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人物 (Help)

2007-02-28 10:55 pm
我要中國歷史人物 的生平和影響!
Thanks!!

回答 (8)

2007-02-28 11:00 pm
✔ 最佳答案
唐太宗 - 李世民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十二月(五九九年一月),李世民出生在李氏家族的京兆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的舊宅中。據說,他父親李淵給他取名「世民」,是取「濟世安民」之意。

李世民出身於很有名氣的隴西士族。曾祖李虎,西魏時官至太尉,北周時為「八柱軍」之一,死後追封為唐國公。祖父李,北周時襲封唐國公,任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父親李淵在北周時以七歲幼齡襲封唐國宗,後來在隋朝做官。李世民的家族又是一個帶有濃厚的北方少數民族血統的家族,他的祖母獨孤氏、生母竇氏(即紇豆陵氏)以及他日後所娶的妻子長孫氏,都出於北方少數民族。李世民排折行第二,他長兄建成、四弟元吉,跟他後來的生活道路都有密切的關係。

十八歲的李世民應募入,邁出了青年時期戎馬生涯的第一步。

李世民的青年時代是在社會的大動亂中度過的,並走上了歷史舞台。

在醞釀起兵過程中,李淵一面指示長子建成在河東「潛結英俊」,一面布置世民在晉陽「密招豪友」。建成、世民根據李淵的指示,都謹慎而積極地聚集人才,組織力量。一直在李淵身邊的世民,在這方面有不少建樹,如劉文靜、劉弘基、長孫順德第人成為李淵集團的重要人物,就跟世民有很大的關係。

由於世民交遊廣闊,又能以禮待人,所以人們對他也都竭成相見,這對世民審時度勢有很大的幫助,而且也增加了他的言論的份量。

大業十四年(所謂義寧二年,六一八年)五月,李淵廢掉楊侑,即帝位於長安,改元武德,國號唐。在鞏固李唐皇朝的過程中,世民繼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武德二年(六一九年)三月,劉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南向以爭天下,并州首當其衝。擔任并州總管的齊王李元吉抵擋不住,終於放棄太原,奔還長安。接著,潧州與晉州失守,關中震恐。這時,李淵提出放棄河東的主張,但遭到秦王李世民的反對。秦王世民認為,河東富庶之地,是京城的重要依託,不可以輕易放棄。他提出,願率領精兵平定劉武周,收復失地。李淵採納了這個意見,命世民掛帥出征。十一月,世民率軍自龍門渡河,與宋金剛軍形成對峙的態勢。世民採取避其風鋒芒、堅壁不戰、待敵渙散、乘機出擊的作戰方針。果如世民所料,到了第二年的二月,宋金剛軍因久無進取,軍糧不濟,只得後撤。四月,世民軍於介休城大破宋金剛軍,劉武周見大勢已去,只得放棄太原,逃奔突厥。至此,關中東北部的局勢才平靜下來。
唐玄宗 — 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又稱唐明皇。生於垂拱元年(六八五年),卒於代宗寶應元年(七六二年)。太極元年至天寶十五年(七一二 ~ 七五六年)在位。

李隆基是高宗李治的孫子,睿宗李旦的三兒子。他二十歲以前是在武則天執政時代度過的。嗣聖元年(六八四年)正月,武則天臨朝稱制之後,為鞏固自己的統治,進而爬上皇帝的寶座,她廣開告密門,大用酷吏,不斷大批屠殺政敵。到永昌元年(六九零年)九月稱帝以前,她把李唐宗室、關隴(今山西、陝西)軍事貴族集團以及依附他們的官僚、貴族幾乎消滅乾淨。她稱帝之後,倖存的李唐宗室仍然動輒得咎, 隨時都有喪生的危險。例如大足元年(七零一年)九月,李隆基的親堂兄、邵王李重潤僅僅與其妹永泰郡主、妹夫魏王武廷基私下議論張易之、張昌宗權勢太大,就被武則天逼令自殺。所以說李隆基二十歲前都是在逆境中度過的。

景龍四年(七一零年)六年,韋后夢想當武則天,與散騎常侍馬秦客、光祿少卿楊均密謀毒死了中宗。

中宗死後,韋后搬出幼稚無知的李重茂上台當傀儡皇帝(殤帝),自己臨朝攝政。她還想爬上皇帝的寶座,準備對李旦下毒手。正在這個關鍵時刻,有膽有識的李隆基毅然決定發動宮廷政變。

唐隆元年(七一零年)六月,李隆基和劉幽求、鍾紹京、薜祟簡(太平公主子)等人率領萬騎(皇帝衛隊)和總監丁夫(皇宮僕人),突入長安玄武門,衝到了太極殿。韋后被這突如其來的事變嚇得驚慌失措,倉皇逃進殿前飛騎(皇宮衛隊)營,她和安樂公主及其丈夫武廷秀都被亂兵殺死。李隆基分派萬騎把韋武集團成員消滅乾淨,終於報了仇,雪了恥。至此,李唐宗室又開始掌握了政權。

韋武集團被鏟除後,李隆基、太平公主出面,叫殤帝讓位給李旦(即睿宗)。李隆基被立為太子。

睿宗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間尋求政治平衡。他即位的第一年,主要聽李隆基的話,以姚祟、宋璟第人為相,做了一些好事,如重用忠良,眨斥奸臣,大裁冗員,昭雪冤案,政治比較清明,頗有新興氣象。因此當時有人說︰「姚、宋為相,邪不如正。」然而,太平公主卻常叫人散佈流言蜚語,在李隆基周圍佈置密探,不斷向睿宗打小報告,組織宗派小集團第卑鄙手段,使她在睿宗面前逐步佔了上風。所以睿宗即位的第二、三年,大多聽太平公主的話,並以竇懷貞、蕭至忠、岑羲、崔湜為相,做了不少壞事,政治 日益腐敗。因此當時人說︰「太平用事,正不如邪。」

