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界定沉迷?

2007-02-28 6:22 am
如果想話沉迷遊戲機中心
咁沉迷點界定呢? 對青少年黎講,點先算沉迷?

回答 (2)

2007-02-28 6:28 am
✔ 最佳答案
網路成癮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有哪些症狀是須要加以注意的呢?
根據學者的研究,如果有出現下面八種症狀其中的五種以上,那麼就要考慮已經達到網路成癮的程度:
(1)我會全神貫注於網際網路,並且在下線後仍然繼續想著上網時的情形;
(2)我覺得要花更多的時間在網路上才能獲得滿足;
(3)我多次想控制或停止使用網路但卻失敗;
(4)當我企圖減少使用網路時,我會覺得沮喪、情緒低落、或是脾氣變得暴躁;
(5)我花費在網路上的時間比原先預計的還要久;
(6)我會為了上網而不顧課業、工作、或者重要的人際關係;
(7)我會向其他人隱瞞我涉入網路的程度;
(8)我上網是為了逃避問題或者釋放一些感覺,例如無助、罪惡感、焦慮、或者沮喪。

在青少年族群,網路成癮最主要可能造成的影響是學業表現以及正常作息,尤其太多時間流連於網咖,造成與家人的衝突,也可能交友變得複雜而有人際關係上的困擾,因此需要家長和老師多多加以關心。


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沈政教授說,成癮行為分為化學物質成癮和行為成癮兩種。化學物質成癮很容易理解,比如對海洛因、鴉片、可卡因的依賴。另外一種就是行為成癮。與化學物質成癮一樣,行為成癮者也會重復做一件事情而自己無法克制,比如不能控制自己去不停地上網,或者不停地收集某種東西,很多女孩子就會不停地買各種樣式的包。信息成癮,不僅在行為上成癮,而且在心理上也已經成癮。成癮者對於瀏覽信息有著極強的心理需要,不停地重復著收集信息這一行為。一旦被迫中止,就會產生痛苦、焦慮的情緒,還出現了軀體症狀。

很多人都會從事不斷收集信息的工作,但為什麼不會“信息成癮”呢?沈教授認為,工作心理決定是否會“信息成癮”。“信息成癮”的人工作很被動,工作目的大多停留在維持生活上,而沒有把對生活的理想和追求寓於工作之中。在收集信息的過程中,他們沒有主動地發揮自己的創造性,甚至找到有價值的信息時,隻是覺得有得交差了,而根本沒有成
成癮的概念源自臨床醫學中的藥物成癮(藥物依賴)現象,比如成癮者對酒精,尼古丁或咖啡因等的依賴。這些藥物成癮,都具有相應的生化機制和明顯的生物學效果。與此同時,藥物成癮也具有心理因素的成分。多數的致癮藥物都是通過中樞神經系統起作用的,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了生物體的心理活動,並通過心理活動表現出來,比如興奮劑,鎮痛劑等。因此,藥物成癮實際包含兩個方面:一是生理藥癮,一是心理藥癮,而其中心理藥癮影響更大,持續作用時間也更長。以戒毒為例,消除心理毒癮就遠比消除生理毒癮需要更大的精力和更多的時間。

 隨著研究的發展,基於藥物攝入的成癮定義已經受到了挑戰。人們發現在一部分人身上存在著過度沉湎于某種事物或活動的行為,而在這些行為中並不像酗酒和吸煙那樣包含有藥物的攝入。在此基礎上,人們不再囿于傳統的以藥物攝入為核心和基礎的成癮概念。對應于藥物成癮,行為科學提出了行為成癮概念,常見的有:賭博成癮,過量飲食,性成癮,過量運動,電腦遊戲成癮,過度親密,財富成癮等。這些成癮行為,並不涉及任何具有直接生物效應的物質,而是以某些具有強烈心理和行為效應的現象為基礎。責編。吳曉洋

與電視為伍的孩子、沉迷上網/打機的孩子、愛名牌消費的孩子、心靈脆弱的孩子,家長便應留意孩子有可能沉迷上網。

新生活方式

新一代的小朋友,念幼兒園已接觸計算機,玩遊戲光盤學分顏色、聽故事﹔上了小學,玩計算機、上網的時間愈來愈長,由1小時到2小時到3小時……甚至沉迷得拒絕關機。家長絞盡腦汁,好言相勸、苦心利誘,甚至「一刀切」拔掉插蘇,傷感情又無濟於事。預防孩子沉迷上網,宜從小下工夫,家長應明確定下守則,不容隨便越界,才是上策。

