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特色是什麽

2007-03-06 3:02 am
如題`

thx```唔該

回答 (3)

2007-03-06 3:05 am
✔ 最佳答案
特色
大澳有「香港威尼斯」的美譽。大澳位處離島上,遠離煩囂的市區,較少受到都市化建設的影響,所以仍舊保留早期香港的漁村風貌。大澳風景秀麗盎然,水道上的棚屋(一種高架屋),是漁民的居所。河、涌有秩序地穿插於一排排的古老棚屋建築群,烘托出獨特的漁鄉風情。

大澳傳統的鹹魚、蝦醬和魚肚遠近馳名。踏足大澳,遊客會感受到濃烈的海味味道。

大澳和大嶼山本島之間曾建有橫水渡,亦是大澳特色之一,但現已淘汰。
旅遊
儘管在2000年7月2日經歷大火,大澳至今仍是港人和遊客的旅遊熱點。水道上的棚屋,依然滲透著濃厚的漁村氣息。當地女性管理的繩橋,過往頗受遊客歡迎,現已被鋼製的步行橋取代。

遊客來到大澳,鹹魚、蝦醬和魚肚是他們首選的手信,在店面和中心大街兩旁均有售賣。

只需數十元,便可租借小船。村民會駕駛小船,引領遊客縱橫水道,並往海中短途游覽。為了觀賞中華白海豚,許多遊客都會選擇前往大澳體驗水鄉之旅。值得一提的是,船行在海面,由於鄰近珠江,遊客的手機可收發中國大陸的訊號。

1.居民以前的方言?~~~;依家的方言又係咩?(有冇改變)

水上人自稱其方言為「本地話」,其他為「白話」。香港白話蛋民語音跟珠江三角洲有密切關係,可從以下的語音表証明。

調查點\ 漢字讀音 廠 窗 雀 作
香港仔石排灣 腸 艙 作 爵
長洲 腸 艙 爵 作
西貢 闖 艙 作 爵

從語音的吻合角度來看,香港水上人的方言與珠江三角洲相近,本地的水上人多數自稱從東莞、番禺、深圳、澳門、珠海一帶遷來,如我們的被訪者香港仔石排灣的金喜先生、塔門的黎連壽先生,他們自稱祖先從東莞遷來。

2 居民以前的生活習慣??(要詳細資料)~~~~依家有冇改變? and
3 居民以前的主要生產活動??(資料要準確無誤 加詳盡)~依家又係d咩?

基於自然地理環境因素,大澳一度成為一個漁業蓬勃的港口。一九五零年以前,大澳的漁船主要分兩種,一種為扖艇第二種為大尾艇。前者是當時最大的一種漁船,以圍網作業,主要聚集到珠江口的萬山群島一帶水域捕捉黃花魚及(魚慈)魚。從事扖艇的漁民一般都生活在船上,於大澳沒有固定的居所。漁業行業中,扖艇是當時大澳經濟力量最強大的一行.主要於黃花漁季及鰽白漁季作業。二月份以後,於三門群島及至於大尾艇,通常漁民駛到大澳對開海面及桂山島一帶,以圍刺網方法捕捉擔杆群島附近,更有豐富的瓜衫(紅衫魚一種)、撻沙、鮫魚、䱽魚等。另外還有一些小釣艇,在二次大戰前由澳門及鄰近地區前來,因以大澳為捕魚基地而在岸邊撘棚屋居住,亦即現今大澳富濃厚漁村之味的知名景點之一。

2.1.生活禁忌

有傳水上人食魚時不容許把魚翻轉來吃,許多專書也是如此記載,不過根據我們向老漁民調查結果所得,原來香港白話水上人是沒有這些禁忌的,有些水上人索性把魚切成段狀或塊狀,這樣便不存在翻轉或不翻轉的問題,我們又嘗試從說話進行考察,結果發現水上人在進食時說話充滿禁忌,如愛說「撈起魚來」、「順起魚來」、「順攤」。此外,女蜑民也不能隨便在龍頭(船頭最前最尖部位)、海口兩處地方隨便走動,婦女來經時,更是禁止在船頭任何地方走動,至於船頭甲板一帶則可以。這些傳統跟珠江三角洲的水上人相當一致。

