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地球在太陽系已經有多少年和地球是怎樣延生呢?

2007-03-03 11:57 pm
其寞,地球在太陽系已經有多少年和地球是怎樣延生呢?

回答 (2)

2007-03-04 12:00 am
✔ 最佳答案
地球的起源
關於地球的誕生有許多不同的說法,早期人們認為地球由於高溫的氣體或液體冷卻凝固而成。但是,到了最近,人們改而認為地球是由冷的宇宙塵或隕石凝集形成。

關於地球誕生時期的說法有兩種:

一、形成地球的物質凝集於一處的時期

二、地殼和地函分開的時期。

第一種說法是最能確定地球誕生的重要時期,但是其正確年代卻不易直接考證,因為億萬年來,地球經過熔化、風化和侵蝕等作用,早已失去原本的狀態。因此,要探知地球的年齡就只得求諸於隕石。隕石是地球的同胞兄弟,也是誕生於太陽系中,卻又立即死亡的物體。隕石中蘊含著地球過往的奧秘,因此若拿隕石中的含鉛量和地球的含鉛量加以比較,便可計算出地球的年齡。用這種方法求得的地球的年齡為四十五億年。

第二種說法是將第殼與地函分開的時期視為地球誕生的時期。此時期並非指一塊塊岩石的形成期,而是指地球上首次出現大陸的年代。因此我們可以將之當作地球成長中的一個階段,也就是構成地函和地殼之大量火成岩的形成期。岩漿冷凝而成的結晶岩,其中所含的鈾經過長時間的破壞會變成鉛,這種性質即可用來測定岩石的年代,而測得年代最久遠的岩石的形成約形成於距今三十五億年前,由此可之地殼的誕生必定遠在三十五億年之前。

目前人們認為,地球約形成於四十五至四十六億年前,遊行成支出的高溫逐漸冷卻,於三十八億年前出現海洋。

大約五十億年前,一個由塵埃與氣體形成的星團,在太空中緩慢地旋轉著。由於本身引力的緣故,這些物質便漸漸凝聚起來。當雲團愈縮愈小時,旋轉速度便愈快,中心部分的溫度也變得愈高。

這個溫度極高的核心,形成了一個熾熱的星球,它就是我們的太陽,而在核心的外圍,塵埃和氣體聚集成岩塊和各種石頭。

同時,這些岩塊和石頭也和太空中剩餘的氣體結合,逐漸演變成太陽系中的各顆行星,而「地球」便是其中之一。

原始地球和現在地球大不相同,形狀像個馬鈴薯,後來在小行星、小隕石的撞擊下,逐漸變大,並產生高溫,將地表熔成岩漿。

不過,原本含在小行星內的水分也因而散逸出來,凝結成雲,替地球帶來蘊育生命的海洋。

降雨前的岩漿高溫,使得地球內部熔化,所以像鐵、鏻等較重金屬朝內部集中,形成了地心,而較輕的鈣、鎂矽化物則向外,形成地函,地函在熱對流作用下,產生岩漿,再浮出地表,冷卻後就變成了地殼。

太陽的重力把逐漸堅硬的小物體拉進運行軌道中,並點火燃燒,成為長久持續的燃燒狀態。如此,太陽也把他的衛星永欲在連續發散的光、氣體及能量中。
早期地球形成時的猛烈大氣及高溫,使得地球在超古元(四十五億年前至三十九億年前)得最早歲月裡,沒有堅硬的地殼,也沒有海洋及湖泊,甚至可能連冬天的雪及冰都沒有。整個地球是一個熔融的熔岩火球。地殼放射性元素衰變所產生的熱,把整個地球都燃燒起來。地球的水以蒸氣噴泉方式自內部激射出來,由於溫度太熱,他們從未變成雨滴降到地面,只是成為為凝結的水蒸氣漂浮在大氣中。大氣層很厚,而且充斥著毒性極高的氰化物及甲醛。這時的大氣既沒有可供呼吸的氧氣,當然更沒有任何利用氧氣的有機生物產生。
地球上沒有任何岩石可以逃過這個地獄般的原始渾沌狀態。超古元的時間是由隕石及阿波羅號太空人自月球帶回來的岩石所測定的。當較小的月球在四十六億年前開始冷卻時,地球仍處於熔融狀態。大約直到三十九億年以前,地球表面才冷卻到足以形成一層薄薄的地殼,布平穩地蓋在地下仍是熔融的地函上頭。此時的地殼常被底下的熔岩穿鑿,或是被隕石從空中撞擊成大大小小的坑洞。火山自裂縫噴發出來,噴灑出熔熔的矽化物。隕石從天而降,劇烈地撞擊地球,他們有些大得像山,而且比美蘇兩個超級強國的核子彈頭,更具爆炸威力。這些隕石帶來大量太空物質,在渾沌大地上撞出一個坑洞,拋射出巨大塵粒雲柱。烏黑的塵雲被猛烈的巨風吹掃出來,繞著地球打轉數個月,直到最後整個沈降到地表上。此時,驚人的塵雲摩擦作用,造成廣泛分佈的雷鳴及閃電風暴。
原始生命露臉
然而,在三十九億年前,太古元時期開始了。他整整持續了十三億年。在這段期間可以看見生命由發生初始,慢慢擴展形成各式各樣柔軟的紫色和綠色的細菌軟墊,以及堅硬的細菌圓丘。而隨後的三十億年,巨量的岩石變成美洲、非洲及歐亞陸塊,以現今我們不熟悉的古老洲陸形狀漂浮在地球上。今天我們所認識的大陸分佈,則是在地球歷史最近十分之一的時間,才出現再現今的位置。



