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嘅身平同評價{急} 20分

2007-03-05 8:40 am
蔣介石嘅身平同評價,,最好多過500字 ,,重評價多過身平,,

回答 (2)

2007-03-05 6:25 pm
蔣介石生平

蔣介石 (1887-1975) , 中國近代史中一號曾叱吒風雲的人物, 生於淅江奉化溪口. 祖父蔣玉表鹽販出身, 日子有天, 生意愈做愈大, 到了晚年就在鎮上開設玉泰鹽鋪, 售賣油, 鹽等各樣集貨. 其子蔣明火 (即蔣介石生父) 將鹽鋪業務推至頂峰, 在當地算是薄有勢力了。

蔣明火原配徐氏, 1877年生蔣介卿, 於父親在1895年死後掌理玉泰鹽鋪的業務, 這是後話, 容後再談。

徐氏不久便仙遊, 蔣明火遂取其副手王賢東之堂妹王采玉為填房 , 她, 就是蔣介石的生母.。

蔣介石尚有一弟二妹, 大妹瑞蓮, 二妹瑞菊, 但不數日便夭折, 三弟瑞青, 養到三歲又死了。

方才談到蔣介卿於其父死後掌理玉泰鹽鋪, 話說蔣介卿為人, 生性暴躁, 仗勢凌人, 他平生有三好, 一好嫖妓, 二好罵人, 三好賭博, 於當地風評不佳, 又曾多次與王氏吵架, 母子關係日漸疏遠, 但饒是如此, 蔣介石於日後對其兄長仍是照顧有加, 他先後保薦其兄長出任廣東省英德縣縣長, 淅海監督等等, 但每次他甫上任, 總是招來一連串惡名, 貪贓枉法, 治事無能。

有感: 蔣介石最後於決定不再讓兄長為官, 就讓他在故鄉當土皇帝, 有所感: 明知官員無能, 依然委任其行事? 大惑, 蔣介石是一個十分傳統的人, 倫理觀念對他來說是十分主要的, 但他身為一黨的高層, 是否該以身作則呢? 以往中國有 “蔭任” 制度, 一人當朝, 全家皆有機會當官. 政治? 對我們來說真的遙不可及!

說畢他的家人, 再談談他的學業, 一如很多當時的小孩, 蔣介石都是石蒙館裡念書, 到年長一點, 到寧波法政學堂讀書, 畢業後期當執業律師, 蔣介石於一九零六年考取淅江武備學(長)堂, 在那裡唸了一年, 再投考在日本設立的振武軍校, 讀了兩年後畢業, 當了半年多工兵. 一九一一年, 武昌起義爆發, 他離日回國, 參加起義軍, 成為涉足政治舞台的第一步。


敘蔣介石生平, 當然不能不提他的女人, 蔣介石前前後後合共有四個太太: 第一位毛福美, 第二次姚怡誠, 第三位陳潔如, 第四位就是廣為人所熟悉的宋美玲。


蔣介石於一九零一年娶奉化岩頭村人毛福美為妻, 一九一零年生蔣經國, 他們這時感情尚算穩定, 但當蔣介石出外唸軍學以後, 長年都不在家, 與妻子聚少離多, 感情漸漸便轉淡, 加上自己在外花天酒地, 對妻子日益疏遠, 當他在一九一三年娶娘姨出身的姚怡誠為側室後, 便對妻子更加冷淡了。


姚怡誠並無所出, 但她代養蔣介石密友戴季陶之子, (戴季陶為日裔人士, 抗戰後被逐出中國) 是為蔣緯國, 姚抬本沒有文化可言, 蔣介石看她不起, 不久又搭上蘇州女子陳潔如, 對姚怡誠也就疏遠了。

陳潔如文化層次比毛, 姚二人都高, 加上會說俄語, 自然深得蔣介石喜愛, 帶她穿插於社交圈中, 其實陳蔣二人根本不可算是夫妻, 充其量只可說是戀人, 當他開始和宋美齡親近後, 曾給陳十萬大洋, 促她到美國 “深造” , 這段感情也就不了了之。

