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應否繼續維港的填海工程?[20點!]

2007-03-04 10:35 pm
1.如果以上述題目進行討論,
立場係 不贊成,
可以從邊幾方面講? [如環保,經濟等]
請舉出例子..

2.咁樣ge討論可以點樣做總結?
歸納所有人ge論點定點?

唔該哂大家!

回答 (3)

2007-03-05 2:35 am
✔ 最佳答案
為何我們認為維多利亞港是不可取代和無法挽回的特別資產,也是香港人的天然財產?
余立基

香港人需要脫離城市的空間

香港人一直夢想有一片真正屬於他們的家園,只有如此獨特的一個地方才令他們開始產生真正的社群精神。在那裡,五十萬人一起觀賞連珠炮發的煙花的時候,他們的心靈發出的共鳴是和諧一致的。

香港以維多利亞港聞名於世,然而,今天有多少人可以真正看見海?恐怕不多。維港當然沒有消失,但它已被各種各樣的建築物刻意地擋住,以致奪去了香港人接觸這天然財產的權利。維港是香港最大的露天地方,但卻隱沒於大部份人的日常生活中,人們根本無法與它接近。香港人已厭倦高密度及高樓大廈所構成的環境,其實我們最缺乏的就是「空間」!

香港在永無休止的商業活動中迷失方向,更令市民沒有呼吸的空間。每個人都在趕時間,匆忙地擦身而過,少有人能慢下來,在他們的日常工作中抽空休息一下,欣賞他們已經擁有的東西和大自然贈與他們的一切──享受廣闊的大海、海風及寧靜,還有浩瀚的天與地。我們的海港應該是一個可以緩和急速生活節奏、容讓公眾沉思及享受寧謐的僻靜地方,那超凡的景色和當中歡樂的活動可以令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多采多姿。

香港需要一個空間得回這些東西,這空間不是一個普通的地方,它是最脫俗、最莊嚴及最神聖之地,它就是令人「一見鍾情」的世界級海濱。讓維港再次回到它的人民身旁吧!即使它常在那裡,但香港人已被剝奪了享受它的開闊及美麗的機會。海港只是詳和、安靜地在那裡,除了可能要你陪伴之外,它沒有向你要求什麼,也沒有引誘你購物或消費。一個開放的海岸,讓人們直達維港,將會轉移人們的焦點,以至想像力,令人從俗世回到海港──這香港最美麗的天然禮物。

香港人從未經歷過廣闊浩大、似是一望無際卻又伸手可及的空間,讓他們可以舒展身心及享受人生。以往我們的海港受到政府的忽視,它其實十分重要及富有獨特的吸引力,它已經成為香港的象徵,以及一個國際的旅遊熱點。我們相信,香港向國際間展示我們擁有一個像樣的前園亦同樣重要。

從有形的層面去看,維多利亞港一帶在位置及地貌上來說都是香港的中心,在善用美景的同時,考慮到市內大部份地方都可以在地理及視覺上接近維港,它應該被保留以作港人的公民活動及閒暇享樂之用,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為了商業的發展而把它侵蝕掉。
這樣的一個環境,將會展示一種不會褪色的特質,縱使是五十年之後都不會改變。我們相信,維多利亞港的美麗是香港的財寶,是不可取代和無法挽回的特別資產,也是香港人的天然財產,維港是一個我們看到香港將來如何蛻變的地方,但它並不遠離我們,若然我們想的話,我們可以擁抱它,它今天就在這裡。

寶貴的人與地關係之關鍵

一個好地方不會是人造的,而是天然的,它在人們心中留名,人們喜歡它,為它驕傲,享受它。

一個好地方並不屬於一個特定的城市、區域或國家;它其實是屬於全世界的,亦是全人類的財產!我們相信,一個地方之所以是一個地方,並不因為它那有形的實體,而是因為它建立在人們心坎中的意義!

