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

2007-03-06 3:04 am
大家对孫中山先生有何看法???好壞皆可...不坊直說..

回答 (4)

2007-03-06 3:50 am
✔ 最佳答案
I think 孫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滿清統治,建立民國政府的革命家之一。由於孫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認識西方世界較深,通曉外語,有醫生學歷,在中國內外都享有知名度;是故被多數外國人視為革命領袖。而在國內,多數革命者也認為他的聲望與能力足以成為革命組織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孫中山在武昌起義後順利被選為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去世後,蔣介石領導他創建的國民革命軍進行北伐,在名義上完成中國的統一。由於當時參與革命的主要領導人物,特別是蔣中正、汪兆銘(汪精衛)兩人,均為孫培育出來的領導人物,故當時的國民政府當以孫為最高的精神領袖,並推舉三民主義為治國的最高指導。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孫成為蔣中正之外,凝聚全國向心力的象徵人物之一。國民政府與旗下將領也往往以「保障孫總理的革命成果」為號召,鼓動人民建設和將士作戰。因此到戰爭中後期,孫中山很自然被推舉為中華民國的國父。

對於孫中山的歷史貢獻分析,主要是認為孫中山確係近代倡導共和革命,成功組織成分複雜的各種反滿勢力,並注入西方現代政治理論與憲政思想成分的領導人。而孫中山雖亦重視掌握領袖權力,但較具理想色彩,較能為制度建設之需要而放棄政治資源。孫中山雖倡導武力推翻君主專制,武力弭平軍閥割據,但使用之手段較為溫和,善後措施較為寬容,不採徹底剷除之作法,與蔣介石或毛澤東等強調組織紀律而嚴厲懲處反對者不同。

孫中山亦為中國政治經濟現代化之重要階段性人物。孫中山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憲政民主,人民主權(選舉、罷免、創制、複決),權力分立制衡,與社會主義等等。另加上其個人認為有必要保留的中國傳統制度機構——監察權與考試權,形成五權憲法學說。對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國的普及,具有推動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產主義派對中國未來建設的深入探索。而孫中山在其中採取某種折衷立場,卻堅持共和民主之憲政體制,至今仍有其價值。

but清末的革命團體普遍只有鬆散的組織,多數革命起義事實上並非直接由孫中山所領導,而是由黃興籌劃與統帥,時人也多將孫黃兩人並列。至於革命黨內,認同黃為實際領導革命的黨人也不在少數。可惜的是1928年國民政府北伐後,黃的人馬被逐漸排除在中國國民黨之外,黃的貢獻則長期遭到忽視,直到1990年代才重新受到兩岸三地重視。孫中山政治生涯中,因固執以至與同志反目。例如同盟會時代之章太炎、中華革命黨時之黃興,皆曾為孫之股肱,而後來反目不相往來。此外,孫對革命的奉獻也許很大,但未必如官方所說般遠遠超過其他革命人士的貢獻。但不可否認孫中山在倡導革命思想,組織、領導革命團體都是處於領導者的地位。孫中山為推翻帝制所付出的犧牲與貢獻也為多數人所認同。

一些人認為,孫中山在民國建立以後,有多次作為未能貫徹民主、自由、法治等精神,例如:二次革命時力主使用武力使中國出現分裂。當時宋案未有證據證明是袁世凱指使,袁黃也力主有司法途徑解決。惟孫文一口咬定袁為元兇,指非用武力不可,從此開展了民國多次內戰的先河;護法戰爭時召開非常國會的合法性;組織中華革命黨採行秘密會黨形式,皆存在曲解、損害民主及法治的表現[8]。「凡於革命軍未起義之前進黨者,名為首義黨員;凡於革命軍起義之後、革命政府成立以前進黨者,名為協助黨員;凡於革命政府成立之後進黨者,名為普通黨員。」「革命成功之日,首義黨員悉隸為元勳公民,得一切參政、執政之優先權利;協助黨員得隸為有功公民,能得選舉及被選舉權利;普通黨員得隸為先進公民,享有選舉權利。」「凡非黨員在革命時期之內不得有公民資格。」諸如此類的規定,充斥著整個黨章。而後孫中山因為不滿西方列強不支持其廣州政權,黨內實行集權之外,轉向師法列寧俄國,推動聯俄容共,國民黨組織機構採行列寧式體制,遭到黨內反共右派與黨外西化民主派頗多批評。孫中山逝世時有三份遺囑,其中一份遺囑乃是致函蘇聯。中國國民黨也曾於第一次代表大會後,甚至考慮國民黨加入共產國際,只是未為莫斯科同意。

