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家全世界邊個國家武力最強?($10)

2007-03-04 3:36 am
宜家全世界邊個國家武力最強?

我就覺得一係中國一係美國la。

回答 (7)

2007-03-04 4:34 am
✔ 最佳答案
NO.1美國
NO.2日本
NO.3中國
NO4.北韓
軍事上:
因為美國的軍費開資都多中國十幾倍加上美國在太空總處射幾支炮去中國的衛星全中國都通訊唔到加上美國日本也是高科投國邊會有得比但北韓有核導彈放幾個去日本都死
資源上:
中國是世界上的主要的中國比人朾就冇資源
FD係上:
中國是同美國北韓是fd都唔會打
總結;
北韓同中國一齊我佔是NO.1 or NO.2

這是個人意見,只供參考之用 =w=

2007-03-03 20:37:40 補充:
加上美國的高科技一打10-w-這是個人意見,只供參考之用 =w=
參考: 這是個人意見
2007-03-05 10:10 am
用核彈比係一個白痴方法
因為無人敢用的
一個人用就一齊用
之後地球就game over了

美國比較強…因為都是科技武器
2007-03-04 4:55 am
武力定係武器先?!
武力:當然係中國la...
武器:當然係美國la...
(意見同你一樣)
2007-03-04 4:05 am
I think it's 美國. That's why she became "Police of the world"
2007-03-04 4:04 am
常規作戰力量,非常武器力量,兩點應該要分開來說。

常規武力,相信是屬於中國,
中國的常規軍隊力量,已在壹佰萬名以上,
軍隊的作戰配備,已直逼美國,如以人海戰術的作戰,美國人也怕的要命。
例子如:50年代的美韓大戰,越南戰爭兩場戰事中,中國出兵援助抗美,
所用的便是人海戰術。
美國在該兩次戰役中,無功而回之餘,更對中國另眼相看。

非常武器力量,美國擁有的核彈頭是全球之冠,那是無可爭議的。
2007-03-04 4:01 am
我就覺得係中國,因為一體戰略核力量,奠定了中國核大國的物質基礎。但是,中國第一代核武器在總體上規模相對較小,大約只有三百三十多個核彈頭,而且技術陳舊,實際的威懾能力有限。
一、中國的陸基彈道導彈 E
中國第一代戰略核力量以陸基彈道導彈為主,主要由東風二、三、四和五共四個型號的地地戰略彈道導彈組成。這些陸基導彈基本都是用六十和七十年代技術制造的,每枚導彈只能裝載一個彈頭,命中精度也較差。此外,所有四型導彈都使用液體推進劑,不僅體積大,難於機動,不便貯存,而且發射時需要很長的準備時間。以下是這些導彈的簡介。
東風二型導彈:單級液體火箭發動機的中近程地地戰略彈道導彈。一九六零年開始研制,一九六四年試驗成功,最大射程一千二百公裏;該型導彈可攜帶兩萬噸級當量的核彈頭一枚,現已退役,但估計目前仍保留近三十枚。
東風三型導彈:單級液體火箭發動機的中程地地戰略彈道導彈。一九六五年開始研制,一九六七年試驗成功,最大射程在三千公裏;一九八五年又進行增程改型試驗,最大射程提高到四千五百公裏左右;該型導彈由陸地機動發射,至今大約共部署了七十多枚。
東風四型導彈:兩級液體火箭發動機的中遠程地地戰略彈道導彈。一九六四年開始研制,一九七零年試驗成功,一九七六年又進行了增程試驗,最大射程提高到近八千公裏;該型導彈固定在地下導彈發射井發射,攜帶三百萬噸級當量的彈頭一枚,相信至今已部署了二十枚左右。
二、中國的潛射彈道導彈
巨浪一型導彈:兩級固體火箭發動機的中程潛地戰略彈道導彈。一九六七年正式開始研制,一九八二年在常規動力導彈潛艇發射試驗成功,但一九八五年第一次在夏級核潛艇上發射試驗時失敗,三年後的一九八八年第二次試驗終獲成功;該型導彈與中國其它的戰略導彈不同,使用的是固體推進劑,載有二百萬噸級當量的彈頭一個;該型導彈的最大弱點是射程僅有三千公裏,必須迫近敵方海岸才能進行攻擊,因此很容易受對方的反潛力量的牽制。估計巨浪一型潛射導彈現已生產了近五十枚。
三、中國的空中核武力
中國的第三支核力量是由轟六型轟炸機和強五型強擊機所攜帶的核炸彈所組成。強五型強擊機:中國以蘇式米格十九型截擊機為基礎生產出的超音速攻擊機。一九五八年中國開始研制,經過七年在一九六五年強五型飛機設計定型,後又經改進在一九六九年正式投產。該型飛機最高時速一千二百公裏,最大航程一千六百公裏,最多可載彈兩噸。該型飛機經過改裝可攜帶核彈或氫彈一枚。中國現有五百多架強五型飛機在服役,不過強五的作戰半徑不足五百公裏,因此只能起戰術作用,無法進行戰略攻擊。
中國的第二代核武器
近一兩年來中國加緊進行核試驗,僅在一九九三年十月到一九九四年十月的一年間,就進行了三次核試驗,其試驗的頻繁度是八十年代以來所罕見。從各方面的分析看,中國這樣頻繁地進行核試驗,與其研制第二代戰略核武器密切相關。八十年代初中期,中國根據小型、機動、突防、安全、可靠的原則,開始了第二代戰略核武器發展的預先研究和理論設計。經過一係列的試驗,檢驗了設計原理的正確性,突破了如多彈頭分導等重大關鍵性技術,到九十年代中期中國第二代核武器的發展已進入最後的階段。這也就是中國從一九九三年下半年加緊進行核試驗的背景。
一、中國的第二代陸基導彈
在陸基導彈方面,除了將為現在的東風四和五型導彈換裝多彈頭外,中國第二代陸基戰略導彈將主要由以下三種新發展的彈道導彈所組成。 m
中程機動導彈:一種可在陸上機動發射,射程在四千公裏左右,使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可攜帶一到三個核彈頭或化學彈頭,甚至常規高爆彈頭的中程地地彈道導彈,該型導彈將取代現有的東風三型中程液體導彈。
遠程機動導彈:一種可在陸上機動發射,射程在八千公裏左右,使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可至少攜帶三個彈頭的遠程地地彈道導彈,該型導彈將取代現在的東風四型液體遠程導彈。
洲際固定導彈:一種固定在地下加固導彈發射井發射,射程在一萬五千公裏左右,使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可攜帶六到十個彈頭的洲際地地固體導彈,該型導彈將取代現在的東風五型液體洲際導彈。
二、中國的第二代潛射導彈
©大中華論壇 -- 大中華論壇是大中華區最愛國, 資料最多, 功能最強, 音樂最好聽, 速度最快的大型國際多媒體論壇
在潛射導彈方面,除了為巨浪一型導彈換裝多彈頭外,中國正在發展巨浪二型導彈和與之配套的新型導彈核潛艇,以作為第二代水下核武力的載體。巨浪二型導彈:一種使用兩級固體火箭發動機,射程在八千公裏左右,可攜帶六到八個彈頭的遠程潛地彈道導彈。有了這種導彈,中國的導彈核潛艇就可以在遠離敵方海岸的深海展開攻擊,而不必多擔心對方反潛力量的牽制。新型導彈核潛艇:巨浪二型導彈的體積遠大於現在的巨浪一型導彈,因此中國正以夏級核潛艇為基礎,通過改良發展出新型的零九四型核潛艇,作為巨浪二型的載體。有消息說這種新導彈核潛艇的導彈發射筒由現在夏級核潛艇的十二個增加到十六個。根據“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最近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可能計劃建造六艘配備巨浪二型潛射導彈的核潛艇。
三、中國的第二代空中核武力

