風殿。葬於今中國陝西禮泉縣東北50多里的山峰上的昭陵,諡號為「文皇帝」。

修史之證

終李世民一生,都擔心日後史家如何評論「玄武門之變」,於是曾多次向史官要求閱讀《起居注》和《實錄》,打破歷代皇帝不可閱讀的先例。雖史書記載李世民要求「削去浮,直書其事」,但已引來種種推想並舉證,認為李世民曾修改兩書。

軼事

李世民有次與敵對戰前,僅率領一名騎兵一起充當偵查工作。途經一處草原高地,因為太累與士兵一起睡著,被敵人發現,本來意欲圍殺李世民。此時突然有一條蛇追老鼠,奔到騎兵臉上,驚醒騎兵,才發現身邊都是敵人,於是李世民與騎兵上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開弓,百發百中,終於逃出追擊。

家庭
温泉铭(局部)
放大
溫泉銘(局部)

[編輯] 妻妾

* 長孫皇后
* 韋貴妃
* 徐賢妃
* 楊妃(隋煬帝女)
* 陰妃
* 燕妃
* 楊妃
* 王氏
* 楊氏(李元吉之妻)
* 武才人

子女



1. 皇太子李承乾(母長孫皇后)
2. 楚王李寬(母不詳,早薨)
3. 吳王李恪(母隋煬帝女楊妃,文武兼備,唐太宗一度考慮立李恪為太子,但遭長孫無忌反對。唐高宗即位後,長孫無忌為專權,對李恪和其同母弟李愔展開迫害,兩人被控謀逆,雙雙被害)
4. 魏王李泰(母長孫皇后)
5. 齊王李祐(母陰妃,後廢為庶人)
6. 蜀王李愔(母隋煬帝女楊妃)
7. 蔣王李惲(母王氏)
8. 越王李貞(母燕妃)
9. 高宗李治(原為晉王,母長孫皇后)
10. 紀王李慎(母韋妃)
11. 江殤王李囂(母燕妃,早薨)
12. 代王李簡(母不詳,早薨)
13. 趙王李福(母楊妃)
14. 曹王李明(母李元吉妻巢剌王妃楊氏)



1. 襄城公主
2. 汝南公主
3. 南平公主
4. 遂安公主
5. 長樂公主(母長孫皇后)
6. 豫章公主
7. 比景公主
8. 普安公主
9. 東陽公主(母長孫皇后)
10. 臨川公主(母韋貴妃)
11. 清河公主李敬
12. 蘭陵公主李淑
13. 晉安公主
14. 安康公主
15. 新興公主
16. 城陽公主
17. 合浦公主
18. 金山公主
19. 晉陽公主李明達(母長孫皇后)
20. 常山公主
21. 新城公主(母長孫皇后)

參考資料: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121200729
2007-03-07 1:03 am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濟世安民」。太宗是他死後的廟號。他的前半生是立下赫赫武功的軍事家。平竇建德、王世充之後,始大量接觸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即位為帝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唐太宗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此舉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封建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李世民於隋朝開皇十八年(599年)在出生,是唐高祖李淵與竇皇后的次子。公元614年李世民娶妻長孫氏,(登基後稱長孫皇后)。公元617年,李淵以李世民為敦煌公、右領軍都督、統右三軍,起兵反隋。攻克長安後,李世民官拜京兆尹、受封秦國公。公元618年,遷趙國公。李淵稱帝後,李世民拜尚書令、晉為秦王。此後,李世民經常出征。自武德元年起,李世民親與三場大戰役:一、破李軌,平定隴西薛仁杲(薛舉之子),剷除了唐朝自西方的威脅;二、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復並、汾失地,鞏固唐朝的北方;三、在虎牢之戰中,一舉殲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集團,使唐朝取得了華北的統治權。自此李世民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後班師返京時,受到唐京軍民以崇隆的歡迎。武德四年冬十月,封為空前未有的天策上將、領司徒、陜東道大行臺尚書令,食邑增至二萬戶。李淵又下詔特許天策府自置官屬,李世民因此闢文學館,收攬四方彥士入館備詢顧問,與秦王府相結合,儼然一個小內閣。

玄武門之變
此後,李建成知李世民終不肯屈為人臣,而李世民也認為是自己奠下唐朝開國的基業,與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猜忌日深,兩派大臣之間互相傾軋。其中宰相裴寂、謀士王珪、魏徵、東宮衞士將領薛萬徹等追隨李建成、李元吉;秦府謀士杜如晦、房玄齡,將領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王君廓等跟從李世民。大臣長孫無忌等暗中支持李世民。其餘將領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五年後(公元626年),李世民在長安城宮城玄武門發動「玄武門之變」,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被殺,爾後李淵讓位,李世民即位為帝,次年改元貞觀。

貞觀之治
貞觀元年(627年),人口因隋末戰爭銳減,戶不滿三百萬,經李世民君臣四分之一世紀的努力,政治安定、國力強盛,至唐高宗永徽三年(西元652年),人口增加了八十萬戶,奠下了高宗、武后、玄宗年間大唐盛世的基礎,史稱貞觀之治。