另有一些研究認為孫中山對日本的態度有權宜投機的嫌疑[9]。孫中山為換取日本支援革命,曾主張把中國東北,也就是滿族的發源地——滿洲,讓給日本。此種看法與內地十八省「驅除韃虜」後放棄滿蒙西藏的情緒相契。(革命黨在長江中游等地使用之旗幟即為十八星旗)然而此類主張雖然在辛亥革命前後的革命組織中相當普通。孫中山為討袁,企圖爭取日本反袁。曾在致日本有司小池張造私函中提出與二十一條相匹敵之不利條件。孫中山革命時期曾頗受日本友人資助,流亡時也曾避居日本。建立共和後企圖推動中日合作,曾首先提出大亞洲主義,成為日本大東亞戰爭的思想根源之一。惟此一戰略後來不受日本日趨激進的擴張派勢力歡迎,孫中山轉向俄國。

但許多學者同意,當其時之中國落後,幾不具備對外進行平等互利外交的談判資本,許多權宜之計實為不得已的作為。歷史上例如李鴻章的中俄密約,重慶與延安對德蘇互不侵犯、雅爾達協定、蘇日中立友好條約、外蒙古爭議性的公投獨立等等的沈默,國民政府為求美國支援的讓步,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保證蘇聯支援的讓步,皆為類似案例。
2007-03-06 5:52 am
生平

早年

孫中山的雕像現仍矗立於檀香山華埠的街頭孫中山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1866年11月12日)出生於中國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農民之家,為家中季子。七歲時入私塾接受傳統教育。1879年,十四歲的孫中山受長兄孫眉接濟,隨母乘輪船赴夏威夷,始見「滄海之闊,輪舟之奇」。孫在當地英國國教會開辦的用英語授課的小學「意奧蘭尼書院」(Iolani School)修讀英語、英國歷史、數學、化學、物理、聖經等科目。1881年畢業,獲夏威夷王親頒英文文法優勝獎。之後進入當地最高學府、美國教會學校「奧阿厚學院」(Oahu College)(相當於中學程度)繼續學業。1883年由於孫中山有信奉基督教的意向,被兄長送回家鄉。同年冬天到香港,與陸皓東一同於公理會受洗入基督教,並就讀於拔萃書屋(今日之拔萃男書院)。次年進入中央書院(今日之皇仁書院)。1887年進入香港西醫書院(香港大學的前身),1892年7月以首屆兩名畢業生中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並獲當時之香港總督威廉·羅便臣親自頒獎。之後他在澳門、廣州等地行醫。

孫中山最初未言革命,嘗於1894年《上李鴻章萬言書》中,提出多項改革建議,惟李鴻章斷拒。失望之餘,孫中山11月24日赴檀香山茂宜島募款組織興中會,提出了「驅逐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口號,企圖以排滿思想為其革命事業鋪路。1895年孫中山到香港,會見舊友陸皓東、鄭士良、陳少白、楊鶴齡等人,準備籌劃生平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為目標。最終同年2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中環士丹頓街13號正式成立了「香港興中會總會」。其時,楊衢雲、謝纘泰等人已先以「開通民智、改造中國」為宗旨創立「輔仁文社」。孫中山以志業相近,遂與輔仁會社接洽,衢雲等欣然同意舉全社併入興中會;於是租定總會所一處,託名「乾亨行」。2月20日,孫中山先生於香港大學作公開演講,並提到他的革命思想源於香港。