2007-02-28 15:01:02 補充:
中國歷史人物 的生平和影響
2007-03-06 5:21 am
漢武帝劉徹(前156年—前87年),幼名劉彘,是漢朝的第七代皇帝。漢武帝是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個兒子、漢文帝劉恆的孫子、漢高祖劉邦的曾孫,其母是王娡。7歲時被冊立為太子,16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漢族皇朝最輝煌的功業之一。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內政
漢武帝創立年號同時也是中國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他登基之初,繼續他父親生前推行的養生息民政策,進一步削弱諸侯的勢力,頒佈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來推動諸侯分封諸子為侯,使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縮減。同時他引入了刺史的官級,監察地方。在軍隊和經濟上則加強中央集權,將冶鐵、煮鹽、釀酒等民間生意編成由中央管理,同時禁止諸侯國鑄錢,使得財政權集於中央。他採用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儒學在古中國的特殊地位鋪平了道路。但是一般認為他利用儒學敦化民風,同時採用法術、刑名鞏固政府的權威,即是所謂的「表儒裡法」。當時積極啟用的汲黯和對司馬遷用宮刑即是其中著名的例子。

漢武帝即位初,一方面政治形勢比較穩定,國家經濟狀況也相當好,另一方面諸侯王國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所以,他在繼續推行景帝時各項政策的同時,採取了一系列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在政治方面,首先頒行「推恩令」,使諸侯王多分封子弟為侯,使王國封地被分割,以進一步削弱諸侯王國勢力;其次建立中朝削弱相權,鞏固了皇權的神聖地位;再設置十三部刺史,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在軍事方面,主要是集中兵權,充實了中央的軍事力量;在經濟方面,整頓財政,頒佈「算緡」、「告緡」令,徵收商人資產稅,打擊富商大賈;又採取桑弘羊建議,將冶鐵、煮鹽收歸官營,禁止郡國鑄錢;設置平準官、均輸官,由官府經營運輸和貿易,大大增強了國家經濟實力。同時興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實行「代田法」,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在思想方面,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學成為了中國社會的統治思想,對後世中國政治、社會、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漢武帝也非常注重人才的開發,他確立了察舉制度,是中國有系統選拔人才制度之濫觴,對後世影響很大。


漢武帝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人口統計。


對外關係
參見對匈奴戰爭
漢武帝對外採取軟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自前133年馬邑之戰起結束前朝對匈奴的和親政策,開始對匈作戰,派衛青、霍去病征伐,解除匈奴威脅,保障了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並消滅了夜郎、南越政權,在西南先後建立了七個郡,使今天的兩廣地區自秦朝後重歸中國版圖;同時他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絲綢之路,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並發展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在東方,他派兵滅衛氏朝鮮(今朝鮮北部),置為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

漢武帝晚期由於連年對匈奴和西域用兵,並由於舉行封禪,祀神求仙,揮霍無度,加以徭役加重,捐稅增高,致使農民大量破產流亡。天漢二年(前99年),齊、楚、燕、趙和南陽等地均爆發了農民起義。漢武帝曾在輪台頒下《輪台罪己詔》「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以表示承認自己的錯誤。

通過連年的戰爭開闢西域﹑東征朝鮮﹑將閩越﹑蜀及百越等蠻族融入中華民族中。

晚年
公元前88年,漢武帝叫畫公畫了一張「周公背成王朝諸侯圖」送給霍光,意思是讓霍光輔佐他的小兒子劉弗陵作皇帝。子幼母壯,為了防止太子的年輕母親鉤弋夫人重演呂后稱制的局面,漢武帝狠下心藉口處死了她。 公元前87年, 漢武帝駕崩,葬於茂陵,廟號是世宗。

2007-03-05 21:29:07 補充:
漢武帝所使用的獨尊余術到了現在的人民還將此銘記於心。此外,漢武帝在位其間,曾經派大將衛青和霍去病抵抗匈奴。匈奴雖然強勁,不過面對住著漢室的精英分子衛青和霍去病,就算是以多擊小也沒有太大的勝算。衛青和霍去病每次戰役都會使用以小擊大的計策,不但可以使漢室人民有太大的傷亡,還可以給一些實力匈奴看看。不久,到衛青和霍去病攻打匈奴,由於兵力和計策太強,最終匈奴都大敗於漢軍。不過,因為衛青和霍去病的攻擊,令到他們內部出現了問題,不久還解了他們的軍隊。然而,他們單於亦都投降於漢室。此後,令到漢室得到了重大的防衛。到了現今,不是有了漢室的抵抗別人,可能現在還有些匈奴正在中國對役中。

2007-03-05 21:29:20 補充:
雖然我也是十分之認同秦始皇,他的政策也是十分行的。不過可惜他勞役太大的人民,變成一個暴君的樣子,所以沒有選擇他做我至喜愛的歷史人物。
參考: 自己
2007-03-04 12:12 am
岳飛(1103年—1142年1月27日),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安陽市湯陰縣)永和鄉孝悌里人,追謚岳武穆王,為中國南宋時期的名將。

生平
岳飛少年時喪父,由母親養育成人。傳說其母透過在他的背上刺「盡忠報國」[1]四個字,讓他銘記國仇家恨。曾經拜周侗為師學習武藝。且喜歡看左氏春秋、孫子兵法。

1122年19歲從軍為真定宣撫劉韐部下。1127年正月,劉韐死節。岳飛歸於京城留守宗澤軍中,屢建戰功,嘗以八百岳家軍大破五萬金兵,聲名大噪。歷官御前忠武統軍、鄂州駐荅諸軍都統制使、河陽等三鎮節度使。