維多利亞港屬於全部人,亦應該讓全部人接近,它不應只是社會精英聚首的地方,而應該是最卑微的人都可以到臨的「好去處」。

我們明白,維港的美麗及吸引力是由人們的想像及回憶所構成的,這些印象已成為集體回憶的烙印。近期的環境研究結果顯示,我們的自我形象和欣賞自然景物(特別是遙遠的地標)的能力之間有一種隱含的關係,一個人越能從背景看到自然景物,就越可以增進他/她的方向感和心理健康,這種即時的人與地的互動,就算以世界級的標準來看,都是寶貴的,事實上,維港這命題不單只涉及海水的範圍,遠處環繞海港的山脊所構成的景致亦佔一席位。其實,維港超凡的美景是地與海立體地交織而成的,所以,它確實是值得我們小心保育的公眾財產及資產。

再者,建築物及城市的脊線補足了維港的景觀,整個景致形成了一幅特別的城市風光畫,亦成為香港的典型形象。地與海形成了一個有趣的二元體,令維港的景觀充滿和諧及平衡的氣息。維港並非只是由著名的大廈所構成,它其實包含了香港島和九龍的經典城市遠景,周圍的山脊亦加入補足它的景觀。

維港與其周遭的發展是一個重要的課題,關係到我們城市的生命力和活力,我們並要明白這是屬於公眾領域的事情。

自然風景與其他種類的天然財產一樣,是不可取代和無法挽回的資源,它們的價值在於可以讓人欣賞,而如果可以同時被大批人欣賞的話,它們的價值就更大。自然風景及讓人接近它們(包括視覺上)的方法都應該得到保護,它們亦不應保留給單一階層的市民「專用」。將自然風景「私有化」,又阻礙其他人平等地行使享受它們的權利,在道德上是不能接受的,自然風景是給全部香港人享受的,其普及性就是關鍵所在。

於維港兩岸廣佈摩天大廈是不健康的趨勢,它們大幅蠶食了觀看維港周圍景色的視野,主要的山脊(港島的太平山頂及九龍的獅子山)已被遮擋,令維港鄰近地區的市民無法看見,這牽連甚大,因為這違反了平等的原則:一些人把海港景色的一部份「私有化」,忽視其他人看到該些地方的權利。我們希望,這個立體的城市面貌可以與天然地形一起,和諧地保存起來,這樣,大自然與人類的連繫就得以維持。政府應清楚知道,其為未來而做、令人眼花撩亂的計劃及研究,最終的目的應該是為香港人建設一個適於居住的香港。

尚佳的風水形局

中國的風水學旨在創造和諧的環境,讓人們可在其中舒適地生活。一個城市如被山脈環繞,還有水川流其中的話,這就是一個理想的風水形局,因為它有一種隱含的調和──山脈與平原、地與水、平靜與洶湧、自然與人工都達到平衡。

香港的地貌正好符合這風水學的概念,而且吻合得令人驚訝。在香港的市中心,人們可以看到綠色的背景,襯托出最佳的地市美景,還可以享受被山脈擁抱的感覺。

從視覺的角度來看,連綿起伏的山脈正庇護?海港兩岸,而海岸上有高度城市化的市鎮。毋容置疑,天然環抱的山脈,尤其是港島的太平山頂及九龍半島的獅子山,在維港的景觀及意義方面扮演了重要及補充的角色。

從地形學的角度來看,香港的獨特性在於它的中心地帶被東西向的海港橫貫,同時亦被山脊幾乎全面環繞,這就形成了一個特有的碗形地貌,視覺上豐富之餘,這碗形地貌是吉兆。從不同的角度看,這個立體的形局(包括當中的空間原素及它們之間的關係)都構成了一種罕有的、如萬花筒般的城市意象。