革命期間
1895年2月21日(正月二十七日),興中會總會在香港成立,與會者皆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為誓,興中會選出楊衢雲為會辦(當時稱為伯理璽德天,即 President),孫為秘書。3月16日(二月二十日)首次幹部會議決定先攻取廣州為根據地,並採用陸皓東所設計之青天白日旗為起義軍旗,即分工展開各種活動,先生主持前方發難任務,衢雲主持後方支援工作。孫中山進入廣州,創農學會為機關,並廣徵同志,定重陽節(10月26日)為起義之日。可是因為事先洩密,這次起義失敗作收,以陸皓東為首的多數成員被捕處刑,孫中山則被清廷通緝,遭香港當局驅逐出境,流亡海外。孫於11月避往日本,並於此時起剪掉辮子,改穿西服。1896年初與其妻兒抵達夏威夷,再轉往美國[2],希望在旅美華僑中發展興中會及籌款。同年秋天,孫中山轉往英國倫敦,在當地被清廷特務緝捕入中國使館,成為國際事件。事件後來被稱為「倫敦蒙難記」(Kidnapped in London),孫並被邀出書描述其遭遇,亦因此事而名聲大噪。1897年,孫經加拿大,轉往日本。先結識宮崎寅藏、平山周,二人後來成為孫中山的長期支持者;透過宮崎及平山,孫再結識日本軍政、幫會中人,包括犬養毅、大隈重信、山田良政等人;並一度接觸梁啟超等保皇派。1900年庚子拳亂引來八國聯軍,孫中山藉機聯繫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希望能籌劃南方諸省獨立,成立類似美國的合眾國政府,李也答應與其會見。但在日本友人協助下卻發覺不過是個清廷陷阱。而後李赴北京協調條約之事,此會面也無疾而終。同年9月,孫中山與日本友人及原興中會骨幹人物先赴香港,被禁入境後轉往台灣,得當地日本官員答允支持在廣東發動起義(稱惠州三州田起義)。後因日本官員臨時改變態度而失敗,孫亦返回日本。


革命期間的孫中山1903年夏在日本青山開辦革命軍事學校起,改革命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同年9月,孫中山離日再赴檀香山,希望再次在華僑中發展革命。1904年初,孫中山在檀香山加入洪門,成為致公堂洪棍。同年赴美國,一度被美國移民局扣留在三藩市。後得三藩市致公堂保釋及代聘律師方纔免被遣送回中國。孫中山之後到東岸尋求華僑支持革命,並於紐約首度發表對外宣言,希望博得外國人是對革命的支持與好感,但並未取得甚大成果。年底收到中國旅歐學生資助,轉往歐洲活動,在倫敦、巴黎、布魯塞爾等地中國留學生中活動宣傳革命,並從留學生中籌得款項,於1905年中再赴遠東,7月抵達日本橫濱。在宮崎寅藏介紹下與黃興見面,並開始籌劃聯合各革命組織。

1905年8月,在日本人內田良平的牽線下,結合孫中山的興中會、黃興與宋教仁等人的華興會、蔡元培與吳敬恆等人的愛國學社、張繼的青年會等組織,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孫中山被推為同盟會總理,確定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政綱,並以華興會機關刊物《二十世紀之支那》改組成為《民報》,在發刊詞首次提出「三民主義」學說,與梁啟超、康有為等改良派激烈論戰。繼編定「同盟會革命方略」,正式宣示所進行者為國民革命,將創立者為中華民國;並舉所誓之四綱,定「軍法之治,約法之治、憲法之治」三程式以達成之。