1126年靖康之變,金兵攻破開封,北宋覆亡。紹興四年(1134年),岳飛首次伐金,收復襄陽、信陽等六郡。1135年,鎮守武昌,紹興六年(1136年)再次北伐,佔伊陽、洛陽,後因孤軍作戰而被迫撤回武昌。岳飛在這次北伐中壯志未酬,於武昌寫下《滿江紅》。

紹興十年(1140年)春,金兀朮南侵,岳飛出兵大破金兵,收復鄭州、洛陽,兵臨朱仙鎮(今河南開封南20公里),直迫北宋故都汴京。岳家軍士氣高昂,高喊「直搗黃龍」。主和派秦檜向宋高宗獻計,連發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岳飛退兵前,長嘆:「十年之功,毀於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 結果岳飛的北伐因為政治原因而失敗。之後岳飛父子被秦檜以謀反罪名予以逮捕審訊,由於找不到證據而無審訊結果,最終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韓世忠當面質問秦檜,秦檜支吾其詞「其事體莫須有(也許有、不見得沒有)」),於紹興十一年農曆十二月廿九(1142年1月27日)除夕之夜,在杭州大理寺風波亭被賜死。

至紹興三十二年(1153年),宋孝宗即位,準備北伐,便下詔平反岳飛,追封鄂王,諡武穆,忠武,改葬在西湖棲霞嶺,即杭州西湖畔「宋岳鄂王墓」,並立廟祀於湖北武昌,額名忠烈,修宋史列誌傳記。

作戰能力
岳飛的軍事地位之高,其重要原因是因為他是金立國初年軍事無敵時,唯一一個能夠在馬軍野戰中[5]擊敗金軍主力部隊的宋將,且部下均為精兵悍將。岳飛原來是宗澤的部下[6],到了建炎三年(1129年)七月,岳飛任通州鎮撫使兼知泰州,這才擁有了人馬萬余,著手建立所謂的「岳家軍」。岳飛成為岳家軍主帥後和金國各兵將對陣時,據《金史》記載,有被用計嚇退的記錄,但本軍主力並無潰敗的記錄[7]。在大約和岳飛相同的一段時間里,劉錡在城郭防禦戰中(順昌之戰中以步兵用拒馬器械依城野戰),韓世忠在利用湖泊河流的水戰中(黃天蕩之戰)均大敗過金軍主力部隊。在各種小戰中擊敗金軍非主力部隊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但遼人根據其抗金經驗已有傳言曰:(野戰時以馬軍為主時)『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8]這隻有岳飛能反其道而行,大破金軍耗費巨大的最強最精銳的馬軍部隊。就是到了後金時代,漢人部隊里也只有袁崇煥的「關寧鐵騎」可以違反這條所謂的「規律」。後來的吳玠、吳璘(大散關和尚原之戰),李寶(唐島之戰),虞允文(採石之戰)仍然是以山口防禦戰、水戰大敗金軍,以運動受限的強駑、投石機擊退列陣進攻的部隊,這並不能給金軍主力以致命打擊(馬軍撤退則可保全)。在冷兵器時代,馬軍騎兵來去自如,進可攻,退可逃,對其致命的打擊必須來自更強悍的騎兵部隊(如蒙古滅金前對其發動的三峰山之戰殲滅了金的主力部隊)。防禦戰、水戰雖然可以用來自衛,但對收復宋之中原失地無重大作用。金軍主帥完顏宗弼是在前兩個主帥完顏宗望病故、完顏宗翰年長不再直接帶兵打仗後的無爭議的軍隊總領導人,其最精銳之馬軍就是金國最精銳的部隊[9],被岳飛擊潰,岳飛子岳雲和部將楊再興還反而以馬軍直衝『滿萬不可敵』的金軍精銳,對完顏宗弼造成人身威脅。完顏宗弼在郾城、潁昌連戰連敗,實際上已經處於被動之中[10]。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生於福建廈門,初名閨瑾,乳名玉姑,字璿卿,號旦吾,東渡後改名瑾,字(或作別號)競雄,自稱鑒湖女俠,筆名鞦韆、漢俠女兒,曾用筆名白萍,浙江山陰(今紹興)人。祖父嘉禾,祖母余氏,父壽南,生母單氏。秋瑾行二,長兄譽章,妹(閨)珵,弟宗章(庶母孫氏所出)。

1896年5月13日依父母之命與湖南湘潭富家子弟王廷鈞(字子芳,其父為義源當鋪掌柜)結婚,但婚後生活並不幸福。1897年生子元德(沅德,名元深,字仲瀛,號艾潭,亦號重民,1897年6月27日-1955年)。1901年生女桂芬(字燦芝,1901年10月7日-1967年),11月26日其父卒於湖南桂陽知州任上,之後秋家辦和濟錢莊。1902年錢莊倒閉,秋瑾攜子隨夫遷居北京(其夫捐官任戶部主事)。1903年,秋瑾與吳芝瑛義結金蘭,中秋,秋瑾身著男裝到戲院看戲,轟動一時。1904年秋瑾變賣首飾籌集資金於5月東渡至日本,先後入日語講習所、青山實踐女校。參與發起「實行共愛會」和「十人會」,加入馮自由和梁慕光受孫中山委派在橫濱成立的三合會,並受封為「白紙扇」(即軍師)。9月24日創辦《白話報》12月結識陶成章。

