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的地方名

2007-03-04 9:59 pm
點解蒙古的地方名十分多都叫甚麼旗?(例如黃旗)

回答 (1)

2007-03-05 5:27 am
✔ 最佳答案
清代的“八旗”是統治者創建的生產及軍事合一的基層組織,是嚴密有效的社會組織形式,曾為貫徹最高統治者意志和統一政令,為鞏固其統治,起到了組織上的保證作用。八旗的檔案工作也是非常精細的。

“八旗”始於女真族狩獵過程中的生產勞動組織。這種生產勞動組織,後來逐漸形成軍事組織,但仍然保持其社會組織的性質。一般以三百人為一單位,稱為牛錄,設一首領,名為牛錄額真。每五個牛錄為一甲喇,設甲喇額真,統領一千五百人。每五個甲喇為一固山,設一固山額真,統領七千五百人,也就是一個“旗”。

建州女真興起時,大約只有二萬人左右,因此只設了三個固山,即︰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努爾哈赤靠這三個固山的力量統一了諸部後,人口增長至六萬餘眾,因此擴充為八個固山。原有的三個老旗稱為“上三旗”,新擴的五個固山︰正紅旗、鑲紅旗、鑲藍旗、正藍旗、鑲白旗,為“下五旗”。這時,制定了一條十分重要的法規,那就是︰所有的固山必須擁戴一個共同的首領,改變過去那種割據狀態,這個首領就是“汗王”努爾哈赤。還規定了官制,並著手創立自己的文字──滿文。皇太極時又將降附的蒙古人和漢人編為“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

清軍入關時,擁有旗兵僅二十九萬餘人,加上降兵五十萬,也不足一百萬人。為了防止農民軍和明朝軍隊的襲擊,將八旗兵開進城內守城,實行“兵衛”制和“郎衛”制,並按照五行相生相剋而定八旗分佈。

東方甲乙木,金剋木,金為白色,所以東城駐正白、鑲白兩旗:
東直門內──正白旗;朝陽門內──鑲白旗。
西方庚辛金,火剋金,火為紅色,所以西城駐正紅、鑲紅兩旗:
西直門內──正紅旗;阜城門內──鑲紅旗。
南方丙丁火,水剋火,水為藍色,所以南城駐正藍、鑲藍兩旗:
崇文門內──正藍旗;宣武門內──鑲藍旗。
北方壬癸水,土剋水,土為黃色,所以北城駐正黃、鑲黃兩旗。
德勝門內──正黃旗;安定門內──鑲黃旗。
清兵有如下營制︰
前鋒營︰由滿洲、蒙古八旗中才能技勇優秀者編成,負責皇帝的安全親隨。
護軍營︰由滿洲、蒙古八旗中才能技勇稍次者編成,負責皇帝外出巡幸時的警衛
工作。
步軍營、驍騎營︰由所餘滿蒙及全部漢軍組成,負責守衛、巡警工作。
神機營︰負責衛戍京師的武裝力量,後來成為使用洋槍洋炮的禁衛軍洋務派前
身。
善撲營、虎槍營︰是侍候宮廷遊獵的特種部隊,人數不多。
圓明園營︰內務府上三旗的護軍營,負責圓明園的警衛。
外火器營︰選滿、蒙八旗兵中練習槍炮火器者組營,原駐城內,叫內火器營;因
偶然走火轟鳴驚駕,故外遷,後來在西郊藍靛廠設外火器營。

八旗制度等級森嚴,各旗駐地管理也極嚴格,不許雜廁。清朝統治以滿族為主體,“上三旗”和“下五旗”差別很大,滿、蒙、漢八旗之間的差異更大。

“上三旗”實行郎衛制,紫禁城內接近皇帝的要害部位,全由內務府選出侍衛,由內領侍衛大臣六人(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各二人)統領。分成內外兩班宿衛。內班宿守乾清門、內右門、神武門、寧壽門等內宮,多用滿人。外班宿守太和門等外朝,兼用滿人、蒙人。

其餘五旗兵衛制官兵,滿、蒙分左右兩翼備宿衛。各設前鋒統領一人,備警蹕宿衛。各旗精選四千八百人為養育兵,訓練技藝。後來兵額屢增,到乾隆年間,滿、蒙養育兵已有兩萬零三百餘人。

“八旗檔房”是八旗重要的公事房之一。城內和外駐的各旗都有檔房,是存儲本旗官兵戶籍檔案、文書表冊的地方,包括皇帝頒發的書籍、規定以及八旗氏族通譜、旗志、旗冊以及續寫的家譜等。

檔房的檔冊有專人負責保管。大部分八旗檔案毀於英法聯軍、八國聯軍以及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少部分流入民間,毀於“文化大革命”。

八旗健銳營正黃旗的檔房內因皇帝的文書檔案很多,所以,它比別的旗正規和整齊得多。筆者幼年得見那裡的許多檔冊,為“藍皮書”,好像帳簿。後來,所遺許多檔冊被人填入正黃旗小廟的井裡。還有一些樟木燙字檔冊存在旗內的參領、佐領書房內,民間亦有流傳。

http://www.china10k.com/trad/main/file/a006.htm


收錄日期: 2021-04-18 21:08:4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04000051KK0219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