不少家長在孩子上小學後,便開始擔心他們沉迷計算機,影響學業與精神,嘗試勸導子女離開計算機桌時,才發現比想象中困難得多。孩子彷佛上了癮,無法自拔。

好習慣的培養

香港青少年服務處表示,家長能否有效預防或改變孩子沉迷上網的習慣,關鍵是融洽的親子關係。若從小建立親密關係,較容易糾正孩子﹔相反如關係疏離,即使費上極大心力,仍難奏效。

在界定是否沉迷網絡中,還可以依據如下判斷,當孩子被勸導停止上網時反應激烈﹔孩子想自控卻做不到,並帶來焦慮及情緒波動﹔對家人隱瞞自己的投入程度﹔上網習慣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可做如下方法,冷靜商議解決方法﹔逐步戒癮,例如由每天10小時,減至9小時半,讓孩子慢慢適應﹔安排孩子參加其它活動興趣班。﹔協助孩子定下人生目標,引導他們朝?「理想」進發。並提醒家長,應留意孩子的過濾能力,即是否懂得選擇合適內容﹖有否控制使用時間的能力﹖她認為父母應「先小人後君子」,跟孩子訂定使用計算機的守則,例如每天可用多少時間、選擇什麼內容等等,「不要將權力下放給孩子,給他們任意使用計算機」。可加密碼 勿一刀切。

網上世界吸引,搜尋信息快又多,網頁設計吸引,聲畫俱備,比打開一本書更吸引。但若沉迷網上遊戲,可能令孩子脫離現實,沉醉在虛擬世界中攫取滿足感。」她指出,沉迷網上世界的人,大多有不擅交際、性格內向等弱點,而上網的個人化活動,毋須接觸群體,故吸引力大。若家庭關係欠佳,或學業成績不理想,上網更容易成為他們逃避壓力的途徑,從中尋找開心和實時的滿足感。

孩子要抗拒網上世界的吸引力並不容易,建議父母利用過濾軟件,或者加上開機或上網密碼,防範孩子無限制地使用計算機。但切勿「一刀切」不准使用,這反而令孩子另尋途徑,例如流連24小時開放的網吧,更易失去時間觀念,不自覺及不自製地上網。且網吧品流復雜,增加孩子學壞的機會。「當父母不在身邊,孩子更無節製,若他們留在家中,父母較容易提醒或監察孩子的活動。」

中學生沉迷電腦的影響

1) 沉迷使用電腦,浪費時間,蹉陀歲月令人疏散,錯過中學生年紀應該親身體驗、付諸實行的事情,以致荒廢學業、庸碌虛幻地度過讀書生涯。

2) 經常有報導指某某青年/學生,因日以繼夜不眠不休不吃不喝沉迷打電腦遊戲,以致暴斃。長時間打機對身體無益,因為長期對著電腦屏幕可能受強光刺激,令人精神過度集中、出現情緒亢奮,而且容易消耗體能,若是無休止般打機,可能令身體機能失調,誘發心臟病及癲癇症,嚴重者可能猝死喪命。

3) 減少了與家人之間的直接溝通,日常家中大小事務都採取不聞不問的態度對待,做成一種冷漠孤癖自私的性格。

4) 研究發現過度沉迷打機可能出現互聯網上癮綜合症,成為病態網迷,影響日常社交生活。久而久之,便會構成與外界社會溝通的障礙,包括同學、朋友、老師…等。這樣,漸漸被社會排擠,喪失了群體生活模式,以致引起情緒失控或精神錯亂。更嚴重的可能會導致思覺失調、抑鬱症、盲想症…等精神病的產生。

5) 透過長時間接觸電腦內的虛擬世界,增長了一些如ICQ的不誠實心態,做成說謊、誇大等壞習慣。

6) 更甚的還會嘗試鑽研某些「黑客」技術,以入侵他人的私隱為樂,尋求刺激,構成盜竊的心態。

7) 透過互聯網,胡亂結識朋友,加上這個年紀,辨別是非黑白的能力有限。只要思想稍為單純,大有可能成為騙徒的獵物。

8) 瀏覽色情網絡,嚴重影響其心態發展和成長,甚至嘗試在現實生活中模仿那些人物、劇情,使學生終日沉淪於暴力和色情的世界裡。

9) 對於呢種心智尚未成熟的年紀,有些人在惡性資訊的灌輸下,終於把持不定,濫用網上資源,甚至以身試法,因而誤入歧途。

10) 帶來方便之餘亦讓他們培養成一種惰性,例如利用發問手法獲取功課答案,而不假思索,不施進取。當遇上小錯節,就很容易放棄,並且自怨自艾,不加反思,抱怨別人。形成一種不負責任的思想 ── 像全世界都拖欠了他一樣。