地球於何時形成

直到目前為止科學家發現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的年齡是四十五到四十六億年,即是在四十五到四十六億年以前,當時在太空中的太空塵非常濃厚,由於這些太空塵的運動堆積於是形成太陽系和太陽系諸行星,地球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生成的。

剛形成的地球和月球一樣,是由灰色的岩石所構成,不久內部的溫度越來越高,重量很重的鐵鎳等物質就下沉到中間,形成核心,地函和核心就是這樣分開的。而地函中較輕的部份則浮到地球表面形成地殼。



宇宙起源於一場大爆炸,將宇宙由一個點炸開,釋放出存在的所有能量、物質及反物質。在大霹靂後第一個百萬年裡,物理學家溫博格(Steven Weinberg,1933-,一九七九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估計,宇宙溫度以由最初的凱氏一千億度下降到三千度左右。在這個溫度下,單一電子及質子才能結合而產生宇宙中最簡單、也是最豐富的元素--氫氣。後來,氫氣在併發成超新星。所謂的超新星,氏在超過數十億年的時間中,宇宙氫氣密度發生變化而形成的巨大星雲。載重力的作用下,超新興的核心變得很熱,足以又發熱核反應,產生了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宇宙所有較重元素。

新產生的元素散布到太空中成為星塵及氣體,構成了星雲。在星雲中,又誕生了許多星球及他們的行星、衛星。星辰及氣體則會再度因重力作用而彼此吸引在一起、經過墜落及聚集,直到產生核反應。

在第一個叫做地球的東西,於銀河外幣的太陽星雲形成之前的五十億年到一百五十億年間,宇宙早已發生了數十億計星球形成的合併事件了。

那些日後註定要變成地球氣體雲團的物質,包括了氫、氦、碳、氮、氧、鐵、鋁、金、鈾、硫、磷及矽等元素。太陽系的其他星球也以相同的氣體及塵粒團塊開始成形。若在當時,這些氣體及塵粒沒有被位居星雲中心的雛型太陽所吸引,就會像沒有目標的碎屑,冷卻並漂浮在毫無生機的太空中。

太陽的重力把逐漸堅硬的小物體拉進運行軌道中,並點火燃燒,成為長久持續的燃燒狀態。如此,太陽也把他的衛星永欲在連續發散的光、氣體及能量中。



早期地球形成時的猛烈大氣及高溫,使得地球在超古元(四十五億年前至三十九億年前)得最早歲月裡,沒有堅硬的地殼,也沒有海洋及湖泊,甚至可能連冬天的雪及冰都沒有。整個地球是一個熔融的熔岩火球。地殼放射性元素衰變所產生的熱,把整個地球都燃燒起來。地球的水以蒸氣噴泉方式自內部激射出來,由於溫度太熱,他們從未變成雨滴降到地面,只是成為為凝結的水蒸氣漂浮在大氣中。大氣層很厚,而且充斥著毒性極高的氰化物及甲醛。這時的大氣既沒有可供呼吸的氧氣,當然更沒有任何利用氧氣的有機生物產生。