1905年,秋瑾回國省親,6月由徐錫麟介紹加入光復會。7月15日再次東渡日本,8月經馮自由介紹在黃興寓所加入了由孫中山等創立才半個月的中國同盟會。1906年2月,因抗議日本文部省於上年11月2日頒發的《清國留日學生取締規則》而回國,9月在上海組織銳進學社(其他組織者包括尹銳志、陳伯平、姚勇忱)。

1907年1月在上海創辦《中國女報》(只出版兩期,創刊號發刊於1906年農曆十二月初一日,第二期出版於1907年正月二十日)。3月間回紹興,與徐錫麟等創辦明道女子學堂。不久又主持大通學堂(1905年徐錫麟等創辦,後作為紹興光復會總機關)體育專修科,並任學堂督辦。大約從是年春開始籌資準備於7月由金華起義,呼應徐錫麟在安慶起義。7月1日至4日,武義、金華、永康等地先後發生光復軍起義,但均告失敗。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刺殺安徽巡撫恩銘,被捕後旋被殺,安慶起義遂告失敗。徐錫麟弟徐偉供詞牽連秋瑾,但秋瑾拒絕離開紹興,認為「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7月14日下午四時在大通學堂被捕,被關押在臥龍山(即府山)監獄(今臥龍山建有風雨亭),15日凌晨三四時於紹興古軒亭口被處以斬刑。時論認為,對一個並未取得口供(秋瑾在被逼問口供的時候只說,秋風秋雨愁煞人)且是婦孺之輩的秋瑾處以斬刑,太過嚴厲,即使是當時不同情革命的守舊派也無法認同官府的行為。秋瑾的屍體由大通學堂洗衣婦王安友等人裹殮,後由同善堂收殮草葬於臥龍山麓。之後其靈柩數遷。秋案之後,官方曾通緝數十人,後迫於輿論未再追究(只二人被勒捐錢)。秋案的被殺也導致了官方開始打壓抑制女校。

秋瑾精於詩詞,著有《感懷》、《感時》等,其著作輯錄計有《秋瑾詩詞》、《秋女士遺稿》、《秋女烈士遺稿》、《精衛石》(小說)、《秋瑾遺集》、《秋瑾女俠遺集》、《秋瑾史跡》、《秋瑾集》等數種。

1912年12月10日,孫中山親至秋墓祭悼,並撰題輓聯:「江戶矢丹忱,重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1919年4月,在魯迅著作《吶喊》的〈藥〉一文中的夏瑜「夏」與「秋」相對,「瑜」與「瑾」相對,便是影射秋瑾其人。

對酒
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
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
1912年,秋瑾遺骨經湘、浙兩省協商遷回浙江杭州西湖西泠橋畔原墓地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豫山,後改字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學時改名周樹人,「魯迅」是他的筆名。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政治評論家、翻譯家,新文化運動的重要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旗手。歷任北京大學講師、北京女子師範高等學校、廈門大學、廣州中山大學教授。

魯迅是一位著名作家。他在文學上的卓越貢獻,已被文學界與普通民眾所公認,他對中國人的國民性、中國社會的弊端予以深刻的闡釋。他的小說倍受推崇,散文詩《野草》被認為是中國20世紀文學的顛峰之作。但在反映其政治傾向的許多雜文思想價值上頗受爭議,大多數人認為他文筆犀利、思想深刻,是「新文學」的奠基人。他也是現代中國大陸很多民族主義者的膜拜對象。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前,他在中國大陸是一位受意識形態保護的作家。現在大陸學術界對他的評論已經自由化。

毛澤東早在延安時期在《新民主主義論》對魯迅有高度評價,說:「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僕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並將中共在延安創辦的文學院取名魯迅文學院,後改為魯迅藝術文學院。雖然在共產黨掌權後,魯迅的形象被嚴重政治化,其文學地位也因政治需要被權力集團高度肯定,但是據2001年出版的周海嬰著《魯迅與我七十年》記載,1957年毛澤東在回答羅稷南的問題時表示,如果魯迅仍然活著,「以我估計,魯迅要麼是關在牢里還是要寫,要麼他識大體不作聲」。

兩岸政府對他的不同的政治化評價,使當代對魯迅的真實思想需要重新澄清,比較重要的當代魯迅研究學者有王瑤、錢理群、李歐梵、王富仁、陳漱渝、汪暉、張夢陽、徐麟、王乾坤等。
李靖

李靖是中國唐朝文武兼備、出將入相、著名的軍事家。

目錄 [隐藏]
1 生平
2 文藝作品中的李靖
3 著作
4 參看



[編輯] 生平
李靖(571年—649年),字藥師,是唐朝初期最著名的將領,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縣東北)人。其兄李端,字藥王,隋將(按照李氏族譜,李端為唐代中期名將李晟、李愬之祖)。其舅韓擒虎為隋朝名將。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他善於用兵,長於謀略,著有數種兵書,惟多亡佚。

隋煬帝時代,李靖曾擔任長安縣功曹(縣府人事主任),深獲左僕射楊素,吏部尚書牛弘的賞識。隋末調馬邑任郡丞,正巧李淵自太原起兵,迅速攻下長安,李靖被俘。臨斬前,李靖大叫:「公起義兵,本為天下除暴亂,不欲就 大事而以私怨斬壯士乎?」李世民勸父親赦免李靖。被李世民召入幕府,充做三衛。

