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英雄辯論大會:宋朝推行強榦弱枝政策(最佳辯論員獎20分)

2007-03-03 8:46 pm
辯題:宋朝必須推行強榦弱枝政策。
正/反方請提供意見和論點(例舉史事例以支持論點)

請輪流作答,一方發表其立場並作答之後,下一回答者請盡可能與上一回答者對立。
正反方不是重要,最重要是能使人信服,你的一方才是對的。
以內容、詞鋒作為選出最佳解答標準。
可以列點方或作答。
希望眾中史高手如保羅巴約能解答吾之疑難!

最佳辯論員能得到20分的分數獎。

回答 (4)

2007-03-04 12:06 pm
✔ 最佳答案
我始終都是如以往一個題目說過的.宋太祖立國,當務之急,是避免宋朝變成後宋,即第六個短暫皇朝.五代將權過大,篡弒成風,殺一人立一人,要改變此風氣,強榦弱枝是必須的.至於後世是否積弱,就算任何人當趙匡胤,也暫時不會去管此問題.
事實上,實行了以後,宋軍的戰鬥力並無減弱,以前五個皇朝搞不定的南方割據勢力,宋軍一一搞定了.可見,其實有問題的不是此政策,而是後世的領導人的能力.
我相信宋太祖如果統一了天下,他會立即把此政策改變.因為他要對付契丹,要取回燕雲十六州,這必須要有強大的軍隊才能成事.宋太祖軍旅出身,他豈會不知此道理?
可惜,天不假年,宋太祖在剩下北漢未滅的情況下已經去世了.繼位的,又是其武功不行,又重視文治的弟弟宋太宗趙光義.他沒兄長的軍事才能,那敢更動政策,讓將領再度坐大?於是強榦弱枝,就只好一直維持下去.

總之,我認為宋朝開國,強榦弱枝政策是必須的.趙匡胤做得絕對出色,好得無可再好.後來發生的事,只是天意.最是這麼多.

2007-03-04 04:31:29 補充:
以往的題目: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7012804848&others=1

2007-03-04 12:17:29 補充:
自問自說兄,我讚成趙匡胤得位後立即實行強榦弱枝, 但希望他在統一天下後取消該政策. 亦認為他在世, 會如此做. 明白了沒有?

2007-03-04 12:51:14 補充:
自問自答兄, 上面弄錯你的名字, 不好意思.或者我這樣說. 香港回歸, 實行一國兩制, 高度自治, 五十年不變. 有人在此時問: 那麼五十年後呢?或許後世回看, 五十年後很多的弊端, 就是今天的政策做成的. 那麼那時的人說: 其實五十年不變是不對的!但現時當務之急, 是安定港人人心, 接受國家. 五十年不變, 事在必行. 五十年後的人如何看今天, 鄧小平如何管得了?

2007-03-05 23:59:32 補充:
自問自答兄,如果你是中學生的話,你的功課不大適合用我們的答案.因為我們的不是什麼史家之言,只是因一些人生閱歷,而對史事的看法,實在上是沒什麼經典可言.更有可能的是,數年後或十數年後,我的看法可能又會完全不同!如果你要用我們的東西(至少我的),你就要一搏你老師是不是開明的人,能不能接受不同的看法.要做好功課,考好試,還是用老的一套什麼強榦弱枝令宋朝積弱,在心裡同意或不同意好了.學校裡,不會討論宋太宗是否謀殺他哥哥的.你的老師上到來,都是會和我吵一大輪,然後或者誰也不服誰.

2007-03-05 23:59:57 補充:
我認為的是,古人在他的時空,做每一件事,都有他的理由,他的苦衷.今天的我們或許不會明白,只能猜想他為什麼會這樣做.要用,用PAUL兄的較好,因為他至少引了錢穆的意見.

