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編輯推薦
誰有資格研究魯迅?因為近代中國的紛紛擾擾而被大陸高度政治化,被國民政府厭惡的魯迅,誰能夠給他一個「公平」?這個問題自然無解。大陸地區有關魯迅的研究可以用汗牛充棟來形容,不過這本書有點特別,這本書是和魯迅最後七年朝夕相處的獨子周海嬰所撰,就這點來看,似有可觀之處。
自古以來,社會上人們最愛八卦的主題之一,就是名人或天才的後代子孫現今的光景。
中國文壇第一人,大陸政治樣版人物魯迅,他的兒子會怎麼看待這位被尊為民國以來第一人的父親。身為這樣特殊身份的名人之子,其一生始終都活在魯迅的陰影之下,無論是福是禍,上至軍國大事,下到雞毛蒜皮的小事,周海嬰的一生,都是必得和魯迅關聯。
甚至令人哀傷的是,魯迅之妻還以其死的最後可能的影響力,來保全魯迅的遺物。這些魯迅的親族,一輩子都在為魯迅而活。而這個過程,就是本書的焦點,也是其他魯迅研究或傳記所不能呈現的特殊角度。
身為大陸文壇第一把交椅的魯迅之子,自然備受關切。任何言行舉止都會被顯微鏡般的放大處理,周海嬰的一生,其言談舉止正是在這樣的一種「高規格」要求下被落實,導致其言行舉止的分寸拿捏,十分小心謹慎。
筆者認為,本書的可看之處在於周海嬰記敘魯迅的行事為人與日常風格,也就是說在生活面上的紀錄與考察,有其可信度。周海嬰本人也藉此書闡述了諸多魯迅研究中的疑點與懸案。
不過,周海嬰的政治思考模式,大概不是接受國民政府歷史觀的台灣讀者所能接受的,就連一項自許開通,對諸多左傾思想都能夠以開放之心看待的筆者,也對於周海嬰在書中諸多政治語言,與共黨式思考不能夠茍同。
筆者建議,在閱讀本書時,對於想要了解魯迅不為人知的生活瑣事者,大可以進來蒐密,有絕對的享受,當然也可以順便了解一下,對岸的正統,是如何在魯迅的盛名下,經營自己的生命。也可以換個角度看待這段分擾的歷史觀。但是對於書中諸多共式政治語言以及其封建、民主(共產政權意義下)、親族混擾下的思考模式,讀者就要多所保留,至於周海嬰對於台灣的觀點,姑且看看就可以。
本書可以粗分為三大部份,第一部份是魯迅在世時,第二部分是魯迅死後到周海嬰之母的死亡,第三部份則是周海嬰自己開支散葉後的故事。
本書記錄魯迅在世的事蹟並不多,而且多著墨於生活細節的紀錄。本書毋寧是魯迅之子的自傳,只是這樣一個特殊的人物,其一生本來就無法脫離其父的陰影與「影響」。
然而,或許真是造化弄人,周海嬰之子周令飛,在兩岸仍屬緊張的不恰當的時間下,取了台灣人為妻,更是給周海嬰人生最後也是最大的考驗。這些在本書中都有精采的描述,看看周海嬰如何背負著魯迅之子的名氣,如履薄冰的處理其生命中的大小事件。
周海嬰的一生,可以說福也魯迅,禍也魯迅。周海嬰的一生,簡直是為了延續魯迅的存在而活著。不過,周令飛不若其父,始終困於魯迅的陰影,而敢於掙脫命運的作弄,追求自己的幸福與人生。
魯迅一家三代的遭遇,著實見證了中國近代史的變遷。也讓我們看清政治的影響力之大,在21世紀的今天看來,或許再過沒多久,就不再有人記得這段慘動的中國近代史,更別說是中國文壇第一人-魯迅,一想到此,真是令人不勝唏噓。(文/王乾任,文字工作者)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我已經七十歲了,七十年來,我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與我父親連繫在一起的。」本書是周海嬰對父親魯迅的記憶與追懷。作者以童稚、青少年時代和成年後的眼光觀察自已的父親和家庭,除了透露出凡人魯迅的日常生活與脾性外,更經由其一生中所經歷的人事物,生動地反映出當時社會生活,以及時代轉變中的波折。書中敘述了父親魯迅(周樹人)與周作人由手足之親而不相往來的經過,也對魯迅最後死亡的原因提出了疑問。作者懷疑,魯迅因病不治可能與日本醫師延誤治療有關;作者表示,這位原與魯迅一家相熟的日籍醫師,本是日本「在鄉軍人」團體黑龍會的副會長。作者也紀錄了執政後的毛澤東對魯迅的看法:一九五七年,毛澤東在上海「與老朋友聊天」。羅稷南坦直地問道:「要是今天魯迅還活著,他會怎麼樣?」毛澤東認真沈思了片刻後說:「以我的估計,要麼是關在牢裡還是寫,要麼他識大體不作聲。」另方面,讀者透過魯迅一家人的生活和交往,對當時那些心向以共產主義建設新中國的知識分子的精神面貌和實際生活也可有更多了解。
作者簡介
周海嬰,魯迅之子。七歲時父親魯迅就病逝,從此由母親許廣平撫養長大,但記憶中喚他「小乖姑」的父親魯迅、充滿批判精神的作家魯迅、乃至於成了政治圖騰的革命者魯迅,影響終其一生。周海嬰早年流離成長,分別住過上海、香港和北京。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後,先在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籌建實驗室,後調任廣播事業局。曾任大陸全國人大代表,現任全國政協委員,並是上海、北京魯迅博物館的顧問。身為魯迅後人,周海嬰有了不同於一般的人生視野和際會,但也正因身分特殊而遭受了常人所無的壓力。其子周令飛留學日本時和台灣女子張純華相戀並來台結婚,一度曾使周海嬰在大陸陷入難堪困境,而今時過境遷,周海嬰父子早已在兩地團聚,而書中憶述的荒謬經歷,則是現實政治再度操弄了作者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