武德四年(621年),李靖向唐高祖獻上平滅蕭銑的十策,唐高祖採納,任命李孝恭為夔州總管,李靖為行軍總管,大造戰艦,訓練水軍。唐軍自夔州(今四川奉節東)順江東下,以廬江王李瑗出襄州(今湖北襄陽),黔州刺史田世康出辰州(今湖南沅陵),黃州總管周法明出夏口(今漢口),李孝恭接受李靖乘水漲敵懈、迅速進軍江陵的建議,親率戰艦二千多艘戰船順江而下,直搗腹心,攻克荊門(今湖北宜都西北)、宜都(今屬湖北),進抵夷陵(今湖北宜昌),蕭銑部將文士弘率精兵數萬屯清江(今清江入長江口),前來救援。十月初九李孝恭留李靖守營,自率兵擊文士弘,結果戰敗。文士弘乘勝縱兵搶掠,人皆負重。李靖乘其混亂揮軍出擊,大破文士弘軍,獲舟船400餘艘,斬殺及溺死者近萬人,追至枝江(今湖北枝江西南)以東的百里洲,再敗文士弘軍。李靖將舟船散棄江中,任其飄流,以惑援蕭之眾。二十一日蕭銑聽從了中書侍郎岑文本的勸告,投降唐軍。李孝恭接受李靖和岑文本的建議,嚴明軍紀,對蕭銑的降將家眷予以保護,江南各地的叛將紛紛前來投降,李靖因功封永康縣公。李淵又命李靖為嶺南道撫慰大使,招撫了嶺南96州,長江中游及嶺南地區盡為唐有。

貞觀元年(627年),官拜刑部尚書,賜封四百戶。貞觀二年(628年),同時兼任檢校中書令。貞觀三年(629年),轉任兵部尚書。

唐初,東突厥為最大邊害。貞觀三年(629年)以李靖為總指揮『定襄道行軍大總管』,分六路進攻突厥,次年寒冒雪抵達朔州。貞觀四年(630年)正月,李靖率三千精騎趁黑夜攻下頡利可汗的牙帳所在地定襄。太宗說:「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名書竹帛。卿以三千輕騎,深入虜庭,克復定襄、威振北狄,實古今未有。」封李靖為代國公。

貞觀八年(634年),西北吐谷渾王慕容伏允犯境,李靖主動請纓,太宗即任命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統帥唐帝國與西域諸國(如突厥、契苾)聯軍征討吐谷渾。慕容伏允火燒荒野,盡毀草原,以為唐軍不會追擊,李靖採納侯君集之議,分兵兩道追殲,親率李大亮等部由北道切斷其通往祁連山的退路,並迂迴至其首府伏俟城(今青海湖西),李道宗等部由南道追截南逃的吐谷渾軍。南道唐軍歷經無人之境二千餘里,於烏海(今青海苦海)大破伏允部。貞觀九年,李靖在積石山(今青海阿尼瑪卿山)追至且末(今屬新疆),大敗吐谷渾軍,伏允部下不堪唐軍追擊,殺伏允,伏允之子大寧王慕容順斬天柱王,率部降唐,其國土遂盡歸唐朝。貞觀十一年,改封為衛國公。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李靖應唐太宗召,商議討伐高麗,並自請率兵,唯太宗以其年老而未許。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卒,陪葬昭陵。


[編輯] 文藝作品中的李靖
唐傳奇《虯髯客傳》(杜光庭著),以隋朝末年天下將亂,群雄競起為背景,塑造了三名富有俠義豪爽個性的主角:李靖、紅拂女(本名張出塵,嫁與李靖為妻)、虯髯客,合稱「風塵三俠」


李淵

唐高祖李淵(566年出生於長安,635年逝世於長安)是中國唐朝的開國皇帝。

目錄 [隐藏]
1 世系
2 簡歷
3 反隋的疑問
4 家庭
4.1 妻妾
4.2 子女
4.2.1 子
4.2.2 女



[編輯] 世系
李淵的父親李昞為唐國公。李淵七歲時他父親逝世,他世襲為唐國公。李淵是隋煬帝的姨表兄弟,他的母親和隋煬帝的母親是鮮卑貴族獨孤氏親姐妹,他曾深受隋煬帝的重用。


[編輯] 簡歷
615年李淵被調任到太原,太原也是他起家的大本營。在太原李淵成功地解決了北方突厥的威脅,同時他成功地戰敗了多支反隋軍隊,並通過受納敗軍而不斷地擴大了自己的力量。617年7月,李淵正式開始起兵反隋。名義上他並不直接反隋,而只反隋煬帝。他從太原出發進攻長安並很快(617年11月)就佔領了長安。他擁代王楊侑做皇帝,自封為大丞相和唐王,受九錫。618年隋煬帝被叛軍殺死後,李淵命令楊侑將帝位傳給他,建立唐朝。

唐朝建立,隋朝滅亡後李淵開始著手消滅其他反隋力量,在他的兒子李世民的幫助下他用了十年的時間先後消滅了薛舉、薛仁杲、李軌、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蕭銑和梁師都等割據勢力。最後一個梁師都是在628年被平定的,這時他已經將皇帝位讓給李世民了。同時他又利用東突厥和西突厥之間的分裂穩固北部的邊界,這是他有力量能夠奪取中原的主要條件。

在官僚制度上李淵基本上使用了隋朝的制度。在農業方面他頒佈均田制,將田地平等地分配給農民。對絹稅他也做了調節,減輕了受田農民的負擔。在法律上他廢棄了隋煬帝的許多苛政,修訂了唐律。李淵對中國的管理和政策為李世民「貞觀之治」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礎。

由於李淵對他的繼承人的問題一再反覆,這導致了他的兒子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之間的衝突。玄武門之變後李淵將皇帝位讓給李世民,自己退位為太上皇。

李淵死後諡號太武皇帝,葬在獻陵。


[編輯] 反隋的疑問
根據《舊唐書》和《新唐書》,兩者都聲稱李淵是受到兒子李世民的唆擺才起兵反隋。但今日歷史學家根據當年的紀錄考證,反隋的應該是李淵本人的意思。後世人可能因為李淵後期治國的優柔寡斷而穿鑿附會。事實上,李淵起兵時,李世民尚未成年。


