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嘅專長

2007-03-02 9:59 pm
司馬遷嘅專長.......

thx

回答 (2)

2007-03-05 7:11 am
✔ 最佳答案
樓上的朋友提供了一些有關司馬遷的生平記錄,
但並沒有回應問題所要求 有關司馬遷的專長!

司馬遷最讓人熟知的,當然是他所編撰的史記。
其中亦可看出他不少的專長:

- 塑造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由於司馬遷吸收《左傳》﹑《戰國策》等作品的寫作經驗,成功塑造許多性格鮮明﹑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而且它最大的特色就是善於用符合人物身分的口語來表現人物的神情態度和性格特點。劉邦和項羽都曾見過秦始皇,從他們所表示的感慨中可以看出他們性格的不同: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也!”語氣極為坦率,可以想見他強悍爽直的性格;劉邦卻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說得委婉曲折,又正好表現他貪婪多欲的性格。《陳涉世家》中寫陳涉稱王后,陳涉舊時夥伴見他所居宮殿說:“夥頤!涉之為王沈沈者。”“夥頤”是陳涉故鄉的土語,是多的意思,這裏用以形容陳涉宮殿陳設的豐富;“沈沈”是形容宮殿廣大深邃,又帶有驚異的語氣,它生動地表現了農民的質樸性格。為了表現人物,司馬遷還通過許多緊張鬥爭的場面,把人物推到矛盾衝突的尖端,讓人物在緊張的鬥爭中,表現他們各自的優點和弱點,表現他們的性格特徵。《項羽本紀》鴻門宴一節是很有代表性的。鴻門宴前,楚漢兩軍幾至火拼,而楚強漢弱。劉邦項羽此時相會鬥爭是相當激烈的。作者就通過這場面對面的鬥爭來表現人物性格。劉邦的懦怯而有機智,項羽的坦率而少謀略,以及其他人物,如范增、張良、樊噲、項伯等的性格,都由於在這場鬥爭中的不同態度而有很好的表現。

- 將文學與史學的高度統一
《史記》是文學的歷史,也是歷史的文學,是文學與史學的高度統一。史記》善於剪裁和安排故事情節,謀篇佈局,別具匠心。它以創造“互見法”來敘事。互見法出現於重要人物身上,將一個人的事跡在不同的地方分述,而以其本傳為主;或將同一事件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個地方的敘述為主。司馬遷運用此法,不僅是為了避免重複,更是為了使每一篇傳記都有審美意味上的統一性,使傳主的形象具有藝術上的完整性。而在七十列傳的撰述,主要為「合傳」體裁,大體可區分為「歷史性質相同的人物」與「互有關係的人物」兩大類,前者如《管晏列傳》、《屈原賈生列傳》,後者則有《魏其武安侯列傳》。司馬遷使《史記》既有了史學的可信性,又有了文學的可讀性。

- 充滿抒發的情懷
《史記》充滿抒發的情懷。《史記》在敘述歷史人物事跡的同時,處處滲透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感受,內心的痛苦和鬱悶,這就是我們千年之下讀《史記》仍不能不為之感動的關鍵。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後者也正是從這一點著眼的。

- 語言運用方面的高度技巧
司馬遷在撰寫《史記》徵引先秦典籍時,對深奧難懂的原典文字,均譯寫為當時的書面語,把已經僵化或含義不明的詞句改成一般易懂的語言,得到了完美的統一。正因為如此,《史記》直到今天,我們讀起來基本上是明白曉暢的。此外,《史記》還廣泛引用了許多民謠民諺,如《李將軍列傳》中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形容李廣不善言辭而深得他人敬重,既富於概括性,又富含生活氣息。
2007-03-02 10:39 pm
司馬遷(前145年漢景帝中元五年丙申二月初九/前135年—前90年/前86年),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人,是中國古代的史學家和文學家。他撰寫的《史記》被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因此後世尊稱他稱爲史遷、太史公。


收錄日期: 2021-04-12 22:52:2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02000051KK0139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