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有沒有子女??

2007-03-02 1:15 am
如題。

如有,你可以介紹他/她的生平。

回答 (6)

2007-03-02 1:21 am
✔ 最佳答案
編輯推薦
誰有資格研究魯迅?因為近代中國的紛紛擾擾而被大陸高度政治化,被國民政府厭惡的魯迅,誰能夠給他一個「公平」?這個問題自然無解。大陸地區有關魯迅的研究可以用汗牛充棟來形容,不過這本書有點特別,這本書是和魯迅最後七年朝夕相處的獨子周海嬰所撰,就這點來看,似有可觀之處。

自古以來,社會上人們最愛八卦的主題之一,就是名人或天才的後代子孫現今的光景。

中國文壇第一人,大陸政治樣版人物魯迅,他的兒子會怎麼看待這位被尊為民國以來第一人的父親。身為這樣特殊身份的名人之子,其一生始終都活在魯迅的陰影之下,無論是福是禍,上至軍國大事,下到雞毛蒜皮的小事,周海嬰的一生,都是必得和魯迅關聯。

甚至令人哀傷的是,魯迅之妻還以其死的最後可能的影響力,來保全魯迅的遺物。這些魯迅的親族,一輩子都在為魯迅而活。而這個過程,就是本書的焦點,也是其他魯迅研究或傳記所不能呈現的特殊角度。

身為大陸文壇第一把交椅的魯迅之子,自然備受關切。任何言行舉止都會被顯微鏡般的放大處理,周海嬰的一生,其言談舉止正是在這樣的一種「高規格」要求下被落實,導致其言行舉止的分寸拿捏,十分小心謹慎。

筆者認為,本書的可看之處在於周海嬰記敘魯迅的行事為人與日常風格,也就是說在生活面上的紀錄與考察,有其可信度。周海嬰本人也藉此書闡述了諸多魯迅研究中的疑點與懸案。

不過,周海嬰的政治思考模式,大概不是接受國民政府歷史觀的台灣讀者所能接受的,就連一項自許開通,對諸多左傾思想都能夠以開放之心看待的筆者,也對於周海嬰在書中諸多政治語言,與共黨式思考不能夠茍同。

筆者建議,在閱讀本書時,對於想要了解魯迅不為人知的生活瑣事者,大可以進來蒐密,有絕對的享受,當然也可以順便了解一下,對岸的正統,是如何在魯迅的盛名下,經營自己的生命。也可以換個角度看待這段分擾的歷史觀。但是對於書中諸多共式政治語言以及其封建、民主(共產政權意義下)、親族混擾下的思考模式,讀者就要多所保留,至於周海嬰對於台灣的觀點,姑且看看就可以。

本書可以粗分為三大部份,第一部份是魯迅在世時,第二部分是魯迅死後到周海嬰之母的死亡,第三部份則是周海嬰自己開支散葉後的故事。

本書記錄魯迅在世的事蹟並不多,而且多著墨於生活細節的紀錄。本書毋寧是魯迅之子的自傳,只是這樣一個特殊的人物,其一生本來就無法脫離其父的陰影與「影響」。

然而,或許真是造化弄人,周海嬰之子周令飛,在兩岸仍屬緊張的不恰當的時間下,取了台灣人為妻,更是給周海嬰人生最後也是最大的考驗。這些在本書中都有精采的描述,看看周海嬰如何背負著魯迅之子的名氣,如履薄冰的處理其生命中的大小事件。

周海嬰的一生,可以說福也魯迅,禍也魯迅。周海嬰的一生,簡直是為了延續魯迅的存在而活著。不過,周令飛不若其父,始終困於魯迅的陰影,而敢於掙脫命運的作弄,追求自己的幸福與人生。

魯迅一家三代的遭遇,著實見證了中國近代史的變遷。也讓我們看清政治的影響力之大,在21世紀的今天看來,或許再過沒多久,就不再有人記得這段慘動的中國近代史,更別說是中國文壇第一人-魯迅,一想到此,真是令人不勝唏噓。(文/王乾任,文字工作者)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我已經七十歲了,七十年來,我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與我父親連繫在一起的。」本書是周海嬰對父親魯迅的記憶與追懷。作者以童稚、青少年時代和成年後的眼光觀察自已的父親和家庭,除了透露出凡人魯迅的日常生活與脾性外,更經由其一生中所經歷的人事物,生動地反映出當時社會生活,以及時代轉變中的波折。書中敘述了父親魯迅(周樹人)與周作人由手足之親而不相往來的經過,也對魯迅最後死亡的原因提出了疑問。作者懷疑,魯迅因病不治可能與日本醫師延誤治療有關;作者表示,這位原與魯迅一家相熟的日籍醫師,本是日本「在鄉軍人」團體黑龍會的副會長。作者也紀錄了執政後的毛澤東對魯迅的看法:一九五七年,毛澤東在上海「與老朋友聊天」。羅稷南坦直地問道:「要是今天魯迅還活著,他會怎麼樣?」毛澤東認真沈思了片刻後說:「以我的估計,要麼是關在牢裡還是寫,要麼他識大體不作聲。」另方面,讀者透過魯迅一家人的生活和交往,對當時那些心向以共產主義建設新中國的知識分子的精神面貌和實際生活也可有更多了解。

