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甚麼情緒管理的策略可以幫助溝通?

2007-03-03 11:32 pm
有甚麼情緒管理的策略可以幫助溝通?

因為要做專題,所以越詳盡越好,唔該曬大家~

回答 (1)

2007-03-03 11:41 pm
✔ 最佳答案
通常面對一切人、事的問題,要有好的情緒展現,所謂好的情緒,本身應有以下溝通要點:
基本的觀點,對策略就不可不謹慎的處理。它包含以下的認知:
一、 態度上
二、 言語上
三、 對人的基本認知
四、 保持對事的客觀性
(一)態度上

基於親情、友情的成長過程,人能體會到父母親對兒女的真誠關懷,當然這其中的態度是一大關鍵,長者溫和的態度、包容寬恕的愛,是孩子成長的一大支柱,用在教育、工作上,對同仁的關懷、關照、關心也是同樣的。
所以首先要每天問問自己,你有沒有好的情緒,有好的情緒才會有好的態度,這就是情緒管理。歸納起來就是給他人的一種印象:
1.真誠 2.熱心 3.不虛偽、不造作、不帶面具
一切的態度以公平、公正、公開的無私、無我之心對應,也就是「真性情」的展現,才能獲得對方的回應與接受。
(二)言語上
通常人們習慣用語,是由生長的環境累積而成,很少人會注意到,其中是否有語病,也就是所謂的「語詞謬誤」。
舉例而言,古人說「月下談情,山盟海誓,地老天荒永不移」。現代人則表示「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乍聽之下都有道理,也都令人興起無限憧憬,但面對現實人生,這些表達都有邏輯上的謬誤。身為輔導者在與被輔導者之間,言語上的措辭,必須「精準」但又不失情感(關懷、關照、關心)的溶入,否則就會形成「話不投機半句多」的窘況。也就是「講者有心、聽者無意」或「講者無心、聽者有意」所引起的是非誤解糾纏中,所以每一句話,都應經過「三思而後言」,而不能隨意脫口而出。

有句話說「知之而知之、不知而不知,是為真知」,切勿捨棄「真」而造就「假」,屆時仍會「得不償失」的自嚐惡果。
(三)對人的基本認知
人從出生以來,都具有的本性「自由自在、不受拘束」,而逐漸成長進入社會後,才體會出,整個社會脈動就像一部機器在無時無刻地運轉,而個人在社會中是被約制的,是需要付出才有所得,這也是所謂的「天下沒有不勞而穫」的道理。

就人而言,你我都有不同的習性,但唯一相同的是都要「吃、喝、拉、撒、睡」,這就是「人」的基本需求模式。

除了維持生存所必需的基本功能操作外,人的成長會隨著歲月增長,角色定位的不同而逐漸複雜化,面對社會的壓力,也會產生不同的「異話」無論複雜化或異化也好,基本上追求平衡而不追求失衡,是眾人心之所嚮的。
(四)保持對事得客觀性
針對所敘述遭遇的事(工作上、情感上或其他),有時會被過份渲染誇大,有的則是避重就輕擺脫責任之歸屬,通常昤聽者會在不知不覺中被誤導而產生錯誤認知,因此「就事論事」是保持一貫、客觀的基本原則。通常每一件事發生的原因,是由當事人的本身參與所造成的,由於不知道未來會有什麼結果,所以會漸漸的愈陷愈深,愈理愈亂。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身為輔導者,能否保持客觀、清晰的認知、是解決問題的一大關鍵。
基本上,人常用認知、理性加以分析、判斷外在事物,但在思維邏輯上有三種謬說:1.合成謬說 2.分割謬說 3.因果謬說
由於邏輯本身就會產生錯誤的判斷,因此在面對事情的問題,要特別留意輔導者本身是否會因此一問題而衍出其他不相關的問題,造成被輔導者的胡思亂想,而不能清理出事情的根本癥結所在。
結語

人是情感的動物,在人生的場域中常常要面對無窮的抉擇,這種自我得抉擇,並不能保證什麼。例如,選擇就讀學校的科系,不能保證自己未來能得到一份稱職的工作;一對戀愛男女,完成終身大事,卻不能保證未來是否能白頭偕老或家庭的和諧圓融;甚至終其一生,俯仰一世卻尋不出一適當、適切的出口,渾渾噩噩的度此一生。人活在當下,卻對自己的未來,感受無盡的「失落」、「茫然」。如何是對的抉擇,相信在座各位也深感煩惱,常常所感覺是「心靈」的空虛,與不斷地抉擇與掙扎。

固然在現實世界中,不斷汲取「金錢」、「物質」、「名位」、「權力」來滿足本身空虛、無邊際的心靈,也是一種不錯的策略。但從另一角度思考,整個社會、家庭在「一切向錢看」的前提下,更加重了物質享受勝過心靈提昇的一切,於是人們的心靈呈現空寂、無邊際地過日子;是什麼樣的日子?說明白點,就是用面具、虛假、偽裝來接觸外界,人與人交往是無「信」、無「誠」的弔詭試煉,這種感受對每個人的家庭、職場會引發無窮盡的煩惱、憂慮,進而挑起情緒不平衡的外在行為展現。

自我情緒的管理在此,已不易獲得平衡,嚴重者甚至產生「精神文明症」、「感官失能症」、「精神分裂症」「燥鬱症」、「憂鬱症」等累世的包袱,而掙脫不出人間世的情網鎖鍊與氛圍。

環視周遭的朋友們,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心緒在運作,但是否能達到不受外界的壓力而影響內在的情緒失衡,且能找到一出口,來疏解因壓力所帶來的焦慮、恐懼、不安的心緒,這有待本身從不斷地汲取經驗、歷練坎坷人生歲月中,成長出情緒圓融的智慧。
參考: 真心情教署

收錄日期: 2021-04-13 15:35:5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03000051KK0267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