上述的特徵就是維多利亞港的景色得以聞名於世的原因,亦是香港的城市結構與世界其他城市不同之處。在一個普通的城市裡,沒有環抱的山脈做背景,也就沒有需要限制市中心樓宇的高度,因為它們不會遮擋任何景致,而且,那些聚合在市中心的摩天大廈還可從遠處觀賞,被視為人工山脈和地標,從都市設計的角度看,甚至可說是一個好的設計。但是,香港不是這樣,香港的中心是維港,它是海濱之間的露天空間或是市肺。

從保護維港的角度來看,維港以其美麗和遠景成為我們的財產,但是,直至現在,公眾的焦點只是放在保存海港的現有面積上,我們要明白,若沒有同時付出努力去保護海港的遠景而只是保存海港的面積的話,其意義不大。維港的意義是否只限於海水的範圍和海水的上空?抑或有更深一層的意義?從此角度出發,填海不是唯一海港景色受到破壞的原因,那些在填海土地上興建的高樓大廈才是真正的破壞者。維港兩岸的山脊(特別是太平山頂及獅子山)是重要的自然景物,它們為都市的景觀提供了一個背景,亦幫助塑造香港的形象,我們必須容許這些山脊繼續和不受妨礙地做重要的地標,不為其他所謂地標的建築物所取代。當那剩餘的、短短的山脊線現在越來越得到香港人的珍惜,當大部份的山脊線已相繼被不體諒別人的摩天大廈所遮蓋,任何冷漠地把建築物突出,擋住天空和海港的行徑都是冒犯性的。

從機械的角度來看,激增的摩天大廈必定會阻礙人們透視環抱的山脈所造成的地形背景,以及維港整體廣闊的空間。另一方面,如果維港的遠景沒有被前面的摩天大廈阻擋,海港的景觀就可以被更多人、由更多地方分享及欣賞,它亦會變得更富有「公眾」及「社群」的特質。

所以,這樣微妙、甚至是形而上的人與地之間的平衡狀態,是城市規劃的重要一環。我們相信,好的事物是衍生出來而不是無中生有的,重要地區上的新建築物應該與現在的城市結構配合,為其賦與一種有意義的空間關係。最重要的是,每一事物都與其他事物有關連,它並不是孤立的東西,這樣,我們的城市結構才可以達至更「人性」、「有趣」、及「設計巧妙」。

成功的關鍵現在政府手中,有決心的城市規劃將証明政府有長期的信念及承擔去塑造香港的立體城市結構,以及以維港是一個重要的公眾資產及財產為宗旨去保護海港及其遠景。
我們渴望維多利亞港成為世界級和舉世聞名的海濱地區,讓香港所有獨特之處展示於世人眼前。透過這窗口,我們讓全世界的人欣賞此地的文化、習俗及制度;透過這窗口,亦讓我們看得更遠。

上述所有令香港數以百萬計的人傾心,他們有一種易於融和及混合的性格──傳統與現代、遠古與新潮、東方與西方、活潑與莊嚴之交匯;在微小之處見偉大,在雄偉之處見獨特。
自然、景色、山脈、海洋和陽光是不斷蛻變的香港的輪廓,從過去到現在,以至未來,都象徵?這個千變萬化的城市的精神──邁步向前、永不放棄。在我們的腦海裡,我們知道將來是怎樣的,我們有一個艱巨的過去,但等待?一個璀璨及有回報的未來,所以,我們必須以行動回應以上的所有關注,把一個富吸引力、有美麗景致的海港還給香港人,令香港再次成為一顆真正的「東方之珠」,在新的千禧年度重新發光發亮。

機會不多,但機會現掌握在我們手中;這樣的一個城市夢,要靠公眾的祝福和支持,才能實現;我們可否立即行動,令我們的城市不單只繁榮昌盛,更是適合居住和美麗動人?
2007-03-07 3:52 am
維港填海壞處

1. 維港亳無疑問是港人身份的主要象徵。它亦是香港國際都會身份的心臟,是有獨特性並且要代代相傳。作為香港重要地標的維港愈變愈窄,美觀及自然性減低,失去維港本身水深港闊的特色,換來的是一大堆石屎建築,令香港國際形象受損,長遠打擊旅遊業。

