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特色
大澳有「香港威尼斯」的美譽。大澳位處離島上,遠離煩囂的市區,較少受到都市化建設的影響,所以仍舊保留早期香港的漁村風貌。大澳風景秀麗盎然,水道上的棚屋(一種高架屋),是漁民的居所。河、涌有秩序地穿插於一排排的古老棚屋建築群,烘托出獨特的漁鄉風情。
大澳傳統的鹹魚、蝦醬和魚肚遠近馳名。踏足大澳,遊客會感受到濃烈的海味味道。
大澳和大嶼山本島之間曾建有橫水渡,亦是大澳特色之一,但現已淘汰。
旅遊
儘管在2000年7月2日經歷大火,大澳至今仍是港人和遊客的旅遊熱點。水道上的棚屋,依然滲透著濃厚的漁村氣息。當地女性管理的繩橋,過往頗受遊客歡迎,現已被鋼製的步行橋取代。
遊客來到大澳,鹹魚、蝦醬和魚肚是他們首選的手信,在店面和中心大街兩旁均有售賣。
只需數十元,便可租借小船。村民會駕駛小船,引領遊客縱橫水道,並往海中短途游覽。為了觀賞中華白海豚,許多遊客都會選擇前往大澳體驗水鄉之旅。值得一提的是,船行在海面,由於鄰近珠江,遊客的手機可收發中國大陸的訊號。
1.居民以前的方言?~~~;依家的方言又係咩?(有冇改變)
水上人自稱其方言為「本地話」,其他為「白話」。香港白話蛋民語音跟珠江三角洲有密切關係,可從以下的語音表証明。
調查點\ 漢字讀音 廠 窗 雀 作
香港仔石排灣 腸 艙 作 爵
長洲 腸 艙 爵 作
西貢 闖 艙 作 爵
從語音的吻合角度來看,香港水上人的方言與珠江三角洲相近,本地的水上人多數自稱從東莞、番禺、深圳、澳門、珠海一帶遷來,如我們的被訪者香港仔石排灣的金喜先生、塔門的黎連壽先生,他們自稱祖先從東莞遷來。
2 居民以前的生活習慣??(要詳細資料)~~~~依家有冇改變? and
3 居民以前的主要生產活動??(資料要準確無誤 加詳盡)~依家又係d咩?
基於自然地理環境因素,大澳一度成為一個漁業蓬勃的港口。一九五零年以前,大澳的漁船主要分兩種,一種為扖艇第二種為大尾艇。前者是當時最大的一種漁船,以圍網作業,主要聚集到珠江口的萬山群島一帶水域捕捉黃花魚及(魚慈)魚。從事扖艇的漁民一般都生活在船上,於大澳沒有固定的居所。漁業行業中,扖艇是當時大澳經濟力量最強大的一行.主要於黃花漁季及鰽白漁季作業。二月份以後,於三門群島及至於大尾艇,通常漁民駛到大澳對開海面及桂山島一帶,以圍刺網方法捕捉擔杆群島附近,更有豐富的瓜衫(紅衫魚一種)、撻沙、鮫魚、䱽魚等。另外還有一些小釣艇,在二次大戰前由澳門及鄰近地區前來,因以大澳為捕魚基地而在岸邊撘棚屋居住,亦即現今大澳富濃厚漁村之味的知名景點之一。
2.1.生活禁忌
有傳水上人食魚時不容許把魚翻轉來吃,許多專書也是如此記載,不過根據我們向老漁民調查結果所得,原來香港白話水上人是沒有這些禁忌的,有些水上人索性把魚切成段狀或塊狀,這樣便不存在翻轉或不翻轉的問題,我們又嘗試從說話進行考察,結果發現水上人在進食時說話充滿禁忌,如愛說「撈起魚來」、「順起魚來」、「順攤」。此外,女蜑民也不能隨便在龍頭(船頭最前最尖部位)、海口兩處地方隨便走動,婦女來經時,更是禁止在船頭任何地方走動,至於船頭甲板一帶則可以。這些傳統跟珠江三角洲的水上人相當一致。
做神福方面,粵北仁化地方的水上人不容許殺雞後把雞腸割斷,煮雞時不得將雞覆轉和扭歪雞頭,也不能將雞腳折斷,因為害怕會招致斷纜沉船,折斷手腳,這是跟他們「放排」有關。香港、珠江三角洲的水上人則沒有這種禁忌。從兩者做神福的差異,反映出香港蛋民是來源自珠江三角洲,並非來自粵北一帶。
