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陶淵明
淵明生於365,死於427年,字元亮,劉宋後改名陶潛,世稱五柳先生,死後又因他不改其至,一直躬耕自資,所以又被人稱為靖節先生。他是東晉潯陽柴桑(今九江西南)人。乃我國古代傑出的文學家。
陶淵明出身於破落官僚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的開國元勳。祖父、父親均作過太守。外祖父孟嘉曾任征西大將軍桓温的刺史,但到陶淵明出生時,家道已經衰落。陶淵明八歲喪父,少而貧苦。除接受儒家和道教的教育和勳染,因而在大濟蒼生的宏大抱負下,埋藏著皈依自然的種子。
陶淵明二十九歲時方始踏上仕途之路,先作江州祭酒,不久後便辭官而歸。州府召他任主簿,他不肯就職,在家中隱居了六、七年。三十六歲時,作荆州刺史桓玄的僚佐,不久後又歸辭。四十歲時,又作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的參軍。四十一歲時歸辭,同年八月,因生活所迫,在親友的勸說下,出任彭澤令。任職八十余多天,傳來了妹妹死於武昌的噩耗。這時,又正逢郡派督都來巡,上師要他束帶整衣謁見,陶淵明說: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接著寫了凡著名的歸去來辭便棄職回家。他終於同黑暗的官場徹底決裂,抛棄功名利祿,歸隱田園。
辭官之後直到逝世,他一直過著隱居田園的清苦生活。四十四歲時,家中又不幸遭遇大火,生活更加困苦。辭官之後,他曾躬耕於南洋,和父老鄉親共詬桑麻,同鄉民們保持著融洽親切的關系。這段時期是他詩作的豐收期,他寫出了大量的田園詩,技術上也日臻成熟,達至爐火純青之景。晚年,他寫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記并詩》,闡明社會理想。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會,是没有君主,沒有剝削,沒有戰亂,自食其力的社會。這雖然是一種烏托邦式的幻想,但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農民的要求,也反映了現實社會的黑暗。
陶淵明的思想十分繁複雜,但主要的是儒、道兩家思想的影響。儒家思想,使他早期具有濟世之志,幾次出仕,正是儒家積極用世、兼濟天下的思想的體現。他的道家思想,繼承了正始以後道家精神批判現實、否定現實的一面,但其中老莊的消極避世、清静無為、順其自然的思想,又給予他以消極的影響。
陶淵明是我國文學史上開宗立派的重要詩人。他所處的時代,正是形式主義盛行之時,詩壇上充斥著談玄悟襌、模山范水之作。陶淵明以嶄新的内容和形式的詩作卓立於詩壇,表現出革新精神。
陶淵明的性格:
陶潛在帶有自傳色彩的散文-五柳先生傳 中,說他: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樂安貧。這些個性志趣跟昏暗混濁的官場格格不入,終於因-不為五斗米折腰 而辭官回鄉。
陶淵明對後世的影響:
在六朝的時候有江淹,鮑照。唐代時又有李白,杜甫等都稱讚陶淵明。而李白在反抗現實與蔑視權貴都受他所影響。而高適他看不過官場的黑暗,曾寫-轉憶陶潛歸去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