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詩一問!!!!急!!

2007-03-01 3:55 am
我想問王維的送別
山中相送罷,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
王孫歸不歸。

用左咩寫作手法,即比喻,擬人果d..
更新1:

應該係修辭技巧(都係比喻,擬人之類)

回答 (2)

2007-03-01 5:18 am
✔ 最佳答案
修辭技巧︰

1. 借喻︰「日暮掩柴扉」
(借喻法就是把詩的主題隱藏起來,借用某種事物來比喻,由讀者自個兒去猜一猜詩中表達的主題。)
此詩沒有直接說出王維的離愁,只是借傍晚時分把柴門關好來比喻朋友離去後屋裡冷清及自己的寂寞。這種手法的好處是不僅讓人印象深刻,還能回味無窮。

2. 借代︰「王孫歸不歸」
(借代是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事物,而借用與它有密切關係的事物來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代替整體,就是借代。)
此詩沒有直接用「友人」這個詞語,而用「王孫」來借代王維的朋友,這種手法的好處是使語言生動和形象化,喚起讀者的聯想,知道王維的友人是一位貴族的後代。

參考資料︰
http://www.dhps.tp.edu.tw/peter/work3/work303.htm
http://home.stlouis.edu.hk/~artlai/chinese007.htm
2007-03-01 4:51 am
送別

作者:王維
詩體:五言絕句

山中相送罷,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
王孫歸不歸。


【注解】:
1、柴扉:柴門。
2、王孫:貴族的子孫,這裡指送別的友人。

【評析】:
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捨,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後重聚。這是超出
一般送別詩的所在。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後回家寂寞之情
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于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回歸卻難
一定。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高人一籌。

晏幾道詞作鑒賞

此詞借寫彈箏來表現當筵演奏的歌妓心中的幽恨。

詞的上片暗寫湘靈鼓瑟的典故,點出「幽恨」;下片並未具體展開寫幽恨,只寫弄箏的情態,而幽恨自見。黃蓼園謂此詞「末句意濃而韻遠,妙能蘊藉」。

起筆一句先寫彈奏。箏稱之為「哀箏」,感情色彩極為明顯。「一弄」,奏一曲。曲為「湘江曲」,內容亦當與舜及二妃一類悲劇故事有關,由此可見酒筵氣氛和彈箏者的心情。「寫盡湘波綠」,湘水以清澈著稱,「綠」為湘水及其周圍原野的色調。但綠色彩分類上屬冷色,則又暗示樂曲給予人心理上的感受。

「寫」,指彈奏,而又不同於一般的「彈」或「奏」;似乎彈箏者的演奏,像文人的用筆,雖然沒有文詞,但卻用箏聲「寫」出了動人的音樂形象。

上片歇拍兩句,讓人想到彈箏者幽恨甚深,非細彈不足以盡情傳達,而能將幽恨「細傳」,又足見其人有很高的技藝。從「纖指」二句的語氣看,詞人對彈箏者所傾訴的幽恨是抱有同情的,而所傳之幽恨即是雙方所共有的。詞之上片,著重從演奏的內容情調方面寫彈者。

下片轉寫彈者的情態。「當筵秋水慢」,「秋水」代指清澈的眼波。「慢」,形容凝神,指箏女全神貫注。「玉柱斜飛雁」,箏上一根根弦柱排列,猶如一排飛
雁。飛雁古詩詞中,常與離愁別恨相連,同時湘江以南有著名的回雁峰。因此,這裡雖是說弦柱似斜飛之雁,但可以想見所奏的湘江曲亦當與飛雁有聯繫,寫箏柱之形,其實末離開彈箏者所傳的幽恨。「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春山,指像山一樣彎彎隆起的雙眉,是承上文「秋水」而來的,用的是卓文君「眉色如望遠山」(《西京雜記》)的典故。女子凝神細彈,表情一般應是從容沉靜的,但隨著樂曲進入斷腸境界,箏女斂眉垂目,淒涼和悲哀的情緒還是明顯地流露了出來。

這首詞以迴盪飄忽的筆勢,刻畫一位哀艷動人的彈箏藝妓——小蓮哀艷動人的形象。全詞以「哀箏一弄湘江曲」摹然開篇,又以「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驟然收筆,中間不平鋪直敘而抓住最富有表現力的動作、神態來寫,極具藝術感染力。


收錄日期: 2021-04-25 14:49:2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28000051KK0368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