做神福方面,粵北仁化地方的水上人不容許殺雞後把雞腸割斷,煮雞時不得將雞覆轉和扭歪雞頭,也不能將雞腳折斷,因為害怕會招致斷纜沉船,折斷手腳,這是跟他們「放排」有關。香港、珠江三角洲的水上人則沒有這種禁忌。從兩者做神福的差異,反映出香港蛋民是來源自珠江三角洲,並非來自粵北一帶。

2.2.信仰

蛋民分「鹹水蛋民」和「淡水蛋民」兩種,信仰也有不同。信奉洪聖的,多數是鹹水蛋民,例如香港、深圳、東莞的水上人;淡水蛋民信的是龍王(註:民間傳說有指洪聖和龍王是同一人,有說是不同的水神,由於年代久遠,洪聖和龍王的身份已經難以考究),黃埔區一帶的內河水上人根本不知道甚麼是洪聖,只知道他們所拜的是龍王,新會也是如此。由此可見,香港水上人信仰是承傳於珠江三角洲沿海區域為主。

2.3.婚嫁

因階級觀念和生活習慣不同,水上人很少和陸上人通婚。在合婚的三日內,只要雙方家裡沒有打破東西,就算成婚。有些地方不只是三天,東莞虎門和珠海萬山群島則要觀察七天,這段日子稱為「勾角」。部份地方在過大禮時會用敲擊樂,如台山上川島便有打叮叮,香港大澳在過禮時會進行打「噹噹」(銅鑼)。婚禮大多數在凌晨三時至五時的吉時裡舉行,目的避免遇上喪事或孕婦,這是古婚遺風,但是迎娶時是不奏樂,因在零晨時分,恐擾人清夢。另外,花燭會由「花燭婆」、「花燭公」負責燃點和管理,能夠完全燃燒代表同諧到老,我們在虎門調查時,受訪者稱他們的花燭婆多由大嫂擔任,香港和其他地方多數由好命婆兼任。

漁民為求健康成長,事事順利,一般出生後都會契神,直至成親前才會「脫契」,脫契又叫「脫殼」,他們會請一些道士來為一對新人作福脫殼。脫殼前,家人為新郎改大名﹙部份地方稱改大字﹚,不過大多數水上人過了婚禮後便不採用大名。稍重視的地區,會把大名掛在牆上的鏡架裡,簪花掛紅留作記念。香港的漁民也有改大名的習慣,但不是太重視,我們僅在塔門見到數家水上人把大名黏在牆上或鑲在鏡裡。女方那邊,水上人在嫁女前一、二晚會進行「對嘆」的儀式,新娘與母親姐妹你一句我一句的對答,「嘆」的內容以教導新娘為婦之道和答謝父母養育之恩為主,有些更要哭出聲來,叫做哭嫁。

水上人的婚禮多數都在漁船上進行,住棚屋者除外。住棚屋的水上人有一種稱「回腳步」的婚嫁習俗,就是新娘子出嫁時從陸上離開家門一會後便返回娘家,是為「回腳步」,部份地方則稱為「翻面」。回了腳步,新娘子在娘家待一會便再次離家,這次離門,再不能回頭看娘家一眼,新娘要繼續向前走到鄰近小埠頭,視為行大運,然後由媒人安排落船到男家。

婚宴方面,水上人每逢嫁娶時,都會大排筵席連吃數天,分正餐和閒餐兩種。正餐一天,閒餐多為兩天或是三天,由多艘小船靠在一起來舉行喜宴,或在陸上煮好食物,帶回船上享用。部份水上人在陸上建臨時歌棚﹙黃埔、番禺稱歌堂﹚舉行,少數有錢的漁民會在「歌堂躉」、「廚艇」舉行婚宴。

2.4.棚屋

水上人通常在船上居住,不過為了方便照顧年老的父母和幼小的子女,漸漸在沿岸一帶搭建棚屋給他們居住,大澳稱棚屋為葵棚或水棚,早期棚屋先在水邊打樁,木樁多為水杉或木杉,然後在樁子上搭起棚架。棚屋必然設有小梯伸延水面,方便直接走到棚下的小艇。進入大門就是大廳,大廳是安放神位的地方,廳後的是房間(中山水上人稱為神後房﹚。早期的棚屋,廚房、廁所跟船上一樣分成大細邊,廁所在左邊,而廚房則在右邊,現在大澳的棚屋,其結構比早期的較為先進。珠江三角洲一帶的棚屋稱為水棚、水欄或水寮,香港的棚屋的建造方式跟該地棚屋並沒有很大的分別。

4 仲有冇其他開於以前大澳居民會做~~但因為社會發展而冇左架野呢??