11) 最近又有報導指有個學生因為on-line game的武器被盜而自殺,輸掉了自己的保貴生命,皆因過於沉迷電腦的私人空間又與人缺乏溝通所致。虛擬世界的遊戲好比現實中的賭博一樣「經驗值和點數」相等於「時間和金錢」── 一種錯誤的價值觀。

其實任何事情過於沉迷始終有負面的影響,電腦只是一個工具,我們必須好好善用,它才可成為我們的朋友。
2007-02-28 6:26 am
沉迷
沉迷即沉醉迷戀。對某種事物著迷耽溺,不能自拔。
達到網路成癮的程度:
(1)我會全神貫注於網際網路,並且在下線後仍然繼續想著上網時的情形;
(2)我覺得要花更多的時間在網路上才能獲得滿足;
(3)我多次想控制或停止使用網路但卻失敗;
(4)當我企圖減少使用網路時,我會覺得沮喪、情緒低落、或是脾氣變得暴躁;
(5)我花費在網路上的時間比原先預計的還要久;
(6)我會為了上網而不顧課業、工作、或者重要的人際關係;
(7)我會向其他人隱瞞我涉入網路的程度;
(8)我上網是為了逃避問題或者釋放一些感覺,例如無助、罪惡感、焦慮、或者沮喪。

在青少年族群,網路成癮最主要可能造成的影響是學業表現以及正常作息,尤其太多時間流連於網咖,造成與家人的衝突,也可能交友變得複雜而有人際關係上的困擾,因此需要家長和老師多多加以關心。


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沈政教授說,成癮行為分為化學物質成癮和行為成癮兩種。化學物質成癮很容易理解,比如對海洛因、鴉片、可卡因的依賴。另外一種就是行為成癮。與化學物質成癮一樣,行為成癮者也會重復做一件事情而自己無法克制,比如不能控制自己去不停地上網,或者不停地收集某種東西,很多女孩子就會不停地買各種樣式的包。信息成癮,不僅在行為上成癮,而且在心理上也已經成癮。成癮者對於瀏覽信息有著極強的心理需要,不停地重復著收集信息這一行為。一旦被迫中止,就會產生痛苦、焦慮的情緒,還出現了軀體症狀。

很多人都會從事不斷收集信息的工作,但為什麼不會“信息成癮”呢?沈教授認為,工作心理決定是否會“信息成癮”。“信息成癮”的人工作很被動,工作目的大多停留在維持生活上,而沒有把對生活的理想和追求寓於工作之中。在收集信息的過程中,他們沒有主動地發揮自己的創造性,甚至找到有價值的信息時,隻是覺得有得交差了,而根本沒有成
成癮的概念源自臨床醫學中的藥物成癮(藥物依賴)現象,比如成癮者對酒精,尼古丁或咖啡因等的依賴。這些藥物成癮,都具有相應的生化機制和明顯的生物學效果。與此同時,藥物成癮也具有心理因素的成分。多數的致癮藥物都是通過中樞神經系統起作用的,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了生物體的心理活動,並通過心理活動表現出來,比如興奮劑,鎮痛劑等。因此,藥物成癮實際包含兩個方面:一是生理藥癮,一是心理藥癮,而其中心理藥癮影響更大,持續作用時間也更長。以戒毒為例,消除心理毒癮就遠比消除生理毒癮需要更大的精力和更多的時間。

 隨著研究的發展,基於藥物攝入的成癮定義已經受到了挑戰。人們發現在一部分人身上存在著過度沉湎于某種事物或活動的行為,而在這些行為中並不像酗酒和吸煙那樣包含有藥物的攝入。在此基礎上,人們不再囿于傳統的以藥物攝入為核心和基礎的成癮概念。對應于藥物成癮,行為科學提出了行為成癮概念,常見的有:賭博成癮,過量飲食,性成癮,過量運動,電腦遊戲成癮,過度親密,財富成癮等。這些成癮行為,並不涉及任何具有直接生物效應的物質,而是以某些具有強烈心理和行為效應的現象為基礎。責編。吳曉洋


收錄日期: 2021-04-21 15:37:2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227000051KK0504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