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point ! about 昔日香港的食物

2007-03-06 3:40 am
昔日香港的食物介紹(長D please)

回答 (2)

2007-03-06 3:46 am
✔ 最佳答案
說到香港小食,你會想起甚麼款式的特色小食?街頭小食如:魚蛋、砵仔糕,雞蛋仔或薄餅?香港是「美食之都」,當然,有新派的小食,也有令人回味的傳統小食。
說起傳統,你會想到甚麼?我會想起那些清脆的「叮叮」聲響,那是由「叮叮糖」的工具所發出的。要說傳統,叮叮糖最少也有一百年的歷史了,叮叮糖由廣東省傳入,到了六十年代,才被人發揚光大。而「傳統」的叮叮糖,是用一個書桌般大的鐵箱,放一個個像大波板糖形狀的叮叮糖,用類似鐵鎚的工具敲碎,變成一粒粒不同形狀的糖塊。而傳統的口味是薑味,而新款的叮叮糖,那些朱古力味、芒果味等等,不但味道不同,連口感也不同。可能是製作材料上有所不同吧!
提及「叮叮糖」,你會聯想到甚麼?不知道你有否嘗過麥芽糖。「叮叮糖」和「麥芽糖」可算是兄弟。大部份售賣叮叮糖的地方,也可以找到麥芽糖。麥芽糖是由小麥製成,營養十分豐富。而麥芽糖夾餅也是一種常見的小食,在戲棚附近,也會有很多小攤販售賣。
傳統小食的味道也不差,但隨人們口味的轉變,這些小食也續漸被其他新派小食取代,或是失傳。

2007-03-05 19:47:31 補充:
傳統小食
2007-03-06 4:32 am
昔日的食物包括:
1. 盆菜: 凡 豬 、 雞 、 鴨 、 鵝 、 鮑 、 參 、 翅 、 肚 、 魚 、 蝦 、 蟹 、 冬 菇 、 魚 球 等 等 均 可 作 為 盤 菜 主 要 餚 料 ; 配 料 則 有 魷 魚 、 門 鱔乾 、  蝦 乾 、 豬 皮 、 枝 竹 、 蘿 蔔 等 等 , 而 以 燜 豬 肉 最 攷 廚 藝 。 當 前 最 為 眾 所 讚 賞 之 燜 豬 肉 能 手 為 屏 山 之 鄧 來 發 老 師 傅 。

各 項 材 料 經 烹 製 後 , 於 是 一 層 一 層 的 疊 置 盤 中 , 最 下 層 者 為 易 吸 收 餚 汁 之 物 料 如 蘿 蔔 、 門 鱔 乾 、 豬 皮 、 枝 竹 等 , 中 層 為 豬 肉 , 上 數 層 則 為 雞 、 鴨 、 魚 、 蝦 等 。 喫 時 應 一 層 一 層 的 往 下 喫 , 既 衛 生 , 又 有 次 序 。 但 現 代 少 喫 肉 的 人 , 常 以 公 筷 先 從 底 層 撈 起 , 喫 好 味 道 的 蘿 蔔 去 。


根 據 史 書 記 載 , 南 宋 末 年 , 奸 臣 誤 國 , 以 致 元 兵 南 下 進 迫 , 文 天 祥 、 陸 秀 夫 、 張 世 傑 等 自 浙 江 安 徽 逃 至 福 州 , 立 端 宗 趙  為 帝 ( 公 元 1276 年 ) , 因 受 元 兵 窮 追 , 於 是 再 經 漳 州 而 至 九 龍 , 駐 蹕 於 九 龍 灣 西 [ 即 今 日 之 啟 德 機 場 , 當 時 為 一 小 山 丘 , 後 人 在 此 建 「 宋 皇 臺 公 園 」 以 誌 其 事 , 現 該 地 區 尚 存 有 二 王 殿 村 、 金 夫 人 墓 ( 金 公 主 ) 、 侯 王 廟 等 名 稱 或 名 勝 , 可 以 為 證 焉 ] , 後 移 師 向 西 , 經 今 日 之 新 界 , 新 界 居 民 以 皇 師 抵 境 , 乃 殷 勤 招 待 , 惟 倉 卒 間 , 盛 菜 餚 用 具 不 足 , 遂 以 容 量 較 大 之 木 盤 盛 之 , 因 而 成 為 今 日 之 「 盤 菜 」 。