1907年,日本政府受清廷壓力,以一萬五千元請孫中山離開日本。孫中山收款後於3月離開日本。由於此事未經同盟會內部商議,於是引起會內分裂。孫中山赴南洋後,在胡漢民、汪精衛等支持下,在南洋另成立同盟會總部。1907年5月命余丑起義於潮州黃岡,歷六日而敗,是第三次起義。1907年6月孫中山命鄧子瑜起義於惠州七女湖,歷十餘日而敗,是第四次起義。7月6日徐錫麟起義於安慶,失敗殉難。同年7月,孫經越南赴廣西主持鎮南關起義,再告失敗。孫中山被法國當局拒絕入境,一直至辛亥革命成功以後才再踏足中國國土。1908年3月27日黃興由安南率革命軍進攻欽州,是第七次起義。4月,黃明堂起義於雲南河口,是第八次起義。1910年2月倪映典發動新軍起義於廣州,是第九次起義。1909年至1911年期間,孫中山大部份時間在旅途之上,曾環繞地球多次,在各國華僑、留學生中籌劃革命經費及外國政府支持,然而所得極為有限。


矗立於北京中山公園內孫中山塑像另一方面,同盟會及其週邊組織快速擴張規模,並於1910年一月成立同盟會美洲地區總會,期望能吸收更多海外華僑參與革命。此外又先後發動包括1911年4月27日(農曆三月二十九日)黃興領導的黃花崗起義在內的多次起義,直至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日)的武昌起義在危難中奮擊成功,武漢當日光復,各省同志,咸起響應。

次數 時間 革命經過
第一次廣州起義 1895年 孫中山率領鄭士良、陸皓東等人,準備襲取廣州。但是事機洩漏,清政府展開搜捕,陸皓東被捕犧牲。
惠州起義 1907年 10月8日,孫中山命鄭士良等人於惠州三洲田發動起義。
潮州黃岡起義 1907年 五月命余丑起義於潮州黃岡,歷六日而敗。
七女湖起義 1907年 六月命鄧子瑜起義於惠州七女湖。
安慶起義 1907年 七月六日,光復會的徐錫麟在安徽安慶起義。
防城起義 1907年 九月命王和順起義於欽州王光山。
鎮南關起義 1907年 十二月命黃明堂起義鎮南關,並親臨指揮。
欽州、廉州起義 1908年 三月二十七日黃興由安南率革命軍進攻欽州。
河口起義 1908年 四月命黃明堂起義於雲南河口。
廣州新軍起義 1910年 二月倪映典發動新軍起義於廣州。
黃花崗起義 1911年 四月趙聲、黃興等人在廣州領導起義。後收殮到72具烈士遺骸,合葬於黃花崗。
中華民國成立


受到清朝政府全力追緝的影響,自1907年起孫中山便長期居留歐美各國。武昌起義時,孫中山人在美國丹佛而不在中國。初聞革命成功時,孫中山還有些訝異,但隨即在海外華人與美國的同情者間籌集資金。12月20日孫中山趕赴上海,並於28日被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於1912年1月1日(辛亥十一月十三日)在南京宣誓就任,並循革命軍與袁世凱的秘密協議,特申「顛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至專制政府既倒,民國卓立於世界,即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月底組成臨時參議院。民國元年2月12日,清帝溥儀發佈《退位詔書》,先生即於13日向參議院請辭並舉薦袁世凱以自代。

當時孫中山領導的臨時政府實力有限;雖然大部分的省份已脫離清政府的控制,可主要的軍事憑藉卻是各地的團練與新軍,或是混入部分華僑以及洪門與旗下哥老會的成員,無論在裝備與士兵素質上,皆無法與清朝主力北洋軍抗衡。此外由於孫並未實際投入革命戰事,故各省的革命勢力紛紛推出自己的領導,使革命勢力呈現多頭馬車的情形。革命軍被北洋軍接連擊敗後,孫中山決定與北洋軍的統帥袁世凱和談,希望通過給予袁臨時大總統的職位,讓袁成為清朝垮臺的最後關鍵。最後孫與袁達成協議:孫中山的臨時大總統由袁接任,袁則以實際行動迫使清朝皇帝退位。
2007-03-06 3:19 am
1866 年11 月12 日,孫 中 山 先 生 誕 生 於 廣 東 省 香 山 縣(今 名 中 山 市 )翠 亨 村 一 個 貧 苦 農 民 家 庭。孫 中 山 幼 名 帝 象,讀 書 時 取 名 文,號 日 新 ,字 德 明,1886 年 改 號 逸 仙,1897 年 在 日 本 化 名 中 山 樵 ,辛 亥 革 命 後 ,則 常 以 中 山 為 名。

