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香港「農曆新年」的特色
回答 (3)
農 曆 新 年 是 最 隆 重 、 最 熱 鬧 的 中 國 傳 統 節 日 , 除 了 代 代 相 傳 的 過 年 習 俗 外 , 還 有 喜 氣 洋 洋 的 賀 歲 活 動 ; 新 春 期 間 , 大 家 都 會 歡 天 喜 地 外 出 拜 年 、 開 心 玩 樂 , 慶 祝 新 一 年 的 來 臨 。香 港 以 糅 合 古 老 習 俗 和 新 派 時 尚 的 繽 紛 節 目 , 打 造 全 球 其 中 一 個 最 盛 大 的 新 春 慶 典 ,熱 鬧 喧 天 的 年 宵 花 市 、 ( 年 初 一 ) 璀 璨 華 麗 的 夜 間 花 車 巡 遊 、 ( 年 初 二 ) 氣 勢 磅 的 煙 花 匯 演 、 ( 年 初 三 ) 緊 張 刺 激 的 體 育 賽 事 和 一 連 串 精 采 盛 事 逐 一 登 場 , 令 您 在 這 個 春 節 , 盡 享 香 港 獨 一 無 二 的 旅 遊 趣 味!
起源
過年習俗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為起源於中國殷商時期的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臘祭);一說最早在堯舜時就有過春節的風俗。農曆的正月是一年的開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況正好是春季的開始(少部分情況立春是在農曆臘月下旬)。節慶的時間相信和農業勞作影響有關;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字都有穀穗成熟的形象。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天(月大為30日,月小29日),稱之為「除夕」,除夕晚上全家人團圓吃年夜飯(農曆一年中最後一頓飯),年夜飯以後有發壓歲錢和熬年夜(守歲)的習俗,表示從農曆上一年的最後一天守到下一年的第一天。
不同時期春節的時間也不一樣。夏朝為歲首;商朝為四季大祀中的冬祀。也有說古代所謂「春節」,意思是春天的節序,曾經還專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有時也泛指整個春季。漢武帝時推行太陽曆,才明確規定夏曆的正月初一為歲首,以之為夏曆新年。[1]
春節在公曆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間游動。立春在2月4日或2月5日。
[編輯]
小年大年
在民間,特別是農村地區,有過小年和大年的習慣。
小年,即農曆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參見討論頁中的說明),送灶王爺上天(把供奉的灶王畫火化),向玉皇大帝報告他所在的一家,在過去一年的表現。為了讓灶王爺說好話,要供奉糖瓜,送行時還要用糖糊在他嘴上,讓他上天言好事。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來,就是請(買)一張新的灶王畫(畫上畫有灶王爺和他的太太灶王奶)供在廚房。畫的兩側通常貼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一家之主,亦有 敬神如在。
在中國北方,一般在農曆臘月(十二月)二十三日過小年。但在南方的湖北、湖南、江西等同樣是漢族聚集地的省份,則往往於農曆臘月(十二月)二十四日過小年。因此,農曆小年在中國南北方不同地區並非是同一天。
大年從臘月最末一天開始,一般認為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為止,亦有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說法。
[編輯]
傳說
主條目:年獸
相傳貼春聯、放鞭炮、敲鑼打鼓等習俗與一個叫做「年」的怪獸有關。
[編輯]
習俗
參看:Category: 新春習俗
春節的習俗多種多樣。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習俗都不相同。
過年要掛的紅燈籠
臘八:農曆臘月初八,是漢族傳統的節慶,作為「新年」即將到來的信號。傳統上,這一天要喝臘八粥,製作臘八蒜。參見臘八節
祭灶,就是小年送灶王爺上天。
拜神、送神、燒香、燃燭、掛燈籠。
拜祖先,上墳。
大掃除。一般在年廿八進行,即新年前2天至3天,該日要把家裡打掃乾淨,迎接春節。香港俗語稱「年廿八,洗邋遢」。
貼上揮春、春聯、年畫,一些農村還要貼窗花。
吃年夜飯(團年飯)、守歲。
吃年糕,取「年年高升」之意。
放鞭炮(炮仗)。
放煙花。
互相拜年。香港的一些傳統是初一後輩到長輩處拜年,通常是回男家。初二則回女家拜年,開年,年初三,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若有親朋好友尚未互相拜年,便會在年初四繼續。
派紅包。(壓歲錢)
踩高蹺。
買年花。
敲鑼打鼓。
闔家團聚。出門在外學習工作的人要回家與父母團聚,一起過年。參見春運、恐歸族
年初三不拜年,香港習俗。年初三又名赤口,傳統上人們儘量不往人家拜年,免生口角。在香港,很多善男信女會到沙田車公廟祈福,轉轉風車,意喻轉出好運,祈求新的一年行好運,老少平安。
不買鞋。廣東民間習俗,指農曆一月不應購買鞋(因為「鞋」與廣東話的「唉」聲相似)。
吉祥話。春節期間,民眾見面都要說恭賀話。例如:恭喜發財、年年有餘、歲歲平安、步步高昇、大吉大利。
不動刀。中國大陸的一些農村和城市,有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動刀或剪刀的習俗。