IMPORTANT : 大澳和大嶼山本島之間曾建有橫水渡,亦是大澳特色之一,但現已淘汰。



Actually, no different between u all.

Hope can help u!!
2007-03-06 3:55 am
大澳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漁村。在一千年前,宋朝時代,鹽業生產已甚具規模。漁業方面曾經是香港海魚供應的主要基地。近幾百年來是珠江口一帶最繁盛的港灣。西班牙人第一次到達中國,便是在大澳的番鬼塘村登陸,取水修船。香港開埠初期,古樸的漁村面貌,在大澳仍然保留下來。南中國蛋族居民生活的習俗與居住棚屋的生活特色仍能在此找到。鹹淡水相匯的大澳沿海,是紅樹生長的合適地方,白鷺鳥在海邊悠然飛翔,美麗動人。珠江河海交匯的海面,中華白海豚穿梭騰躍。大嶼山西南海岸,現今已成為生態旅遊、行山人士喜歡遊覽的地方。

大澳是一個位於大嶼山西北面的小漁港, 有香港威尼斯之稱。它保留了中國傳統的棚屋, 居民不大喜歡住在陸上, 反而喜歡住在用木柱支撐的棚屋。大澳被三涌分為兩地, 一條可開合的新吊橋取代了有著86年歷史用繩拉的小艇。大澳市內廟宇林立, 計有關帝、楊侯、洪聖和天后等古廟。楊侯古廟對面的象山則有在1902年租借新界時所立的界碑。大澳所產的鹹魚和蝦膏頗為出名。


據說遠在漢代期間,大澳已有居民定居。但真正有文獻可稽考的,只能追溯到宋朝時候。早期的聚居者,來自深圳、東莞、寶安及惠州等地,聚居於「番鬼塘村」、「梁屋村」及「橫坑村」一帶,以務農或漁業為生。宋朝年間,當時大澳已開始成為漁民集居之地,但海盜猖獗,經常搶掠漁船,因此廣東水師曾派兵駐守大澳。明未之時,因為政府實行「散離」政策,中國沿岸五十哩的居民要內遷,大澳遂變成不願內遷者的暫居地,內遷帶來更多移居,「吉慶後街」因此而成。同時期,關帝廟建成,其後天后廟,楊侯古廟及洪聖廟等亦相繼建成。


大澳著名土產鹹魚、海味、蝦羔、蝦醬都是旅客必定選購的手信。大澳的蝦醬炒通菜、羌絲清蒸魚亦早已馳名中外,在茶樓酒家還可品嘗地道小菜—大澳鹹魚雞粒炒飯、新鮮鹽焗雞、蝦羔炒飯、蝦醬蒸腩肉、香煎墨魚鉼、羌絲沙白絲蒸蛋、酥炸黃花魚等。大澳還有很多地道小食—「雞屎騰」、「艾達」茶果等、鳳凰山天葵茶、麥芽糖餅乾、山水豆腐花、新鮮老婆餅,還有浴佛節的應節食品「芫荽餅」。

現今大澳區內廟宇林立,許多已經歷四、五百年,這些名山古剎,曲徑清幽,啟迪了幾許善信的心靈。許多市民慕名到來都是為了尋訪從前的生活點滴,懷念兒時的生活境裡。有些名士更在此小住、或是退休隱居,亨受純樸的漁村生活,海邊垂釣,欣賞落日晚霞,憩靜宜人,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物我兩忘,閒時與鄰里共話魚蝦,忘卻世俗的繁囂。大澳的日落景緻,美艷動人,氣氛浪漫,吸引許多情侶到海邊弄堤散步,是海誓山盟的好地方。
因地理環境的關係,大澳和珠江口一帶的地方也成為貿易發展的地方。同時因為漁業的興起,與之有關的造船業也隨之而開始發展,鹹魚業也是大澳日後一個重要的行業。到二次世界大戰,日軍佔領廣州時,與香港內陸交通樞紐,內地人往來香港,便多取道大澳。再者,鹽是主要的民食亦是戢時的必需品,因此特別矜貴。大澳盛產海鹽,而且運輸方便,所以便成為供應國內主要食鹽的地方。進入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戢後香港和國內經濟蕭條,因此有些人便自1948年開始由大陸來港輾轉來到大澳生活,因大澳是一個鄉村地方,生活消費比香港低,所以便吸引一批希望在消費比市區低的環境下生活居民於五十年代初移居大澳。他們大多來自東莞、寶安、南頭、中山、太平、海豐、汕尾、石岐、惠東、也有些來自廣西、雲浮等地的人。