[編輯] 家庭

唐高祖-李淵
[編輯] 妻妾
竇皇后
萬貴妃
尹德妃
宇文昭儀
莫嬪
孫嬪
崔嬪
楊嬪
小楊嬪
郭婕妤
劉婕妤
張美人
楊美人
王才人
魯才人
張寶林
柳寶林
張氏

[編輯] 子女

[編輯] 子
隱太子李建成
太宗李世民
衛王李玄霸
齊王李元吉(以上四人母為竇皇后)
楚王李智雲(母萬貴妃)
荊王李元景(母莫嬪)
漢王李元昌(母孫嬪)
酆王李元亨(母尹德妃)
周王李元方(母張氏)
徐王李元禮(母郭婕妤)
韓王李元嘉(母宇文昭儀)
彭王李元則(母王才人)
鄭王李元懿(母張寶林)
霍王李元軌(母張美人)
虢王李鳳(母楊美人)
道王李元慶(母劉婕妤)
鄧王李元裕(母崔嬪)
舒王李元名(母小楊嬪)
魯王李靈夔(母宇文昭儀)
江王李元祥(母楊嬪)
密王李元曉(母魯才人)
滕王李元嬰(母柳寶林)

[編輯] 女
長沙公主
襄陽公主
平陽公主(諡號為昭,稱平陽昭公主,母竇皇后)
高密公主
長慶公主
長沙公主(萬春公主)
房陵公主
九江公主
廬陵公主
南昌公主
安平公主
淮南公主
真定公主
衡陽公主
丹陽公主
臨海公主
館陶公主
千金公主
常樂公主

唐高祖

姓名 李淵
廟號 高祖
諡號 神堯大聖大光皇帝
陵墓 獻陵
政權 唐朝
在世 566年-635年
在位 618年-626年
年號
武德:618年五月-626年
參考: Wikipedia
2007-03-01 2:10 am
漢武帝

漢武帝劉徹,幼名劉彘,是漢朝的第七代皇帝。漢武帝是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個兒子、漢文帝劉恆的孫子、漢高祖劉邦的曾孫,其母是王娡。7歲時被冊立為太子,16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漢族皇朝最輝煌的功業之一。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漢武帝創立年號同時也是中國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他登基之初,繼續他父親生前推行的養生息民政策,進一步削弱諸侯的勢力,頒佈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來推動諸侯分封諸子為侯,使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縮減。同時他引入了刺史的官級,監察地方。在軍隊和經濟上則加強中央集權,將冶鐵、煮鹽、釀酒等民間生意編成由中央管理,同時禁止諸侯國鑄錢,使得財政權集於中央。他採用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儒學在古中國的特殊地位鋪平了道路。但是一般認為他利用儒學敦化民風,同時採用法術、刑名鞏固政府的權威,即是所謂的「表儒裡法」。當時積極啟用的汲黯和對司馬遷用宮刑即是其中著名的例子。

漢武帝即位初,一方面政治形勢比較穩定,國家經濟狀況也相當好,另一方面諸侯王國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所以,他在繼續推行景帝時各項政策的同時,採取了一系列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在政治方面,首先頒行「推恩令」,使諸侯王多分封子弟為侯,使王國封地被分割,以進一步削弱諸侯王國勢力;其次建立中朝削弱相權,鞏固了皇權的神聖地位;再設置十三部刺史,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在軍事方面,主要是集中兵權,充實了中央的軍事力量;在經濟方面,整頓財政,頒佈「算緡」、「告緡」令,徵收商人資產稅,打擊富商大賈;又採取桑弘羊建議,將冶鐵、煮鹽收歸官營,禁止郡國鑄錢;設置平準官、均輸官,由官府經營運輸和貿易,大大增強了國家經濟實力。同時興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實行「代田法」,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在思想方面,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學成為了中國社會的統治思想,對後世中國政治、社會、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漢武帝也非常注重人才的開發,他確立了察舉制度,是中國有系統選拔人才制度之濫觴,對後世影響很大。


漢武帝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人口統計。


對外關係
漢武帝對外採取軟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自前133年馬邑之戰起結束前朝對匈奴的和親政策,開始對匈作戰,派衛青、霍去病征伐,解除匈奴威脅,保障了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並消滅了夜郎、南越政權,在西南先後建立了七個郡,使今天的兩廣地區自秦朝後重歸中國版圖;同時他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絲綢之路,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並發展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在東方,他派兵滅衛氏朝鮮(今朝鮮北部),置為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

漢武帝晚期由於連年對匈奴和西域用兵,並由於舉行封禪,祀神求仙,揮霍無度,加以徭役加重,捐稅增高,致使農民大量破產流亡。天漢二年(前99年),齊、楚、燕、趙和南陽等地均爆發了農民起義。漢武帝曾在輪台頒下《輪台罪己詔》「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以表示承認自己的錯誤。

晚年
公元前88年,漢武帝叫畫公畫了一張「周公背成王朝諸侯圖」送給霍光,意思是讓霍光輔佐他的小兒子劉弗陵作皇帝。子幼母壯,為了防止太子的年輕母親鉤弋夫人重演呂后稱制的局面,漢武帝狠下心藉口處死了她。 公元前87年, 漢武帝駕崩,葬於茂陵,廟號是世宗。