最後要說的是宋美齡, 宋美齡是一個既好面子, 而又富於權力慾的人, 從以下事件可以略知一二: 當初宋美齡下嫁蔣介石, 提出一個條件, 就是要他與元配毛福美, 側室姚怡誠, 陳潔如脫離夫妻關係, 而她也與原男友劉紀文割絕友誼之愛, 幾經一番 “波折” , 二人終於正式結婚. 又, 宋美齡強烈要求蔣介石給她一個正式名份好使她成為真正的 “蔣夫人” 。

有感: 無論是蔣介石, 還是毛澤東, 身邊都有不少女人, 雙方之所以可以走在一起, 可說是出於一種互相利用的干係. (如何利用? 不用明示吧!) 無論是揀的, 還是被揀的, 一樣可哀, 可恥!

2007-03-05 10:33:28 補充:
Sorry!上頭的是初年的生平,生平 :    蔣介石(1887-1975),學名志清,浙江省奉化縣溪口鎮人。1906年赴日,結識陳其美。回國後,1907年就讀保定陸軍速成學堂,學習炮兵,1908年獲公費前往日本振武學校學習,並在陳其美介紹下,加入同盟會,參與反清革命事業。1910年辛亥革命爆發,蔣介石回國,受滬軍都督陳其美的指派,率先鋒隊進擊杭州,參加攻克浙江的戰鬥。隨後任滬軍團長,極受陳其美賞識。二次革命失敗後,蔣介石再渡日本。1914年孫中山于東京成立中華革命黨,他奉派返國協助陳其美反抗袁世凱。 寫唔曬!Sorry!  

2007-03-10 09:26:13 補充:
中山艦事件2005-9-6 1926年3月,開始執行反共政策的蔣介石,設計將中山艦調出廣州,隨後又以該艦未接命令擅自移動為名誣其陰謀暴動,隨即下令逮捕該艦長、中共黨員李之龍,並展開一系列的清共行動。史稱此為「中山艦事件」。 中山艦可以說是中國最為出名的軍艦之一,有「濃縮的中國現代史」之喻。它原名「永豐艦」,是清政府在1910年以68萬銀元向日本三菱造船廠訂制的鋼木結構炮艦。戰艦於1913年建成,艦長65.837米,寬8.8米,型深4.5米,設主副炮8門,最快航速每小時25公裡。

2007-03-10 09:26:46 補充:
武備平常的中山艦卻與諸多歷史事件有關聯。1922年,軍閥陳炯明在廣州發動武裝叛亂,炮擊總統府,圖謀加害「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孫中山在深夜突圍後即登上「永豐艦」指揮平叛,歷時55天,使此艦成了他的流動總部。1924年11月,孫中山最後一次搭乘「永豐艦」,轉赴北京共商國事,次年3月在京病逝。孫中山逝世後,3月30日廣州國民政府將「永豐艦」改名為「中山艦」,並於4月13日舉行更名儀式。一年後,中山艦又因蔣介石製造的「中山艦事件」而再度聞名天下。

2007-03-10 09:27:23 補充:
1926年3月18日晚,時任黃埔軍校校長的蔣介石指使親信,以軍校駐省辦事處的名義,到中山艦艦長(代理海軍局局長)李之龍家中傳達命令,聲稱奉校長命令,要海軍局速派得力兵艦二艘開赴黃埔。其實,這是蔣介石精心設計的第一步,即製造假命令將把中 山艦調出廣州,以便為其羅織罪名埋下伏線。 李之龍接令後,隨即通知中山、寶璧兩艦於3月19日晨開往黃埔,向軍校教育長鄧演達請示任務。鄧卻回答:不知道有什麼任務(鄧反對蔣介石獨裁,是國民黨中比較堅定的左派。李之龍接到的命令是以鄧的「電話」為名為轉達的,此實為蔣等人玩的一箭雙鵰之計)。因此,中山艦等當天下午返回廣州。