1879, 孫 中 山 隨 母 赴 檀 香 山。 當 時 他 的 長 兄 孫 眉 爲 該 地 華 僑 資 本 家, 資 助 孫 中 山 先 後 在 檀 香 山、 廣 州、 香 港 等 地 比 較 系 統 地 接 受 西 方 式 的 近 代 教 育。 1883 ~ 1885 年 的 中 法 戰 爭, 激 起 了 孫 中 山 挽 救 民 族 危 亡 的 愛 國 熱 情。 他 目 睹 清 政 府 的 賣 國、 專 制 和 腐 敗, 開 始 産 生 反 清 和 以 資 産 階 級 政 治 方 案 改 造 中 國 的 思 想, 經 常 發 表 反 清 言 論, 同 時 與 早 期 的 改 良 主 義 者 何 啓、 鄭 觀 應 等 有 所 交 往。 1892 年, 孫 中 山 畢 業 於 香 港 西 醫 書 院, 隨 後 在 澳 門、 廣 州 等 地 一 面 行 醫, 一 面 聯 絡 有 志 之 士, 准 備 創 立 革 命 團 體。 1894 年, 孫 中 山 上 書 李 鴻 章, 提 出 “人 能 盡 其 才, 地 能 盡 其 利 , 物 能 盡 其 用, 貨 能 暢 其 流” 的 改 革 主 張, 但 未 被 接 受。 1894 年 11 月, 孫 中 山 從 上海 去 檀 香 山, 組 織 興 中 會, 以 “驅 除 韃 虜, 恢 複 中 國, 創 立 合 衆 政 府” 爲 誓 詞。 1895 年 2 月, 建 立 香 港 興 中 會。 同 年 10 月, 興 中 會 密 謀 在 廣 州 起 義, 事 泄 失 敗。 孫 中 山 被 迫 亡 命 海 外。 1896 年 10 月, 在 英 國 倫 敦 曾 被 清 公 使 館 誘 捕, 8 月, 孫 中 山 與 黃 興 等 人, 以 興 中 會、 華 興 會 等 革 命 團 體 爲 基 礎, 在 日 本 東 京 創 建 同 盟 會, 孫 中 山 被 推 舉 爲 總 理, 他 所 提 出 的 “驅 除 韃 虜, 恢 複 中 華, 創 立 民 國, 平 均 地 權” 的 宗 旨 被 采 納 爲 同 盟 會 綱 領。 在 同 盟 會 機 關 報 《民 報》 發 刊 詞 中, 孫 中 山 首 次 提 出 “民 族、 民 權、 民 生” 三 大 主 義。 同 盟 會 的 成 立, 有 力 地 促 進 了 全 國 革 命 運 動 的 發 展。 他 派 人 到 國 內 外 各 地 發 展 組 織、 宣 傳 革 命。 他 自 己 也 向 華 僑 宣 傳 和 募 集 經 費, 在 一 些 地 方 創 立 同 盟 會 的 支 部。 孫 中 山 成 爲 中 國 革 命 民 主 派 的 旗 幟。 他 領 導 的 對 改 良 派 的 批 判, 爲 辛 亥 革 命 的 爆 發 作 了 有 力 的 思 想 准 備。 從 1906 ~ 1911 年, 同 盟 會 在 華 南 各 地 組 織 多 次 武 裝 起 義, 孫 中 山 爲 起 義 制 定 戰 略 方 針, 並 在海 外 奔 走, 爲 起 義 籌 募 經 費。 各 次 起 義 都 因 缺 乏 群 衆 基 礎、 組 織 不 夠 嚴 密 而 失 敗, 但 革 命 黨 人 前 仆 後 繼, 英 勇 戰 鬥, 給 清 政 府 以 沈 重 打 擊, 給 全 國 人 民 以 極 大 的 鼓 舞; 特 別 是 1911 年 4 月 27 日 的 廣 州 黃 花 崗 之 役, 在 全 國 引 起 了 巨 大 震 動。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義 爆 發, 各 省 紛 紛 響 應。 孫 中 山 在 美 國 得 知 消 息 後, 於 12 月 下 旬 回 國, 即 被 17 省 代 表 推 舉 爲 中 華 民 國 臨 時 大 總 統。 1912 年 1 月 1 日, 在 南 京 宣 布 就 職, 組 成 中 華 民 國 臨 時 政 府。 1912 年 2 月 12 日, 清 朝 宣 統 帝 (溥 儀) 被 迫 宣 布 退 位。 中 國 結 束 長 達 2000 多 年 的 君 主 專 制 制 度, 建 立 了 共 和 國。 3 月 11 日, 孫 中 山 頒 布 《中 華 民 國 臨 時 約 法》。 