大澳是一個位於大嶼山西北面的小漁港, 有香港威尼斯之稱。它保留了中國傳統的棚屋, 居民不大喜歡住在陸上, 反而喜歡住在用木柱支撐的棚屋。大澳被三涌分為兩地, 一條可開合的新吊橋取代了有著86年歷史用繩拉的小艇。大澳市內廟宇林立, 計有關帝、楊侯、洪聖和天后等古廟。楊侯古廟對面的象山則有在1902年租借新界時所立的界碑。大澳所產的鹹魚和蝦膏頗為出名。

大澳附近的考古学遗址──盐田遗址,可上溯至石器时代,但固定而可稽考的人类部落则只有3个世纪的历史。一些不可能证实的传闻如下:一、大澳是许多走私和海盗行动的基地;二、涌口能够防御暴风雨;三、这里有一处隐藏的地方。在附近,分流有一道要塞早建于1729年,用以保卫珠江上的航运。走私枪械、烟叶或毒品,以至偷运人蛇进出中国大陆,这些非法行动至今仍是一项屡见不鲜的。

16世纪,佛朗机人(今葡萄牙人)抵达中国南部沿海,曾占领大澳一带兴建补给据点,后在屯门一带被明朝军队击退,史称屯门海战。当时的据点,被居民称为“番鬼塘”,一直留存至今。

英国人来港时,大澳称作蛋家村。国共内战期间及其后,大澳成为从中国大陆逃难的非法移民的首要落脚点。移民当中,汉族一般会留在大澳。同时,大澳也吸引了香港的其他民系,包括鹤佬人和客家定居于此。


大澳的填海工程近年,大澳的渔业日渐式微,村民单靠捕鱼难以维持生计,于是转而从事海产加工,大澳亦以此闻名。岛上只剩下一所公立学校办学,大多数青年成年后都会离开大澳。

2000年7月2日,一场大火摧毁了大澳沙仔面90多间棚屋,对渔区而言,是一场大灾难。有关方面致力恢复大澳的旧观。现存的大多是临时营房和破烂的棚屋。


[编辑] 特色
大澳有“香港威尼斯”的美誉。大澳位处离岛上,远离烦嚣的市区,较少受到都市化建设的影响,所以仍旧保留早期香港的渔村风貌。大澳风景秀丽盎然,水道上的棚屋(一种高架屋),是渔民的居所。河、涌有秩序地穿插于一排排的古老棚屋建筑群,烘托出独特的渔乡风情。

大澳传统的咸鱼、虾酱和鱼肚远近驰名。踏足大澳,游客会感受到浓烈的海味味道。

大澳和大屿山本岛之间曾建有横水渡,亦是大澳特色之一,但现已淘汰。


[编辑] 旅游
尽管在2000年7月2日经历大火,大澳至今仍是港人和游客的旅游热点。水道上的棚屋,依然渗透著浓厚的渔村气息。当地女性管理的绳桥,过往颇受游客欢迎,现已被钢制的步行桥取代。

游客来到大澳,咸鱼、 茶果、虾酱和鱼肚是他们首选的手信,在店面和中心大街两旁均有售卖。

只需数十元,便可租借小船。村民会驾驶小船,引领游客纵横水道,并往海中短途游览。为了观赏中华白海豚,许多游客都会选择前往大澳体验水乡之旅。值得一提的是,船行在海面,由于邻近珠江,游客的手机可收发中国大陆的讯号。

