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毛澤東一生功大於過的評論是完全正確。
資料: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詠芝(或潤芝、潤之),筆名子任,湖南湘潭韶山衝人,中國政治家,軍事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1],三大改造、反右、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政治運動的主要發動者與領導人之一,對二十世紀的中國及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
政治
毛澤東與國民黨
北伐戰爭前的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中國共產黨決定黨員以個人身份參加國民黨開展國民革命,毛澤東此時曾經加入過國民黨,並任國民黨一大中央候補執委、代宣傳部長,負責宣傳工作。1927年蔣介石與共產黨決裂,放棄孫中山「聯俄容共」的政策,發動了清黨並捕殺共產黨人,導致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國民黨當局於1930年處決毛澤東的妻子楊開慧。
中日戰爭爆發後,由於西安事變,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合作,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抗日戰爭勝利後,毛澤東赴重慶與蔣介石談判,並於1945年10月10日達成《雙十協定》。但次年6月協議即被撕毀,全面內戰爆發。毛澤東領導解放軍在國共內戰中擊敗國民黨軍隊,取得中國大陸的控制權。國民政府遷到臺灣後,毛澤東曾數度欲攻佔臺灣但均告失敗。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的第七艦隊駛進臺灣海峽,軍事介入保護臺灣。至今海峽兩岸仍維持對峙局面。(參見臺灣問題)
[編輯] 毛澤東與知識分子
毛澤東對知識分子的態度在不同的階段呈現不同的特點。中共執政前,毛澤東一直把知識分子當作統一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執政後有較大轉變,毛澤東對知識分子的政策多次出現反覆。
1939年,毛澤東發表《大量吸收知識分子》。1930年代和1940年代,大量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從國統區和日占區奔赴延安。
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發表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此為標誌,到毛澤東去世,這一時期的文藝創作以其鮮明的特點,在中國藝術史上形成一個獨立而完整的階段。《講話》強調文藝「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服務」,要起到團結人民、教育人民的作用。胡風稱此講話為懸在知識分子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1956年以前,毛澤東對知識分子採取「團結、教育、改造」的基本政策。建政後,大批留學海外人員回國,其中包括錢學森、鄧稼先等著名科學家。1956年,中國科學院成立學部,海外歸國科研人員占91%。1950年代和1960年代,國家共派遣1萬8千余人留學,這些人全部學成歸國,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建設的骨幹。
1957年,毛澤東的知識分子觀呈現向下的趨勢,其間雖多次自我糾正,總的趨勢是向「左」的方向發展。1957年的反右鬥爭,文革的1966年-1968年階段,是知識分子受迫害最為嚴重的時期。文藝界有許多知名人士自殺,著名例子有劇作家田漢、作家傅雷、作家老舍(也有人稱其是在批鬥中被打死老舍之死的兩種說法)等等。
1973年7月17日,毛澤東與美籍華裔科學家楊振寧談話毛澤東重視爭取知識分子的支持,1949年前與多個社會知名學者有過密切交往;在延安的時候,制定了「為人民大眾」的文藝方針,1949年後又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另一種意見認為,毛澤東雖然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但僅僅是姿態,用毛澤東自己的話就是「陽謀」,因為在這個口號的號召下提出了政治異見的不少知識分子後來都被不同程度的整肅。
毛澤東認為「革命」可以促使知識分子更加接近工人、農民等普通群眾的運動。但由毛澤東發動的文化大革命使得中國文化和中國知識分子經受了一次浩劫,不重視文化、漠視思想的現象也在文化革命中的部分人心中產生。中國大陸大量知識分子在建國後(主要是文化大革命前期)受到迫害。