2007-03-10 09:27:57 補充:
這時,蔣介石和屬於右派的孫文主義學會分子開始放出謠言,稱「共產黨要暴動」、「李之龍要造反」和「共產派謀倒蔣、翻國民政府,建立工農政府」等。同時,蔣介石開始大舉逮捕共產黨人。3月19日深夜, 蔣秘令逮捕李之龍、解除中山艦武裝,派兵包圍省港罷工委員會以及蘇聯顧問和共產黨人的住宅以及全市共產黨機關,還扣押了軍內國民黨左派黨代表和政治工作人員40多人,嚴密監視鄧演達。當廣州市內一切佈置妥當後,蔣介石電令駐紮潮汕的第一軍,將全軍黨代表撤銷並驅逐,以周恩來為代表的全體共產黨員退出該軍。

2007-03-10 09:28:16 補充:
蔣介石等人製造「中山艦事件」,目的是奪取在粵海軍實力,清除軍隊中的共產黨力量。此舉背叛了孫中山制定的「聯俄、聯共、扶助工農」三大政策,是國民黨右派勢力分裂國共合作、企圖奪權的信號。 歷經磨難的中山艦則在抗日戰爭中的1938年,於長江武漢附近江面被日軍擊沉。59年後即1997年,這艘名艦被打撈出水。目前船體停放在武漢一家船廠內仍待修復。

2007-03-10 09:34:13 補充:
生平 :1916年袁世凱死後,中國仍陷於分裂。1917年,孫中山在廣東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蔣介石於1918年來粵,擔任粵軍總司令部作戰科主任、第二支隊司令,之後卻因人際關係不順遂,即返回上海。1922年,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叛變,帶給了蔣介石的人生重大轉折。陳叛變後,孫避難于永豐艦,蔣聞訊急奔廣州,登艦隨侍四十餘日,由是得到孫中山的信任與器重。1923年,蔣出任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和行營參謀長,並赴蘇聯考察。1924年國共合作後,孫中山更將黃埔軍校校長、粵軍總司令部參謀長等重要職位交給他。同年,蔣領軍東征陳炯明,次年二次東征,戰果卓著。   
2007-03-05 8:47 am
蔣中正(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字介石,原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英文譯名Chiang Kai-shek,近代中國政治家、軍事家,祖籍江蘇宜興,生於浙江寧波奉化縣溪口,卒於中華民國台灣; 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中華民國總統、中國國民黨總裁、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等職務。中國大陸地區很少用「中正」或「蔣中正」來稱呼蔣,而一般將其稱為「蔣介石」。在有關抗戰時期的影視作品中,常按職務稱為「蔣委員長」。國民黨員則普遍接受此名;他在臺灣的正式名稱亦為「蔣中正」,或簡稱「中正」(威妥瑪拼音:Chung-cheng),如臺灣各地的文化中心名為中正文化中心、臺北市區的蔣中正紀念館名為中正紀念堂,以及臺灣最常見的路名-中正路。蔣中正逝世後,在臺灣戒嚴時期,多用「挪抬」的尊敬寫法:「先總統 蔣公」稱呼之。但隨著解嚴後政治情勢緩和,這個寫法已少用。蔣中正生於1887年10月31日午時(清光緒十三年九月十五日),中國浙江寧波府奉化縣溪口鎮(寧波西南方約33公里)一小康鹽商之家。蔣中正的父親為蔣肇聰,母王採玉。他九歲時候,父親過世,蔣中正與母親相依為命,王太夫人督教甚嚴,此外,蔣中正年幼多病,且常危篤,個性頑劣甚益,並經常與一群小朋友玩軍事活動並擔任主帥,不肯居於人下,又好求勝,不肯落敗。蔣六歲就學,十四歲以前學古文,十七歲入奉化鳳麓學堂,開始學習英文、數學。

1906年4月,蔣中正東渡日本,暫入東京清華學校,結識陳其美,同年冬天返國。翌年夏天,蔣中正入保定陸軍速成學校接受軍事教育,並考取官費留日陸軍學生。

1908年蔣中正就讀東京振武學校,接觸到了旨在推翻滿清,建立共和的革命思潮,後經陳其美介紹加入由孫中山於日本東京成立的中國同盟會,是為參加中國革命運動之始。蔣於1910年在東京首次見到了孫中山。1909年至1911年,蔣入日本陸軍第十三師團第十九聯隊實習,為士官候補生。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蔣中正回國至上海參加辛亥革命,與陳其美於江浙起義,並以先鋒指揮官職位率百餘人進入浙江,並於10月5日攻下浙江撫署官署,俘虜巡撫增韞。之後,陳其美在上海被舉為滬軍都督,任命蔣為滬軍第五團團長。