漢武帝即位後便勵精圖治,對內攬人才、興文教、振經濟,對外伐四夷、通西域、顯國威,把西漢王朝推向極盛。這位富創造力的皇帝曾創立多項制度及紀錄,影響延及後世逾千年,以下一一介紹。
2007-03-01 1:12 am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姓嬴,名政,為秦莊襄王之子。秦始皇可能為秦莊襄王子楚與邯鄲美女趙姬所生,亦可能為呂不韋與趙姬所生。但大多數人採納後者,因在司馬遷著的《史記》中,記載著趙姬先有身孕,才被呂不韋獻給子楚。嬴政因為在趙國出生,又叫做趙政。秦始皇13歲即王位,39歲統一中國,建立秦朝,稱皇帝。是中國的第一個皇帝。

國家改革
秦始王自稱「功過三皇,德過五帝」,創建「皇帝」尊號,自稱始皇帝,宣佈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千千萬萬世,代代承襲。另外,嬴政認為諡號乃是「子論父,臣論君」,大為不妥而廢除之,而改用計數方式的世數尊號。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採取一系列重要措施以加強對帝國的統治:

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為標準統內統一度量衡;
以秦國通行的文字大篆為基礎,命李斯簡化之而制定小篆,頒行全國,統一文字;
廢除六國通用的貨幣,統一使用的貨幣,以秦「半兩」錢為流通貨幣;
以秦國原有的法律令為基礎,吸收六國法律的某些條文,制定和頒行統一的法律。
他在全國範圍內廢除自商、周以來的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建立自中央直至郡縣的一整套官僚機構。
派蒙恬率兵出擊匈奴,並連接戰國時期燕、趙、秦修築的長城修築成為形成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
開拓南越,使中國的版圖包括了今天兩廣,以至擴張到今天越南北部一帶。使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
為了達到控制人民與加強專制統治,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而有以下的措施:

遷富豪。下令將全國各地的富豪遷往咸陽,以方便監視。
收兵器。為了防止人民造反,下令沒收民間的兵器,運到咸陽,與九鼎一起,鑄成十二銅人與許多大鐘。
焚書。為了鉗制人民的思想,接受李斯的建議,頒行《挾書律》。除了《秦史》、農業、卜筮和醫藥的書籍外,下令將所有史書一律燒毀,全國百姓和士人私自收藏的經書和諸子百家的典籍,也全部由官府統一燒毀,此即「焚書」。需要指出的是,秦始皇禁止、燒毀了民間藏書和六國官藏書籍,而在官方圖書館則仍保留有一整套圖書文獻。秦末大起義時,項羽抵達秦都咸陽後不聽從范增的苦苦勸告而一把火燒掉了咸陽宮,使得中國古代先秦文獻大部分喪失殆盡,從而造成了巨大的文化斷層。
坑儒。由於百姓與士人不滿,而言論遍佈各地。有兩個方士(以求神仙、煉仙丹為業人)叫做盧生、侯生,在背後議論秦始皇的過失。秦始皇得知,派人去抓捕他們,他們已經逃跑了。秦始皇大為惱火,又發現咸陽有一些儒生也一起議論過他。秦始皇把那些儒生抓來審問。儒生經不起拷打,又東拉西扯地供出很多人來。秦始皇下令,逮捕460多人押到驪山的山谷中,全部坑殺,也就是活埋。由於這些人絕大部分是儒生,所以被後人稱為「坑儒」。其餘犯禁的儒生被流放邊境。

陝西出土的兵馬俑
[編輯] 國家建設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旋即修建豪華的阿房宮和驪山墓,還先後進行五次大規模的巡游,在各處刻石紀功,炫耀聲威。築馳道,寬五十步,以咸陽為中心,為四面八方延伸出去,有利全國的經濟與文化交流。


[編輯] 在位時發生的事
韓國名門之後張良曾在博浪沙派刺客行刺秦始皇,未能成功。

為尋求長生不老之藥,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數千人渡東海求神仙,耗資巨大。(『楚義六帖』指徐福和童男女們在到達目的地(即現時的日本)之後一去不返,日本重臣秦氏為其後代。不過參考『史記』與『三國志』可知,此一說法在東漢之前並未出現。至於徐福即為神武天皇說,則除了年代不合之外,更是毫無文獻可考。)後世多認為秦始皇好大喜功,性格暴虐,在他統治下民不聊生。


評價
客觀地說,他是中國第一位皇帝,也是皇帝尊號的創立者,同時也是中國皇帝制度創立者,使中國進入了中央集權帝制時代的人。但自古以來,人民對秦始皇的評價就褒貶不一。
參考: me
2007-02-28 11:39 pm
姓名:清聖祖康熙,名愛新覺羅

朝代:清

在位時間:(1654年5月4日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

做過咩大事:康熙執政期間,撤除吳三桂等三藩勢力(1673年),攻取臺灣(1684年),平定準噶爾汗噶爾丹叛亂(1688年-1697年),並勝利地驅逐沙俄對黑龍江流域的侵略。他在京師東北的熱河營建了避暑山莊,將其作為蒙古、西藏、哈薩克等部王公貴族覲見的場所。

康熙帝親政不久後,便宣佈停止圈地,放寬墾荒地的免稅年限。他還着手整頓吏治,恢復了京察、大計 (清)等考核制度。為了防止被臣下矇蔽欺騙,愛新覺羅玄燁還親自出京巡視,了解民情吏治。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次南巡,此外還有三次東巡、一次西巡,以及數百次巡查京畿和蒙古。他還親自巡視黃河河道,督察河工,並下令整修永定河河道。

..............................................................................................................................