他對知識分子的態度的反覆變化主要源於他的兩點基本認識:一是知識分子必須「走與工農相結合、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二是知識分子從來不是一個獨立的階級,而是一個隨形勢的變化分別依附於不同階級的特殊階層。毛澤東曾把知識分子同其所屬階級的關係比作「毛」與「皮」的關係,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毛澤東對知識分子的看法基本上也可以用他自己的一段話來表達: 「知識分子在其未和群眾的革命鬥爭打成一片,在其未下決心為群眾利益服務並與群眾相結合的時候,往往帶有主觀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傾向,他們的思想往往是空虛的,他們的行動往往是動搖的。因此,中國的廣大的革命知識分子雖然有先鋒的和橋樑的作用,但不是所有這些知識分子都能革命到底的。其中一部分,到了革命的緊急關頭,就會脫離革命隊伍,採取消極態度;其中少數人,就會變成革命的敵人。知識分子的這種缺點,只有在長期的群眾鬥爭中才能克服。 」 (《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九三九年十二月),《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六三六頁。)
[編輯] 毛澤東與世界
在毛澤東的主導下,領導了中國的共產主義運動,並影響了其它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東亞東南亞的民族民主運動。毛澤東提出了三個世界的劃分,把中國和其它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劃入第三世界。中國對亞洲、非洲地區的思想輸出、物質援助對世界共產主義運動、民族民主運動產生了重大影響。由毛澤東主持,從建政初到其去世,中國的物質援助大約200億美元(鄧小平語),其必要性頗有爭議。毛澤東對東南亞國家的共產主義運動影響很大,東南亞共產黨對人民的屠殺和對經濟的破壞行為都深受毛澤東的影響。
唐努烏梁海地區於1920年被蘇聯侵佔,於1944年被蘇聯正式吞併,當時的中國政府一直沒有承認。1948年5月,中國駐蘇大使仍聲明唐努烏梁海為中國領土。1946年1月5日,中華民國政府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獨立。後在蘇聯的壓力下,經中蒙換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予以承認。由此有人指責毛澤東正式承認17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唐努烏梁海屬於蘇聯。
[編輯] 毛澤東和他的政治伙伴
周恩來在1927年至1928年進入中國共產黨最高領導層,是毛澤東的上級。按照1935年1月遵義會議決定:軍事問題周恩來有最後決定權,毛澤東協助周。1935年3月12日,在毛澤東提議下,新三人團建立,成員包括:周恩來、毛澤東和王稼祥。此後,周把最高軍事權讓給毛澤東,從此當毛澤東的助手。
美國總統尼克森說:「如果沒有毛澤東,中國革命之火可能不會燃燒起來;如果沒有周恩來,中國的革命可能被燒毀,只剩下一堆灰燼。」
毛澤東在政治上需要周恩來,文革(文化大革命)時,一些紅衛兵要求批鬥周恩來,「那好吧,」毛說,「讓我也和他一起挨斗吧!」(《領袖們》,理察·尼克森,世界知識出版社,1985年版,323頁)
從井岡山會師開始,朱德與毛澤東就開始了長達四十幾年的合作,建國後朱德基本上被閒置。有一句話常掛在毛澤東嘴邊:「毛離不開豬(朱),豬(朱)不能沒有毛。」
[編輯] 個人崇拜
毛澤東早年發表各種言論反對個人崇拜,但晚年的他仍然是個人崇拜的典範,並在最後十年走向巔峰。他認為毛澤東思想不是他一人的思想而是共產黨集體領導經驗的結晶,曾反對為自己樹立塑像、命名城市、在錢幣上印製他的頭像。他在文革中曾反對林彪鼓吹他的天才論,反對誇大個人的作用。
但個人崇拜並不因為毛澤東的早年的這些言論而停止,並且他本人的其他行為和政府政治宣傳的需要在客觀上推動了崇拜的發展。毛澤東在1958年的成都會議上將個人崇拜分為「正確的」和「不正確的」兩類,進一步在黨內推進了對他的個人崇拜。他生前八次在天安門接見紅衛兵。文革時期全國各地都是他的塑像、畫像、語錄、手跡、書籍和像章。他逝世後,因為鄧小平在反對「兩個凡是」的勝利,從而結束了對他的大規模個人崇拜活動。雖然崇拜活動比以前大幅度減少,並且出現了很多對他的批評,但直到今天中國大陸仍然有不少人以各種方式表示對他的敬仰。他的紀念地也一直是參觀人數眾多的景點。
[編輯] 毛澤東主導的政治運動
1927年3月,湖南農民運動
1927年到1937年,土地革命
1941年5月到1945年4月,延安整風運動
1950年初到1952年,土地改革運動
鎮壓反革命運動
三反五反運動
批判胡適運動
鎮壓胡風反黨集團運動
反右鬥爭
大躍進
四清運動
1963年3月13日始,學雷鋒運動
1966年5月28日到1976年10月,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
上山下鄉運動
農業學大寨運動
工業學大慶運動
批林批孔運動
一打三反運動
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
2007-03-08 20:31:04 補充:
毛澤東一生施行的政策對現在社會影響深遠,我相信如果沒有他,現在的中國就沒有這樣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