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簡介:
陶淵明,字元亮,入宋更名潛,潯陽紫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西元三六五─四二七年)世稱靖節先生。陶淵明出身於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經做過東晉的大司馬,但出身寒微,被人譏為「小人」;陶淵明的祖父做過太守,他的父親大概官職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淵明幼年時就去世了。在重視門閥高低的魏晉南北朝時代,陶家的地位雖然算不上是最尊貴的高門士族,但也不同於地位寒微的寒族。
陶潛的社會情況:
兩晉社會是重視門閥高低,簡直是貴族社會,政治也是貴族政治,只有貴族才有做大官的機會,否則就永遠做小官。南朝世家大族的社會地位,比起他們的政治和經濟地位來,更顯得優越。世族、寒門兩者身份高下不同,「服冕之家,流品之人,視寒素之子,輕若仆隸,易如草芥,曾不以之爲伍。」(《文苑英華》卷七百六十引《寒素論》)。因此,這兩個階層之間是不相往來的。寒人雖致位通顯,上升爲貫戚近臣,倘不自量而往見世族,亦不爲世族之所禮接,甚至會受到侮辱。那時時代動亂,政治黑暗。
陶潛的思想:
他也曾吸收過儒道釋三家思想的精華,經過提煉釀,而使其思想既能博大又能高遠。
儒家的固貧,加上道家的自然,形成了陶淵明的思想既不同於儒家,也不同於道家,在兩晉時道家的思想是想成仙的,然而他對鬼神、成仙、長生不死,都在懷疑,所以他說:「天道幽且遠,鬼神茫昧然。」( 怨詩楚調)此外,在淵明的作品中,固然沒有顯明的佛家色彩,但他確實受了佛學的影響,以致佛學灌注淵明新人生觀,啟示他新意識,對淵明思想的垂鍊,是有莫大助益的!
作者遭遇:
淵明一生可分少年、遊宦、和歸隱三個時期,茲分述如下:
少年時期:自晉簡文帝 咸安二年壬申,至晉孝武帝 太元二十一年丙申(自出生至二十五歲止),蕭統淵明傳稱他「少有高趣,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群,任真自得。」更可從他詩中窺見他的遭遇和性格。
閑靜少言,不慕榮利(五柳先生傳)
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歸去來辭)
少而窮苦,每以家弊,東西遊走(與子儼等疏)
好讀書,不求甚解(五柳先生傳)梁啟超說他是一位極熱烈極有豪氣的人。雜詩:「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2〉 遊宦時期:自晉太元二十一年丙申,至東晉義熙元年乙巳(自二十五歲至三十四歲為止)他的雜詩裡說:「荏苒經十載,暫為人所羈。」在這十年期間,淵明曾出任四次,前三次任幕僚,最後一次是當縣丞。
江州祭酒期:昭明太子淵明傳說他:「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不久去職,幽居達四、五年之久,州府曾請他當主簿,他不就任,寧願在家鄉,躬耕自資。
鎮軍參軍期:隆安四年庚子,淵明作鎮軍參軍,時二十九。飲酒詩:「此行誰使然,似為飢所驅。」
建威參軍期:乙已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
彭澤令期:義熙元年乙已,淵明年三十四,是年八月就任,十一月即自免歸。
〈3〉 歸隱時期:自東晉義熙元年乙巳,至宋元嘉四年丁卯(自三十四歲至五十六歲止),淵明自四十六歲以後,他家曾遭遇過火災、風災、水災、蟲災。他身體也是逐漸衰弱,尤其元嘉二年後的兩三年中,可說是他一生中最困苦的一段日子。貧困使他自然的質性,磨礪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使他對於死神的迫近,毫不懼怕,處之泰然。他深知不久於人世,於是寫了三首挽歌詩,及一篇自祭文,作為辭別人間的最後剖白。
陶淵明的處世態度,是恬淡、安閒、無爭、任真、表面上看,他的感情似乎淡淡的、平靜的,其實他是一個具有濃烈感情的典型人物,梁啟超就說他是「一位纏綿悱惻最多情的人」他的嗜好是:愛萄、嗜酒、喜弄無弦琴、樂於耕稼,由於他是一個高雅曠達、任性自適的人,感情濃烈而篤於交誼,因此他的快樂,不是安逸中得來,完全從勤勞中得來。
2007-02-28 23:54:51 補充:
最後,陶潛在靖節辭世公元427年秋,陶淵明生了重病,大概預感到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九月寫了三首《輓歌詩》。兩個月後,便在貧病交加中與世長辭了。親友們以簡單樸素的儀式安葬了他,並贈以「靖節先生」的稱號,後人也用「陶靖節」來稱呼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