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一啲北京特色建築物

2007-03-04 10:18 pm
北京特色建築物

回答 (3)

2007-03-04 10:23 pm
✔ 最佳答案
四合院
四合院是中國一種傳統民居建築形式,四合院通常由正房、東西廂房和倒座房從四面將庭院圍在中間,形成一個院落,因此得名。 四合院通常為一大家子人提供居所,按照中國的傳統長幼有序, 內外有別,提供了比較隱密的庭院空間。

四合院在中國的華北地區和西北地區建造得較多。北京是四合院最常見也最有特色的一個城市,因此人們提起四合院常常就是指北京四合院。北京城保持了元大都時期的很多街道和建築,其中就包括了四合院。因此可以說,四合院積澱了幾百年來深厚的北京文化。從空中俯瞰北京城,可以看到一片灰瓦的房屋圍著一個四方的院子。院子里綠蔥蔥的樹木給灰色的房屋做點綴,也給四合院院里的人們提供了樹蔭。北京的四合院現在已經和北京衚衕一起,成為北京傳統文化和民俗的代表,成為北京城市的明信片。

四合院模型四合院的平面格局可大可小。房屋主人可以根據土地面積的大小、家中人數的多少來建造。四合院小到可以只有一進,大可以到三進或四進,還可以建成兩個四合院寬的帶跨院的。從制式上來說,許多王府和寺廟也是按照四合院的佈局進行設計和建造的。

除北京外,中國北方其他地方也以四合院為主要的民居形式。由於氣候、建築材料、文化傳統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地區的四合院也有不同的特色。著名的山西平遙的喬家大院就是山西風格的四合院。更廣義地說,黃土高原上由窯洞圍合而成的院落也是四合院的一種。此外,雲貴的「一顆印」和東北的大院與四合院也有相似之處,不過又有著本質的不同。


胡同
衚衕是北京特有的對舊城內(即二環路以內地區)街道的稱呼,亦作「胡同」。

起源
根據史料記載,衚衕一詞最初見於元雜曲。元代雜曲名家關漢卿的《單刀會》中,有「殺出一條血衚衕來」的臺詞。元雜劇《沙門島張生煮海》中也有如下對白:「張羽問梅香:『你家住哪裡?』梅香說:『我家住磚塔兒衚衕。』」其中提到的磚塔兒衚衕就是今天的磚塔衚衕。

明沈榜所著《宛署雜記》中記載:衚衕本元人語。

根據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目前學術界對「衚衕」一詞含義和來源的解釋主要有三種:
-水井:在蒙古語、突厥語、滿語中,水井一詞的發音與衚衕非常接近,在歷史上,北京吃水主要依靠水井,因此水井成為居民聚居區的代稱進而成為街道的代稱,由此產生了衚衕一詞
-元朝時遺留的名稱:蒙古語將城鎮稱為「浩特」,蒙古人建元朝後,按照自己的習慣,將中原城鎮街巷也稱為「浩特」,後來「浩特」演化為「火弄」或「弄通」,進而演化成今日的「衚衕」和「弄堂」
-胡人大同:認為衚衕一詞是元朝時政治口號「胡人大統」的簡化版

由於衚衕和北京歷史密切的淵源,衚衕和四合院被看作是北京平民文化的象徵,以衚衕游為主題的北京風情游也逐漸升溫。

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衚衕和平房區成為危房改造的對象:一方面是居住在舊城區的市民日益感到老式房屋不堪使用,生活不便,另一面是市區政府和房地產開發商急於利用舊城大片的土地,在來自底層和上層雙重的重壓之下,北京的衚衕正在以每年數十條的速度加速消失,取代衚衕的是現代化但沒有北京建築特色的高樓大廈和通衢大道。因此,一些文化人士發出警告:文化的北京正在因為衚衕和四合院的消失而消亡,世界城市建築史上的經典之作——明清北京城正瀕臨徹底消失的邊緣。
2007-03-05 12:27 am
名勝古跡

北京是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宮紫禁城、皇家園林頤和園、天壇、長城以及最大的四合院恭王府等名勝古跡。全市共有文物古跡7309個,其中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有4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42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22個。
北京市已開放的森林公園和森林旅遊區共15個,包括西山、蟒山、上方山、鷲峰4個國家級森林公園,雲蒙山、小龍門、森鑫3個市級森林公園。
故宮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爲“世界文化遺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中心,建築氣勢雄偉、豪華壯麗,是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和文物寶庫,爲明、清朝代的皇宮,住過24個皇帝。
故宮宮殿的建築佈局有外朝、內廷之分。外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權力、舉行盛典的地方,內廷是封建帝王與後妃居住之所。
長城
長城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北京境內的長城有600餘公里,大部份是1540年前後明代時修建的。比較著名的有八達嶺長城、金山嶺長城、司馬台長城、慕田峪長城、居庸關長城和箭扣長城等,高大雄偉的關城,連綿起伏的垛口,氣勢磅礡,險峻逶迤,確實是“不到長城非好漢”。
明十三陵
明清皇家陵寢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北京明十三陵是其中之一。明十三陵位於昌平區天壽山南麓,佔地40多平方公裡,因埋葬了十三個明朝遷都北京後的皇帝而得名。整個陵園三面群山聳立,十三座陵墓各居一山之下,其間有神道連通,形成主次分明的整體,以長陵和定陵最具規模。
天壇
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位於北京市崇文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始建於明永樂18年(1420年),爲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之祭壇。
天壇壇城北端呈半圓形,南端呈方形,寓意中國古天文學的“天圓地方”概念;圜丘台、皇穹宇等建築物處處體現了數學和回聲的妙用。
頤和園
清代的皇家花園和行宮,前身清漪園,始建於1750年,1764年建成,面積290公頃(4400畝)。頤和園由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水面佔全園的四分之三。園中山青水綠,閣聳廊返,在中外園林史上享有盛譽。構思最巧妙、最有特色的是長達728米的長廊,把遠山近水連成一體
香山公園
著名的皇家園林之一,位於北京西山。遠在金代就在這裡修建了香山寺,清朝乾隆年間(1745年)擴建為靜宜園,香山和靜宜園份屬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園”。
香山周邊有“香山公園”、“中科院植物園”、“臥佛寺公園”、“北京植物園”等公園,香山紅葉是非常有名的景觀。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位於距北京市約50公里的房山區周口店鎮龍骨山北側,由瑞典古生物學家安特生於1921年發現。據學者考究,“北京人”(又稱“北京猿人”)大約在24至50萬年前在遺址的洞穴裡群居,懂得使用火和製造工具。遺址地理環境的考察和挖掘出來的化石、石器等物件對研究人類歷史有重大意義。


收錄日期: 2021-04-23 20:11:0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04000051KK0230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