630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師塞北,挑戰東突厥在東亞的霸主地位。唐軍在李靖的調遣下,滅東突厥,李世民因此被各國尊為「天可汗」。在位期間,唐朝積極推行了府兵制、租庸調製和均田制,並加強科舉制等政策。

李世民本身也是個英武善辯之人,但是有鑑於帝位得之不易,加上隋煬帝楊廣本人亦以爾雅雄健善辯聞名,隋卻因此鑄下衰亡的大錯,因此在位期間,李世民鼓勵群臣批評他的決策和風格。其中魏徵廷諫了200多次,在廷上直陳皇帝的過失,在早朝時多次發生了使李世民尷尬、下不了臺的狀況來。晚年的李世民因國富民強,納諫的氣度不如初期,偶爾也發生誤殺大臣的遺憾,但是大致上仍剋制、保有納言的風範。641年,唐室嫁文成公主給吐蕃的松贊干布。

《資治通鑑》有記載,李世民貞觀十六年廢太子李承乾之後、改立李治為皇太子之前,李世民之三子一弟李承乾、四子李泰、李祐及弟弟李元昌俱謀取帝位,致李世民心灰意冷之曲折,史載:「承乾既廢,上御兩儀殿,群臣俱出,獨留長孫無忌、房玄齡、李世勣、褚遂良,謂曰:『我三子一弟,所為如是,我心誠無聊賴!』因自投於床,無忌等爭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刎,遂良奪刀以授晉王治。」晚年李世民著《帝範》一書以教戒太子李治,總結了他的政治經驗,同時評述自己一生功過。

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學館的模式,新設弘文館,進一步儲備天下文才。另外,李世民精擅書法,以行書寫碑,為後世鼻祖。著名作品有《溫泉銘》、《晉祠銘》等。史家曾疑李世民生前,指定以東晉書法大家,王羲之所作蘭亭集序為陪葬品。近年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者研究,《蘭亭集序》應該不在李世民之昭陵,而在高宗、武后所合葬的乾陵之中。

公元649年,李世民得了痢疾,醫治最終無效,命太子李治到金掖門代理國事。649年7月李世民病死在唐京含風殿。葬於今中國陝西禮泉縣東北50多里山峰上的昭陵,諡號為「文皇帝」。
2007-03-06 4:34 am
在中國所有偉大的皇帝中,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時間並不長,只有626~649年的二十三年,但他的功績及名聲絲毫不遜於中國歷史上的任何創業之主。“唐太宗登地位,唐朝 才開始盛大起來”。他還是著名的軍事家、書法家,他開創的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將中國封建社會推向了鼎盛時期。

他的父親李淵,襲封“唐國公”,是有名的“八柱國”之後;母親紇竇氏(即竇氏)也出身名門,乃當時極為顯赫的高門竇家之女。

李世民是李淵與竇皇后的第二個兒子。在他之上有大哥建成,之下有三弟玄霸、四弟元吉。他四歲時,有位善相的看到他說:“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年將二十,必能濟世安民矣。”及至他長大,果真風度翩翩,是當時天下有名的“太原公子”。

西元615年,李世民十六歲,遵父命娶名門之女長孫氏為妻。長孫氏即是後來極富盛名的長孫皇后。之後二年,他一直參與他父親的叛隋大計。據史料記載,當時在他身邊,集聚了大量的有才華的人。例如《舊唐書》卷二〈太宗本紀〉就曾稱他:“每折節下士,推財養客,群盜大俠,莫不願效死力。及義兵起,乃率兵略徇西河,克之。”溫大雅的《大唐創業起居注》裏也說他“于晉陽密召豪友”。與他的兄弟相比,他的確是位早熟的政治人才。

李世民十八歲那年,即西元617年,隨父親李淵自太原起兵。他率領部隊和他的門客打前陣,很快就擊敗了隋朝的軍隊,攻入長安,並且滅了隋。唐初論功勳,以李世民為最大,被封為“秦王”。

此後,李世民經常出征,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破李軌,殺薛仁杲(薛舉之子),敗劉武周,……在虎牢之戰中,一舉翦滅了當時中原兩大割據勢力:王世充和竇建德。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後進入長安時,受到部分軍民以皇帝禮儀的招待。

隨著他聲望日盛,李世民與他兄弟之間的關係也逐步微妙起來。此時他的三弟玄霸已死,大哥建成與四弟元吉聯合起來,共同對付他。他們幾次密謀殺害李世民,但都沒有成功。

此時大臣間也因此互相傾軋,勢成兩派。宰相裴直、謀士王珪、魏徵、東宮衛士將領薛萬徹等跟隨建成、元吉,為一派;謀士杜如晦、房玄齡,將領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王君廓等跟隨李世民,為另一派。大臣長孫無忌等暗中支持李世民。將領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

西元626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在他門客的建議下,先發制人,于長安城宮城北門玄武門發動政變,兄弟喋血,一舉消滅了建成、元吉的勢力,成為王朝的唯一繼承人。