2007-03-06 18:04:08 補充:
正方是, 立即亡國和國祚延綿三百多年, 你會如何選擇?辯論用的話早講!points:1. 唐末藩鎮震盪, 五代武人擅政, 此風氣需要立即撽正.2. 以前已有五個例子, 地方勢力太強, 國運不能長久.3. 太祖兒子年幼(死時長子好像只有十多歲), 他的帝位正是奪於孤兒寡婦手, 他不能沒有憂慮.4. 於政策實施後, 宋軍戰鬥力並沒減弱, 一一平定南方政權.歷史證明, 宋朝因實行了強榦弱枝而沒有亡國, 強榦弱枝是對的!

2007-03-06 18:13:24 補充:
我太急於回答, 沒看paul兄的補充, 他說的對, 選他吧. 但你可以綜合我們兩人的論點來用. (對我來說, 人人皆是兄, 因為網上比我小的人不多, haha)

2007-03-07 02:13:21 補充:
自問自答兄,我從不會強記自己學了的史實史觀是出自何經何典,只要我證實那是事實,就會嘗試將之融會貫通,變成我自己的東西.所以我問我出處我真的很為難.但我又很喜歡問人一些東西出於什麼經典,真矛盾.老實說,我最怕看那些標滿了註1註2註3的史書.這些是題外話了,總之選PAUL兄啦.

2007-03-07 16:55:39 補充:
蒙發問者錯愛, 深感榮幸.
2007-03-05 7:48 am
有幸被樓主點名邀請回答,希望我的回答不會令樓主失望。

我大致贊成大話兄的看法,宋太祖當年要行強幹弱枝政策,是迫於當時形勢。

當時中國自安史之亂藩鎮割據開始,地方軍人的影響力過大已有二百多年歷史,地方武人權力過大,是中國自唐末政局不穩,內戰頻生的原因。這也是宋太祖當務之急要解決的問題。其他問題,相對是較次要。例如若宋太祖以強大軍力收復燕雲十六州,但地方藩鎮的割據問題未解決,中國會持續內亂下去,外敵也因為中國內亂會再次侵略中國,得不償失,先解決最核心問題,是一切英明領導者的取捨。

有說宋太祖之後仍堅持強幹弱枝,我認為可能唐末五代中國的動盪實在太大了!宋初取得的太平之局是得來不易,不得不小心處理保存!國史大師錢穆在他的著作《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有以下論述:『我們今天從歷史上平心而論,只能說宋代人為了補唐代人的毛病,而並沒有完全把毛病糾正過來,我們卻不能輕怪宋人。須知有許多毛病,還要怪唐代人。唐代窮兵黷武,至唐玄宗時,正像近代的所謂帝國主義,這是要不得的。我們只能說羅馬人因為推行帝國主義而亡國,並且從此不再有羅馬,而中國在唐代窮兵黷武之後仍沒有垮台,中國的歷史文化依然持續,這還是宋代人功勞。我們不能因他太貧太弱,遂把這些艱苦一併抹殺。』

有時我們常以後世人的角度來評價歷史人物,卻忽略了歷史人物是有時代的局限性,更沒有預知未來的能力。我們對他們某些批評只是事後孔明而已。

2007-03-06 12:36:57 補充:
網友自問自答(我不稱閣下為兄,因我年紀實在大你很多,稱兄會叫老了你!哈哈!) 我認為若你是交功課,我的回答會穩陣;但若講見解,我十分佩服大話兄獨到的見解,可能只欠了些實在的歷史材料支持而已,畢竟在香港教育制度,獨到的見解不能取高分,真可憐!

2007-03-06 12:44:05 補充:
我是正方,最強的論點是:不行強幹弱枝,國家就不斷出現兵變內戰,一個政局不穩的朝廷,成日內戰的國家,咩政策都實行唔到啦!(你可以舉現在伊拉克的例子支持你)所以你提這個論點,除非對方提出比強幹弱枝更有效的方法去解決地方藩鎮割據的問題,否則是辯不過你的!
參考: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2007-03-04 2:04 am
我不贊同宋朝必須推行強榦弱枝政策