歷史:
大澳水鄉有近二百多年的歷史,當年宋朝最後一個皇帝逃難時也在大澳的侯王廟掛過單。
特色:
大澳漁村昔日是繁榮的漁港,涌口一帶以木柱將木屋架在水中,便於泊船和水上人家居住,形成特殊的「棚屋」景觀,是香港最具水鄉風情的地方兼享有東方威尼斯雅號。
棚屋...
水上棚屋在大澳已有二百多年歷史,棚屋的出現是因應當時當時漁民生活環境的實際需要而成棚屋是建於水面上,主要材料是葵葉.木板及石柱,因此早期的棚屋又名葵屋或水棚.石柱本來是用來支撐整間棚屋,但隨著時代的轉變,居民改用坤甸木來代替石柱,還加有鋅鐵蓋頂棚屋是漁民生活的一部份,這獨有的水上人的生活文化更是大澳的特色。
楊侯古廟(侯王廟)...
楊侯古廟建於清朝康熙三十八年,用以供奉宋朝名將楊亮節。
故事:
楊侯古廟廟內碑文載道:「考楊侯古廟所崇祀者乃宋末忠臣楊亮節宋帝為元兵追逐至於海隅九龍駐蹕後移師大嶼山駐節大澳亮節侯護駕并禦元軍旋楊侯嬰疾然軍為旁午仍運籌帷幄求卻強敵帶病奉公不幸藥石無靈薨逝九龍葬於城西歿後追封為王其公忠體國名垂青史士人為崇功報德遂建廟奉祀藉期庇蔭每於農曆六月六日侯王寶誕」
交通:
大澳區內乃無煙小鎮,以船舶為村內主要交通工具。在青馬大橋未建成以前,來往市區也只有輪船可達。
2007-03-06 3:07 am
大澳附近的考古學遺址──鹽田遺址,可上溯至石器時代,但固定而可稽考的人類部落則只有3個世紀的歷史。一些不可能證實的傳聞如下:一、大澳是許多走私和海盜行動的基地;二、涌口能夠防禦暴風雨;三、這裏有一處隱藏的地方。在附近,分流有一道要塞早建於1729年,用以保衛珠江上的航運。走私鎗械、煙葉或毒品,以至偷運人蛇進出中國大陸,這些非法行動至今仍是一項屢見不鮮的。

16世紀,佛朗機人(今葡萄牙人)抵達中國南部沿海,曾佔領大澳一帶興建補給據點,後在屯門一帶被明朝軍隊擊退,史稱屯門海戰。當時的據點,被居民稱為「番鬼塘」,一直留存至今。

英國人來港時,大澳稱作蜑家村。國共內戰期間及其後,大澳成為從中國大陸逃難的非法移民的首要落腳點。移民當中,漢族一般會留在大澳。同時,大澳也吸引了香港的其他民系,包括鶴佬人和客家定居於此。


大澳的填海工程近年,大澳的漁業日漸式微,村民單靠捕魚難以維持生計,於是轉而從事海產加工,大澳亦以此聞名。島上只剩下一所公立學校辦學,大多數青年成年後都會離開大澳。

2000年7月2日,一場大火摧毀了大澳沙仔面90多間棚屋,對漁區而言,是一場大災難。有關方面致力恢復大澳的舊觀。現存的大多是臨時營房和破爛的棚屋。


[編輯] 特色
大澳有「香港威尼斯」的美譽。大澳位處離島上,遠離煩囂的市區,較少受到都市化建設的影響,所以仍舊保留早期香港的漁村風貌。大澳風景秀麗盎然,水道上的棚屋(一種高架屋),是漁民的居所。河、涌有秩序地穿插於一排排的古老棚屋建築群,烘托出獨特的漁鄉風情。

大澳傳統的鹹魚、蝦醬和魚肚遠近馳名。踏足大澳,遊客會感受到濃烈的海味味道。

大澳和大嶼山本島之間曾建有橫水渡,亦是大澳特色之一,但現已淘汰。


[編輯] 旅遊
儘管在2000年7月2日經歷大火,大澳至今仍是港人和遊客的旅遊熱點。水道上的棚屋,依然滲透著濃厚的漁村氣息。當地女性管理的繩橋,過往頗受遊客歡迎,現已被鋼製的步行橋取代。

遊客來到大澳,鹹魚、 茶果、蝦醬和魚肚是他們首選的手信,在店面和中心大街兩旁均有售賣。

只需數十元,便可租借小船。村民會駕駛小船,引領遊客縱橫水道,並往海中短途游覽。為了觀賞中華白海豚,許多遊客都會選擇前往大澳體驗水鄉之旅。值得一提的是,船行在海面,由於鄰近珠江,遊客的


收錄日期: 2021-04-12 18:43:4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05000051KK0311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