是年八月初九,他強迫他父親李淵讓位,自己即位為帝,是為唐太宗。次年改年號為“貞觀”。自此開始了他二十三年的統治。

在李世民統治其間,唐朝國力強盛,被稱為“貞觀之治”。649年,患得了痢疾,醫治無效,於次年五月病死於終南山別墅“含風殿”。他死後被葬在今天陝西禮泉縣東北50多裏的山峰上,是為“昭陵”。他的諡號為“文皇帝”。
參考: 我自己的意見!
2007-03-06 4:16 am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濟世安民」。太宗是他死後的廟號。他的前半生是立下赫赫武功的軍事家。平竇建德、王世充之後,始大量接觸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即位為帝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唐太宗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此舉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封建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李世民於隋朝開皇十八年(599年)在出生,是唐高祖李淵與竇皇后的次子。公元614年李世民娶妻長孫氏,(登基後稱長孫皇后)。公元617年,李淵以李世民為敦煌公、右領軍都督、統右三軍,起兵反隋。攻克長安後,李世民官拜京兆尹、受封秦國公。公元618年,遷趙國公。李淵稱帝後,李世民拜尚書令、晉為秦王。此後,李世民經常出征。自武德元年起,李世民親與三場大戰役:一、破李軌,平定隴西薛仁杲(薛舉之子),剷除了唐朝自西方的威脅;二、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復並、汾失地,鞏固唐朝的北方;三、在虎牢之戰中,一舉殲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集團,使唐朝取得了華北的統治權。自此李世民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後班師返京時,受到唐京軍民以崇隆的歡迎。武德四年冬十月,封為空前未有的天策上將、領司徒、陜東道大行臺尚書令,食邑增至二萬戶。李淵又下詔特許天策府自置官屬,李世民因此闢文學館,收攬四方彥士入館備詢顧問,與秦王府相結合,儼然一個小內閣。

玄武門之變
此後,李建成知李世民終不肯屈為人臣,而李世民也認為是自己奠下唐朝開國的基業,與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猜忌日深,兩派大臣之間互相傾軋。其中宰相裴寂、謀士王珪、魏徵、東宮衞士將領薛萬徹等追隨李建成、李元吉;秦府謀士杜如晦、房玄齡,將領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王君廓等跟從李世民。大臣長孫無忌等暗中支持李世民。其餘將領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五年後(公元626年),李世民在長安城宮城玄武門發動「玄武門之變」,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被殺,爾後李淵讓位,李世民即位為帝,次年改元貞觀。

貞觀之治
貞觀元年(627年),人口因隋末戰爭銳減,戶不滿三百萬,經李世民君臣四分之一世紀的努力,政治安定、國力強盛,至唐高宗永徽三年(西元652年),人口增加了八十萬戶,奠下了高宗、武后、玄宗年間大唐盛世的基礎,史稱貞觀之治。

630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師塞北,挑戰東突厥在東亞的霸主地位。唐軍在李靖的調遣下,滅東突厥,李世民因此被各國尊為「天可汗」。在位期間,唐朝積極推行了府兵制、租庸調製和均田制,並加強科舉制等政策。

李世民本身也是個英武善辯之人,但是有鑑於帝位得之不易,加上隋煬帝楊廣本人亦以爾雅雄健善辯聞名,隋卻因此鑄下衰亡的大錯,因此在位期間,李世民鼓勵群臣批評他的決策和風格。其中魏徵廷諫了200多次,在廷上直陳皇帝的過失,在早朝時多次發生了使李世民尷尬、下不了臺的狀況來。晚年的李世民因國富民強,納諫的氣度不如初期,偶爾也發生誤殺大臣的遺憾,但是大致上仍剋制、保有納言的風範。641年,唐室嫁文成公主給吐蕃的松贊干布。

《資治通鑑》有記載,李世民貞觀十六年廢太子李承乾之後、改立李治為皇太子之前,李世民之三子一弟李承乾、四子李泰、李祐及弟弟李元昌俱謀取帝位,致李世民心灰意冷之曲折,史載:「承乾既廢,上御兩儀殿,群臣俱出,獨留長孫無忌、房玄齡、李世勣、褚遂良,謂曰:『我三子一弟,所為如是,我心誠無聊賴!』因自投於床,無忌等爭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刎,遂良奪刀以授晉王治。」晚年李世民著《帝範》一書以教戒太子李治,總結了他的政治經驗,同時評述自己一生功過。

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學館的模式,新設弘文館,進一步儲備天下文才。另外,李世民精擅書法,以行書寫碑,為後世鼻祖。著名作品有《溫泉銘》、《晉祠銘》等。史家曾疑李世民生前,指定以東晉書法大家,王羲之所作蘭亭集序為陪葬品。近年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者研究,《蘭亭集序》應該不在李世民之昭陵,而在高宗、武后所合葬的乾陵之中。

公元649年,李世民得了痢疾,醫治最終無效,命太子李治到金掖門代理國事。649年7月李世民病死在唐京含風殿。葬於今中國陝西禮泉縣東北50多里山峰上的昭陵,諡號為「文皇帝」。


收錄日期: 2021-04-23 20:07:1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05000051KK0373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