由 於 受 到 帝 國 主 義、 封 建 主 義 的 強 大 壓 力 與 革 命 黨 本 身 的 渙 散 無 力, 孫 中 山 被 迫 於 1912 年 2 月 13 日 辭 去 臨 時 大 總 統 職, 讓 位 于 袁 世 凱, 4 月 1 日 正 式 解 職。 此 後 一 年 多, 孫 中 山 積 極 宣 傳 民 生 主 義, 但 因 政 權 落 在 袁 世 凱 手 中, 孫 中 山 的 努 力 並 未 取 得 成 果。 1912 年 8 月, 同 盟 會 改 組 成 國 民 党, 孫 中 山 被 推 舉 爲 理 事 長。 1913 年 3 月, 袁 世 凱 刺 殺 國 民 黨 代 理 理 事 長 宋 教 仁, 孫 中 山 主 張 武 力 討 袁; 7 月 發 動 二 次 革 命, 失 敗 後 再 度 出 亡 日 本。 1914 年 6 月, 孫 中 山 在 東 京 組 織 中 華 革 命 黨。 1915 年 5 月 初 回 到 國 內, 繼 續 爲 捍 衛 共 和 制 度 而 鬥 爭。 旋 又 返 日, 10 月 25 日 在 東 京 與 宋 慶 齡 結 婚。 1917 年 7 月, 因 段 祺 瑞 爲 首 領 的 北 洋 軍 閥 解 散 國 會 和 廢 棄 《臨 時 約 法》, 孫 中 山 聯 合 西 南 軍 閥 在 廣 州 建 立 軍 政 府, 9 月 被 推 舉 爲 大 元 帥, 進 行 護 法 戰 爭。 但 孫 中 山 在 軍 政 府 內 備 受 軍 閥、 政 客 的 排 擠, 不 得 不 於 1918 年 5 月 辭 去 大 元 帥 職 務, 經 日 本 赴 上 海。 1917 年 俄 國 十 月 革 命 勝 利, 孫 中 山 於 1918 年 夏 致 電 列 寧 和 蘇 維 埃 政 府 祝 賀 俄 國 革 命。 1919 年 的 五 四 運 動, 給 予 他 以 很 大 的 鼓 舞。 孫 中 山 從 1920 年 開 始 與 蘇 俄 人 士 接 觸, 1921 年 12 月 在 桂 林 會 見 共 産 國 際 代 表 G.馬 林。 1922 年 4 月, 又 在 廣 州 與 蘇 俄 的 全 權 代 表 會 見。 1919 年 10 月, 宣 布 中 華 革 命 黨 改 組 爲 中 國 國 民 黨。 1920 年 8 月, 孫 中 山 指 示 駐 閩 粵 軍 回 師 廣 東, 驅 逐 了 桂 系 軍 閥。 11 月, 孫 中 山 回 到 廣 州, 重 舉 護 法 旗 幟。 1921 年 5 月, 在 廣 州 就 任 非 常 國 會 推 舉 的 非 常 大 總 統, 接 著 消 滅 了 陸 榮 廷 的 勢 力, 准 備 以 兩 廣 爲 根 據 地 北 伐。 掌 握 廣 東 軍 隊 統 率 權 的 陳 炯 明, 於 1922 年 6 月 發 動 叛 亂。 孫 中 山 脫 險 後 率 海 軍 反 擊 叛 軍, 因 待 援 無 望, 被 迫 離 開 廣 州 赴 上 海。 陳 炯 明 的 叛 變 使 孫 中 山 陷 於 極 爲 困 難 的 境 地, 他 決 心 接 受 共 産 國 際 和 中 國 共 産 黨 的 幫 助, 歡 迎 李 大 釗 等 共 産 黨 人 以 個 人 身 分 加 入 中 國 國 民 黨。 1923 年 1 月, 與 蘇 聯 代 表 А.А.越 飛 發 表 《孫 文 越 飛 宣 言》, 奠 定 了 聯 俄 政 策 的 基 礎, 隨 即 派 廖 仲 愷 赴 日 與 越 飛 談 判。 1923 年 2 月, 孫 中 山 從 上 海 回 到 廣 州 重 建 陸 海 軍 大 本 營, 以 大 元 帥 名 義 統 率 各 軍, 綜 理 政 務。 與 此 同 時, 逐 步 加 緊 改 組 中 國 國 民 黨 的 准 備 工 作。 8 月, 派 出 以 蔣 介 石 爲 首 的 “孫 逸 仙 博 士 代 表 團” 到 蘇 聯 考 察 政 治、 黨 務 和 軍 事。 10 月, 聘 請 蘇 聯 派 來 的 М.М.鮑 羅 廷 爲 顧 問。 孫 中 山 他 在1925 年 3 月 12 日 逝 世,享 年 59 歲。
2007-03-06 3:13 am
以下是我早前自己做的中國歷史評價題!
對你應該有用!隨便取一節都能答到你的問題!