1912年(民國元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同盟會」改組爲「國民黨」。蔣在辭去滬軍第五團團長後,於3月赴日習德文,為留學德國作準備,並創刊《軍聲》雜誌,著《征蒙作戰芻議》、《軍政統一問題》、《革命戰後軍政之經營》、《蒙藏問題之根本解決》、《巴爾幹戰局影響於中國與列國之外交》等文章著作。

1912年,袁世凱在辛亥革命後控制中華民國共和政府。1913年,中國反對黨主要成員宋教仁遇刺,孫中山號召討伐袁世凱,以陳其美為上海討袁軍總司令,蔣回國相助,7月在上海召集舊部急攻江南製造局,因國際干涉而失敗。9月,各地討袁軍相繼失敗,被稱為二次革命的起義遭失敗。之後,孫中山東渡日本,重組「中華革命黨」,蔣當時尚在上海秘密部署討袁軍事,乃首先宣誓加入該黨。孫中山令蔣主持滬寧討袁軍事兼任第一路司令,負滬西進攻任務。不久因為遭袁世凱政府通緝,蔣中正乃赴日本,旋奉命赴哈爾濱,視察東北形勢,並書告中山,述歐戰趨勢及倒袁計劃。

1914年,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蔣返日本覆命。蔣在此期間研究革命哲學,最初以「弱肉強食,優勝劣敗」為心得,後經孫中山指正「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才合革命的宗旨,並提示應研究《大學》《中庸》之道,蔣於是對於學庸之研究,終其一生,未嘗間斷。

1915年袁世凱推翻共和,在北京稱帝,各地爆發反袁運動,陳其美回任淞滬司令長官,召蔣回國襄助。蔣除了攻擊「肇和艦」及襲取「應瑞艦」,還參與攻擊上海各官署,均失敗。蔣亦於1916年年初率兵發起江陰戰鬥攻取江陰要塞,佔領五日後退出。5月,陳其美遭袁世凱遣人刺殺身亡,蔣於險地為之發喪。據說蔣在滬期間與青幫有所接觸。同年,袁世凱病逝。
蔣中正在近代中國歷史上佔有的位置舉足輕重,是個毀譽兼有的人物,人們對他的評價趨於兩極化。

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中國大陸地區人民對蔣中正的了解逐漸增多,對他的評價也逐步發生了變化。由於2005年是抗日勝利60周年,抗日領袖是蔣是毛,曾引起中國大陸網路界的廣泛議論。
正面