不洗澡,不打掃。一些傳統中,大年初一不能洗澡或洗頭,也不能打掃,以免洗走或掃走運氣。
除舊迎新。添置一些新衣裳。
年初五迎財神,傳說財神會在這一天下凡送福。這一活動在中國南方非常盛行,90年代以來,某些大城市初五凌晨燃放的煙花爆竹規模已不下於除夕。
恭喜發財 吉祥如意
[編輯]
北京等地
傳統上北京(基本上是北方地區的傳統)老人初一是不出門的,親友、同事互相拜年。
初二:要祭財神,要吃「元寶湯」(餛飩)
初六:開市
初七:過人勝節
初八:祭星
[編輯]
廣東
廣東有「飄色」活動。
[編輯]
香港
初一前:到各區花墟,年宵市場購買年花或賀年物品。
年廿八:大掃除。
年三十晚:吃團年飯。
初一:到廟宇上頭香、花車巡遊匯演、賀歲盃足球賽(初賽)
初二:維多利亞港賀歲煙花匯演
初三:賀歲賽馬
初四:賀歲盃足球賽(決賽)
十五:元宵節,很多公園會有掛花燈,猜燈謎等活動,吸引不少民眾遊逛。
其他活動:至大埔林村許願樹參觀及祈福;往車公廟祈福;往黃大仙祠祈福;往玄元學園拜太歲及看年花。(一般是在年初三)
[編輯]
台灣
冬至:台灣本地舊俗,冬至已開始有年節氣氛,當天祭祖,稱為祭冬,部分宗親組織也會於當天集會聚餐。當天可以打開祖宗牌位清理,所以許多家族亦藉由此日檢視神主,抄錄資料作為族譜依據。
尾牙:於農曆十二月十六日祭祀土地公,各公司行號則藉此聚餐,酬謝員工辛勞。早期尾牙聚餐有避開雞頭之習俗,避免有開除的暗示。近年來,台灣大企業尾牙聚餐則聘請影視歌星演出,並有高額獎金、股票摸彩,成為台灣媒體矚目焦點。
送神:農曆十二月廿四日清早祭祀送神,焚燒雲馬紙為神衹坐騎,返天過年,依例會準備果實甜湯。送神之後,方能打掃神明廳,清理神案、神像、祖宗牌位、香爐、除去舊門神,準備換新。香爐中的香灰須於當日重新篩濾過,門神則隨送神焚燒金紙時焚去。而台灣本地舊日傳說,送神之後,廿五日天神會下凡代替上天述職神衹巡視,所以當日不可當天曝曬褻衣。
除夕:依農曆十二月大小月,鶴佬話稱為二九暝或三十暝。過年前數日,各家便開始蒸年糕,年糕有甜鹹之分,稱為甜粿、鹹粿。甜粿以糯米作成,亦有添加紅豆者,俗諺稱「吃甜甜,好過年」;鹹粿則以在來米製成,如前一年家中曾有喪事者則不做年糕,由親友鄰朋致贈。通常台灣民間都在除夕當天或前一、二日更換春聯、門神,隨時代演進,亦有不貼春聯,只貼「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賀春釐」等賀語紅紙者。除夕當天需祭拜地基主,又稱「拜門口」,而後祭祀神明及祭祖。祭神後,會於神明像上貼上春花;祭祖之後,則會擺上發糕及米飯各一,插上紙作的紅花,稱為「飯春仔」。當晚則圍爐,並吃長年菜。所謂長年菜一般是帶根的菠菜,也有用芥菜者。依舊俗,農業社會中一年的欠債,須於除夕前還清。所以台灣俗諺中調侃手頭經常窘迫的人為「天天二九暝」。
初一:出門拜年,稱為「行春」,一般而言都會依農民曆決定出行方向及開門、關門的時辰。當天台灣人通常會前往廟宇、佛寺燒香,祈求新年吉祥。
初二:為回娘家之日,依舊俗,初二之前,已出嫁之女子不得回娘家,據稱會分掉娘家之福。然隨時代進步,近年來台灣婦女團體努力推展女兒回家過年的新觀念。
初三:為老鼠娶妻之日,當天依例需早睡。
初四:接神之日,慣例選在近傍晚之時,俗諺有「送神早,接神晚」之說。接神之後,當年生肖沖犯太歲者,則安上太歲符,現台灣諸多廟宇亦設有太歲廳,供奉值年星君,供信徒登記祭祀。
初五:開市,各行各業開張營業。
初九:傳說為道教玉皇大帝聖誕,稱為「天公生」,當天凌晨或者初八夜晚子時後,各家便開始祭祀,一夜之中,各地鞭炮聲連緜不斷。
元宵節:台灣元宵舉行觀光燈會已成風尚,每年依生肖製成巨型主燈,成為焦點。各地尚有臺北縣平溪放天燈、野柳王爺洗港祭儀、台東炸寒單爺、臺南縣鹽水蜂炮等活動。
台灣年俗唸謠: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睏到飽,初四接神,初五隔開,初六挹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吃食,十一請囝婿,十二查某囝轉來拜,十三吃泔糜配芥菜,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暝。」
香港農曆新年的特色︰
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
每年農曆年初二的晚上,在維多利亞港上都會舉行盛大的煙花表演,這已成為這十多年來迎春的一個節目了。
大部分家庭也會在春節期間吃「團年飯」,而飯後的一大節目,首選相信是逛花市了,農曆新年期間,港九多處都設有年宵市場,其中以維多利亞公園的花市最大、最熱鬧。香港市民習慣於晚飯後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時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歡度佳節。
在香港過農曆新年,最開心的莫過於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節拜年時,到處可以聽到「討」利是的歡笑聲。
「利是」原為「利事」,取大吉大利寬好意頭,同時也成為了春節時與親人不可缺少的習俗。其實,「利是封」也可以用來製造一些賀年的裝飾品呢!!!
總括來說,在香港過農曆新年,可說是多姿多采,眾人聚首一堂,互相恭賀,充滿著濃厚的傳統節日氣氛,但也有自己的特色。
收錄日期: 2021-04-12 16:14:1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05000051KK0212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