清聖祖康熙,名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清朝皇帝,通稱康熙皇帝。

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宮,佟妃之子。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卒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69歲。在位61年(1661年-1722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康熙繼位時只有八歲,是順治的第三子。順治接受湯若望的意見因其出過天花具有免疫力而把他選為繼承人。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在太和殿舉行親政儀式。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的幫助下,在康熙九年贏得了與顧命大臣鰲拜的鬥爭,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

康熙執政期間,撤除吳三桂等三藩勢力(1673年),攻取臺灣(1684年),平定準噶爾汗噶爾丹叛亂(1688年-1697年),並勝利地驅逐沙俄對黑龍江流域的侵略。他在京師東北的熱河營建了避暑山莊,將其作為蒙古、西藏、哈薩克等部王公貴族覲見的場所。

康熙帝親政不久後,便宣佈停止圈地,放寬墾荒地的免稅年限。他還着手整頓吏治,恢復了京察、大計 (清)等考核制度。為了防止被臣下矇蔽欺騙,愛新覺羅玄燁還親自出京巡視,了解民情吏治。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次南巡,此外還有三次東巡、一次西巡,以及數百次巡查京畿和蒙古。他還親自巡視黃河河道,督察河工,並下令整修永定河河道。

康熙帝重視對漢族知識分子的優遇。他曾多次舉辦博學鴻儒科,創建了南書房制度,並親臨曲阜拜謁孔廟。康熙帝還組織編輯與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曆象考成》、《數理精蘊》、《康熙永年曆法》、《康熙皇輿全覽圖》等圖書、曆法和地圖。

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康熙也存在保守和落後的方面。他在攻取臺灣後開放了海禁,但是由於擔心米穀出境而明令禁止南洋貿易。他崇尚儒學,尤其是朱熹理學。此外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還發生過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獄事件。

康熙十三年,康熙帝立皇后所生的一歲的皇次子胤礽為太子,但數十年後由於太子本身的素質問題及其在朝中結黨而廢太子。廢太子後眾皇子覬覦皇位,矛盾更加尖銳,故太子廢而復立,但康熙仍無法容忍其結黨,三年後再廢太子。最終在康熙六十一年臨終時傳位於皇四子胤禛。傳位給胤禛的理由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康熙是希望精明幹練的胤禛能大力改革康熙末年的寬縱積弊,也有人認為康熙是因為鐘愛胤禛之四子弘曆(未來的乾隆帝)而傳位於他,還有傳說是顧命大臣隆科多和胤禛矯篡遺詔。無論如何,此一傳位爭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奇案之一。

康熙在位期間被臣民稱為「康熙盛世」。他安葬在直隸遵化馬蘭峪,陵號景陵。

康熙共有35子、20女。其中只有24個兒子、7個女兒活到成年。
2007-02-28 11:01 pm
禹,姓姒,又稱大禹、夏禹、戎禹,名文命。相傳是中國古代部落聯盟首領。是鯀的兒子。禹原來是夏後氏部落首領。鯀治水無功,舜命禹接續父親的事業。禹勞身焦思13年,三過家門不入,後以疏導的辦法治水成功,被舜選為繼承人,舜死後禹成為部落聯盟首領。相傳他曾經鑄造九鼎。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定都陽城(今河南登封)仍然按照傳統的禪讓制推薦伯益為繼承人。他的兒子啟將伯益殺害,自稱王,建立中國的君主世襲制度,禪讓制被廢除。


湯(?—前1588年)商朝的創建者(前1617年—前1588年在位)儒家推崇的上古聖王之一,,在位30年,其中17年為部落首領,13年為中國國王。今人多稱商湯,又稱武湯、天乙、成湯、成唐,甲骨文稱唐、大乙,又稱高祖乙,原商族部落首領,與有莘氏通婚後,運用賢臣伊尹和仲虺為左右相,以亳為前進據點,積極治國,準備滅夏。

當時夏桀王在位,夏朝國勢漸衰,矛盾異常尖銳,湯乘機起兵,首先攻滅葛(今河南寧陵北)及十多小國和部落。接着又克韋(今河南滑縣東南)、顧(今河南范縣東南)、昆吾(今河南許昌東部)等小國。經過11次戰爭,無敵於天下,使得夏王朝空前的孤立,又利用有×氏的反叛,起兵打敗夏桀王於鳴條之野,一舉滅夏。由於商湯以武力滅夏,打破國王永定的說法,從此中國歷代王朝皆如此更迭,因而史稱「商湯革命」。湯建立商朝後,對內減輕征斂,鼓勵生產,安撫民心,從而擴展了統治區域,影響遠至黃河上游,氐、羌部落都來納貢歸服
周平王,(生於前771年以前—卒於前720年),原姓姬,名宜臼他是周幽王的兒子,母親是幽王的正室申后。他原本是幽王太子,後來褒姒入宮,相當得寵,並且生有一子伯服,幽王便廢申后與太子。申后的父親申侯相當憤怒,趁著幽王以烽火戲諸侯使眾人不再信任他的時候,聯合繒國與犬戎攻擊幽王。前771年,周幽王和太子伯服被敵軍殺於驪山之下,褒姒被犬戎擄走,申侯與眾諸侯皆擁立廢太子即位。由於鎬京在侵略後已殘破不堪,於是在前770年遷都洛陽,東周時期就此開始。宜臼成為東周第一代國王,諡號平王。



周桓王,(卒於前697年),姓姬,名林,東周第二代國王,諡號桓王。他是周平王的孫子。

桓王即位後,便計劃削弱卿權以加強王權。他罷免了鄭莊公卿士的職位,莊公大怒,便不再朝見天子。自此周王室與鄭國交惡。十三年(前707年),桓王率蔡、衛、陳聯軍攻鄭,於繻葛大敗,桓王本人更於此役中箭傷。此後雖然仍能影響虢國,但以無力阻止王室轉衰,也無力阻止諸侯間的互相攻伐。桓王二十三年(前697年),桓王崩,傳位於子姬佗,是為周莊王。


收錄日期: 2021-04-12 18:43:0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28000051KK0163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