題目:論者謂:「孫中山先生是一位英明的領導者。」你同意嗎?試抒已見。

社會上,很多人都認為孫中山是英明的領導者,但對於這一點,我並不大同意。所謂人云亦云,很多時我們都會盲目地跟蹤社會的言論,奉孫中山為英明的領導者。但如果細心地去研究,他甚至連「合格」、「稱職」的字眼也形容不上。

孫中山逝世30年後,《人民日報》發表毛澤東《紀念孫中山先生》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中國共產黨的領袖毛澤東給了孫中山一個很高的榮譽,尊稱他為「偉大的革命先行者」。

事實上,在得到「革命先行者」這個榮譽稱號之前16年,中國國民黨在1940年3月21日召開的中央常務委員會上作出決議:尊稱總理為中華民國國父。3月29日,國民政府佈告全國:「國民黨總理孫先生,尊稱中華民國國父,業經中常委一致決議,由國府通行全國遵行。”」

「國父」不過是一個新名字四周發生的誤會的總和而已。因為中山先生,在被尊稱為「國父」之前,已經在南京的中山陵躺臥安息了15年,被尊稱為「革命先行者」也是他死後30年的事了。

孫中山生前,並不被同時代的人以及他的革命同志所看重,甚至有人認為,他是一個政治上的投機分子,一個思想遠遠大於行動的人。那麼,為什麼國民黨和共產黨,在不同的時間段落裏,對一個死去的人會給予如此高的榮譽呢?據有關資料介紹,國民黨之所以在1940年以國民政府佈告的形式,告訴國民,要尊孫中山為「國父」,是當時蔣介石的重慶政府為了對抗新成立的南京汪精衛政府。

而中國共產黨的領袖毛澤東尊稱孫中山為「偉大的革命先行者」的原因,毛澤東在他那篇《紀念孫中山》的文章裏說得很清楚:「我們完成了孫先生沒有完成的民主革命,並且把這個革命發展為社會主義革命。」目的是證明「我們」比孫中山有力量,他未竟的事業,「我們」完成了;他尚未成功的革命,「我們」幹成了。

