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點解會發脾氣?
回答 (2)
人對發生的事不乎合自己的期望, 便會不開心, 失望, 甚至抗拒
當人們不能把些情緒處理好, 或作正面思考,
人便有很大的機會發脾氣!
脾氣不是病,乃是病狀
到底人為甚麼會發脾氣呢?嚴格來說,脾氣根本就不是病。雖然今天在神的兒女中,脾氣是個大問題,但在聖經中,脾氣的地位非常的小。聖經裏並不注意脾氣的問題。你要告訴初信的人,聖經所以不注意脾氣的問題,因為脾氣根本不是病,乃是病狀。就如一個人患了盲腸炎,發了高燒。盲腸炎是病,但發高燒是病狀。只治發燒的病狀沒有用;只要把盲腸割去,熱度自然就下降。所以我們必須看見,發脾氣並不是病。你遇到人發脾氣,那是已經無法挽回的;因為發脾氣並不是病,發脾氣乃是因為另有一個病源。病源若沒有除去,就無法除去病狀。我們如果不認識這一件事,就是羅馬六章十一節,也會在我們身上發生困難。我們發脾氣的時候,雖也會想到這節聖經,但沒有用,因為這節聖經是治病源的,並非治病狀的。脾氣的病,基本上都是與己發生關係;所以要對付脾氣,就必須先對付己纔可以。己受了對付,脾氣的問題自然就解決了。而我們要對付己,就必須先認識己在各面的表顯。我們對付了已各方面的表顯,自然就能彀對付己,然後也就對付了脾氣。
對付脾氣的路─對付己的各面
一 主觀
己的頭一個表顯是主觀;己最大的表顯也就是主觀。有許多人的主觀非常的強,總是以己為中心。對他來說,他的己非常緊要;他心中若定意了,他就要貫徹自己的主張,並且決定必須作到底。若是有人不贊成他,或不作他所意願的,結果就使他發脾氣。這種發脾氣的病源,就在於他主觀的意志、他主觀的看法無法貫徹。如果他的主觀受過對付,他就會說,『主阿,這是你的手,我無話可說。』他如果這樣降服下來,結果就不會發脾氣。每一個人如果都是這樣受過對付的,脾氣自然就沒有了。沒有一個人在發脾氣時,而他的己是對的。一個人的主觀如果受了擊打,又被拆毀,他就能降服下來,也自然能不發脾氣了。
二 驕傲
己的第二個表顯乃是驕傲。驕傲的人,乃是不認識自己的人。一個不認識自己的人,纔會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凡自命不凡,認為自己比別人高,認為自己與別人不同的,就是不認識自己的人。一個不認識自己的人,高看自己的人,也就是驕傲的人。所有驕傲的人,都盼望別人說他高,都盼望別人服在他以下。這樣的人,總不願榮耀歸到別人身上;他總要使別人都高舉他。如果這裏來了一個人,不認識他,也不認得他的價值,甚至口裏批評他,他就會因此發脾氣。他發脾氣,乃是因為他的驕傲受了傷。從這裏我們就能看見,脾氣的根源乃在驕傲。所以,我們要對付驕傲。當我們受人輕視、毀謗、辱罵、批評,必須學習能說,『主阿,這是你的對付,我接受;因為若不是你的手,就沒有人能這樣作。』一個人若有這樣的看見,他就是一個服在主手裏,捨棄自己的人;自然他的驕傲沒有了,他的脾氣也就沒有了。人一對付自己的驕傲,脾氣自然就失去了力量。
三 自愛
己的第三個表顯乃是自愛。自愛就是愛自己。許多人在不經意間,就會表顯出他的自愛。凡是自愛的人,在人群中只寶貝他自己,最緊要的就是自己,他無論作甚麼,都以自己為中心。自愛的人,在一切關乎人生的需要上,都只為自己,只關心自己。若是喫,就要喫好的;若是住,就要住好的;睡覺要找好的,用東西也要上好的。如果好喫的給人家喫掉了,住得舒服的地方給別人先住了,好的椅子給人家先坐了,就因著人不給他自愛的機會,結果他就發脾氣了。這樣的人,總是捨不得自己喫虧受難。如果別人在不知不覺中,無意間傷了他的自愛,他自然就大發脾氣。一個人如果不對付自己,而專對付脾氣,那是沒有用處的。我們活在世上,應當靠著主的恩典和憐憫,不該倚靠我們的自己。我們的己如果受過對付,就許多好像應該生氣的時候,我們還能蒙保守不生氣。一個己不願受對付的人,他的脾氣怎樣也不能改變。
四 愛物質的心
己的第四個表顯,就是愛物質。有的人不只愛自己,也愛物質的東西。這樣的人,乃是沒有從物質的事上得著拯救。譬如人的己愛好食物、錢財、和其他的東西;這些東西都是他所寶貴的。因此,若有人不小心打破他心愛的杯子,或者弄壞了他所寶貝的東西,他就大大的生氣,因為別人傷了他那愛物質的心。所以我們能看見,一個人愛物質的心若沒有受對付,他的脾氣就無法對付。
一個人容易發脾氣,原因不在於別人,乃在於他自己。勞倫斯有一次用手敲敲木頭,敲敲玻璃,又敲敲牆壁;他用同樣的手敲三種不同的東西,反響的聲音卻各有不同。勞倫斯就明白:聲音不同,不是因著手,乃是因著東西裏面的性質;人的脾氣也是如此,不是因著環境,乃是因著人裏面的性質。一切的環境,不過是將你裏面的脾氣碰出來。所以一個人若不對付他的己,而只對付他的脾氣,這乃是愚昧的人;他這樣作,永遠沒有辦法對付脾氣,因為他只對付脾氣的病狀,沒有對付脾氣的病源。
收錄日期: 2021-04-18 20:12:0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02000051KK0238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