2. 填海把沉積在海底數十年的含毒淤泥挖起,導致重金屬及其他有毒物質擴散到其他水域,污梁環境,破壞海洋生態,令海洋生物和植物受感梁而變得虛弱,甚至死亡。

3. 海港愈變愈窄,航道變窄令大型船隻如貨船、郵輪和外國船艦無法有效使用維港作運輸,造成交通不便。

4. 海港變窄,船隻之間距離拉近,加上造成的海浪大,容易促成交通意外。

5.新建大廈檔到後面大廈的海景,在新建大廈後面的大廈(寫字樓)租金下降

6.海面已填平的話是絕對無可能回復原狀,有很多對我很深刻的建築物如︰美孚新村海濱長廊、中環卜公碼頭及天台花園露天茶座、中區海濱公園及舊天星碼頭等…,都因為填海工程而消失的
參考: 自己&網上
2007-03-05 2:40 am
1.如果以上述題目進行討論,
立場係 不贊成,
可以從邊幾方面講? [如環保,經濟等]
請舉出例子..

政府公布中環填海第三期的土地用途規劃,除了有橫貫中區、東西相連的世界級海濱長廊,及中環灣仔繞道之外,更有備受爭議的一幅綜合發展用地,因為這幅六公頃的土地,將會作為商業和零售發展用途,最高可建樓面面積達十九萬平方米。

立法會有關的事務委員會,過往也曾開過多次會議跟進這項填海計畫,保護維港委員會更曾不惜與政府對簿公堂。但政府卻一直堅稱,中環第三期填海計畫主要是為了解決中區交通擠塞的問題,如果再不填海興建中環灣仔繞道,到了二○一一年,由中環到銅鑼灣將需要四十五分鐘的車程。為了不會嚴重妨礙金融中心區的運作,加劇交通擠塞的問題,令空氣質素變得更加差,自由黨當日便支持了填海興建繞道。

但如今公布的中環填海計畫,中環灣仔繞道只佔一成多些,即在二十公頃的用地中只佔2.71 公頃。而現在提出要增添大約200 萬平方呎的樓面作商業用途,差不多等於添馬艦政府總部的總面積。試問這同市民要求保護維港的訴求,是否在大唱反調?雖然自由黨可以接受在起路之餘,在休憩用地隔鄰興建一些咖啡座,搞一些小型的商業活動,但卻不是大幅增加商業用地。再者,這些商業用地如何推出?是放入土地儲備表內,由發展商勾出,還是公開招標?弄得不好,恐怕又可能重複西九風波的覆轍。自由黨一向贊成,可以不填海就盡量不要填海,否則維港便只會變成一條窄窄的河道,大為失色。又以灣仔填海工程為例,當年政府同樣以解決交通擠塞為由要求填海,同時把一大堆海濱長廊、商業樓宇等非必要的項目,加進填海計畫之內,自由黨當時便持反對的態度。最後,該項目被法院判決違反《保護海港條例》及在社會一片反對聲中暫時擱置下來。如今,中環填海計畫曝光,更加證明市民當日反對灣仔填海工程的舉動是正確的。

可惜,中環填海三期的工程已進行得七七八八,難復原貌,但這幅土地的用途,除興建必要的道路之外,是否也要包括大型商業用地?相信公眾都是十分關注的。只是公眾吸取了今次「狼來了」的教訓,就再難相信信誓旦旦,說會保護維港的官話了。

2.咁樣ge討論可以點樣做總結?
歸納所有人ge論點定點?


