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背景
教統局於2004/05學年開始,進行一項為期三年的小班教學研究。
是項研究的目的為:
評估在香港的環境下實施小班教學的好處;及
識別發揮小班教學最佳成效的教學策略和支援措施。
挑選參與研究的學校
教統局在2004年5月14日發出通告,邀請各小學申請參與研究計劃,甄選原則為:
學校有否足夠的準備試行小班教學,這可從學校在課程發展的知識和經驗、曾參與有關改善教學法的計劃,以及教師的投入程度等方面反映出來;
在研究期間學校的小一收生是否穩定和足夠;及
學校有否足夠的課室,供額外的班別上課之用。
一個包括學者和前線教育工作者組成的督導委員會,根據以上原則,甄選參與的學校。符合上述條件的申請學校均獲邀參與研究。
研究計劃
現有37間小學參與小班教學研究。參與的學校於2004/05學年起連續兩年,於小一和小二,以每班25名學生試行小班教學。這兩批學生在升讀小三時,會重組為普通班繼續學習。參與的學校可獲每一額外小班每年290,000元的津貼。
督導委員會會就研究的推行提供意見及監察進度。
教統局已邀請在小班教學研究方面有豐富經驗的外國專家 – 劍橋大學的Professor Maurice Galton,作為這項研究的顧問。Professor Galton將為是次研究提供專業意見和支援,以及設計蒐集數據的策略和評估工具,並負責數據分析和演繹、撰寫報告等。
專業支援
教統局會為參與研究的學校安排工作坊、研討會、到校探訪/互訪等,就如何善用小班的環境,及採用適切的教學法,提出專業意見。
評估
教統局主要從下列角度評估教學的成效與班額的關係,以及識別可能影響學習成效的因素:
學生在主要學科上的表現;
學生學習態度的轉變〔包括自信心、學習動機和其他已知會影響學習的情意方面的因素〕;
學校和課室環境的改變,包括教學策略及其他配套措施。
本局會透過不同的工具,包括標準化的學生評估、觀課、問卷調查、訪問等,蒐集量化和質化的數據和資料,追縱「小班」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成效,直至他們完成小三。
我認為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