2.2.信仰
蛋民分「鹹水蛋民」和「淡水蛋民」兩種,信仰也有不同。信奉洪聖的,多數是鹹水蛋民,例如香港、深圳、東莞的水上人;淡水蛋民信的是龍王(註:民間傳說有指洪聖和龍王是同一人,有說是不同的水神,由於年代久遠,洪聖和龍王的身份已經難以考究),黃埔區一帶的內河水上人根本不知道甚麼是洪聖,只知道他們所拜的是龍王,新會也是如此。由此可見,香港水上人信仰是承傳於珠江三角洲沿海區域為主。
2.3.婚嫁
因階級觀念和生活習慣不同,水上人很少和陸上人通婚。在合婚的三日內,只要雙方家裡沒有打破東西,就算成婚。有些地方不只是三天,東莞虎門和珠海萬山群島則要觀察七天,這段日子稱為「勾角」。部份地方在過大禮時會用敲擊樂,如台山上川島便有打叮叮,香港大澳在過禮時會進行打「噹噹」(銅鑼)。婚禮大多數在凌晨三時至五時的吉時裡舉行,目的避免遇上喪事或孕婦,這是古婚遺風,但是迎娶時是不奏樂,因在零晨時分,恐擾人清夢。另外,花燭會由「花燭婆」、「花燭公」負責燃點和管理,能夠完全燃燒代表同諧到老,我們在虎門調查時,受訪者稱他們的花燭婆多由大嫂擔任,香港和其他地方多數由好命婆兼任。
漁民為求健康成長,事事順利,一般出生後都會契神,直至成親前才會「脫契」,脫契又叫「脫殼」,他們會請一些道士來為一對新人作福脫殼。脫殼前,家人為新郎改大名﹙部份地方稱改大字﹚,不過大多數水上人過了婚禮後便不採用大名。稍重視的地區,會把大名掛在牆上的鏡架裡,簪花掛紅留作記念。香港的漁民也有改大名的習慣,但不是太重視,我們僅在塔門見到數家水上人把大名黏在牆上或鑲在鏡裡。女方那邊,水上人在嫁女前一、二晚會進行「對嘆」的儀式,新娘與母親姐妹你一句我一句的對答,「嘆」的內容以教導新娘為婦之道和答謝父母養育之恩為主,有些更要哭出聲來,叫做哭嫁。
水上人的婚禮多數都在漁船上進行,住棚屋者除外。住棚屋的水上人有一種稱「回腳步」的婚嫁習俗,就是新娘子出嫁時從陸上離開家門一會後便返回娘家,是為「回腳步」,部份地方則稱為「翻面」。回了腳步,新娘子在娘家待一會便再次離家,這次離門,再不能回頭看娘家一眼,新娘要繼續向前走到鄰近小埠頭,視為行大運,然後由媒人安排落船到男家。
婚宴方面,水上人每逢嫁娶時,都會大排筵席連吃數天,分正餐和閒餐兩種。正餐一天,閒餐多為兩天或是三天,由多艘小船靠在一起來舉行喜宴,或在陸上煮好食物,帶回船上享用。部份水上人在陸上建臨時歌棚﹙黃埔、番禺稱歌堂﹚舉行,少數有錢的漁民會在「歌堂躉」、「廚艇」舉行婚宴。
2.4.棚屋
水上人通常在船上居住,不過為了方便照顧年老的父母和幼小的子女,漸漸在沿岸一帶搭建棚屋給他們居住,大澳稱棚屋為葵棚或水棚,早期棚屋先在水邊打樁,木樁多為水杉或木杉,然後在樁子上搭起棚架。棚屋必然設有小梯伸延水面,方便直接走到棚下的小艇。進入大門就是大廳,大廳是安放神位的地方,廳後的是房間(中山水上人稱為神後房﹚。早期的棚屋,廚房、廁所跟船上一樣分成大細邊,廁所在左邊,而廚房則在右邊,現在大澳的棚屋,其結構比早期的較為先進。珠江三角洲一帶的棚屋稱為水棚、水欄或水寮,香港的棚屋的建造方式跟該地棚屋並沒有很大的分別。
4 仲有冇其他開於以前大澳居民會做~~但因為社會發展而冇左架野呢??
IMPORTANT : 大澳和大嶼山本島之間曾建有橫水渡,亦是大澳特色之一,但現已淘汰。
Actually, no different between u all.
Hope can help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