維港填海的爭議突出了香港城市管冶和規劃市民參與性低的問題。過去曾引起各界關注、耗用了大量公帑的塱原上訴裁決,至今還末促使政府制訂和落實塱原保育的政策及措拖。而多月以來同樣激發各方關注,花費許多金錢的中環灣仔填海法庭裁決,並未為維港未來發展帶來明朗的前景。

以上兩個事例證明,城市發展的問題是不能以通過法律程序來根治的。同時反映出香港的城市管冶和規劃制度,至今仍未能為市民對城市發展和規劃意識不斷提高的政治環境,提供一個市民可真正參與的渠道和機制以解決城市規現劃發展的爭議;亦末能建立一個以市民共識為依歸的、和諧的、公平的和高質量的社會生活環境。

由十六個來自學術界、社福界、環保團體、專業團體及地區人土組成的「想創維港行動」正是要指出維港填海爭議的背後,香港的城市管治和規劃制度不完善才是核心問題所在。於是,提出了解決這個核心問題的辦法,就是以想創坊和公民聽證會的結果為基礎,訂下四大可持續發展原則(包括生活素質為本、公平受惠、確保公眾能參與的程序、設立單一問責統籌架構)作為其建議的「規劃維港圓桌會」的成立、運作、決策和發展的指導原則。

此外,圓桌會應是由官、民、商三方組成夥伴合作的組織,並與現有的法定規劃程序雙軌並行。這是要在現有的規劃法定框架以外提供一個平合,使官、民商共同參與維港的規劃與發展,填補現在規劃法定程序中市民參與性的不足。

「想創維港行動」更嘗試舉行「誰來規劃維港圓桌會議」,集合眾人的智慧,彼此認識,討論和建議圓桌會以官、民、商三方夥伴合作的可行模式和責任,務求體現市民參與圓桌會成立過程的力量、精神和新思維。在此基礎上,深信若由「規劃維港圓桌會」來釐定法庭裁決中所指的「凌駕性公眾需要」將會是更具公認性、合理性和肯定性的。同時,將維港餘下的填侮計劃由圓桌會審議及通過,會使社會的矛盾減至最低,從而趨向和諧的、公平的和高質量的社會生活環境發展。這跟香港現在城市管治制度中諮詢委員會的組織架構,會有南轅北轍的城市規劃和社會發展的效果。因為圓桌會會比政府近日提倡的「共建維港諮詢委員會」,會有更具綜合性的考慮角度和全盤計劃的視野,以及更能保證廣泛市民參與的機會和由下而上共識建構的過程。

要成為世界級城市,擁有世界級的海港設計,香港不能逃避眼前的城市管治和規劃制度不完善的問題,否則,就不能履行於一九九二年在里約熱內盧舉行的地球

高峰會所訂下的「地區議程二十一」(Local Agenda 21)的可持續發展原則,更難以被稱為世界級城市。現今世界上有多達六千四百個以上的城市己落實及推行「地區議程二十一」的相應計劃,在現存規劃的法定和行政機制當中,成立官民商三方夥伴合作的新組織,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讓市民參與規劃決策, 從而改善市民的生活素質。反觀香港在推行可持續發展,創立市民參與規劃決策的機制和組織的步伐的緩慢,可知香港現在的城市管治和現劃的制度有許多需要改善的地方。

而中環及灣仔填海的爭拗碰巧港府現正修訂城市規劃條例,這提供了一個好時機,讓市民認識及了解「全面」檢討香港的城市規劃制度.引入以民為本和官民商三方夥伴合作機制的必要性和急切性。「想創維港行動」就是要藉著這個好時機,與市民攜手加深官民商三方理解維港填海爭議的根本問題,建立共識,鼓勵政府積極理清問題的所在,放低傳統城市管治和規劃的思維與枷鎖,並以有效的行動及措施解決。

故此,雖然法庭裁決己定,「想創維港行動」仍籲請大眾市民認清維港填海爭議的動因,將未能平息的爭議的焦點,轉至多為人所忽略的制度機制的根本性問題上,并將爭議化作一股力量,共同促請政府成立「規劃維港圓桌會」,為香港未來可持續的城市規劃發展和生活環境,建立「市民可參與規劃、決策及推行」的基礎條件。

收錄日期: 2021-04-12 01:26:1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04000051KK0240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