地球上沒有任何岩石可以逃過這個地獄般的原始渾沌狀態。超古元的時間是由隕石及阿波羅號太空人自月球帶回來的岩石所測定的。當較小的月球在四十六億年前開始冷卻時,地球仍處於熔融狀態。大約直到三十九億年以前,地球表面才冷卻到足以形成一層薄薄的地殼,布平穩地蓋在地下仍是熔融的地函上頭。此時的地殼常被底下的熔岩穿鑿,或是被隕石從空中撞擊成大大小小的坑洞。火山自裂縫噴發出來,噴灑出熔熔的矽化物。隕石從天而降,劇烈地撞擊地球,他們有些大得像山,而且比美蘇兩個超級強國的核子彈頭,更具爆炸威力。這些隕石帶來大量太空物質,在渾沌大地上撞出一個坑洞,拋射出巨大塵粒雲柱。烏黑的塵雲被猛烈的巨風吹掃出來,繞著地球打轉數個月,直到最後整個沈降到地表上。此時,驚人的塵雲摩擦作用,造成廣泛分佈的雷鳴及閃電風暴。


原始生命露臉

然而,在三十九億年前,太古元時期開始了。他整整持續了十三億年。在這段期間可以看見生命由發生初始,慢慢擴展形成各式各樣柔軟的紫色和綠色的細菌軟墊,以及堅硬的細菌圓丘。而隨後的三十億年,巨量的岩石變成美洲、非洲及歐亞陸塊,以現今我們不熟悉的古老洲陸形狀漂浮在地球上。今天我們所認識的大陸分佈,則是在地球歷史最近十分之一的時間,才出現再現今的位置
2007-03-04 12:18 am
推介好書的資料:
書  名: 創造論的明證──檢視地球的起源
英文名稱: The Evidence For Creation: Examining The Origin Of The Planet Earth
作  者: 羅傑奧克蘭等人著
譯  者: 晚甦
系  列: 護教系列
類  別: 神學/教義類-辯道與護教
語  文: 簡體中文
版  次: 1 版 / 1999-12-01
頁  數: 176
售  價: HK$45 / US$5.84
目錄編號: 4397C
國際書號: 962-244-565-9
電腦條碼: 9789622445659
備  註:
內容簡介: 天地萬物的起源,自古就惹人爭論。生命怎麼開始?何時開始?是幾百萬年間隨機演變的結果,還是創造者的精心設計?進化論者宣稱,他們的理論科學化,乃鐵一般的事實;創造論者則堅稱其觀點合乎邏輯,且有真憑實據。到底,是否真可以知道哪個是對的?是否有方法證實?本書考證兩套理論,並以客觀的事實加以驗證,嘗試找出答案。

起源:
一七四五年,法國生物學家布豐在研究動物起源時,一直追溯到地球的起源,提出一種假說:很久之前,宇宙中只有太陽,沒有地球。一次,一顆特大的慧星偶然和太陽碰撞,在太陽上撞下了一些碎塊,這些碎塊就圍繞著太陽旋轉.最後形成了包括地球在內的九大行星。布豐這一學說突破了神學的禁錮,首次用自然力解釋地球的起源,是很可貴的。但這個觀點在當時很難被人們接受。

  一七五五年,德國人康德發表《宇宙發展史概論》,提出了地球和太陽都是起源於宇宙空間星雲物質的新的假說–星雲說。康德的這一學說第一次提出地球是物質的,並把地球的形成歸因於星雲物質引力和斥力這一對矛盾;同時,他還指出了地球既不是生而有之的,也不是萬古長存的。這些觀點得到了恩格斯的讚賞。半個世紀後,法國天文學拉普拉斯發表了《宇宙體系論》,獨立地提出對太陽系起源的看法。他認為,太陽系是由一團氣體星雲形成的。形成太陽系的物質,是一團熾熱的氣體。這一假說同康德的假說,雖然具體 說法上有所不同,但二者都認為太陽系起源於彌漫物質(星雲)。因此,後來把這兩個假說統稱為康德-一拉普拉斯星雲假說。星雲假說比較完滿地解釋了太陽系的基本特徵。目前 已經觀察到的事實,也與星雲假說基本符合。

  在200多年後的今天,星雲說仍然被相當多的科學家所認可,但也暴露了不少不能自圓其說的新問題。另外,前蘇聯天文學家沙弗洛諾夫還認為,地球所以側著身子圍繞太陽 轉,是地球形成一億年後被一顆直徑1000公里、重量達1012億噸的小行星撞斜的……

   既然宇宙間天體存在著相撞的事實,那麼,布豐“碰撞突變”說的可能性仍然是存在的,於是新的突變說應運而生。迄於今天,關於地球起源的學說已有數十種之多。但是,地球到底是怎樣起源的,『『『『仍然是個謎』』』。
(摘自《世界未解之謎》)


收錄日期: 2021-04-13 13:22:0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03000051KK0285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