作者簡介

周海嬰,魯迅之子。七歲時父親魯迅就病逝,從此由母親許廣平撫養長大,但記憶中喚他「小乖姑」的父親魯迅、充滿批判精神的作家魯迅、乃至於成了政治圖騰的革命者魯迅,影響終其一生。周海嬰早年流離成長,分別住過上海、香港和北京。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後,先在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籌建實驗室,後調任廣播事業局。曾任大陸全國人大代表,現任全國政協委員,並是上海、北京魯迅博物館的顧問。身為魯迅後人,周海嬰有了不同於一般的人生視野和際會,但也正因身分特殊而遭受了常人所無的壓力。其子周令飛留學日本時和台灣女子張純華相戀並來台結婚,一度曾使周海嬰在大陸陷入難堪困境,而今時過境遷,周海嬰父子早已在兩地團聚,而書中憶述的荒謬經歷,則是現實政治再度操弄了作者人生。
2007-03-04 9:14 pm
答案可以剪裁更好.
2007-03-04 8:09 pm
四人中只有你有介紹魯訊之子--周海嬰。其它人只有說兒子的名子。
2007-03-02 1:23 am
鲁迅(1881~1936)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2007-03-02 1:20 am
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但冇仔女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2007-03-02 15:45:12 補充:
sorry有1個仔叫周海婴
2007-03-02 1:18 am
魯迅與周恩來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學始祖周敦頤。
1906年,25歲的魯迅從日本回國,遵照母親的意見而與28歲的朱安結婚。1927年10月8日,魯迅在廣州與許廣平結婚。1929年,兒子周海嬰在上海出世。 魯迅有兩個弟弟:周作人(1885-1967)、周建人(1888-1984)。
周海嬰之子為周令飛。周令飛在1980年代時與來自臺灣的女同學張純華相戀並移居臺灣。他的女兒周璟馨(即魯迅的曾孫女)曾參加臺灣綜藝節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並成為熱點人物。

[編輯] 生平
請參見魯迅年表 魯迅的遷居路線大致為:紹興—南京—日本仙台—日本東京-紹興-北平—廈門—廣州—上海。

[編輯] 紹興17年
少年的魯迅居住在紹興城區。12歲到17歲時,魯迅在紹興的三味書屋學習。童年的百草園、咸亨酒店、外婆家一帶的農村等地,給了魯迅十分深刻的印象,也是之後創作《吶喊》和《彷徨》兩部小說集的素材來源。魯迅13歲那年,祖父因為科舉案下獄,父親重病在床,家道開始衰落。魯迅開始出入於藥店和當鋪,飽受侮辱。16歲時父親病逝。家境更加艱苦。

[編輯] 南京4年
1898年,魯迅到南京考入江南水師學堂,1899年轉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路鐵路學堂,1901年畢業,頗受進化論思想影響,愛讀新思想的書,尤其是翻譯的小說。

[編輯] 在日本7年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thumb/f/fa/PICT0183.JPG/180px-PICT0183.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魯迅在日本留學時的筆記,上有藤野先生的注解
魯迅與周作人、郭沫若、郁達夫等著名作家都為留學日本派。1904年9月魯迅赴日本仙台仙台醫學專門學校(現在是東北大學醫學部)學醫,並與講師藤野嚴九郎結下深刻友誼。他也是東北大學的第一位外國留學生。魯迅的醫學成績平均分為65.5,作為一個初到的外國留學生已經是不錯的了。因為抱著希望用文學治療中國人的疾病的想法,他於1906年3月從學校退學,回國尊母命與朱安結婚。後又重赴日本研究文藝。1907年曾擬創辦雜誌新生,因經費問題未能如願。1908年師從章太炎,加入光復會,並和二弟周作人一起翻譯外國小說。1909年從日本歸國。

[編輯] 浙江3年
回國擔任浙江兩級師範學堂生理學化學教員、紹興中學堂教員兼監學、紹興師範學校校長等職務。1911年寫出第一篇小說《懷舊》(文言寫作)。

[編輯] 在北京,1912年-1926年
1912年受蔡元培之邀到北京教育部任簽事。經歷一段思想苦悶時期,對國民黨、社會改革頗感失望,沉迷於收集研究拓本之中,校編謝承《後漢書》、《嵇康集》。後受錢玄同影響,重新投身新文化運動,在北京女子師範高等學校任教授、北京大學任講師。1918年,他首次用「魯迅」為筆名,在《新青年》上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短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1921年12月,他還生動地塑造了阿Q形象,發表中篇小說《阿Q正傳》。

[編輯] 在廈門和廣州
1926年8月,魯迅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抗議三·一八慘案,被北洋軍閥政府通緝,於是南下廈門大學任文科教授。
1927年1月16日,魯迅離開廈門經香港,於19日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 並與自己的學生許廣平同居。

[編輯] 上海10年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thumb/9/9d/PICT0186.JPG/200px-PICT0186.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魯迅1933年為紀念「左聯五烈士」所寫的《為了忘卻的紀念》(手稿)
1927年10月他辭去中山大學職務到達上海,10年之久,他一直住在上海公共租界北區的越界築路區域(所謂「半租界」,今天虹口區北部魯迅公園一帶),那裡有特殊的政治環境,以及他不少的日本朋友。1930年起先後加入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左翼作家聯盟,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但魯迅與左聯領導有很多思想上的衝突,這或許是把他定位為自由作家的論據之一。1927年到1936年間,魯迅創作了很多回憶性的散文與大量思想性的雜文,翻譯、介紹外國的進步文學作品。
魯迅在上海期間,和宋慶齡、陳賡有交往。魯迅所主持的文學團體和郭沫若、郁達夫主持的文學團體有矛盾。魯迅扶植獎掖文學青年,包括柔石、白莽、蕭軍、蕭紅等,也和化名狄克的張春橋進行過論戰。
自1931年起,魯迅大力倡導木刻版畫,由此開始了中國創作版畫的歷史。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因肺結核病而逝世,葬於上海虹橋萬國公墓。在上海為他舉行隆重的悼念活動。民眾代表在其靈柩上覆蓋寫有「民族魂」的白旗。1956年,魯迅墓遷移重建於上海虹口公園。


收錄日期: 2021-04-23 21:12:0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301000051KK0227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