2. 冰糖葫蘆
起源與南宋的宋光宗有關。 宋光宗,名趙停(公元1147-1200年),是宋孝宗趙慎的第三個兒子。有一次,趙停最寵愛的黃貴妃生病了,她面黃肌瘦,茶飯不思。御醫用了許多貴重的藥品,都沒起到什麼效果。趙停見愛妃日益憔悴,也整日愁眉不展。最後只好張榜求醫。一位江湖郎中揭榜進宮,為黃貴妃診脈後說:「只要用冰糖與紅果(即山楂)煎熬,每頓飯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病準會見好。」開始大家還將信將疑,好在這種吃法還合貴妃的口味。黃貴妃按此辦法服後,果然如期病癒了。皇帝自然大喜,展開了愁眉。後來這種做法傳到民間,老百姓又把它串起來賣,就成了今天的冰糖葫蘆。

其主要的原料:山楂,完全採用的是全國最上乘的山楂,它的產地有獨特的地理環境,其果質清香、味正,這是任何地區無法相比的,可謂獨一無二。
此山楂千里迢迢來到北京,經過工人的精心挑選、加工,挖出裡面的核,再經特別製作,將冰糖包在外面,使其有一種獨特的味道。

北京冰糖葫蘆之所以有幾百年歷史,延續至今,正因為如此!


3. 大包
約出現在50年代初期,那時茶樓(請注意,從前的茶樓與酒樓是有分別的)會將賣剩的肉餡來打碎,及加入其他剩肉(如雞、鴨等),以麵粉包著,改名大包。

4. 克力架浸牛奶
5. 忌廉溝鮮奶
6. 咖央多士
7. 蝦多士
8. 叮叮糖
9. 飛機欖
原稱甘草欖,最先出現於廣州,之後來到香港,用鹽及甘草等藥材醃製造而成,甘草味濃,酸中帶甜,不易變壞,在50年代至70年代,甘草欖的流動小販在民居街上沿途叫賣,當時的唐樓高度有限,只得數層,買者由陽台上扔錢給街上的小販,而小販則扔給買家甘草欖,訓練有數,如放飛機仔。

10. 豬油渣麵
豬油渣即是以肥豬膏炸出豬油後剩下的渣,以前的人捨不得丟便用作煮麵,是貧窮年代的產物。

11. 狗仔粉
是六七十年代的街頭小食。當時經濟環境差,順德人以熱水開粘米粉搓成條狀的「粉」來填肚。由於粉條尖頭尖尾,像唐狗尾巴,故稱為「狗仔粉」。

傳統狗仔粉將麵粉糰批成條狀放下落湯去,湯較「杰身」,口感像吃「糊仔」。所以有些店已以爽口彈牙的銀針粉取代之。像老香港就有這款變種狗仔粉吃,而其他材料就跟足原著如肉碎、蝦米冬菇等。

12. 油炸鬼白粥

13. 砂糖夾餅
在平底鑊形鍋中煎的夾餅,據說是源自馬來西亞,1960年代曾經盛極一時。砂糖夾餅做法跟格仔餅有點相似,把預先調好的蛋漿倒入鍋中煎熟,再整「底」起出來。吃時切成三角狀,像件蛋糕,內撒滿花生、砂糖碎,入口外脆內軟,有點鬆糕的煙韌。

14. 大菜糕

15. 酸木瓜
木瓜是香港四五十年代非常普通的「口立濕」,在街邊的推車仔檔可以買到。
老香港的酸木瓜全部自家以白醋和白糖醃的,賣過兩日的就棄掉。以保留蔬菜的鮮甜味。除酸木瓜外,這 還有蕎頭、芥菜、蘿蔔、青瓜、蓮藕、椰菜、梨子和芒果,記得食芥菜的蘿蔔或芥菜時,加點芝麻和芥辣,零舍香口。

諗到的昔日食物, 現在又未必四圍都食到的有以上咁多, 希望幫到你啦!


收錄日期: 2021-04-12 22:11:4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05000051KK0343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