位於台灣台北市的中正紀念堂蔣中正堅韌不拔,在孫中山之後領導國民黨戰勝形形色色專制勢力的反撲,統一了中國,捍衛了共和國統,重建了中華民國。
蔣中正在抗戰中的地位無人可以替代,是民族英雄。中共領導人在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的紀念活動中[4][5],首次公開承認國民黨軍隊也是抗日戰爭的主導力量。大陸民眾更逐漸認識到國民黨軍隊是在蔣介石領導下贏得抗日戰爭的勝利。
蔣中正最早認清共產主義和共產黨本質,最早指出「共產革命不適於中國,以恨為動機的革命,決不適於中國的民族性,因為動機既然是恨,行動一定是殘酷和卑污,而且要損人利己的,這完全和中國的民族性相反」。
蔣中正使得中國保持了形式上的統一,在國民政府大陸統治期間,中國經濟得到了的發展,社會各方面都有進步。
蔣中正成功地防守住了臺灣,使其免遭內戰戰火牽連,倖免於大陸人民所經歷的「赤禍」;更為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理想在臺灣得以實現打下了堅實基礎;他堅守中華民國的國統,為三民主義在大陸實現留下火種。
蔣中正致力於中國統一,反對台灣獨立。不管是剛到台灣的最困難時期,或是韓戰後的安全時期,蔣中正都極力壓制台獨分子的活動、清除日本皇民化運動在臺灣的影響並促使中華文化在臺灣發揚光大。大多海內外華人都十分讚賞蔣此一維持中華一統的行為。
西方史學界對蔣中正的的正面看法有:蔣是「真正的民族主義者」、「愛國者」,他「律己甚嚴」、「生活節儉」,有「無情的鋼鐵般的決心」、「不屈不撓的精神」。[來源請求]
唐德剛認為蔣介石是「是我民族史上千年難得一遇之曠世豪傑、民族英雄也……五千年來,率全民,御強寇,生死無悔,百折不撓,終將頑敵驅除,國土重光,我民族史中,尚無第二人也。
蔣中正的性格被批評者形容為「反民主的」、「權威主義的」、「獨裁的」、「專制的」、「頑固」。據説「武士道」,「軍事組織精神」是他性格形成的基本因素。
汪榮祖、李敖[25]認為蔣中正雖然是軍事強人,但不是一個稱職的領袖。蔣中正曾身為黃埔軍校校長,卻是個不稱職的軍事家,在戰術層面乏善可陳。比如,在七七事變後,蔣中正動用了差不多全部國民黨精銳調往淞滬作戰,希望擴大上海之戰,以冀國際可以出面調停,犯了戰略上的錯誤[26],
據説蔣中正應對國共內戰的爆發負責:抗日勝利後,國民渴望和平的到來,國民革命軍以至是平民百姓,都早已厭戰、倦戰。蔣中正身為國民領袖,竟完全不理會民情。當時在美蘇的調停下,的確有希望實行聯合政府,而民眾亦對重慶和談抱有相當期望,但蔣中正此時只一心想將共產黨消滅,最後導致全面內戰。
蔣中正在抗日戰爭勝利後默許閻錫山留任大批成建制日軍準備對中共的戰爭,還聘請日軍高級將領,曾任日軍中國派遣軍司令的岡村寧次陸軍上將為國軍顧問,致使其未受審判。
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委託張炎憲等人,所作《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指出蔣中正是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的元兇。

位於台北市北投車站 - 復興崗車站之間的一座蔣中正銅像蔣中正在台灣的威權統治使一些台灣人對蔣評價甚低甚至充滿憎恨。國民黨當局製造對他的祟拜風氣,蔣中正銅像大量出現於車站、各級學校及各公共機關,其名也出現在道路名稱,成為台灣最常見的路名之一。1990年代台灣民主化後,蔣的圖像逐漸從公共建築上消失,新版的新台幣也不再大量採用其肖像;政黨如國民黨亦然,鮮以蔣氏之記憶作為號召。很多評論家也指出蔣中正為鞏固政權展開恐怖統治,以刑法一百條及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造成白色恐怖。
蔣中正在大陸和臺灣的「權威統治」的力量被認為是並非來自自身權威,而是依賴軍隊和特務進行的高壓統治,在臺灣民主化後所謂「權威統治」成為獨裁統治的代名詞,兩蔣政權的專制常被與北韓的兩金政權和新加坡的兩李政權相比,其腐敗被人與南韓李承晚政權相類比。
在中國共產黨治下的中國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媒體(包括教科書)曾長期將蔣定義為負面人物,中國共產黨和宋慶齡等國民黨左派指責蔣「背叛總理(孫中山)遺志」,「背叛革命,血腥屠殺革命群眾」。抗日戰爭中的蔣中正被認為是「消極抗戰、積極反共」、「忽略抗日、枉顧民族利益」。在相當長的時間內(1990年代以前),蔣被批判為「蔣幫頭子」、「流氓劊子手」、「新興軍閥」、「舊勢力之化身」、「軍閥之工具」、「群眾之仇敵」、「背叛革命」、「反革命」、「反動」、「無恥」、「美帝國主義走狗」、「美帝國主義,封建地主階級,官僚資產階級,買辦階級等反動勢力在中國的代表」等。毛澤東對蔣介石的評價包括:「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政治代表」,「中國法西斯頭子」,「獨夫民賊」。[


收錄日期: 2021-04-23 20:01:2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05000051KK0016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