在空中核武力方面,中國眼前最緊急的計劃是發展遠程巡航導彈和轟七型轟炸機,以為第二代空中核武力的主體。
遠程巡航導彈:一種可在空中發射裝有核彈頭的遠程巡航導彈。據中國報章近年報道,一種“超音速、超低空飛行的、具有超視距攻擊能力、自動化和有準確制導係統的”遠程巡航導彈正在研制中。據信中國正在發展中的遠程巡航導彈,其射程將會類似現在美國和俄國的遠程巡航導彈,在兩千到三千公裏之間。這種遠程巡航導彈一旦研制成功,將不僅可以加強中國新一代轟炸機的作戰能力,而且可以繼續使用現在的轟六型飛機。
轟七型轟炸機:中國在八十年代研制的一種戰鬥轟炸機。它是中國空軍最優先的項目之一,現已接近定型生產階段。該型飛機類似俄國的蘇愷二十四型戰機和英國的龍卷風式戰機,最高時速達一點八馬赫,作戰半徑一千五百公裏,最大載彈量五噸,並裝備有超低空飛行的地形雷達和電子幹擾裝置。該機可攜帶核武器,如配備了遠程巡航導彈,將會具有很大的核攻擊能力。另外,一九八七年中國軍方曾討論研制新型遠程超音速轟炸機,以取代現有的轟六型中型轟炸機,作為第二代空中核武器的主要運載力量,估計此計劃會在二十一世紀初展開。
中國戰略核武器現代化的一個關鍵是核彈頭的小型化,因為多彈頭分導和巡航導彈均要求體積小、重量輕、爆炸當量也相對小的核子或氫彈頭。而中國在過去一兩年所進行的也都是爆炸當量比較小的核試驗。北京官員在一九九四年初曾透露,中國還要進行五到六次核試驗。隨後,中國在當年進行了兩次核試驗。而據在倫敦發行的“詹氏國際防衛周刊”在今年四月五日報道,中國計劃在一九九六年底前,再進行五次核子試爆,顯然又多於原先宣布的試驗次數。但是無論試驗的次數如何,從錢其琛宣布爭取在一九九六年底前簽署“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的事實看,中國第二代戰略核武器主要部分的研制和發展已接近尾聲。估計到公元兩千年左右,大部分中國第二代戰略核武器就可進入生產與部署階段。
總之,不論如何估計中國第二代戰略核武器的規模,一個明顯的事實是,中國第二代核武力的建成不僅會擴展中國戰略核力量的整體規模,而且在核武力的安全、可靠、機動和突防等方面也將獲得大幅度的提升。這無疑將會大大縮小中國核武力與美、俄核武力的差距,進一步加強中國的戰略核威懾能力,並擴大中國在國際舞臺的發言權。





因為最多4000字,我减左好多内容,上http://www.iamchina.com/leobbs/cgi-bin/topic.cgi?forum=63&topic=150有更多資料!
2007-03-04 3:39 am
我覺得係美國,雖然中國而家係幾勁,但佢仍然係發展中國家,國內仲有好多既經濟問題未解決

收錄日期: 2021-04-12 18:43:3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03000051KK0421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