北宋立國初,宋太祖鑑於唐末五代十國篡弒成風,武人擁兵自重而得位,且太祖亦由兵變黃袍加身,深明武人專擅及地方藩鎮力重之弊,乃行集權中央之策,實行強幹弱枝,重文輕武方針,卻終致兵不能用,又不得不養兵。而軍將多由文官擔任,多戰敗告終,而地方積若日深,無力抵禦外患,加速了北宋衰亡,故北宋積弱,乃關鍵於開國政策所生的問題。



宋初開國,太祖能以前朝為鑑,施行中央集權,希望藉此提高君權,並斷絕兵變擁立的風氣,使地方鬆弛,無力背叛中央。惜開國政策過於著眼於扭轉此弊,反而弄巧成拙,這是由於宋太祖開國政策矯枉過正,導致北宋從此力弱,長期處於防守狀態、被動,常遭外患入侵,契丹等常侵邊擾境,兵力不足,故北宋滅亡,最後不得不被外患奪去半壁江山。



北宋開國的強幹弱枝政策,中央固然有經力充足的禁軍所保護,但相對地方皆老弱殘兵所組成的廂軍,根本無力對抗外敵,加上地方的財政,除了地方所需之用,就必全部上繳中央,太祖更社了轉運使將貢賦一併收歸中央,地方便無力建設,難以成事。加上宋初的兵源若不足,皆以囚犯、盜賊補充,由此可見軍隊的質素低劣,並非有力抗外患的武器,自然多以戰敗告終。這是太祖過份重集強兵於中央,而忽略地方兵的質素,因而導致地方力弱,中央日後無力負擔而走向衰亡。



再者,宋初的軍人須行更戍法,凡三年一遷,常常更替士兵與將領,導致「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兩者間毫無協調默契,而且士氣亦由此減低,欠缺團結性,難成勁旅。軍人協調不足,便難以與外患抵抗。這是太祖過份猜忌兵將的過失,宋室積弱,由是而起。



況且,宋出的軍隊亦多由文官擔任將帥。太祖重文輕武,吹捧文人的地位,令宋民有「好男不當兵」的概念,即使有英武精將,也因宋初忽視武人,而轉供文學,故士兵質素難有保證。且文人掌兵,皆欠缺經驗,戰敗實屬意料。



太祖又將相權分割,中央派諫官彈劾宰相,希望借此提高君權。因態祖有「不殺言官」之訓,諫官地位甚高,可隨意彈劾批評,結果文武百官都不敢有所作為,政風因循茍且,政治效率低,中央與地方的協調便相應減弱,北宋難免會走上積弱的道路。



北宋開國本已失去重要的燕雲十六州,軍事戰馬區亦被外患奪去,而太祖又定都汴京,無險可守,復行強幹弱枝及重文輕武之策,使地方從此一蹶不振,雖然太祖矯弊有功,而亦有過,其失當終令北宋積弱,且繼後君主多因循太祖政策,不知因時而變,北宋最後走上衰亡,兩者均須負上責任。
2007-03-04 1:51 am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防止將領剝奪權利。宋太祖削去了都點檢這個重要的禁軍職位,通過杯酒釋兵權解除了武官的軍權,禁軍的領導機構改為殿前司和侍衛司,分別由殿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和馬軍都指揮使(三帥)統領。但是,三帥無發兵之權。宋朝在中央設立樞密院來負責軍務。樞密院直接對皇帝負責,其他任何官員都不得過問。而樞密院雖能發兵,卻不能直接統軍,這樣就導致了統兵權與調兵權的分離。同時,宋朝經常更換統兵將領,以防止軍隊中出現個人勢力。宋朝的兵力部署可謂「強幹弱枝」「守內虛外」。宋朝的軍隊分為四種,即禁軍、廂軍、鄉兵、藩兵。禁軍是中央軍,也是宋朝軍隊的主力。廂軍是各州的鎮兵,由地方長官控制。鄉兵則是按機關抽調的壯丁。藩兵是防守在邊境的非漢民族軍隊。


收錄日期: 2021-04-12 20:16:0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03000051KK0174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