其實毛澤東本人,在《紀念孫中山》的文章公開發表9年之後,就在一份內部的檔資料裏發表了對孫中山的不同看法,這份1967年的檔資料是臺灣的李敖先生從歷史文選裏發現的,毛澤東說:「大家看到沒有,孫中山,三民主義骨頭很少,水分很多。孫中山晚年沒有知識了,孫中山是一個演講家,孫中山是一個煽動家,講的慷慨激昂,博得給他的鼓掌。我聽過他的演講,也跟他談過話,孫中山他是不准人駁的,不准人反駁他的,提不得意見的。實際上他的話水很多油很少,很不民主。我說他可以做六十年前的好皇帝,沒有民主。他一進場,全場都要站起來叫孫先生,叫他孫先生,他沒有民主,也沒有知識,他的無知是達到此等程度,他給右派解釋共產主義的時候,畫了一個太極圖,裏面畫了個小圈圈,寫上了共產主義,小圈圈上寫共產主義,外面又畫了一個大圈,寫上社會主義,最後外面又畫了個更大的圈,寫上民生主義,他說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都包括在我三民主義裏頭。”」

2006年8月26日,民國史專家楊天石在鳳凰的《世紀大講堂》講孫中山的時候,說了這麼一段話,他說:「我們1949年以來幾乎所有的歷史著作,所有的孫中山的研究著作都稱孫中山是資產階級的革命家」。但他通過研究孫中山的革命經歷、對資產階級的認識,與資產階級的關係以及他革命的目標等方面,卻得出了不同的結論,他認為:「孫中山是平民知識份子革命家。」他並且認為:之所以一直以來,歷史教科書都認為孫中山是資產階級的革命家是基於一種頑固不化的思維定勢:我們建國以後把資產階級這個概念擴大化了,而且有一種兩極思維,你不是無產階級就是資產階級。

我們似乎更關心他的階級成分,關心他「是什麼」,而不關心歷史人物在他的生命歷程中,究竟「做了什麼」;注重定性結論,而不注重對歷史事實進行定量分析。事實上,歷史就是「為我所用」的工具。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很多人都盲目的奉孫中山為英明的領導者。但事實上,他並不是。

第一點,推翻帝制並不是他個人功勞,這是鴉片戰爭以後無數仁人志士長期奮鬥的結果。武昌起義、黃花崗起義不是他領導的,逼清廷退位也不是他去談判的。
第二點,三民主義只是空洞的說教,《建國大綱》不過紙面的藍圖,為什麼不落實?什麼平等、博愛,什麼天下為公,哪有半點體現在普通老百姓的身上?孫中山要是不把總統的職位兒戲般的讓給袁世凱,哪會有洪憲復辟、辮帥進京一齣齣鬧劇連環上演,哪會有軍閥割據、戰亂不斷?最後遭罪受苦的還是老百姓。孫中山當捫心自問:自己是不是使老百姓受罪的始作俑者?
第三點,法治基礎並無建樹。孫中山作為民國開國總統,是中國共和史上第一位元首。但1912-1925年卻不是安逸平和、政法清明的年代。
第四點,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後還繼續賠「庚子賠款」,難道孫中山這一切是為了證明中國人的國際信譽?
第五點,孫中山在人口控制問題,人民生活水平,新聞宣傳和外交政策都處理的非常不妥當。他不看過程,只看結果。對內的民生有所輕視,對外的政策有所忽略。

以上種種的原因關係,叫我如何定論孫中山是英明的領導者?實際上,孫中山只不過為當時政府所用而已,現今的百姓也只不過為中國推封一個國家英雄,讓大家有所安慰,讓中華民族在外國人面前有少許面子。因此,孫中山事實上並不是英明的領導者。
參考: 自己


收錄日期: 2021-04-12 21:26:2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05000051KK0312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